形态特征
脚板苕的主要植物学性状与生长发育特性和普通山药其他变种基本相似。根为须根系,块茎发芽后,根着生于茎基部。地上茎蔓生,右旋,绿色或紫绿色,长达3米以上。地下肥大部为肉质块茎,扁形似脚掌,表皮褐色,其上密生须根,肉质洁白。叶为单叶互生或对生。叶三角状卵形至广卵形,先端突尖,基部戟状心脏形,浓绿色。叶腋发生侧枝或发生块茎,称零余子,可用于繁殖和食用。花为单性花,雌雄异株,穗状花序,2~4对,腋生,花小,白色或黄色。蒴果具3翅,扁卵圆形,栽培种极少结实[2] 。
脚板苕
茎四棱形,有翼,绿色。叶呈前形,全缘,背面叶脉棱起,叶面有茸毛。叶柄长约10厘米,宽约0.3厘米。块茎呈不规则的脚板形,外皮浅黑褐色,肉白色。单株块茎重2公斤左右。块茎脆嫩细滑,品质好。从种植至收获约190天,耐热,耐旱,不耐寒,不耐涝。耐贮运。亩产约2500公斤[4] 。
分布范围
主要分布在我国南方,如江西、四川、贵州、重庆、湖南、广东、福建等地[2] 。
生长条件
脚板苕为喜温作物,茎叶喜高温、干燥,怕霜冻,块茎发芽适温15℃,茎叶生长期的适宜温度为25~28℃。块茎极耐寒,在土壤冻结的条件下也能露地越冬。块茎生长的适宜地温为2024℃,20℃以下生长缓慢[2] 。
脚板苕为短日照植物,但因主要用无性繁殖,所以日照长短对其生长和块茎形成并无明显影响。耐阴,但块茎生长和积累养分时需要强光。脚板苕对土壤要求不严,山坡平地均可种植,但以肥沃疏松、排水良好、土层深厚的土壤最好,块茎皮光形正。对水分的要求不严格,较耐干旱,但在发芽期和块茎生长盛期,要求湿润疏松的土壤条件。脚板苕喜有机肥,且需肥量大,但粪肥必须充分腐熟与土壤掺合均匀,否则会产生烧根或分权。块茎膨大期需要充足的磷钾肥[2] 。
主要价值
胸板苕以地下块茎供食,富含淀粉、蛋白质等碳水化合物,产量高,营养丰富,既能代粮,又可作菜。还有很高的医用价值,可干制人药,为滋补强壮
1、土地选择
选择地势高燥、排水良好、土层深厚、松软的沙壤土或壤土田块,要求上下土质一致,如下层有较薄的粘重土层,挖沟时挖去,也可种植。土壤以微酸到中性为宜。山药不能连作,一般应隔3年轮作1次。
2、开沟整地
长根品种按行距1m,在田间挖南北向深沟,沟宽28-30cm,深140cm。挖时将上下层土分别堆放在沟的两侧,沟底20cm的沙土就地挖翻楼碎。
经晾晒几天后,先将底层土耧平踩实,再分别填入下层土、上层土,每填20cm耧平踩实1次,要拾净所有瓦砾杂物。为便于开沟,一般都是先隔行开挖,待填平半条沟后,再开挖剩下的半条沟。
3、种块处理
在种植前20-25天选符合所栽品种特征的无病块根上端较硬的根头作种,将其下端断面在消石灰粉中蘸一下,然后放太阳下晒几天,以杀菌和促进发芽。
用根头繁殖不能扩大种植面积,若要增加繁殖系数,必须将块根切断繁殖。即选长1m左右,横径2.5-4.5cm的较细块根,切分成15-20cm长的若干小段,并用毛笔标记上、下端,然后将每个断面蘸石灰,横放太阳下晒种,一直晒到段头有细裂缝为止。
晒种期要轻拿轻放,以防擦伤。同时要做好防风、防雨和防霜冻工作。
4、种植方法
在当地气温回升到12℃以上,地温稳定达到10℃以上时种植。华北地区多在4下旬,长江流域多在4月上、中旬,华南地区则在3-4月。
种植前要在大田周围挖深围沟,深达1m左右,宽0.6-0.8m,并与外沟相通。田长超过20m的还要加开腰沟,以保证多雨季节迅速排水。
然后在种植行中央拉绳,按行距1m沿绳开浅沟,深5.6cm,在沟中用10-12cm粗的钢筋棍按株距20cm逐一打洞,深入松土层底部。
将种薯的上端顺沟走向横放在洞口上,以引导新生的块根垂直下伸,生长粗细均匀,达到出口和收购的标准。排放好一沟后,随即覆土起垄,
.
一、对环境条件的要求
山药是多年生藤本植物,性喜温暖,不耐霜冻。10℃以上开始萌芽,发芽的最适温度为25℃,茎叶生长的最适温度为25℃-28℃,块茎膨大生长的适宜温度为20℃-24℃,10℃以下停止生长。山药耐阴,但块茎的形成和营养的积累仍需要较强的阳光。山药忌连作,耐旱不耐涝,在土层深厚、中性、疏松、肥沃的砂壤土生长良好。
二、栽培品种
山药块茎呈长柱形、扁形或圆筒形。我国栽培的山药有普通山药和田薯两个种,栽培品种均为各地地方品种。著名品种有河南博爱、陕西华县的淮山药,山东济南长毛山药,江苏沛县花籽山药,江西上高脚板薯,江西南城脚薯,江西广丰大板薯,江西瑞昌山药等。
三、栽培技术
1.栽培季节 山药一般采用露地栽培,春种秋收,生长期180天以上。长江流域通常于4月上、中旬栽植。
通常,山药在整个生长周期中经历发芽、生长和休眠。随着一年四季气候条件的变化,山药依次进入四个阶段:发芽期、发芽期、块茎膨大期和休眠期。
一、山药的发芽期
萌发期是从山药块茎的顶芽(或不定芽)到出苗。山药苗出苗快,在田间条件下需要20-30天。山药段发芽时间较长,持续40-50天。再好芽更快,通常20~25天。在发芽过程中,芽条从芽的顶部被拉起,块茎从芽的基部形成。同时,根原基由芽基中各种分散的维管束的外周细胞产生,然后根原基穿透表皮,逐渐形成山药的吸收根系。当块茎长到1 ~ 3厘米时,芽就会破土而出。山药植株和良通常只能形成一个芽和一个块茎,而山药段可以形成多个芽和多个块茎。
山药的发芽和出苗与天气条件密切相关。如果天气好,温度高,土壤湿度适宜,发芽周期相对较短,出苗快。然而,在雨天,当温度较低且土壤含水量较高(或土壤干燥)时,发芽期较长。在土壤湿度高、播种早、温度低的条件下,种薯容易腐烂,造成缺苗和断垄。
山药的发芽也与种薯的成熟密切相关。未完全成熟的种薯养分积累较少,因此发芽相对较晚,芽相对较弱。在选择种子块茎进行生产时,必须选择结霜块茎作为种子块茎,生长季节的山药种子一般不允许保留。
山药的发芽期是块茎形成的初始阶段。应加强管理,创造适宜的发芽条件,确保出苗顺利,幼苗健壮。促进根系健康生长,防止新块茎生长点受损,减少块茎分枝。
第二,山药离开藤蔓,生长成树期
从芽的出现到芽的开花和再好的形成的时期是50-60天。这个时期是块茎形成的初始阶段。芽苗出土后生长迅速,7~10天后长到1米左右。这时,第一片叶子扩大了,然后茎和叶子继续生长,出现了侧枝。山药种子根的数量不再增加,须根大量出现,并向深度和广度发展,初步形成了山药的主要吸收根系。与此同时,山药块茎继续向下生长,块茎周围出现大量不定根。在此期间,山药植株从单纯依靠种薯的营养生长转变为依靠山药茎叶的营养生长。在这个阶段,生长中心主要是地上的藤蔓和地上的根。块茎生长量较少,主要是在深度,增厚较少。块茎颜色较浅,呈乳白色。在栽培措施上,应注重中耕松土,促进根系渗透,清除田间杂草,苗后施肥,促进藤本植物早期生长。
三、山药块茎膨大期
山药从出芽开花到茎叶生长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
邮箱:daokedao371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