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结节的情况可能是良性肿瘤造成的,也可能恶性肿瘤造成的结节,良性肿瘤包括肺结核、肺纤维化结节、腺瘤、平滑肌瘤、脂肪瘤、纤维瘤等。恶性肿瘤的话可能是肺癌、转移癌等情况造成的。
指导建议:
应该明确一下肺结节的性质,必要时穿刺活检,如果是肺癌的话,应该根据肺部肿瘤的形态,位置,细胞学和分化程度及其肿瘤的分期采用相应的治疗措施。良性的或者很小的结节的话,可以定期复查看看的,必要时手术治疗。
所谓的肺结节 ,是指影像学表现为直径小于或等于30 mm的局灶性、类圆形、密度增高的实性或亚实性肺部阴影,不伴肺不张、肺门淋巴结肿大或胸腔积液。
大于3厘米的肺部阴影,我们称为 肺部肿块 ,恶性的概率 50%;对于大于3厘米的肿块,我们比较容易定性,一般通过以下途径:
1、如果肿块靠近支气管,可以应用支气管镜进行活检、或气管刷进行刷检,检查的准确率还是很高的,一旦取得病理确诊为肿瘤,就没有什么怀疑的;但对于没有确诊的,要考虑是否取得标本不足,或部位不够深等原因造成的假阴性,如果排除这些情况,考虑良性的,可以根据结果给予诊断性治疗,或直接手术切除。
2、如果肿块靠近胸壁,我们可以采用CT或超声引导下的穿刺活检,取得的病理标本,可以明确诊断,还可以足够送基因检测,指导是否适合靶向治疗。
3、如果肿块位于肺中部,气管镜和穿刺都不能取得病理的情况下,如果纵膈淋巴结有肿大,我们可以通过超声气管镜引导下进行穿刺活检,活检取得的组织送病理检查。
如果没有淋巴结肿大,而影像结果支持肿瘤的诊断,多可以直接采用手术切除,既达到诊断的目的,同时也达到治疗的目的。
而对于肺部结节,对于较大的结节,如果能够通过以上途径取得诊断的,按照病理结果进行治疗。
对于较小的结节,以上手段都不能取得病理诊断的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方式进行诊疗:
1、微小结节 5毫米; 恶性率 1%;其中 小于4mm的结节少有恶变倾向。每年进行一次高分辨CT检查,动态观察结节变化,如果明显增大,可以进行短时间的复查,根据结果选择是否手术切除。如果短时间内没有明显变化,可以继续观察,有报道,惰性结节可以保持20余年无变化,最终手术切除,病理为细支气管肺泡癌。对于治疗效果几乎没有影响。
2、 小结节5-10毫米; 恶性率6% 28%;其中5-8mm结节,建议短期内动态观察,如果结节有明显变化,可以考虑手术切除治疗,如果没有明显变化,可以逐渐延长复查时间。对于8-10mm结节如果有恶性征象,建议采取更加积极的手术治疗,如果没有恶性征象,建议可以继续观察,如果逐渐减小消散,将来只要正常进行体检即可。
3、肺结节10-30毫米; 直径在10-20mm肺癌概率10%-20%左右;直径 20 mm恶性率30%-40%;此种情况,如果可以经过气管镜、CT或超声穿刺活检、或超声气管镜活检取得病理诊断的,可以按照诊断结果采取治疗。如果不能取得明确诊断的,可以根据影像学检查结节的特征,如可以基本断定为良性者,可以先给予诊断性治疗。如恶性可能性大者,建议给予积极的手术治疗。
对于 肿块伴有胸水 的病人,如无法取到病理诊断的患者,可以进行抽取胸水,进行脱落细胞检查,但该检查阳性率较低,约为20%左右,建议多次送检查,以提高阳性率。
PET-CT是否可以用来诊断肺癌呢?
这里告诉您,PET-CT诊断肿瘤的原理是,根据肿瘤细胞能够吸收一种特异的物质(2-氟-2-脱氧-D-葡萄糖,通常简称为18F-FDG或FDG)。但实际上结核、炎症时也会出现阳性情况。所以说,PET-CT只能判断该肿块是肿瘤的可能性大小,不能确切诊断肿块的性质。
而且在肺结节诊疗指南中也建议:PET-CT对纯磨玻璃结节或实性成分小于8毫米的混合磨玻璃结节无明显优势;对于大于8毫米的实性结节无法确定良恶性时可以考虑。
总结, 对于发现肺部结节时,一定要提高重视程度,每个人都不是孤军奋斗,只要您把信任交给我们,就有一个团队在为您的肺保驾护航。我们 肺结节多学科诊疗小组(MDT) 随时为您解忧。
#生命召集令超能团##真相来了##肺结节是不是肺癌#@想好好做医生的胖子@神外医生张伟@彩云间的眺望者
核心提示:体检发现肺结节,就是要得肺癌了吗?体检发现肺结节,难免会焦虑,但是肺结节不一定就是肺癌,很多种疾病都可以肺结节的形式表现出来。
随着国民健康意识的提高和检测技术的提升,很多人,不论年轻还是人到中年,都有各种形式的体检。其实呢,年龄大于50岁,有吸烟史或肿瘤家族史的人,才推荐每年用低剂量CT进行体检。
换句话说,其余不在这个范围内的人用胸部CT体检是过度了的。但是既然发现了肺结节,就难免担忧,难免焦虑,体检医生发现了问题可能只是叫患者去大医院看,但对结节的处理方面了,医生的经验和责任心是非常重要的。
我们先来从体检报告单上对结节的描述的字句中探寻一下蛛丝马迹。
1
结节的密度
磨玻璃样或者是实性,是对肺结节密度的描述。磨玻璃结节确实有一定可能为非典型腺瘤样增生(AAH)或者原位腺癌(AIS),及早期肺癌。但是其他因素也会导致磨玻璃样结节的产生,而且非常干扰影像科医生对结节密度的判断。
正常对肺部结节的随访所用的CT应为肺小结节薄层CT平扫,即扫描层厚应为1mm一层,在多个层面均可见结节的横断面;但如果是体检所用的普通CT平扫或低剂量CT,扫描的层厚为5mm一层,虽然可以用于大致的筛选,但是会漏掉一些小细节。
比如一个较小的结节,可能扫描到了边缘,而形成了较淡的一个阴影,此时“磨玻璃密度”实为误判。而肺血管分布区域的磨玻璃结节,也有可能是血管形成的伪影。
2
结节的大小
肺结节的大小由于拍摄CT的条件(上文所说的扫描层厚)以及结节本身边界不清、个人判断的因素而不同。不同医生之间的判读,几毫米之间的变动都是有可能的,并不一定说明什么问题。
而且对于性状不规则的结节,在不同的扫描层面也可能有很大的变化,正是因为这诸多不确定的因素,在一切未经更为专业而且经验丰富的医生的判读之前的擅自担心都是耍流氓。
而且小结节一般也不会产生什么症状,发现结节之后在其对应部位的隐痛、刺痛、锐痛、血管波动痛、呼吸牵拉痛、闷胀感,窒息感几乎都是精神过度紧张所致的神经官能症。
试着用更有意义的事转移一下注意力,比如挂一个专业的医生的门诊。而不是擅自担心或者是各处去搜罗不靠谱的信息,不找到证实自己得了不治之症的证据决不罢休。
此处该油然而生一种自豪感,医学是神圣与伟大的,作为一种经验医学,没有什么东西具有普适性,往往都是因人而异,别人的情况不一定适合你,因此我的科普内容只是告诉你要去怀疑,要去寻求个体化治疗的机会,而不去照抄照搬,对号入座。
因此发现了肺结节,要先用更科学的方法“确诊”,到底是不是肺结节,到底有多大。
假如证实了肺结节的存在,但在有限的就诊时间里,无法解答你对于肺结节的所有疑问时,我们应该如何与这个肺结节相处呢?我们先来分类讨论一下不同的情况。
首先,有的肺结节具有典型的影响学特征,性质几乎可以通过一次就诊明确(和临床医生的经验及责任心有很大关系),重点就在于对是否为恶性肿瘤的判断。对于比较大于8mm的,磨玻璃的类圆形结节,特别是结合一些胸膜牵拉征/凹陷症,短毛刺状,早期肿瘤的可能性比较大。
是否要手术切除及手术的方式与患者的年龄、心肺功能、结节的位置等多种因素有关,需要至胸外科会诊。此时再去纠结“我的生活作息如此规律,怎么会得这种病” 已没有太大的意义,手术切除或者放疗对预期寿命并不会有太大的影响。
另外血液肿瘤标志物的检测也可以用于辅助诊断,但若结节较小或者处于比较早期的阶段,肿瘤标志物可以在正常范围。而偶尔的肿瘤标志物的升高一点,大部分都是检测不准确,只需短期复查一下即可。真正由肿瘤原因引起的肿瘤标志物的升高往往是成倍的增长,反映肿瘤负荷比较大。
大部分结节并不典型因此可能需要做好长期随访的准备,随访时间间隔一般根据对结节性质的倾向制定:怀疑是早期肿瘤的结节开始随访周期为2-6个月,肺小结节薄层CT可以看得更清楚,如果几年没有太大变化,随访周期可以延长。
但也有的肿瘤长得非常缓慢,有的患者随访7、8年下来没变化,后面逐渐变大,手术后确实为恶性肿瘤。如果真的是肿瘤,不太需要担心几个月的时间有显著的变化,相反,短期内快速变化不是一般肺部原发性肿瘤的特征。对倾向于慢性炎症或者良性疾病的病灶随访时间可能更长。
由于多种疾病都可能以肺结节的形式表现出来,有的肺结节性质难以通过现有的资料明确,此时就需要横向与纵向(时间轴)联系起来。那么随访下来有几种可能的情况呢?
肺部感染
有一部分普通细菌的感染会以肺结节的形式表现出来,此时往往有肺炎症状,比如发热,咳嗽,咳黄痰等,血常规会有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比例增高。
无症状发现的肺结节可能是其他真菌的感染,尤其是多发、磨玻璃肺结节,隐球菌感染比较常见。
因此发现性质不确定,怀疑肺部感染的肺结节一般会先抗炎治疗二周后,一个月后复查胸部CT,观察病灶变化情况。若病灶有缩小或密度变淡,则诊断性抗炎治疗有效,几乎可以排除恶性疾病。
若怀疑隐球菌的感染可以采血进行血隐球菌荚膜抗原或隐球菌乳胶凝集试验检测,若为阳性,极为明确的隐球菌感染,可以进行抗真菌治疗了。
若为阴性还是不能完全排除恶性情况的存在,但却不能诊断性抗真菌治疗了,一方面药物价格不菲,另一方面还是对肝功能有一定挑战的,而且收效甚微。
抗炎治疗后无明显吸收的肺结节。这部分患者就有点尴尬了。慢性炎症和生长缓慢的早起肿瘤都有可能。
对于倾向于诊断为早期肿瘤的肺结节,可以通过横向结合其他辅助检查,比如血肿瘤标记物,甚至PET/CT,虽然PET/CT价值不菲,但对于大于2cm的结节还是有比较大的诊断意义。
对于肺原发肿瘤,可以协助观察肺门及纵隔淋巴结的情况及寻找时候有远处转移灶,以用于分期;对于怀疑肺部结节为其他部位肿瘤的转移灶,可以通过PET/CT寻找原发灶。
但有的情况下,PET/CT上有浓聚的肺部病灶也不一定为肿瘤,可能为真菌感染;有浓聚的肺门及纵隔的淋巴结也不一定为转移,可能为肉芽肿性病变或肺结节。因此对PET/CT的判读需要结合临床特征,对性质不明的肺部结节,PET/CT并不能做到一劳永逸。
慢性炎症
这是最理想的状态了,慢性炎症简单说来就像是以前生过的肺部疾病,比如肺炎或肺结核等治愈后形成的瘢痕,往往不需要服用药物或者用更过激的手段去处理它。
这种肺结节往往密度较高,呈实性或半实性,经过长期的随访大小和密度都不会发生明显的变化,有的甚至能在纵隔窗上看到其发生了钙化。影像描述上可能有条索状、斑片状影。就像是那些生活过的痕迹,无论是瘢痕或者皱纹都要一笑了之,并与之和平相处。
对慢性炎症的判断,需要医生非常谨慎,因为这种肺结节并不会对生活产生任何影响,因此无需处理。对于难以判定的肺结节,会先排除其他可能的需要进行进一步检查或者治疗的病灶之后才会判定为慢性炎症。
对于结核愈合后的瘢痕,很多人会理直气壮的说,很多人会说,“我没有得过结核呀”,他们的怀疑其实是对结核的发病率过度乐观,其实这种疾病即使是在现代社会也并不少见,而且身体的很多变化是潜移默化的,是不为人知的。
你不知道不代表没有发生。
更何况,结核很多都是隐形感染,肺部有病灶,偶尔出现了一些低热或者乏力、盗汗这些不特意的症状,然后在肺部留下了痕迹,形成了结节,尤其是作为结核的好发部位的双上肺叶。
就像一阵风,一些人,明明是萍水相逢,擦肩而过,却留下了难以磨灭的记忆。忘之不得,回忆可惜。
其实关于肺结节,不需庸人自扰、杞人忧天,但也不能随意对待、听天由命(目前看下来,好像没有)。胸部CT上小于3cm的病灶都可以叫肺结节,而且多种病因都可以形成肺结节,重要的是调整好心态,把紧张与忧虑转化成积极的治疗和珍惜眼前美好的生活。
关于肺结节其实还有很多可以说,首先清晰的影像学资料是非常重要的。对于已经随访了很久的肺结节患者,就诊时需要携带之前的资料,最好可以把时间标签贴在上面,因为肺结节的性质和它随时间的变化规律有非常大的关系,有时候几年前拍的片子是决定诊断的重要依据。
肺结节是指肺部出现的小于3厘米的圆形或卵圆形影像。通常情况下,在X光或CT扫描中被偶然发现,而且大多数人患有肺结节并不会有症状。
然而,如果肺结节较大或者数量较多,可能会出现以下一些症状:
1. 咳嗽或血痰
2. 呼吸急促或气喘
3. 胸痛或背痛
4. 疲劳或体重下降
需要注意的是,肺结节并不一定代表肺癌。事实上,大约95%的肺结节是良性(非癌性)的。这些非癌性肺结节的主要原因包括肺部感染、结核、肺部炎症、肺内淋巴组织增生等。
然而,约有5%的肺结节是恶性的,也就是说它们是肺癌。因此,对于有肺结节的人来说,应该及时进行进一步检查和评估,以确定是否是恶性肿瘤,并制定适当的治疗方案。
总之,如果您发现自己有肺部结节,请及时咨询专业医生,并接受医生所建议的检查和治??。这将有助于尽早发现潜在的健康问题,保护您的身体健康。
检出的肺部小结节就是肺癌吗?
据悉,在影像检查中当直径小于1cm时常被描述为“小结节”,而直径小于0.5cm时就被称为微小或细小结节。由此可见,小结节指的是病灶的大小,而不是病灶的性质。良性或恶性病变均可以表现为“小结节”。
对于是否为恶性?也就是大家认为的肺癌还需要医生通过结节的生长方式、结节的边缘形态、内部的密度高低和结节的生长速度、周围的血管结构等几个方面综合判断,但是一般来说恶性结节只占30%-40%。
在早期发现小结节时,可以选择随访,随访的间隔时间根据结节的大小和密度而定,结节越大,随访间隔时间应当越短,5mm以下的小结节可以每年复查一次,随访3—5年。5—10mm的结节可以3个月或每6个月复查一次,共随访3—5年。10mm以上的结节最好1个月复查一次,随访4次以后每3个月复查一次,随访两次之后每6个月随访一次,共随访3—5年。如果发现结节增大,或者患者出现症状,则需要尽快取得病理学诊断,而穿刺活检是目前应用较广泛的诊断方法。
肺部小结节为恶性后,怎么办?
一旦CT诊断小结节为恶性或高度怀疑恶性,患者就需要找胸外科医生了,进行手术切除。如果结节直径在1厘米以下,还可以微创治疗,早期发现,5年生存率可以达到80%以上。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
邮箱:daokedao371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