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健康早知道>内科

我今年51岁,患有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及腔隙性脑梗死,现在兰州

时间: 阅读:12471
我今年51岁,患有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及腔隙性脑梗死,现在兰州住院想转往你院治疗行吗
提问 回复

最佳回答

健康管理师

健康管理师

2025-02-01 22:09:27

腔隙性脑梗死如果没有症状可以不用治疗的,血压血糖异常您需要控制血压跟血糖的

指导建议:
建议:不知道您现在有什么症状,如果没有特殊的不需要治疗。

最新回答共有4条回答

  • 匿名用户
    回复
    2023-08-11 17:17:08

  • 蓦山溪
    回复
    2023-08-11 17:17:08

    腔隙性脑梗死发生于脑深穿通动脉(或其他微小动脉)的缺血性微梗死(或软化灶),经慢性愈合后所形成的不规则腔隙,是老年人的常见病,高发年龄组在60~70岁。男性多于女性,为女性的2~6倍。白天发病者居多,多数无明显诱因,常见于亚急性和慢性起病,症状一般于12h至3天达到高峰。一般症状有头晕头痛、肢体麻木、眩晕、记忆力减退、反应迟钝、抽搐、痴呆,无意识障碍,精神症状少见。
    疾病病因
    一、提高血压
    高血压是本病最主要的直接病因,尤其是慢性高血压超过21.3/12.7kP(160/95mmHg)时。高血压在腔隙性脑梗死病人中的发生率为45%~90%。且舒张压升高对本病的影响作用更明显。高血压导致腔隙性脑梗死有2种可能机制:1、持续性的高血压作用于脑的深穿通动脉或其他微小动脉壁,使血管渗透性增高,凝血功能亢进而抗凝功能减弱,导致微血管壁节段性脂肪透明变性、纤维蛋白坏死及微动脉瘤等改变,致使小动脉阻塞、微栓塞形成。2、持续性高血压使脑的基底动脉拉长,深穿通动脉移位,血管扭曲,侧行血流进一步减少而发生缺血性微梗死。
    二、动脉硬化
    腔隙性脑梗死与动脉硬化紧密关联。Fisher用连续切片方法观测证实基底节、内囊区腔隙病灶的供血动脉有严重的脑动脉硬化改变,即节段性的动脉结构破坏、纤维素样坏死或血管坏死。其他学者也发现髓质动脉中明显的改变是管壁的透明样增厚,并血管管腔的狭窄,各脑区腔隙性梗死的频度与动脉硬化的程度成正比。
    三、糖尿病
    众所周知,糖尿病可导致远端肢体、肾脏、视网膜、周围神经和脑神经的小动脉梗死性病变,但糖尿病对脑的小血管病变的作用尚未明确定位。流行病学的调查结果表明,糖尿病是卒中的危险因素之一,但尚缺乏糖尿病和腔隙性脑梗死有联系的证据。Mast等的研究也仅确认糖尿病与多发性的腔隙性脑梗死有关,而与单发的无关。不过糖尿病时血的凝固性和黏度的增高、血小板黏附性的增强,无疑可加重脑的深穿通支动脉的血流供应对腔隙性脑梗死的形成起了重要的作用。
    四、栓子
    1、心源性栓子:风湿性心脏病或非风湿性心脏病的附壁栓子脱落。
    2、动脉源性栓子:包括有或无溃疡的动脉粥样硬化、纤维肌肉性血管病、夹层动脉瘤的血栓脱落。尤其是升主动脉、颈动脉中粥样硬化斑脱落形成的栓子,是引起腔隙性脑梗死的重要原因之一,已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
    其他因素:高脂血症、高黏血症、吸烟、饮酒和脑局部血流改变等因素对腔隙性脑梗死的发生也有一定影响。
    临床特点
    一般症状有头晕头痛、肢体麻木、眩晕、记忆力减退、反应迟钝、抽搐、痴呆,无意识障碍,精神症状少见。主要临床体征为舌僵、说话速度减慢,语调语音变化,轻度的中枢性面瘫,偏侧肢体轻瘫或感觉障碍,部分锥体束征阳性,而共济失调者少见。
    临床类型
    一、单纯运动性轻偏瘫
    最常见,占40%~60%。主要特征为客观检查无感觉障碍、视野缺损、失语、失用或失认;而仅有一侧面部和上下肢无力或不完全性瘫痪。病灶可发生在内囊、脑桥、大脑脚、基底节、大脑皮质、放射冠等处。常于2周内恢复,但易复发。
    二、纯感觉性卒中
    无肌力障碍、眩晕、复视、失语及视野缺损,而仅有一侧面部及上下肢的偏身感觉障碍。病灶位于丘脑腹后核,通常为大脑后动脉的丘脑穿通支梗死所致。少数病例可由脊髓丘脑束、丘脑皮质束的病灶所致,也可因病灶侵及整个丘脑的外侧及内囊后肢的放射冠而引起。常于数周内恢复。
    三、感觉运动性卒中(SMS)
    表现为一侧头面部、躯干及上下肢感觉障碍和面、舌肌及上下肢的轻瘫。无意识障碍、记忆障碍、失语、失认和失用。以往认为此型较少见,国内外文献报告仅次于PMH。其病灶位于丘脑腹后外侧核和内囊后肢,通常由大脑后动脉的丘脑穿通支或脉络膜后动脉闭塞所致。预后良好。
    四、共济失调性轻偏瘫
    表现为病变对侧的轻偏瘫和小脑性共济失调,且下肢重于上肢,有时伴有感觉障碍、眼球震颤、辨距不良、构音障碍、向一侧倾倒。病灶发生在脑桥基底部或内囊,放射冠、小脑等处也可发生。常于数周内恢复。
    五、手笨拙综合症
    表现为明显的构音障碍、呐吃、吞咽困难,一侧手轻度无力及精细运动障碍等共济失调,并可伴有同侧中枢性面、舌瘫,反射亢进及病理征阳性,行走时步态不稳,但无感觉障碍。本型病前无TLA,起病急,症状迅速达高峰。病灶位于脑桥基底部的上1/3和2/3交界处或内囊最上部分的膝部。
    脑梗塞属中医中风的范畴,中风根据病情轻重和病位的深浅沿用《金匮要略》的分类方法辨中经络还是中脏腑。脑梗塞发病过程中一般无神志改变,表现为不经昏仆而突然发生口眼?斜、语言不利、半身不遂等症,故属中风中经络。中医辨证根据1993年卫生部制定发布《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有关中风中经络的辨证方法,分为肝阳暴亢、风火上扰证;风痰瘀血、痹阻脉络证;痰热腑实、风痰上扰证;气虚血瘀证;阴虚风动证等五型。在脑梗塞急性期以前三型更为常见。
    1、肝阳暴亢、风火上扰证:
    证候: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强语蹇或不语,偏身麻木,眩晕头痛,面红目赤,口苦咽干,心烦易怒,尿赤便干,舌质红或红绛,舌苔薄黄,脉弦有力。
    证候分析:年老体衰、肝肾阴虚,水不涵木,肝阳鸱张,阳化风动,风阳煎的津液为痰,风痰阻于经络,故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强语蹇或不语,偏身麻木;肝肾阴虚、风阳内动,上冒巅顶,故眩晕头痛、面红目赤;肝阳暴亢,引动心火则心烦易怒、口苦咽干;热移膀胱则尿赤;热灼津液,大肠失润则便干;舌质红或红绛,舌苔薄黄,脉弦有力,均为阴虚阳亢、风火上扰之征。
    治法:镇肝熄风、滋阴潜阳。
    方药:镇肝汤:怀牛膝15克,代赭石30克,龙骨30克,牡蛎30克,夏枯草20克,钩籐20克,黄芩15克,生地30克,丹皮12克,草决明20克,菊花12克,桑叶12克,白芍15克,玄参15克,龟板10克,天冬12克,茵陈20克,川楝子12克,甘草6克,水煎服。天麻丸、泻肝丸口服。
    2、风痰瘀血、痹阻脉络:
    证候: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强言蹇或不语,偏身麻木,头晕目眩、舌质暗淡,舌苔薄白或白腻,脉弦滑。
    证候分析:正气不足,脉络空虚,卫外不固,风邪乘虚入中经络,痹阻气血,故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强言蹇或不语;正气不足,气血虚弱,肢体肌肤失养故偏身麻木。正气不足,气血亏虚,脑失所养故头晕目眩。舌质暗淡,苔薄白或白腻,脉弦滑均为风痰瘀血、痹阻脉络之征。
    治法:祛风、养血、活血、化痰通络。
    方药:祛风化痰汤:秦艽12克,羌活12克,独活12克,防风12克,寄生20克,黄芪30克,鸡血籐30克,丝瓜络12克,当归12克,白芍15克,熟地20克,川芎12克,白术12克,茯苓12克,黄芩12克,半夏12克,南星12克,全蝎6克,地龙15克,甘草6克,水煎服。通络丸、珍珠丸口服。
    3、痰热腑实、风痰上扰:
    证候: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强言蹇或不语,偏身麻木,腹胀,便干便秘,头晕目眩,咯痰或痰多,舌质暗红或暗淡,苔黄或黄腻,脉弦滑或偏瘫侧弦滑而大。
    证候分析:嗜酒肥甘、饥饱失常致脾虚失运,聚湿生痰。或肝阳素旺,横克脾上,脾失健运,湿停为痰,痰浊停聚,郁而化热,热盛即可动风,风痰上扰,横窜经络,痹阻气血故出现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强言蹇或不语,偏身麻木;痰热夹湿阻于中焦,传导失司,升清降浊受阻,下则腑气不通故便干便秘,腹胀,上则清阳不升故头晕目眩;舌苔黄或苔腻,脉弦滑是痰热腑实之征。脉大为病进,偏瘫侧脉弦滑而大是痰浊阻络,病有发展趋势。
    治法,化痰通腑。
    方药:化痰通络汤:胆南星12克,竹沥12克,全瓜蒌20克,生大黄6克,丹参30克,陈皮12克,半夏12克,赤芍12克,鸡血籐30克,钩籐20克,菊花12克,夏枯草15克,茯苓12克,桃仁12克,红花12克,甘草6克,水煎服。蛇胆丸、抗衰丸口服。
    4、气虚血瘀:
    证候: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蹇涩或不语,偏身麻木,面色既白,气短乏力,口流涎,自汗出,心悸便溏,手足肿胀,舌质暗淡,舌苔薄白或白腻,脉沉细,细缓或细弦。
    证候分析:气为血帅,气虚不能运血,气不能行,血不能荣,气血瘀滞,脉络痹阻,则出现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蹇涩或不语,偏身麻木;气虚则面色??白,气短乏力,口流涎,自汗出;心气虚故心悸;脾气虚,水湿不运,泛于肌肤则手足肿胀;中气下陷则便溏;舌质暗淡,舌苔薄白或自腻,脉沉细,细缓或细弦,均为气虚血瘀之征象。
    治法:益气活血。
    方药:益气养血汤:黄芪60克,党参30克,白术15克,茯苓15克,桂枝12克,当归15克,川芎154克,赤芍15克,桃仁12克,红花12克,地龙15克,桑枝12克,穿山甲6克,水蛭10克,菖蒲12克,远志12克,泽泻12克,薏仁20克,防已12克,甘草6克,水煎服。活血丸、参茯丸口服。
    5、阴虚风动:
    证候: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强言蹇或不语,偏身麻木,烦躁失眠,眩晕耳鸣,手足心热,舌质红绛或暗红,少苔或无苔,脉细弦或细弦数。
    证候分析:肝肾亏虚,阴虚阳亢,虚风内动,脉络瘀阻故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强言蹇或不语,偏身麻木;肾阴不足,不能上交于心,虚火上扰心神,故烦躁失眠;肾精亏耗,髓海空虚,故眩晕耳鸣;手足心热、舌质红绛或暗红,少苔或无苔,脉细弦或细弦数,均为阴虚火旺、虚风内动之象。
    治法:滋阴熄风。
    方药:滋阴熄风汤:阿胶10克,地黄30克,元参15克,麦冬12克,天冬12克,黄精12克,玉竹12克,白芍20克,龟板12克,鳖甲12克,五味子15克,炙甘草10克,牛膝15克,木瓜15克,地龙15克,蜈蚣6克,鸡血籐30克,水煎服。知柏丸、消瘀丸口服。
    (山东省淄博市中医院主任医师 教授 曹元成)

  • 紫苏
    回复
    2023-08-11 16:16:58

    揭开腔隙性脑梗死的面纱北京宣武医院神经内科博士 王宪玲 编辑同志:我是一名健康报忠实的读者,于1年前患了腔隙性脑梗死,经治疗后症状消失。此后,我咨询了很多医生,翻阅了很多相关材料。但是,众说纷纭,都无法让我清楚了解这个疾病的特点,如什么是腔隙性脑梗死,什么人容易得,危险性如何,怎么预防等。希望编辑同志帮我找位专家,为我指点迷津。西安读者老段 段先生:您好!应您的要求,我们邀请有关专家为您进行解答,希望能帮上您的忙。——编者 腔隙性脑梗死是怎么一回事腔隙性脑梗死非常多见,实际上就是脑梗死(以前称脑梗塞)的一种。腔隙性脑梗死的梗死面积很小,直径一般不超过1.5厘米。它多发生在大脑深部的一些部位。由于供应这些部位血液的动脉多是脑动脉的末梢,分支细小,供血范围有限,单一小支的阻塞只引起很小范围的脑组织坏死,坏死的脑组织被吸收形成小的腔隙,因此称为腔隙性脑梗死,约占脑梗死的20%。 哪些人容易患腔隙性脑梗死由于腔隙性脑梗死常见的原因是高血压和脑动脉硬化,加上一些中老年人脑血流缓慢,所以腔隙性脑梗死多发生在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男性多于女性,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吸烟及酗酒者发生率更高。由于腔隙性脑梗死受损的脑组织范围较小,症状往往较轻,患者常表现为轻度的肢体无力或麻木,头晕、头痛,行走不稳,记忆力下降,发音不清,吞咽困难,看物体重影等,甚至无症状,所以不易引起患者和医生的警觉,容易漏诊、误诊。很多患者甚至是因为其他情况做头部CT或核磁共振等检查时才被发现。 如何对待腔隙性脑梗死首先要避免进入两个误区。一是对腔隙性脑梗死极端恐惧,觉得自己患上了非常严重的疾病,不知所措。实际上与脑出血和较大面积脑梗死比较,腔隙性脑梗死的危险性要小很多。一般腔隙性脑梗死的预后良好,多数患者可在一至数周经治疗好转或痊愈,恢复正常的工作和生活。二是因为疾病症状轻甚至无症状,而轻视腔隙性脑梗死。我们说,患了腔隙性脑梗死,预示以后有可能发生严重的脑血管病,并且如果多次发生腔隙性脑梗死,成为多发性腔隙性脑梗死,同样会出现严重的后果。因为多个病灶累加,病情逐渐加重,会引起智力衰退,甚至血管性痴呆等严重情况。所以,一旦确诊为腔隙性脑梗死,应积极治疗,控制病情发展。治疗原则同其他脑梗死,如改善缺血脑组织的血液循环、促进神经功能恢复等。在确诊为腔隙性脑梗死后,除了积极治疗外,同样重要的一点是,寻找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所有诊断为腔隙性脑梗死的患者均应进行一次全面检查,包括血糖、血脂等,同时监测血压,尽早找出危险因素,预防发生严重的脑血管病或腔隙性脑梗死复发。 怎么预防腔隙性脑梗死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要定期测量血压、血脂、血糖,及早发现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高血脂等危险因素并进行合理治疗。同时,保持良好的心态和健康的生活方式,如避免吸烟和酗酒,低盐、低脂肪饮食等,都是积极的预防措施。还需引起注意的一点是,目前发现脑血管病有年轻化趋势,因此在中青年人群中出现以上情况时也要及时就诊。北京宣武医院神经内科博士王宪玲

    采纳哦

躺下起来时头晕头部血管跳动明显

请问医生,你说的那些我都检查了,都没问题,但是醛固酮却偏高,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鲁ICP备2022001955号-4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