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情况可能是由于存在抽动症导致的,抽动的部位和形式多种多样,比如眨眼、斜视、撅嘴、摇头、耸肩、缩颈、伸臂、甩臂、挺胸、弯腰、旋转躯体等。
指导建议:
抽动症属于是一种异常性行为,发生的原因尚不明确,可能与遗传因素,神经生理,生活习惯等存在关系。需要进行脑电图和脑的影像学检查如脑CT、MRI等,以除外脑部病变,治疗主要是抗抽动症药物治疗及心理治疗等。
儿童抽动症又名习惯性痉挛综合征、抽动综合征(ticsyndrome)、短暂性抽动障碍等,是发生在儿童期的一种肌肉抽动性疾病。
儿童抽动症的治疗:
一、药物治疗小儿抽动症
药物是临床上在治小儿抽动症时比较主要的一种手段,用于控制病情,帮助患儿恢复。常用的药物主要包括氟哌啶醇、匹莫齐特、硫必利、可乐定贴片、氯硝安定、肌苷等。以上药物在治小儿抽动症时取得的疗效都是非常不错的,但是鉴于孩子还处于生长阶段,药物的副作用可能会带来较大的影响,因此在用药的时候务必要做到科学、安全,不可盲目自治。
二、心理治疗小儿抽动症
很多小儿抽动症的患者在经过治疗后还是无法融入正常的社会,这对孩子的一生造成的影响都是非常大的,因此在治疗小儿抽动症时进行正确的心理疏导十分关键。常用于治小儿抽动症的心理疗法有行为治疗、支持性心理咨询、家庭治疗等吗,不仅需要治疗师的配合,也需要家长的循循善诱。在治疗期间也要避免孩子出现过度紧张和疲劳的情况,以上都是需要密切注意的几个重点。
小儿抽动症,慢性神经系统疾病。轻度时,家长容易自欺欺人地默认忽略,或责骂孩子“不许眨眼睛!”在商场目睹一位老人大骂男孩“做小动作”,当时男孩的状态已经不是轻度,有明显的耸肩、眨眼动作,嘴里含糊嘟哝。
这是小朋友身体发出的求救信号。
眨眼睛是抽动症的症状,发生于抽动症的初期。38%-59%的患儿以眨眼为首发症状,此时常常被家长忽略及误解为孩子的习惯性“小动作”,导致抽动症病情加重,进一步的引发孩子其他部位的无意识抽动,如皱额、歪嘴、耸肩等,以及注意力不集中和多动行为改变。
在中医看来抽动症属于“肝风”“筋惕肉”“瘛疭”“慢惊风”的范畴。中医学认为,多与儿童的“肝常有余、心常有余、阳常有余”,“肺常不足、脾常不足、肾常虚”的生理特点有关。其病机主要是阴阳失调,肝火生痰,心、肝、脾、肺、肾的功能失调。健脑止动汤诊疗三大阶段!第一阶段:祛风化痰,潜阳息风。药物入肝经,介类昆虫等动物及矿物药,息风止痉及镇静安神等。缓解眨眼,发声,情绪不稳,抽动等病症。第二阶段:缓肝理脾,强土制木。健脾益气,顾护脾胃之气,土旺得木方疏通。诸药合用、柔肝养肝。从而达到止搐、止惊、止挛,止泻目的。第三阶段:滋水涵木,平衡阴阳。为形全者宜损其有余,形缺者宜补其不足,人体的阴阳恢复相对的平衡状态。提高免疫能力。中医治病与西医不同,西医采取的是对抗疗法,用的是抗精神病类的药物。而中医是全身调理,可以调理体质,使孩子达到阴阳平衡。孩子服用中药后,普遍家长会反映孩子脾气好了,听话了,体质增强了,很少感冒了。除了药物以外,中医还有一些特殊疗法,配合治疗效果更好,比如针灸、耳穴压豆、穴位埋线等,这些治疗没有任何毒副作用。
在用药上的特色优势
(1)传统古方,严格炮制采用传统古方配制,每味中药调剂人员都严格按照要求进行炮制,从而避免了造成“病准、方对、药不灵”的后果。
(2)药材地道,质量上乘所用中药材均按照古方要求产地采集。中药材的产地、采集与保存直接影响药性和疗效,我国古代就尤其强调这一点,其脉案用药都要标明所用药材之产地。这是因为,只有质佳而品色皆优的地道药材,才能保证药效。比如有些患者朋友在选择中药的时候,只看价格不讲质量,结果造成花钱不治病,大夫水平高而吃药不见效,就是这个道理。
(3)传统手工砂锅煎药部分药材采用原始的手工砂锅煎药法,先煎、布包、后下、烊化、冲服等严格按照古方要求操作。工序虽繁,却直接关系到中药的临床疗效。
家长千万不要因为小孩的症状反复交替出现就顿时丧失了信心,所以在这里再一次郑重的告诉家长们,抽动症、多动症的治疗都是持久战,需要家长、小孩双方耐心配合,坚持服药,严格忌口,保持良好的习惯,精神上多多鼓励支持,这样才能获得最终胜利。
需要注意的是,抽动症治疗不及时,会对孩子的心理造成较大的影响:
因为频繁的怪动作会让孩子被身边人取笑,影响孩子的自信心;
大部分延续到青春期以后,症状会越来越厉害,比如将来面试找工作,可能会不自主的做鬼脸,直接影响面试成绩。
抽动症是能治愈的。对于出现抽动症临床症状的患者,应及时前往实体医院就诊,查明原因,对症治疗,避免耽误病情。建议家属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轻者一至两个月可控制症状,重者治愈时间相对较长。建议保证睡眠质量,避免不规律作息,避免过度疲劳或兴奋。建议适度进行锻炼,但要避免过度锻炼,以增强体质,避免感冒使症状加重。
相对于抽动症来说。中医是一种文化,西医是一种技术,中医是治疗患病的人,西医是治疗人患的病。与中医整体观不同的是,西医是微观的“辨病施治”。临床上“在治疗抽动症时,西医近年来采用西药,脑手术等手段,对该病的研究获得了很大进展,但是至今仍没有特效药物治疗。而对此中医独具特点和优势。中医强调辩证施治,重视病人个体差异。虽然同是抽动症,病程长短不同,通过辩证进行不同的治疗,而不是千篇一律地按照检查结果去治‘抽动症’。 抽动症其病位主要在肝、肾,基本病机为肾阴亏虚,肝阳上亢化风。因此治疗上应以滋肾养阴,平肝熄风,解痉通络为原则。故以健脑止动汤,辩证治疗。”这些理论体现了中医辩证施治的原则,看中医不是头疼医头,脚疼医脚。而是根据病人的体质、体征,结合天时、地理、病史等诸多社会因素确定症结和治疗方案,这就是著名的三因理论“因人、因时、因地用药”。临床上因地而行、因人而异。同病异治,异病同治,是根据中国的国土幅员辽阔,南北方人的生活环境、体质状态均有差异,因此,同样的病,在用药、剂量上应有所不同。如给内蒙古人看病,药的分量要加倍。否则没有效力。因为内蒙古寒冷,当地人多吃牛羊肉,尽喝牛奶,少吃蔬菜,身体强壮。所以药力要加强。”名医之所以也是明医就在于“善乎明辨”。望而知之谓之神;闻而知之谓之圣;问而知之谓之功;切而知之谓之巧。这“神圣功巧”是医家的真功夫。因人因时地辩证,贵在知常达变。平凡的望闻问切里包含了深厚的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道理。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