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现癫痫发作,会有一些明显的表现,如抽搐、颤抖、失神之类的。
指导建议:
这个怀孕,是有可能会导致遗传的,需要慎重考虑的,如果目前病情平稳,还是可以适当减轻药的,在医生指导下用药。
虽然说癫痫患者可以怀孕,但是怀孕的患者还是要面临非常艰难的处境,对于准备做妈妈的女性癫痫患者来说,一定要清楚怀孕可能带来的各种危险,以及癫痫对胎儿的影响和危害。 癫痫是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对于女性癫痫病人来说,癫痫女性妊娠可能增加癫痫发作、各种并发症及后代畸形等发面的风险,女性癫痫病人在孕前需要做好孕前准备。 女性癫痫病人孕期准备:患者在准备怀孕前,一定要了解癫痫对胎儿的影响,以及造成孕期的风险因素,如:营养不良、维生素摄入不足以及抗癫痫药物的致畸作用等等。如果患有某种家族性遗传病,则要尽量避免怀孕。还有就是怀孕前最好采用小剂量的单一抗癫痫药物治疗,这样可降低致畸的危险性。而在怀孕后,要尽量减少抗癫痫药物的剂量,这样才能减少药物对胎儿的影响。对于孕期癫痫的治疗,癫痫孕妇一定要在医生的指导下用药。在妊娠前半年就应将癫痫发作控制到最少限度,药物尽量由多剂减至单剂,维持能够控制癫痫发作的最低剂量。整个妊娠期要定期随诊,定期测定药物血中浓度,定期产前检查,包括B超检查。只要做好以上准备工作,90%的癫痫妇女是能够正常怀孕及分娩的,所生的孩子也是健康的。 癫痫治疗专家提醒:叶酸服用抗癫痫药的女性癫痫患者,其胎儿发生神经管畸形及其他与叶酸代谢相关畸形的风险明显增高。 推荐链接: 癫痫病最好医院专治癫痫医院哪家好癫痫治疗最好的方法羊角风怎么治疗癫痫病的最新治疗方法广州癫痫病最好的医院癫痫病可以治疗吗
绝大多数女性患者都可以怀孕,并能生出正常孩子,而且怀孕本身对癫痫的影响不大。不过,女性癫痫患者也确实面临一些特殊问题。例如,服用抗癫痫药物对胎儿的影响,孕期发作对胎儿的影响等等,这些也都是患者很关心的问题。但只要遵循正确方法,绝大多数女性都能顺利生下健康的宝宝。
正常人群中出生缺陷的发生率为百分之二到百分之三,癫痫人群中缺陷发生率为百分之三到百分之五。如果是考虑是否怀孕或已经怀孕三个月内可能考虑是否生子;如果是已经怀孕三个月以上,则可以检查胎儿的发育情况,目前的孕期B超能够尽早发现发育缺陷,有些发育缺限可以通过手术矫形,但是有些脑神经管发育缺陷则可能早期发现,现决定是否继续妊娠。乳汁中的药物浓度很低,可哺乳不要停用药物。
女性癫痫患者结婚后仍要长期坚持服药,保持规律而健康的生活。如仍有发作,暂时不要怀孕生子,积极地与专科医生配合以控制癫痫发作,待到病情稳定,药量减少到安全剂量时,在医生的指导下,癫痫患者怀孕就比较安全了。
女性癫痫病患者做好是在疾病治愈以后才生孩子,这样能减少宝宝患上癫痫病的几率,虽然我国没有对癫痫病能否结婚生子做出明确规定,不过如果癫痫病患者的第一个孩子也患有癫痫病的话,最好不要再生第二胎。
治疗好后是可以怀孕的,但是在治疗期间和未治愈的时候不建议怀孕的。
癫痫这个病对卵子的质量是有影响的,因为患病后,如果长期反复发作,病情控制不住,这对卵子的质量就会造成一定的影响。如果长时间服用癫痫药,还会导致胎儿发生畸形的情况。并且女性癫痫患者,在怀孕期间这个疾病有发作的话,就会使胎儿产生宫内窒息缺氧,有时候还造成发育异常或大脑受损,引起智力问题,严重的患者还会导致流产和死胎。
癫痫(Epilepsy)即俗称的“羊角风”或“羊癫风”,是神经系统最常见的慢性疾病之一,因在发作时可引起极大的不适并可造成严重的后果,人们常常“谈痫色变”。为了控制癫痫发作,患者常需长期服用抗癫痫药物[1]。我国大约1000万的癫痫患者,其中200万左右为育龄期女性[2],对于患有癫痫的育龄期女性, 如何在保证自己的 健康 的同时孕育 健康 的下一代 ,是一个现实的问题。
患有癫痫的女性是可以怀孕生子的,但妊娠会导致身体机能的改变,有增加癫痫发作的风险,同时癫痫发作又可增加胎儿缺血缺氧、发育不良的风险[3],治疗癫痫的药物,有一些可能对胎儿的生长发育产生不良影响[3],因此,对于伴有癫痫的女性, 妊娠具有一些限制条件与注意事项 ,下面逐条来说。
一、备孕的注意事项
常规备孕的心理生理准备: 与其他女性相同,可以提前了解怀孕的过程与常见问题,科学备孕。通过 孕检 , 规律作息,合理膳食,戒除不良嗜好,适当补充维生素及叶酸 等,将身体调整到 健康 状态。同时要保持积极 乐观的心态 ,良好的心情[4]。尤其需要注意的是,吸烟可增加早产的风险[5],孕前3个月每日补充0.4mg叶酸能够减少婴儿神经管缺陷的风险[6]。癫痫女性需要补充的叶酸剂量高于常规用量0.8mg/天,这与许多抗癫痫药物会影响叶酸的吸收有关。
癫痫控制要求 :应尽量 保证在怀孕前6个月没有癫痫发作 [7],最好是9个月以上没有癫痫发作[4, 8]。这样不仅是为备孕调整至较好的身体状态,也会减少孕期的癫痫发作。所以在准备怀孕阶段,应调整身体状态,尽量避免癫痫发作。
调整治疗药物: 在抗癫痫药中, 丙戊酸钠、苯巴比妥、苯妥英钠 均可增加新生儿认知功能损伤的风险,尤其是丙戊酸钠,大量证据表现,其可增加先天畸形的风险,应在妊娠前3个月停用[9]。因此,对于准备阶段的女性,应 避免使用上述几种抗癫痫药物 ,尽量在停药3个月后再考虑怀孕。在调整治疗药物的过程中,需要按照药品使用说明书,逐渐增减治疗药物,避免药物浓度快速波动引起癫痫发作。同时,对于需要药物控制的女性,不可为了怀孕,强行停止药物治疗,这可能导致癫痫发作的增加。要知道,孕期的每一次癫痫发作,都是对自身及胎儿的极大损伤。其损伤程度,可能远大于孕期相对安全的抗癫痫药带来的风险。
二、孕期的注意事项
需要明确怀孕与癫痫的风险因素 :怀孕可能造成癫痫发作的增加,与生理因素中的激素水平变化,睡眠剥夺;心理因素中的应激、焦虑;药物因素中的血药浓度下降均可能有关。其中药物浓度的下降又与药物吸收减少,肝脏代谢增加,肾脏排除加快,药物分布变化有关。
应对办法:
01 对于 生理因素 ,尽管激素变化可能增加癫痫发作[10],但进一步的研究表明,在妊娠过程中, 孕激素的表达更高,而孕激素升高能够减少癫痫发作 [10]。也就是说,大多数癫痫女性在怀孕后,癫痫发作次数可能不变或减少,少数人可能因药物等其他因素发作次数增加。
02 对于 心理因素 ,需要放下思想包袱,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现有的研究表明,癫痫女性生育的儿童中96%以上都是 健康 的[11],无需过多担心。坚持 科学的膳食补充,良好的生活方式,保证充足的睡眠 ,比过度担心更加有效。
03 对于 药物因素 ,妊娠后,随着孕妇体重的增加,新陈代谢的增快,药物浓度会有所下降[12],除了监测血药浓度的变化,更需监测癫痫发作的情况,如果发作次数增加,则需要增加药物剂量或增加品种,这种情况必须咨询医师或专业的药师。怀孕过程中 切忌因为担心药物对孩子产生不良影响而减药或停药 ,癫痫发作所造成的损害,对于孕妇自身和儿童都要高于药物,尤其是对妊娠安全性很好的药物。调查还发现孕妇在服用诱导肝酶类抗癫痫药物(如卡马西平、苯妥英钠、苯巴比妥)时,可能导致新生儿发生出血的风险,这与孕妇妊娠期 维生素K的缺乏 有密切关系。
对于意外怀孕的癫痫女性,应根据癫痫控制情况,妊娠情况,服药品种,自身意愿综合考虑孩子的去留。一般来说,从末次月经第一天算起,28天内的用药,对胎儿的影响呈现全或无的特性。在 妊娠的第2周到第12周 ,是胎儿发育的关键期,这一阶段,某些药物会引起儿童畸形或发育不良。而在12周以后,胎儿进入生长期,药物对胎儿的影响会变小。
三、产后的注意事项
临产与生产时的风险: 自然生产因为疼痛等原因,会增加癫痫发作的风险,但并非绝对,需要综合考虑, 选择合理的生产方式 ,应该与妇产科医师进行充分的沟通权衡利弊。
生产后癫痫药物如何调整: 大多数情况生产后应调整癫痫药物的剂量,对于孕期增加了药物剂量的,一般来说需要调整到孕前的治疗剂量,同时需监控癫痫发作情况,若在 减量或减药后出现发作次数增加的 , 可重新调整为孕期的治疗方案。
母乳喂养: 是否选择母乳喂养,需要考虑许多方面的因素,包括母亲的身体状况、 社会 活动、婴儿的情况、疾病控制的情况、服用药物的品种等,但需明确, 母乳喂养总体优于配方奶粉 。
从母亲来说母乳喂养可能因为睡眠剥夺导致休息欠佳,进而增加癫痫发作的风险。而母亲的癫痫发作可能对婴儿造成损伤,需要特别注意。但同时母乳喂养可降低母亲患2型糖尿病、乳腺癌、卵巢癌、产后抑郁症等风险[14]。
从婴儿来说母乳具有更好的营养作用,能够提高婴儿的抵抗力,促进母子关系的融洽和提升婴儿对于母亲的依恋,且与仅接受配方牛奶的婴儿相比, 母乳喂养的婴儿的认知功能测试的得分更高 [14]。
同时抗癫痫药均可通过 乳汁分泌 ,每种药物分泌的量不同,分泌量在10%以下的药物,对婴儿是相对安全的,不会明显影响婴儿的生长发育。但也有药物会影响婴儿的发育,尤其是智力发育,例如 丙戊酸钠、苯妥英钠、苯巴比妥、托吡酯 等,在选择药品时建议咨询神经内科医生或专业药师。
药师提醒:
癫痫会影响妊娠,但不是禁忌;若想要生育 健康 的孩子,需要先控制好癫痫;备孕与妊娠期均可使用抗癫痫药物,但需选择合适的品种,并有针对性的补充叶酸,调整心态与作息等;不可因担心药物可能会影响到胎儿,随意减量、停用抗癫痫药;母乳喂养优于奶粉,但抗癫痫药可进入母乳,影响婴儿发育,需选择合适的品种。
参考文献:
[1] 涂雪松.癫痫的流行病学研究[J].脑与神经疾病杂志,2017,25 (8):522-528,521.
[2] 张国君.认识癫痫、提高癫痫规范治疗水平[J].中国医刊,2013,48 (8):1-3.
[3] 吴洁,王凤英.妊娠合并癫痫患者抗癫痫药物服用对母婴结局的影响[J].中国病案,2019,20 (9):101-104.
[4] (UK) L N I F H A C E. Epilepsies: diagnosis and management NICE guideline CG137 [M]. Epilepsies: diagnosis and management NICE guideline CG137. London. 2018.
[5] HARDEN C,LU C.Epilepsy in Pregnancy[J].Neurologic clinics,2019,37 (1):53-62.
[6] GEORGE I C,BARTOLINI L,NEY J, et al.Differences in treatment of epilepsy in pregnancy: A worldwide survey[J].Neurology Clinical practice,2019,9 (3):201-207.
[7] 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内科分会癫痫专委会.妊娠期女性抗癫痫药物应用中国专家共识[J].中国医师杂志,2015,17 (7):969-971.
[8] BORGELT L M,HART F M,BAINBRIDGE J L.Epilepsy during pregnancy: focus on management strategie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women's health,2016,8 505-517.
[9] WIECK A,JONES S.Dangers of valproate in pregnancy[J].Bmj,2018,361 k1609.
[10] TAUBOLL E,SVEBERG L,SVALHEIM S.Interactions between hormones and epilepsy[J].Seizure,2015,28 3-11.
[11] MORROW J,RUSSELL A,GUTHRIE E, et al.Malformation risks of antiepileptic drugs in pregnancy: a prospective study from the UK Epilepsy and Pregnancy Register[J].Journal of neurology, neurosurgery, and psychiatry,2006,77 (2):193-198.
[12] STEPHEN L J,HARDEN C,TOMSON T, et al.Management of epilepsy in women[J].The Lancet Neurology,2019,18 (5):481-491.
[13] HARDEN C L,PENNELL P B,KOPPEL B S, et al.Management issues for women with epilepsy--focus on pregnancy (an evidence-based review): III. Vitamin K, folic acid, blood levels, and breast-feeding: Report of the Quality Standards Subcommittee and Therapeutics and Technology Assessment Subcommittee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Neurology and the American Epilepsy Society[J].Epilepsia,2009,50 (5):1247-1255.
[14] VEIBY G,BJORK M,ENGELSEN B A, et al.Epilepsy and recommendations for breastfeeding[J].Seizure,2015,28 57-65.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