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提供的数值基本上都是异常的,肯定是有问题的。血液系统疾病可能性大。
指导建议:
如果没有其他同时换有的毛病,建议做个骨穿看看。
你好:血常规各指标参考范围及临床意义
一、血液一般检查:
1、红细胞计数(RBC)
[正常参考值]
男:4.0~5.3 ×10的12次方/L(400万-550万个/mm3)。
女:3.5~5.0 ×10的12次方/L(350万-500万个/mm3)。
儿童:4.0~5.3 ×10的12次方/L(400万-530万个/mm3)。
[临床意义]
红细胞减少多见于各种贫血,如急性、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缺铁性贫血等。
红细胞增多常见于身体缺氧、血液浓缩、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肺气肿等。
2、血红蛋白测定(Hb)
[正常参考值]
男:120~160g/L(12-16g/dL)。
女:110~150g/L(11-15g/dL)。
儿童:120~140g/L(12-14g/dL)。
[临床意义]
血红蛋白减少多见于各种贫血,如急性、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缺铁性贫血等。
血红蛋白增多常见于身体缺氧、血液浓缩、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肺气肿等。
3、白细胞计数(WBC)
[正常参考值]
成人:4~10 ×10的9次方/L(4000-10000/mm3)。
新生儿:15~20 ×10的9次方/L(15000-20000/mm3)。
[临床意义]
生理性白细胞增高多见于剧烈运动、进食后、妊娠、新生儿。另外采血部位不同,也可使白细胞数有差异,如耳垂血比手指血的白细胞数平均要高一些。
病理性白细胞增高多见于急性化脓性感染、尿毒症、白血病、组织损伤、急性出血等。
病理性白细胞减少再生障碍性贫血、某些传染病、肝硬化、脾功能亢进、放疗化疗等。
4、白细胞分类计数(DC)
[正常参考值]
白细胞分类(DC) 英文缩写 占白细胞总数的百分比
嗜中性粒细胞 N 0.3 ~ 0.7
中性秆状核粒细胞 0.01 ~ 0.05 (1%-5%)
中性分叶核粒细胞 0.50 ~ 0.70 (50%-70%)
嗜酸性粒细胞 E 0.005~ 0.05 (0.5%-5%)
嗜碱性粒细胞 B 0.00 ~ 0.01 (0~1%)
淋巴细胞 L 0.20 ~ 0.40 (20%-40%)
单核细胞 M 0.03 ~ 0.08 (3%-8%)
[临床意义]
中性杆状核粒细胞增高见于急性化脓性感染、 大出血、严重组织损伤、慢性粒细胞膜性白血病及安眠药中毒等。
中性分叶核粒细胞减少多见于某些传染病、再生障碍性贫血、粒细胞缺乏症等。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见于牛皮癣、天疤疮、湿疹、支气管哮喘、食物过敏,一些血液病及肿瘤,如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鼻咽癌、肺癌以及宫颈癌等。
嗜酸性粒细胞减少见于伤寒、副伤寒早期、长期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后。
淋巴细胞增高见于传染性淋巴细胞增多症、结核病、疟疾、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百日咳、某些病毒感染等。
淋巴细胞减少见于淋巴细胞破坏过多,如长期化疗、X射线照射后及免疫缺陷病等。
单核细胞增高见于单核细胞白血病、结核病活动期、疟疾等。
5、嗜酸性粒细胞直接计数(EOS)
[正常参考值]
50~300 ×10的6次方/L(50-300个/mm3)。
[临床意义]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见于牛皮癣、天疤疮、湿疹、支气管哮喘、食物过敏,一些血液病及肿瘤,如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鼻咽癌、肺癌以及宫颈癌等。
嗜酸性粒细胞减少见于伤寒、副伤寒早期、长期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后。
二、出血性疾病检查:
1、血小板计数(PLT)
[正常参考值]
100~300 ×10的9次方/L(10万-30万个/mm3)。
[临床意义]
血小板计数增高见于血小板增多症、脾切除后、急性感染、溶血、骨折等。
血小板计数减少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白血病、急性放射病、原发性或继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脾功能亢进、尿毒症等。
2、出血时间测定(BT)
[正常参考值]
纸片法:1~5min。
[临床意义]
出血时间延长见于血小板大量减少和血小板功能缺陷、急性白血病、坏血病等
3、凝血时间测定(CT)
[正常参考值]
活化法:1.14~2.05min;试管法:4~12min。
[临床意义]
延长见于凝血因子缺乏、血循环中有抗凝物质、纤溶活力增强、凝血活酶生成不良等。
缩短见于高血脂、高血糖、脑血栓形成、静脉血栓等。
血常规标准参考值及单位
1:白细胞(参考值:4~10),(单位:10-9/L)
2:淋巴细胞绝对值(参考值:0.8~4),(单位:10-9/L)
3:中间细胞绝对值(参考值:0.10~0.90),(单位:0-9/L)
4:中性粒细胞绝对值(参考值:2~7),(单位:0-9/L)
5:淋巴细胞百分比(参考值:20~42),(单位:%)
6:中间细胞百分比(参考值:3~10),(单位:%)
7:中性粒细胞百分率(参考值:50~70),(单位:%)
8:红细胞(参考值:3.5~5.5),(单位:1-12/L)
9:血红蛋白(参考值:110~160),(单位:g/L)
10:红细胞压积(参考值:35~50),(单位:%)
11:平均红细胞压积(参考值:80~100),(单位:fL)
12: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参考值:27~34),(单位:pg)
13:平均血红蛋白浓度(参考值:320~360),(单位:g/l)
14:红细胞分布宽度(参考值:10.6~15.5),(单位:%)
15:血小板计数(参考值:100~500),(单位:0-9/L)
16:平均血小板体积(参考值:7.4~12.5),(单位:fl)
17:血小板分布宽度(参考值:12~18.1),(单位:fL)
18:血小板压积(参考值:0.108~0.282),(单位:%)
教您看懂血常规检查化验单
血常规检查已经成了很多患者去医院做化验的“必备”项目,面对只有医生能看懂的子目和数字,到底有无异常患者完全无从知晓摸着里就告诉你正常血常规检查各项正常数值及字母含义
项 目 正 常 参 考 值
1、 WBC(白细胞)×109/L 4.0--10.0
2、 RBC(红细胞)×109/L 男:4.3--5.9 女: 3.5--5.0
3. HGB(血红蛋白)g/L 男:120--170 女:110--150
4. HCT(红细胞压积)% 男:0.39--0.49 女:0.33--0.43
5. MCV(红细胞平均体积)fL 76--100
6. MCH(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Pg 26--32
7. MCHC(每升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g/L 320--360
8. PLT(血小板计数)109/L 100--300
9. W-SCR(小细胞或淋巴细胞百分比)% 0.2--0.4
10. W-LCK(大细胞或中性粒细胞百分比% 00.5--0.7
11. W-SCC×109/L(小细胞或淋巴细胞数) 1.5--3.0
12. W-LCC×109/L(大细胞或中性粒细胞数) 3.0--5.8
13. RDW-CV%(红细胞分布变异系数) 0.11--0.16
14. MPV(血小板平均体积)fl 10.0--15.0
15. 网织红细胞计数% 成人0.5--2.0新生儿: 2--6
16. ESR(血沉)mm/H 男:0--15 女:0--20
17. 嗜酸性粒细胞计数×109/L 0.05--0.4
18. 红细胞脆性试验报告 开始溶血0.42--0.46%
完全溶血0.32--0.34
血常规是医学上的一种化验检查,是医生诊断疾病的一种有效手段。那么你知道血常规检查结果怎么看吗?接下来,我跟你分享血常规检查结果分析。
血常规检查结果分析
(1)红细胞系统,包括红细胞数和血红蛋白。
正常红细胞数应为4~5?10^12/升,如低于4?10^12/升,或血红蛋白低于110克/升时,则认为有贫血,医生则根据红细胞和血红蛋白的比例关系,来了解各种原因引起的贫血及贫血的程度。
(2)白细胞和白细胞分类。
从血球计数即可测出白细胞总数和不同大小的分类白细胞,但真正了解白细胞分类情况则要制成血涂片,然后用瑞氏染色法染色,最后在显微镜下判断和计数多形核白细胞、杆状白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等。医生在遇到各种发热患儿,怀疑是感染性疾病时,最简单的检查就是血常规中白细胞计数和分类,一般来讲,白细胞总数升高超过10?10^9/升或多形核白细胞超过50%~60%就认为可能是细菌感染,而白细胞总数低于10?10^9/升及多形核白缅胞低于50%就可能是病毒感染,这样就可决定采用抗生素治疗或抗病毒治疗。但年幼、身体衰弱或病情极端严重时,这些结果可能出现特殊情况或异常反应,需要综合判断。
(3)血小板计数,正常值应为100~300?10^9/升。
血小板也是~种血细胞,它与体内凝血和出血有密切关系,如血小板总数低于100?10^9/升,临床上就可出现鼻出血、牙龈出血或全身皮肤紫癜,即临床诊断为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以上3类细胞都在骨髓中分化、成熟,然后运行到全身。如果发现这3类细胞都减少,往往意味着骨髓增生障碍或有其他血液恶性疾病如白血病等,此时就需要查骨髓象来帮助明确诊断。
血常规是一项最基础的化验检查,临床医生要根据病情,结合体格检查,并参考血常规检查,进而作出正确的诊断和采取合适的治疗。有时血常规需多次检查,才能予以定论。
血常规检查结果怎么看
(1) 红细胞计数(RBC) (单位:10^12/L)
大于正常值,真性红细胞增多症,严重脱水,肺原性心脏病,先天性心脏病,高山地区的居民,严重烧伤,休克等;小于正常值,贫血,出血。
(2) 红细胞压积(HCT) (单位:%)
大于正常值,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各种原因引起的血液浓缩如脱水、大面积烧伤,补液的参考值;小于正常值,贫血,出血。
(3) 平均红细胞体积(MCV) (单位:fL)
大于正常值,营养不良性巨幼红细胞性贫血、酒精性肝硬化、胰外功能不全、获得性溶血性贫血、出血性贫血再生之后、甲状腺功能低下;小于正常值,小细胞低色素贫血、全身性溶血性贫血。
(4) 红细胞分布宽度 (单位:%)
大于正常值,用于缺铁性贫血的诊断与疗效观察,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的鉴别诊断,贫血的分类;小于正常值,比正常人的红细胞更整齐,临床意义不大。
(5) 血红蛋白浓度(HGB) (单位:g/L) :
大于正常值,真性红细胞增多症,严重脱水,肺原性心脏病,先天性心脏病,高山地区的居民,严重烧伤,休克等;小于正常值,贫血,出血。
(6) 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MCH) (单位:pg)
大于正常值,真性红细胞增多症,严重脱水,肺原性心脏病,先天性心脏病,高山地区的居民,严重烧伤,休克等;小于正常值,贫血,出血。
(7) 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 (单位:g/L)
大于正常值,真性红细胞增多症,严重脱水,肺原性心脏病,先天性心脏病,高山地区的居民,严重烧伤,休克等;小于正常值,贫血,出血。
(8) 白细胞计数(WBC) (单位:10^9/L)
大于正常值,常见于炎性感染、出血、中毒、白血病等。其减少常见于流感、麻疹等病毒性传染病及严重败血症、药物或放射线所致及某些血液病等;小于正常值,白细胞减少症,脾功能亢进,造血功能障碍,放射线,药物,化学毒素等引起骨髓抑制, 疟疾,伤寒,病毒感染,副伤寒。
(9) 单核细胞计数(MONO) (单位:10^9/L)
大于正常值,见于某些细菌感染、单核细胞白血病、淋巴瘤、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急性传染病恢复期等;小于正常值,无重要临床意义。
(10) 单核细胞比例(MONO%) (单位:%)
大于正常值,见于某些细菌感染、单核细胞白血病、淋巴瘤、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急性传染病恢复期等;小于正常值,无重要临床意义。
(11) 中性粒细胞计数(NEUT) (单位:10^9/L)
大于正常值,见于急性化脓性细菌感染、粒细胞白血病、急性出血、严重组织损伤或血细胞破坏、败血症、心肌梗死、尿毒症、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及等;小于正常值,见于伤寒、副伤寒、病毒性感染、疟疾、粒细胞缺乏症、化学药物中毒、X线和放射线照射、抗癌药物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和脾功能亢进等。
(12) 中性粒细胞比例(NEUT%)( 单位:%)
大于正常值,见于急性化脓性细菌感染、粒细胞白血病、急性出血、严重组织损伤或血细胞破坏、败血症、心肌梗死、尿毒症、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及等;小于正常值,见于伤寒、副伤寒、病毒性感染、疟疾、粒细胞缺乏症、化学药物中毒、X线和放射线照射、抗癌药物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和脾功能亢进等。
(13) 淋巴细胞计数(LY) (单位:10^9/L)
大于正常值,百日咳,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病毒感染,急性传染性淋巴细胞增多症,淋巴细胞性白血病;小于正常值,免疫缺陷、长期化疗、X射线照射后。
(14) 淋巴细胞比值(LY%) (单位:%)
大于正常值,百日咳,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病毒感染,急性传染性淋巴细胞增多症,淋巴细胞性白血病;小于正常值,免疫缺陷、长期化疗、X射线照射后。
(15) 血小板计数(PLT) (单位:10^9/L)
大于正常值,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慢性白血病,骨髓纤维化,症状性血小板增多症,感染,炎症,恶性肿瘤,缺铁性贫血,外伤,手术,出血,脾切除后的脾静脉血栓形成,运动后;小于正常值,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播散性红斑狼疮,药物过敏性血小板减少症,弥漫性血管内凝血,血小板破坏增多,血小板生成减少,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造血机能障碍,药物引起的骨髓抑制,脾功能亢进。
(16) 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PDW) (单位:%)
大于正常值,血小板体积大小悬殊不均衡。如: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化疗后,巨幼红细胞性贫血、慢性粒细胞白血病、脾切除、巨大血小板综合征、血栓性疾病等;小于正常值,提示血小板减少。
(17) 平均血小板体积(MPV) (单位:fL)
大于正常值,骨髓纤维化、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栓性疾病及血栓前状态。脾切除、慢粒、巨大血小板综合症、镰刀细胞性贫血等。可作为骨髓造血功能恢复的较早期指症;小于正常值,脾亢、化疗后、再障、巨幼细胞性贫血等。
(18) 大型血小板比例(P-LCR) (单位:%)
大于正常值,需要配合其他检查才能判断;小于正常值,需要配合其他检查才能判断。
(19) 血小板压积(PCT)
大于正常值,血小板在血液中含的比例高;小于正常值,血小板在血液中含的比例低。
猜你喜欢:
1. 血常规哪个指标看地贫
2. 地中海贫血血常规指标
3. 地贫血常规有什么表现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