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该不是肿瘤。多考虑的是淋巴结。淋巴结分布全身各处,多发生在人体免疫力低下时引起。多与日常生活饮食方面不协调。营养低下。受凉感冒合并感染等情况下引起。
指导建议:
触摸是没有疼痛现象。平时注意积极预防呼吸道感染。加强锻炼。增强体质。日常生活饮食方面也要好好调理。多吃些富含维生素丰富的蔬菜,水果。祝健康。
脖子歪有可能是因为晚上睡觉的时候保持一个姿势导致的落枕,这就需要人们改正平时的睡眠姿势,落枕以后,人们可以采取热敷的方法来治疗。如果没有效果的话,也可以用针灸的方法,有一些人发生中风以后也会出现脖子变歪的情况,这需要采用中医理疗方法治疗。下面来看看脖子歪是什么病?
脖子歪了分两种:一种是落枕,是颈部局部肌肉受凉、睡觉姿势不正确,造成肌筋膜炎,通过局部的热敷理疗或针灸,达到较好的治疗效果;另一种是胸锁乳突肌出现病变,导致了一侧病变胸锁乳突肌,挛缩变短,会牵扯到头向另外一侧歪,就表现为脖子歪了,要做手术治疗松解胸锁乳突肌。
歪脖子的学名,斜颈(congenitaltorticollis先天性斜颈)。
病因:对多数孩子来说,斜颈的直接原因是由于一条称为“胸锁乳突肌”的肌肉天生太短(这条肌肉左右各一,共同运动可以点头、后仰,单侧运动,就可以侧歪头),并且有挛缩的表现,导致脖子歪向一边。还有极少的一部分孩子,歪脖子是因为第一颈椎与第二颈椎没有衔接好等等。
歪脖子的表现:
1、就是脑袋向左,下巴向右;或者,脑袋向右,下巴向左。
2、在多数先天性斜颈的患儿(大约出生半个月),在胸锁乳突肌下方(就是脖子根部)常常能摸到一块不移动的旺仔小馒头一般的硬块(一侧胸锁乳突肌出现肿块,后肿块渐变硬,不活动,呈梭形,指头大小)。
3、有的孩子,会同时伴有先天性髋脱位。
家长如何进一步明确有无先天性斜颈?
当家长发现孩子脖子歪,或者脖子根部有个旺仔小馒头的时候,可以帮助孩子转动脖子,如果觉得比较紧,可能就是有问题了。需要带孩子前往医院,请医生进一步判断。
治疗:
很高兴的是,先天性斜颈不是一个很复杂的病。而且发现越早,治疗的效果就越好。1岁以内的孩子,均采取按摩保守治疗。如果效果不好,1岁以后就可以考虑手术治疗。
保守治疗就是被动牵拉和按摩。
被动牵拉:反着歪脖的方向,将头部摆正并偏向另一侧(向健侧牵拉头部,每天数次,每次10-15下)。睡眠时应用沙枕固定。随着患儿生长,手法扳正力度增加,枕部旋向健侧,下颌向患侧,每日数次扳正,坚持不懈,多数可获满意疗效。
按摩:主要是针对挛缩的胸锁乳突肌进行按摩,起到松弛肌肉纤维的作用。按摩的手法有很多,但是原理和原则是一样的。
迎接新生命的诞生是每个家庭最期待的事,但有种情况会使家长感到焦虑,甚至不敢再生第二胎,那就是在新生儿颈部摸到硬块,或是外观上头都歪一边,即俗称的斜颈。
斜颈,英文字为Torticollis,这个字是由拉丁文torti (指扭转 isted)及collis(脖子)组合而成,顾名思义指的是脖子处于扭转状态。儿童斜颈大都属于先天性,最常见的原因为胸锁乳突肌之纤维化所引起的颈部扭转,俗称歪脖子,通常发生在新生儿一出生就有,也就是先天性斜颈。
常见症状为1、头倾向一侧,往对侧旋转并伴随颈部活动受限制(例如头往右倾并转到左侧且伴随颈部右转活动度受限);2、颈部可摸到硬块;3、脸部左右大小不对称等。新生儿斜颈的原因为何目前尚不清楚,在临床上最常见的病理变化为颈部胸锁乳突肌肌肉纤维化。
发生率约为0.3-1.9%(注一)。1969年MacDonald 将先天性斜颈分为几种类别:1、肿瘤型斜颈:胸锁乳突肌可摸到硬块2、肌肉型斜颈:胸锁乳突肌摸起来比较紧但没有硬块(MacDonald., 1969)。另外,也有学者把没有摸到硬块且肌肉也不紧的先天性斜颈称为姿势性斜颈(Hulbert., 1950)。
儿童复健门诊常接到儿科及妇产科医师转介的疑似斜颈病患,那要如何诊断斜颈症呢?通常可以先观察宝宝的头部及脸部形状是否对称,接着触摸颈部看看是否有硬块或肌肉紧的现象,诊断大致上就可以确定了。
另外,在儿童复健门诊,我们常以超音波检查来进一步确认两侧胸锁乳突肌是否有不对称或不正常显影,来做影像学方面的诊断。下图一为超音波图,除了用来诊断,超音波检查另一个目的为用来追踪治疗成效。
图一
当然,在超音波影像检查下,斜颈有各种不同程度地的纤维化病变。以图一为例,纵切面可见上到下整条高显影的胸锁乳突肌纤维化病变,横切面则显示主要病兆在胸锁乳突肌靠外侧的锁骨端。
图二 异常侧胸锁乳突肌纤维化病变主要在胸锁乳突肌靠外侧的锁骨端
如下图三,纵切面同样可见由上到下,整条高显影的胸锁乳突肌纤维化病变,尤其是在中间部分,横切面则显示病兆在胸锁乳突肌的胸骨侧及锁骨侧均有病变。
图三
图四、下图为一新生儿斜颈案例,左侧胸锁乳突肌厚度15.1 mm,右边正常侧4.6mm。经过持续治疗及定期追踪,病状及影像都已正常(一岁半时的追踪)
另外有一部分斜颈是因为斜视而引发的姿势性斜颈,若在触诊及影像检查上都没有问题,且怀疑姿势性斜颈时,我们会转介眼科医师做鉴别诊断。
发现先天性斜颈何时要开始治疗?原则上一发现就要开始接受复健治疗,且越早治疗效果越好,只要有肿块的斜颈不治疗不会自己好,依这几年统计约有2-3%病患需开刀治疗,但家长不需惊慌,大部分病例经由好好复健后都可痊愈。
注一:Cheng and Au., 1994; Colonna et al., 1927; Conventry and Harris., 1959; Ling and Balanchandran., 1975; Suzuki et al., 1984; Tubby et al.,1912
<本专栏反映专家意见,不代表本社立场>
常见颈部肿块
颈部肿块在临床上比较多见,是颈部肿瘤、炎症、先天性畸形等疾病的常见体征。引起颈部肿块除甲状腺疾病外,常见的疾病有以下几种:
一、甲状舌管囊肿(瘘)
是与甲状腺发育有关的先天畸形。胚胎发育过程中,甲状腺是由口底向颈部伸展的甲状舌管下端发生的,以后该管自行退化闭锁。若退化不全或未退化,可形成甲状舌管囊肿。
多见于15岁以下儿童,表现为颈前区中线、舌骨下方出现圆形囊性肿块,边界清楚,表面光滑,有囊性感,无压痛,不与皮肤粘连,随伸舌而上下移动。有时继发感染而破溃,形成甲状舌管瘘。
治疗应采用手术切除;合并急性感染者,需先控制感染,再行手术切除。
二、颈淋巴结结核
是结核杆菌经鼻咽部、扁桃体等处侵人引起的,少数继发于肺结核。
多见于儿童或青年人,表现为颈部单侧或双侧出现单个或多个成串肿大淋巴结。病变多数位于颌下区及胸锁乳突肌的前后缘。早期,淋巴结肿大,质韧无痛,散在而活动,以后逐渐互相粘连,融合成团,形成不易移动的结节性肿块。晚期,肿大淋巴结发生干酪样变、液化,形成寒性脓肿。脓肿溃破后流出豆渣样碎屑或米汤样稀薄脓液,日久潜行蔓延,形成不易愈合的窦道或溃疡。部分病人有低热、消瘦、食欲不振等结核病全身症状。
患者应注意休息,增加营养,全身应用抗结核药物治疗。局部治疗视具体情况而定。早期病变较局限可作切除;形成寒性脓肿尚未破溃时,可穿刺抽尽脓液,并注入链霉素或异烟肼溶液;已破溃者可行病灶刮除术,加强用链霉素或异烟肼溶液换药,伤口多能愈合。
三、慢性淋巴结炎
常继发于头、面、颈、口腔的炎症病变。一般有多个淋巴结肿大,常位于颈侧区、颌下和颏下区。体积不大,扁平,质中等,表面光滑,能推动,活动而互不粘连,可有或无明显压痛。经治疗原发病灶后,颈淋巴结炎自能好转,颈淋巴结可缩小,但难以完全消失,且常反复发作。通常不必作特殊处理。在鉴别诊断困难时,可取活组织做病理检查。
四、恶性淋巴瘤
是原发于淋巴结或其他淋巴组织的恶性肿瘤,包括霍奇金病和非霍奇金病。
多见于男性青壮年。肿大的淋巴结常首先出现在一侧或两侧胸锁乳突肌周围或锁骨上窝。早期,肿大的淋巴结散在、尚活动、稍硬、无压痛;以后可迅速增大,相互粘连成团,且固定。同时,全身淋巴结及肝脾均肿大,并有不规则高热。淋巴结病理检查可明确诊断。治疗多采用放疗和化疗为主的综合治疗。
五、淋巴结转移癌
一般先有原发癌的临床表现,再出现颈部淋巴结肿大。上颈部淋巴转移癌的原发病灶,绝大多数(85%)在头颈部,尤以鼻咽癌和甲状腺癌转移最为多见。锁骨上窝淋巴结转移性肿瘤的原发病灶,多在胸腹部,如肺、乳腺、胃肠道、胰腺等。
肿大淋巴结初起常为单发,无痛,坚硬如石,表面不平,尚可被推动;以后迅速增多,互相融合呈块状,且固定,常伴有局部或放射性疼痛。晚期,肿块可发生坏死、破溃、感染、出血,外观呈菜花样,分泌带有恶臭的分泌物等。有时原发癌灶往往很小,多无自觉症状,而以颈部淋巴结肿大为首发症状,此时,需要全面细致地检查才能发现原发病灶,必要时可切除肿大淋巴结活检,以助确诊。
像你这种情况估计是淋巴结增大,上火引起的,不过说得越多就越说不清楚,最好还是去医院检查下,放心点。
通过颈部的变化,我们可以窥知许多疾病,如、大粗脖、慢性淋巴结炎、急性淋巴结炎、鼻咽癌、淋巴瘤、淋巴结核、甲状腺癌、甲状舌骨囊肿等。
(1)如果颈过粗,就要考虑到是否患有克汀病。克汀病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大粗脖”,这种病是由于摄入碘不足,影响了甲状腺素的合成从而引起病变。
(2)如果发现颈项较硬,头颅不能向前、向下屈曲,当防乙型脑炎的侵染。
(3)如果发现颈部由锁骨向上延伸至耳垂方向出现一条青筋,如小指粗细,这是颈静脉怒张,原因有可能是右心功能不全。
(4)颈、枕伴肩部隐痛或剧痛,沿受累脊神经的走行方向有烧灼样、刀割样、针刺样串麻、酸胀痛感。有可能是脊神经根型颈椎病。
(5)关于颈部疾病,更应该注意的是颈部肿块。
当你摸到颌下、额下或颈侧,呈扁圆形,质中等,表面光滑,可活动,时大时小,有轻度压痛或不痛(同时在口腔、咽、喉等处往往有炎症)的肿块时,常为急性淋巴结炎。当原发病灶消失后,淋巴结也会自行恢复正常。
当在颈侧上方的胸锁乳突肌下方触摸到无痛性质硬块,位置固定且随着时间的推延而迅速增长,应警惕鼻咽癌。
如起初是淋巴结无痛性肿大,渐渐破溃,形成累累瘢痕,并不断向周围蔓延,这就是淋巴结核。婴幼儿和学龄前儿童比较易患此病,30岁以上者很少发生。
如位于颈前下方气管两侧,大多为单个、边界清楚、表面光滑(其特点是能随吞咽而上下活动)的肿块时,极有可能是患上了甲状腺腺瘤。
如一侧甲状腺增大、变硬,表面高低不平,附近还可摸到肿大的淋巴结时,就要警惕甲状腺癌的可能性。
如位于颈部正中,喉结上方,多呈圆形、光滑(主要特点是伸舌时常随之上移)的肿块时,这多为甲状舌骨囊肿。
如位于颌下圆形、光滑而柔软(特点是用手压迫能使变形,但放松压迫后会逐渐恢复原状)的肿块时,多半是发生了颌下皮样囊肿。
如位于耳垂下部,界线清楚,大小不等的坚韧肿块时,这常为腮腺混合瘤,这虽是一种良性肿瘤,但也有可能恶变。
如颈部有多组肿大的无痛性淋巴结,而且表面皮肤正常时,就要警惕淋巴瘤的可能性。如颈部有无痛性的淋巴结肿大,而且合并有发热、肝脾肿大、皮肤有出血点、牙龈出血等,就要考虑到是否患有白血病。
如颈侧上方、锁骨上窝,肿块质地坚硬,开始为单个,无压痛,可活动,随着肿块进行性增大,可多个肿块成团、成串、固定,肿块表面摸不到确切的血管搏动时,应警惕恶性肿瘤转移性淋巴结肿大的可能性。
(6)正常情况下,人的颈部柔韧而富有弹性,活动度也大。如果颈部肌肉活动失常,可导致头颅姿态改变,或头部俯仰、旋转不利,甚则发生头部震摇或偏斜。
颈项牵强颈项强硬,突然转动不灵,主要由于睡觉姿势不好或感受冷风而引起。但高热呕吐、剧烈头痛而见颈项牵强,就要警惕是否患了流行性脑脊髓膜炎、蛛网膜下腔出血。如果项部牵强,头向后仰,甚则背脊反折如弓,称为角弓反张,多见于破伤风或外感热病的热盛伤阴而动风。此外,肝阳上亢上高血夺也可出现项部牵强不舒,并伴见头晕、面红。
斜颈俗称“歪脖子”,有先天性和非先天性之分。婴幼儿的斜颈多为小儿先天性斜颈(又称肌性斜颈),孩子的头颅始终歪向一侧,或略向前倾并旋向一侧,父母仔细触摸孩子的颈部,会发现患侧有梭形或条索状的硬化,这是由于患侧胸锁乳突肌前缘的动脉栓塞不通,肌肉发生纤维化挛缩。晚期病例,患侧的斜方肌、深筋膜等软组织也发生挛缩,并可导致面部发育畸形。本病的形成原因目前有多种说法:有认为是小儿先天畸形造成;有认为是胎儿在宫内头部偏向一侧,阻碍了该侧胸锁乳突肌的血液循环,引起该肌缺血性改变;也有人认为,可能在分娩时一侧胸锁乳突肌因受产道或产钳挤压受伤出血,局部血肿机化而造成挛缩。小儿先天性斜颈可以进行推拿治疗。
非先天性颈项歪斜则多由于颈部烧伤后引起痉挛,或患龋齿时颈深处淋巴结发炎而引起。还有一种斜颈是由于眼睛斜视而致,称为眼性斜颈,可见于麻痹性斜视病人,是由于支配眼肌的神经核、神经以及眼外肌肉发生病变而引起,伴有明显的复视。这种病人习惯于将头倾向于斜视一侧以减轻症状,缩小斜视角。对于这类斜项,首先要治疗眼睛的疾患。
颈部不停地震颤抖动是因为神经异常紧张而致,主要发生于小儿麻痹和震颤麻痹症。高血压病人也可出现颈部颤动。
颈部无力支撑头颅,称为颈部萎软。久病、重病者常表现为颈部软弱,头重倚倾,目陷无光,是精气衰败的征兆,预后不佳。婴儿4个月以后,颈项软弱仍不能抬头者,多为先天禀赋不足,或缺钙引起的骨骼软弱。此外,头颈软弱无力,伴吞咽功能障碍,眼睑下垂,面部表性呆板,劳累后症状加重,此为重症肌无力。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