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健康早知道>内科

近日CT报告:桥脑左份可疑腔隙性脑梗塞

时间: 阅读:6367
2014年12月突发头顶和后脑左侧一过性疼痛,几秒后消失。此后几天无症状未就医。后出现此部位轻痛。在桂林医学院附院就诊,CT报告:头颅未见明显异常(未做血管造影)。医生开了桂利嗪等药。服用1个多月后症状基本消失,未再服药。以后此部位有时出现轻痛,用梳头法有一些效果。但仍时有轻痛。近日就医,该院CT报告:1、左侧大脑后交通动脉未见明确显示,考虑为先天变异。2、桥脑左份可疑腔隙性脑梗塞。主任医师未明确报告是否正确,开了阿司匹林肠溶片、阿托伐他丁、桂利嗪,说6个月后复查。除上述症状外无其他症状。有颈椎病,血压正常、总胆固醇和低密度胆固醇略高。请教针对报告的意见,应该如何办?
提问 回复

最佳回答

槐米

槐米

2025-02-01 04:19:30

你现在这种情况可能是与你平时生活和饮食习惯有关系的!与脑梗塞和血脂比较高的原因有关系的。

指导建议:
这段时间你要注意饮食清淡,不要吃辛辣刺激性和太油腻的食物,你要每天适当的进行锻炼,增强身体体质,你也可以服用活血化瘀的药,

最新回答共有5条回答

  • 半夏
    回复
    2023-08-02 18:18:24

    什么是腔隙性脑梗塞

    凡脑深部穿通动脉闭塞引起的脑梗塞,经巨噬作用使留下梗塞灶直径小于2mm者,称为腔隙性脑梗塞。多位于底节、内囊、丘脑、脑桥、少数位于放射冠及脑室管膜下区。

    什么原因引起腔隙性脑梗塞

    脑深部穿通动脉闭塞引起,本病的脑动脉可有下列改变:
    (一)类纤维素性改变:见于严重高血压,血管壁增厚,小动脉过度扩张,呈节段性,血脑屏障破坏,血浆性渗出。
    (二)脂肪玻璃样变样:多见于慢性非恶性高血压患者,直径小于200μm的穿通动脉,腔隙病灶中可发现动脉脂肪变性。
    (三)小动脉粥样硬化:见于慢性高血压患者,直径为100~400μm的血管,有典型的粥样斑动脉狭窄及闭塞。
    (四)微动脉瘤:常见于慢性高血压患者。

    腔隙性脑梗塞有什么症状

    临床症状一般较轻,除少数外,大多发病缓慢,12~72小时达到高峰,部分病人有短暂缺血发作史。临床症状与腔梗灶的大小和部位有关,常见有下列几种类型:
    (一)纯运动性卒中:表现为面、舌、肢体不同程度瘫痪,而无感觉障碍、视野缺失、失语等。病灶位于放射冠、内囊、基底节、脑桥、延髓等。
    (二)纯感觉性卒中:患者主诉半身麻木,受到牵拉、发冷、发热、针刺、疼痛、肿胀、变大、变小或沉重感。检查可见一侧肢体、身躯感觉减退或消失。感觉障碍偶可见越过中线影响双侧鼻、舌、阴茎、肛门等,说明为丘脑性病灶。
    (三)共济失调性轻偏瘫:表现为病变对侧的纯运动性轻偏瘫和小脑性共济失调,以下肢为重,也可有构音不全和眼震。系基底动脉的旁正中动脉闭塞而使桥脑基底部上1/3与下1/3交界处病变所致。
    (四)感觉运动性卒中:多以偏身感觉障碍,继而出现轻偏瘫。为丘脑后腹核并累及内囊后肢的腔隙性梗塞所致。
    (五)构音不全手笨拙综合征:患者严重构音不全,吞咽困难,一侧中枢性面舌瘫,该侧手轻度无力伴有动作缓慢,笨拙(尤以精细动作如书写更为困难),指鼻试验不准,步态不稳,腱反射亢进和病理反射阳性。病灶位于桥脑基底部上1/3和下2/3交界处,也可能有同侧共济失调。

    腔隙性脑梗塞需要做哪些检查

    1、因病灶小,脑电图和脑血管造影均正常。
    2、累及听觉或体感通路时,脑干听觉和体感诱发电位可有异常。
    3、头颅CT在病后8~11天检查较适宜。
    4、MRI对脑干腔隙梗塞亦清晰可见。

    如何治疗

    本病的治疗,基本上同脑血栓形成,应积极治疗高血压,尤为病史中已有过腔隙性梗塞者需要防止复发,同时应注意压不能过快过低。
    (一)急性期:以尽早改善脑缺血区的血液循环、促进神经功能恢复为原则。
    1.缓解脑水肿:梗塞区较大严重患者,可使用脱水剂或利尿剂。
    2.改善微循环:可用低分子右旋糖苷,能降低血粘度和改善微循环。
    3.稀释血液:①等容量血液稀释疗法:通过静脉放血,同时予置换等量液体;②高容量血液稀释疗法:静脉注射不含血液的液体以达到扩容目的。
    4.溶栓:①链激酶。②尿激酶。
    5.抗凝:用以防止血栓扩延和新的血栓发生。①肝素。②双香豆素。
    6.扩张血管:一般认为血管扩张剂效果不肯定,对有颅内压增高的严重患者,有时可加重病情,故早期多不主张使用。
    7.其他:本病还可使用高压氧疗法,体外反搏疗法和光量子血液疗法等。
    (二)恢复期:继续加强瘫痪肢体功能锻炼和言语功能训练,除药物外,可配合使用理疗、体疗和针灸等。

  • 木槿
    回复
    2023-08-02 18:18:24

    病情分析: 脑内散发小缺血灶多提示诊断腔隙性脑梗塞。腔隙性脑梗塞系大脑动脉的深支闭塞所致的脑干和大脑深层非皮层部位的小梗塞灶,高血压是引起本病的直接原因。意见建议:患者应随时注意自己的血压、血脂等生理生化治标,一旦发现异常及时处理。

  • 冉冉云
    回复
    2023-08-02 18:18:24

    腔隙性脑梗塞(也有人称之为间隙性脑梗塞或者是间歇性脑梗塞)是脑梗塞的一种特殊类型,是在高血压、动脉梗化的基础上,脑深部的微小动脉发生闭塞,引起脑组织缺血性软化病变。其病变范围一般为2-20毫米,其中以2-4毫米者最为多见。临床上患者多无明显症状,约有3/4的患者无病灶性神经损害症状,或仅有轻微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下降、轻度头痛头昏、眩晕、反应迟钝等症状。该病的诊断主要为CT或MRI检查。而多发性的腔隙性脑梗塞,可影响脑功能,导致智力进行性衰退,最后导致脑血管性痴呆。 病因病理病机:本病的脑动脉可有下列改变 (一)类纤维素性改变:见于严重高血压,血管壁增厚,小动脉过度扩张,呈节段性,血脑屏障破坏,血浆性渗出。 (二)脂肪玻璃样变样:多见于慢性非恶性高血压患者,直径小于200μm的穿通动脉,腔隙病灶中可发现动脉脂肪变性。 (三)小动脉粥样硬化:见于慢性高血压患者,直径为100~400μm的血管,有典型的粥样斑动脉狭窄及闭塞。 (四)微动脉瘤:常见于慢性高血压患者。 症状:临床症状一般较轻,除少数外,大多发病缓慢,12~72小时达到高峰,部分病人有短暂缺血发作史。临床症状与腔梗灶的大小和部位有关,常见有下列几种类型: (一)纯运动性卒中:表现为面、舌、肢体不同程度瘫痪,而无感觉障碍、视野缺失、失语等。病灶位于放射冠、内囊、基底节、脑桥、延髓等。 (二)纯感觉性卒中:患者主诉半身麻木,受到牵拉、发冷、发热、针刺、疼痛、肿胀、变大、变小或沉重感。检查可见一侧肢体、身躯感觉减退或消失。感觉障碍偶可见越过中线影响双侧鼻、舌、阴茎、肛门等,说明为丘脑性病灶。 (三)共济失调性轻偏瘫:表现为病变对侧的纯运动性轻偏瘫和小脑性共济失调,以下肢为重,也可有构音不全和眼震。系基底动脉的旁正中动脉闭塞而使桥脑基底部上1/3与下1/3交界处病变所致。 (四)感觉运动性卒中:多以偏身感觉障碍,继而出现轻偏瘫。为丘脑后腹核并累及内囊后肢的腔隙性梗塞所致。 (五)构音不全手笨拙综合征:患者严重构音不全,吞咽困难,一侧中枢性面舌瘫,该侧手轻度无力伴有动作缓慢,笨拙(尤以精细动作如书写更为困难),指鼻试验不准,步态不稳,腱反射亢进和病理反射阳性。病灶位于桥脑基底部上1/3和下2/3交界处,也可能有同侧共济失调。 实验室检查:因病灶小,脑电图和脑血管造影均正常。累及听觉或体感通路时,脑干听觉和体感诱发电位可有异常。确诊依靠头颅CT在病后8~11天检查较适宜,MRI对脑干腔隙梗塞亦清晰可见。 诊断与鉴别诊断: 诊断要点:①中年以后发病,且有长期高压病史;②临床症状符合上述腔隙性卒中典型表现之一者;③实验室检查如脑电图、脑脊液及脑血管造影等无阳性发现;④头颅CT及MRI检查证实与临床一致的腔隙病灶;⑤预后良好、短期内有完全恢复可能。 鉴别诊断:本病应与脑血栓形成、脑栓塞和脑实质小出血灶鉴别。后者临床表现与本病相同,占脑出血10,出血量0.3~10ml不等,仅能依靠CT或MRI检查明确诊断。 用药治疗: 既然知道了腔隙性脑梗塞是什么病,那么该用什么药物来治疗它呢,其实能及早的发现腔隙性脑梗塞是患者不幸中的万幸,因为及时发现,用药物干预还完全来得及,只要坚持用药完全可以防止腔隙性脑梗塞发展成重度脑梗塞,那么该用什么药来治疗腔隙性脑梗塞,首先要知道坚持用药在医学上叫科学的二级预防,目前西药有阿斯匹林比较常用,但缺点是有效率为53%,有47%的抵抗,而且长期还容易引起胃出血,带来肝肾损伤,用中药有很好的预防作用,但缺点是服用剂量大,而且质量不稳定,最好是选用一种服用剂量小的现代中药,考虑到临床的需要,国家拨款在优质优价目录产品中遴选出疗效最确切的中药产品,进行二次研发,开发了我国首个着眼二级别预防(主要是疗效确切、安全、适合长期服用)的现代中药,可以说是对腔隙性脑梗塞患者最针对性的合适药品,这个药是在吉林华康药业的优质优价产品(高于同行业平均水平)血栓心脉宁胶囊基础上用了八年时间(天士力丹参滴丸二次研发用了4年)二次研发出来的天欣泰血栓心脉宁片,该药应用的逆流提取、大孔树脂分离等现代生产工艺,同时还应用了体外培育牛黄和麝香两个国家一类新药,通过精提使服用量减少了60%,更加适合腔隙性脑梗塞患者长期服用,可以说天欣泰是最为适合腔隙性脑梗塞患者服用的药品,不仅疗效确切而且安全。天欣泰血栓心脉宁片大复方道地取材,具有活血化瘀、芳香开窍,降脂抗凝功效的现代中药,对腔隙性脑梗塞发病诱因有综合的防治作用,坚持服用在改善症状的同时,能有效防止复发。

  • 蓦山溪
    回复
    2023-08-02 17:17:14

    1、临床表现
    2、辅助检查
    3、诊断及鉴别诊断要点
    4、临床病例
    5、腔隙性脑梗塞最佳治疗方法
    1.临床表现腔隙性脑梗塞的症状决定于梗塞部位。相当一部分患者不出现临床症状,只在影像学检查时发现。腔隙性脑梗塞的主要临床特点腔隙性脑梗塞的症状决定于梗塞部位。相当一部分患者不出现临床症状,只在影像学检查时发现。腔隙性脑梗塞的主要临床特点:①多见于有多年高血压病史的中老年人。②急性或逐渐起病,无头痛、意识障碍等全脑症状。③可表现为腔隙综合征。④症状多可完全恢复,预后良好。⑤反复发作可表现为假性球(延髓)麻痹综合征和腔隙状态:其原因是脑白质腔隙灶的群集,尤其是锥体束、基底节和纹状体。假性球麻痹包括强哭强笑(情绪失控)、原始反射、构音不良、吞咽困难、饮水呛咳。腔隙状态的假性球麻痹还伴随特征性的小碎步态、全身运动不能(缺乏运动)、面部表情呆板及双侧锥体束征。有时尿失禁。可伴从轻微到明显的血管性痴呆的精神障碍。临床表现较有特点且常见的有下述几种。纯运动性轻偏瘫(PMH),纯感觉性卒中(PSS),共济失调性轻偏瘫(AH),感觉运动性卒中CSMS),构音障碍—手笨拙综合征(DCHS),腔隙状态
    2.辅助检查本病需依赖CT检查,某些小病灶或病变位于脑干时,MRI更有帮助。脑电图、脑脊液、脑血管造影无肯定的阳性发现。PET和SPECT通常在早期即可发现脑组织缺血变化。颈动脉Doppler可发现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3.诊断及鉴别诊断要点临床及影像学表现具有以下特征之一即可确诊。(1)有典型的腔隙性脑梗塞的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有与临床症状相对应的病灶,最大病灶直径小于1.5cm的脑梗塞。(2)临床上有非典型的腔隙性脑梗塞的症状,但影像学上未发现有相对应的病灶。(3)临床上具有非典型的腔隙性脑梗塞的表现,而影像学检查后发现与临床症状相符的小于1.5cm的病灶。(4)临床虽有典型的“腔隙综合征”的表现,但没有进行影像检查,不能肯定为腔隙性脑梗塞,腔隙性脑梗塞与其他缺血性脑卒中的主要鉴别点是影像学证据。
    4.临床病例诊治过一位张先生,70岁,家里人发现他近2个月越来越没精神,总喜欢睡觉,一看电视准会睡着,而且白天一没事于了就睡觉。说话明显减少,不愿与家里人交流,记忆力下降。询问病史,有高血压,间断服用降压药物。做影像学检查后,脑内有多发腔隙性梗塞,出院时开了降压药和一个疗程的活血化瘀,芳香开窍降脂抗凝双效类长效现代中药天欣泰进行口服,经过一短时间的系统治疗,病人精神状态明显好转,与家人交流较主动,记忆力下降也得到改善。可见,有的腔隙性脑梗塞病人可以表现出一侧或一个肢体的麻木、力弱等症状容易发现而来就诊。但有的病人是以头痛、头晕或记忆力下降等其他症状来医院的,需要仔细询问病史,分析有无中风的发病因素,并结合神经系统查体等,必要时作影像学检查排除腔梗的可能。
    5.腔隙性脑梗塞最佳治疗方法腔隙性脑梗塞是脑梗塞的一种。它的梗塞面积很小,直径一般不超过1.5厘米,且多发生在大脑深部。由于受损的脑组织范围较小,腔隙性脑梗塞的症状往往较轻,患者常表现为轻度的肢体无力或麻木,头晕、头痛,行走不稳,记忆力下降,语音不利,吞咽困难,看物体重影等,甚至无症状,所以不易引起警觉,容易漏诊、误诊。如果多次发生腔隙性脑梗塞,成为多发性腔隙性脑梗塞,同样会出现严重的后果。腔隙性脑梗塞相对伤害较小,原则一定是用药及时以免病情加重,做好二级预防。治疗腔隙性脑梗塞我国唯一二次研发成功的治疗现代中药为首选。降脂抗凝,活血化瘀芳香开窍。坚持用药、饮食调节、康复锻炼、情绪调节、做好家庭护理,控制好血压血脂,只有这些方面全都做到位,病人才以尽早恢复。

我妈在检查结果是脑梗塞和心梗塞,住院一周,突然病情加重,右半

干细胞治疗多系统萎缩效果怎么样?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鲁ICP备2022001955号-4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