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化验白带常规显示生殖道微生态失衡,这是说明阴道的内环境发生破坏,菌群失调了。如果阴道内菌群失调,就容易发生阴道炎症,比如就容易造成细菌性阴道炎或者是滴虫性的阴道炎。对于这种情况,可以采取一些阴道益生菌进行调理,有利于改善这种微生态失衡的情况。
从微生态整体观点,微生态平衡应包括微生物与微生物之间,微生物与机体之间,以及微生物、机体、环境三者之间的平衡关系
。
微生态平衡是由多种内外因素维系着的,这些因素包括宿主、环境和微生物。宿主对微生态平衡的影响因素包括:宿主的种族、
年龄、性别、发育状况、生理功能、习性、营养及休克、精神紧张、应激反应、感染、老衰、创伤、癌症、外科手术等等。环境对微
生态平衡的影响因素包括:气候、食物、药物、抗生素治疗、化学物理因素、失重、外来刺激、缺氧、放化疗、辐射、激素治疗等等
。
微生物对微生态平衡的影响主要指外来微生主对平衡的影响,如致病菌的感染会导致菌群失衡。微生态失衡也称微生态失调,是
指正常微生物群之间与正常微生物群与其宿主之间的微生态平衡,在外环境影响下由生理性组合转变为病理性组合状态。微生态失衡
包括菌群失调、细菌定位转移、血行感染、易位病灶四部分。定位转移、血行感染、易位病灶与菌群失调有密切的关系,是菌群失调
的进一步发展。
微生态失调名词解释是由于微生态平衡状态被破坏而引起的生态系统紊乱状态。
微生态失调是指在外界环境影响下,正常微生物群与宿主之间的平衡失调,从而导致微生态系统的紊乱状态。正常情况下,人体内存在着各种微生物,如肠道菌群、阴道微生物群等,它们与人体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微生态系统。
然而,当外界环境的因素(如抗生素使用、不良饮食习惯、压力等)干扰了微生物群落的平衡时,就会导致微生态失调的发生。微生态失调可以表现为多种形式,具体表现取决于失调发生的部位。例如,肠道微生态失调可能导致消化不良、腹泻、便秘等消化系统问题。阴道微生态失调可能引发阴道炎症、感染等妇科问题。
微生态失调还可能与一些疾病的发生和发展相关,如肠道炎症性疾病、肠癌等。为了维持良好的微生态平衡,人们可以通过合理饮食、适当使用抗生素、减少压力等方式来保护和促进微生态的健康。此外,微生态制剂也被广泛应用于调节微生态失调,帮助恢复微生态平衡。
微生态失调可能会导致以下健康问题:
1、消化系统问题:微生态失调可能导致胃肠道功能紊乱,如腹泻、便秘、胃痛、胃灼热等消化问题。
2、免疫系统问题:肠道菌群的失调可能影响免疫系统的正常功能,导致免疫力下降,易感染疾病。
3、代谢问题:微生态失调与肥胖、糖尿病、代谢综合征等代谢性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
4、情绪和心理问题:肠道被称为"第二大脑",肠道菌群的失调可能影响神经递质的产生和传递,进而影响情绪和心理状态,可能导致焦虑、抑郁等问题。
5、皮肤问题:微生态失调可能导致皮肤问题,如痤疮、湿疹等。
(一)微生态的平衡
微生态的平衡是指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形成的正常微生物群与不同宿主在不同发育阶段动态的生理性组合,达到定位、定性、定量三个方面的平衡。
(二)微生态失衡
微生态失衡是指在外环境影响下,正常微生物之间及正常微生物与宿主之间平衡状态改变,由生理性组合转变成病理组合的状态。微生态失衡会引起菌群失调和移位。
1.原位菌群失调原位菌群失调是指正常菌群虽仍生活在原来部位,亦无外来菌入侵,但发生了数量或种类结构上的变化,即出现了偏离正常生理组合的生态学现象。根据失调程度不同,原位菌群失调可分为三度。
一度失调:在外环境因素、宿主患病或所采取的医疗措施(如使用抗生素或化学药物治疗)的作用下,一部分细菌受到了抑制,而另一部分细菌却得到了过度生长的机会,造成某些部位正常菌群的结构和数量发生暂时性的变动,即为一度失调。失调的因素被消除后,正常菌群可自然恢复,临床上称这为可逆性失调。
二度失调:正常菌群的结构、比例失调呈相持状态;菌群内由生理波动转变为病理波动。去除失调因素后菌群仍处于失调状态,不易恢复,即具有不可逆性。多表现为慢性腹泻(肠炎)、肠功能紊乱及慢性咽喉炎、口腔炎、阴道炎等,临床常称为比例失调。
三度失调:原正常菌群大部被抑制,只有少数菌种占决定性优势。发生三度失调的原因常为广谱抗菌药物的大量应用使大部分正常菌群消失,而代之以过路菌或外袭菌,并大量繁殖而成为该部位的优势菌。三度失调表现为急性重病症状,如难辨梭菌引起的伪膜性肠炎。白色念珠菌、绿脓杆菌和葡萄球菌等都可能成为三度失调的优势菌。正常菌群的三度失调亦称菌群交替症或二重感染。
2.移位菌群失调在医院中更严重的是移位菌群失调,也称定位转移或易位。即正常菌群由原籍生活环境转移到外籍生活环境或本来无菌的部位定植或定居,如大肠中的大肠杆菌、绿脓杆菌转移到呼吸道或泌尿道定居。其原因多为不适当地使用抗生素,即该部位的正常菌群被抗生素抑制或消灭,从而为外来菌或过路菌提供了生存的空间和定植的条件。
移位菌群失调表现为:横向转移,如下消化道向上消化道转移,上呼吸道向下呼吸道转移;纵向转移,如皮肤及黏膜表层向深层转移;肠腔向腹腔转移;经血循环或淋巴循环向远处转移。外科手术、插管等侵入性诊疗容易引发移位菌群失调;免疫力低下的病人,如大面积烧伤病人等也易于发生移位菌群失调。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
邮箱:daokedao371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