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养生之道>中医综合>偏方秘方

参附汤合桃红四物汤治疗心阳气虚,心悸汗出

时间: 2023-11-16 16:11:38

参附汤合桃红四物汤治疗心阳气虚,心悸汗出

心阳气虚瘀血阻,呼吸气促面滞晦。卧床不起唇青紫,心悸汗出指甲绀。下肢微肿咳咯血,小便短少舌胖紫。脉多细涩或结代,补阳益气活血瘀。桃红四物合参附,人参炮附熟地归。川芎白芍桃仁泥,红花黄芪味丹参。

方药:

参附汤合桃红四物汤为主方:

人参10g 黄芪15g 炮附子13g 熟地15g 当归10g 川芎9g 白芍15g 桃仁泥10g 红花10g 丹参15g 五味子10g

注:心阳气虚,不能帅血贯脉周行于心,故见心悸汗出。气为血帅,气不帅血则血瘀滞阻,不能贯脉荣肤润肌,故面色晦滞,口唇青紫,指甲发绀,脉象细涩或结代。心阳气虚、肺、脾、肾三脏亦虚,故呼吸气促,卧床不起,下肢微肿,小便短少。

人参、炮附子、黄芪、五味子大补元气,回阳强心,敛汗益阴;桃红四物汤合丹参活血化瘀,补血通脉。

相关文章:

参附汤组成,方歌方解,医案分析,功效与作用

胸痹心痛分那些类型?如何辨证论治?

1.辨证要点

(1)辨疼痛发生的部位:局限于胸膺部位,多为气滞或血瘀;放射至肩背、咽喉、脘腹、甚至手臂、手指者,为虚损已显,邪阻已著;胸痛彻背,背痛彻心,多为寒凝心脉或阳气暴脱。

(2)辨病性:年壮初痛者多实证,应辨别属痰浊、阴寒、瘀血;久病年老者多虚证,应辨别属气虚、阴虚、阳虚。

2.治疗原则本病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或标本兼顾。

3.应急措施急性发作时可选择以下药物;心痛舒喷雾剂,对准舌下,每次喷雾1~2下;速效救心丸10~15粒,舌下含服;麝香保心丸3~5粒,舌下含服;川芎嗪注射液120~160mg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500ml静脉滴注;复方丹参注射液12~20ml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ml静脉滴注;参麦注射液40ml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500ml静脉滴注。

4.分证论治

(1)心血瘀阻

主证:胸部刺痛,固定不移,入夜更甚,时或心悸不宁;舌质紫黯,脉象沉涩。

治法:活血化瘀,通络止痛。

方药:地奥心血康胶囊,每次200mg,3/d,连服2周后改为每次100mg,3/d;或复方丹参滴丸,每次3片,3/d。

方用血府逐瘀汤加减。当归12g,生地黄10g,赤芍12g,川芎12g,牛膝12g,桃仁10g,红花10g,柴胡10g,枳壳10g,甘草6g,桔梗6g。

(2)阴寒凝结

主证:胸痛彻背,喘不得卧,遇寒加剧,得暖痛减,面色苍白,四末欠温;舌淡,苔薄自,脉弦紧。

治法:辛温通阳,开痹散寒。

方药:麝香保心丸,每次1~2粒,3/d。

方用枳实薤白桂枝汤加减。药用薤白10g,枳实10g,桂枝10g,炮附子10g,细辛3g,干姜6g。

(3)痰浊壅塞

主证:胸闷重而心痛轻微,肥胖体沉,痰多气短,遇阴寒天而易发作或加重,伴有倦怠乏力,纳呆便溏,口黏,恶心,咳吐痰涎;苔白腻或自滑,脉滑。

治法:通阳泻浊,豁痰开结。

方药:瓜蒌薤白半夏汤加味。药用瓜蒌15g,半夏10g,薤白10g,石菖蒲10g,枳实10g,厚朴10g。

(4)气阴两虚

主证:胸闷隐痛,时作时止,心悸气短,倦怠懒言,面色少华,头晕目眩,遇劳则甚;舌偏红或齿痕,脉细弱无力或结代。

治法:益气养阴,活血通络。

方药:补心气口服液,每次1支(10m1),3/d,4周为1个疗程;或滋心阴口服液,每次1支(10m1),3/d,4周为1个疗程。

方用生脉散合人参养荣汤加减。药用人参10g,麦冬10g,五味子10g,黄芪15g,白术10g,茯苓15g,甘草6g,当归10g,白芍15g,桂枝6g。

(5)心肾阴虚

主证:胸闷且痛,心悸盗汗,心烦不寐,腰酸膝软,耳鸣,头晕;舌红,无苔或有剥裂,脉细数或结代。

治法:滋阴益肾,养心安神。

方药:左归饮加减。药用熟地黄10g,山茱萸10g,枸杞子10g,淮山药15g,茯苓15g,甘草6g。

(6)阳气虚衰

主证:胸闷气短,甚则胸痛彻背,心悸,汗出,畏寒,肢冷,腰酸,面色苍白,唇甲淡白或青紫,舌淡自或紫黯,脉沉细或沉微欲绝。

治法:益气温阳,活血通络。

方药:参附汤合右归饮加减。药用人参10g,附子10g,肉桂6g,熟地黄12g,山茱萸12g,山药15g,枸杞子12g,当归10g,杜仲10g。

若出现心阳欲脱之危候,急用参附注射液回阳救逆,每次10~20ml,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500ml静脉滴注。

5.针灸疗法主穴心俞、厥阴俞。每次取主穴一对或一侧,不留针,1/d,12~15日为1个疗程,疗程间休息3~5d。虚寒者配内关、通里穴,针后加灸,寒重时加灸肺俞、风门穴,肢冷重时加灸气海或关元穴;痰浊者配巨阙、膻中、郄门、太渊、丰隆穴,针用泻法;瘀血者配膻中、巨阙、膈俞、阴郄穴,针用泻法。

【预防】注意避免寒冷刺激;注意养性怡情,避免精神刺激;饮食起居有节,不可劳累或暴饮暴食及过食肥甘厚味,禁烟酒等刺激性食物;久病年迈应加强体育锻炼。

如何治疗心无力

  您好,中医辨证分型治疗:

  (1)气虚血瘀:
  证候:心痛时轻时重,以隐痛为主,遇劳则发,乏力气短,心悸,自汗懒言,苔薄白,舌质暗淡,胖有齿痕,脉弱无力。
  治法:益气活血止痛。
  方药:心梗合剂或人参养荣汤
  人参养荣汤:党参,当归、白芍、地黄、茯苓、白术、黄芪、肉桂、五味子、远志、甘草。心梗合剂:党参、黄芪、黄精、丹参、赤芍、郁金、陈皮。加减:兼脾气虚者,可见腹胀便溏,食后胀满等症,上方加茯苓、白术等。兼肾气不足者,常见腰酸腿软,夜尿频,则可加用补骨脂、菟丝子、益智仁等。兼阴虚者,常见虚烦不眠,五心烦热,舌红少苔,或为苔中剥脱者,以生脉散全方,加丹皮、地骨皮。
  (2)胸阳痹阻型:
  证候:心痛甚,痛如椎刺,或如刀割,胸痛彻背,遇寒加重,伴有畏寒肢冷,乏力自汗,气短心悸,甚则喘咳不卧,吐白色泡沫痰,苔薄白或白腻,舌淡体胖有齿痕,脉沉迟无力。
  治法:宣痹通阳,散寒化饮。
  方药:轻者予栝篓在白半夏汤;重则用栝篓薤白白酒汤,用薤白、栝篓、半夏、丹参、赤芍、桂枝、白酒。也可用中医研究院西苑医院研制的宽胸丸,药物有荜拔、细辛、檀香,冰片、良姜、元胡。疗效可达94.7%。加减:兼肾阳虚,心悸头晕,腰酸腿软,夜尿多,脉迟者,加用补骨脂、仙茅、仙灵脾、巴戟天、肉苁蓉等。若肾阳虚水饮不化,外溢肌肤而见水肿者,真武汤合五苓散合方,以温阳利水;若水饮上泛心肺,而出现心动悸,喘咳不得卧,咳吐白色泡沫痰者,予乌头赤石脂丸合五苓散,加白果、苏梗、苏子、枣仁。若阳气虚衰,短气汗出如珠,面色苍白,精神疲惫,全身湿冷,四肢不温,脉微欲绝,应予参附汤或参附汤与右归饮合方(人参、附子、肉桂、山萸肉、枸杞、杜仲、熟地),以回阳救逆固脱。
  (3)气滞血瘀:
  证候:左胸刺痛,部位固定不移,入夜更甚,伴两胁胀痛,胸闷不舒,常太息,时而烦躁欲哭,心悸不宁,苔薄白,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沉涩,或弦涩。
  治法:活血化瘀,通络止痛。
  方药:血府逐瘀汤加减。用当归、赤芍、川芎、桃仁、红花、柴胡、枳壳。加减:若疼痛轻者,可予丹参饮。若疼甚者酌加降香、郁金、延胡索以活血理气止痛。若因肝郁化火者,可酌加丹皮、栀子。若为女性七七肝始衰,因肝失儒养,而致肝失疏泻者,当以逍遥散加桃仁、红花、郁金等。
  (4)阴虚血阻:
  证候:心痛时轻时重,呈隐痛伴憋闷。劳则加重。伴随症有头晕目眩,腰酸腿软,五心烦热,午后潮热,虚烦不眠,舌暗红,或有瘀斑,苔少或剥脱,脉沉红弦。
  治法:育阴活血,通脉止痛。
  方药:左归饮合通幽汤,用熟地、山芋肉、枸杞、茯苓、山药、甘草、生地黄、桃仁、红花、当归。加减:若心痛并且虚热甚为明显者,当上方加丹皮、知母、鳖甲、地骨皮等药。若头晕目眩,耳鸣如蝉者,上方加夏枯草、龙骨、牡蛎等,兼心悸加麦冬、五味子、柏子仁、酸枣仁以养心安神。
  (5)湿热阻遏:
  证候:胸闷痛,甚则胸痛彻背,伴院腹胀满不适,食欲欠佳,重则恶心、呕吐,体形肥胖,舌暗红,苔黄厚腻,脉滑数。
  治法:化湿清热,宣痹通脉。
  方药:小陷胸汤加味。用栝篓。半夏、黄连、丹参、赤芍、鸡血藤、郁金、枳壳。加减:若兼胸院满闷,咳吐黄痰者,可予温胆汤加黄芩、桑白皮。伴便秘者加酒军。体质稍差者加全栝篓,或熟军。
  希望能够对您有所帮助!!!!

我妈今年48岁,最近经常胸闷'胸疼'上不来气'尤其是干活之后,去医院检查胸ct,检查心脏都没问题,怎么回事

从病情描述看,应该属于中医所说的“胸痹”轻度症状。
关于胸痹的叙述如下:
病因病机
年迈体虚—>肾阳虚衰,肾阴不足—>心气不足,心阳不振,心阴亏虚,脉道失润;
饮食不当—>伤脾生痰—>痰浊阻络
情志失调—>忧思伤脾,郁怒伤肝—>痰瘀交阻,气滞痰阻
寒邪内侵—>寒凝气滞—>胸阳不展—>心脉痹阻—>胸痹心痛—>厥脱
辨证要点
1)辨疼痛性质
气滞—闷重痛轻,伴胸胁胀满,善太息
痰浊—天阴加重,痰多苔腻
血瘀—刺痛不移,夜间多发,舌质紫暗,瘀斑
寒凝—绞痛,遇冷而发,畏寒肢冷
心阴不足—灼痛,兼心悸,眩晕,烦热,口干盗汗
心气不足—隐痛而闷,劳累而发,伴心慌气短乏力
2)辨疼痛程度
轻—疼痛持续时间短暂,偶发或遇劳而发,休息、服药可止。
重—疼痛持续不止,频发,休息、服药不止。
危—疼痛持续数小时,服药不止,甚至数日不休。
分证论治
1) 寒凝心脉
症状:心痛如绞,心痛彻背,背痛彻心,形寒肢冷,冷汗自出,心悸气短,感寒而发;
舌脉:舌淡,苔薄白,脉沉紧;
治法:祛寒活血,宣痹通阳
方药:当归四逆汤;阴寒极盛者,用乌头赤石脂丸。
2)气滞心胸
症状:心胸满闷,隐痛阵作,痛无定处,善太息,脘腹胀闷,嗳气得舒,情志诱发;
舌脉:苔薄,脉细弦;
治法:疏调气机,和血舒脉
方药:柴胡疏肝散。气滞湿阻,合丹参饮;气郁化火,丹栀逍遥散;气滞血瘀,合失笑散。
3)痰浊闭阻
症状:胸闷重而痛轻,肥胖,痰多气短,倦怠乏力,纳呆便溏,阴雨天易发。
舌脉:苔白腻,脉滑。
治法:通阳泄浊,豁痰开结
方药:栝蒌薤白半夏汤加味(栝蒌、薤白、半夏 、厚朴、枳实、桂枝、茯苓、甘草、干姜、细辛)。痰郁化热,黄连温胆汤;痰瘀交阻,合桃红四物汤
4)瘀血痹阻
症状:心痛剧烈,如刺如绞,痛有定处,彻背彻心,或结代促,夜间多发;胸闷心悸,怒则加重。
舌脉:舌暗或有瘀斑,舌下瘀筋;苔薄,脉弦涩。
治法:活血化瘀,通脉止痛
方药:血府逐瘀汤(胶囊)。血瘀气滞并重,加沉香、檀香、筚拨;阳虚血瘀,加人参、附子、肉桂。
5)心气不足
症状:隐痛阵作,胸闷气短,心悸,倦怠乏力,神疲懒言,面白汗出,动则尤甚。
舌脉:舌淡胖,边有齿印,苔薄白,脉细或结代。
治法:补养心气,鼓动心脉
方药:保元汤合甘麦大枣汤(人参、黄芪、甘草、肉桂、麦冬、大枣)。心脾两虚,养心汤;气阴两虚,生脉散加味。
6)心阴亏损
症状:心痛时作,灼痛或闷痛,心悸怔忡,五心烦热,潮热盗汗,口干。
舌脉:舌红少津,苔少或剥,脉细数或结代。
治法:滋阴清热,活血养心
方药:天王补心丹。阴虚火旺,酸枣仁汤合黄连阿胶汤;心悸怔忡,炙甘草汤;心肾阴虚,左归饮。
7)心阳不振
症状:胸闷而痛,心悸气短,神疲怯寒,面白肢冷,汗出肢肿,动则更甚。
舌脉:舌淡胖,苔白腻,脉沉细迟。
治法:补益阳气,温振心阳
方药:参附汤合桂枝甘草汤(人参、附子、桂枝、甘草)。心肾阳虚,合肾气丸;阳虚水泛、水气凌心,真武汤;虚阳欲脱,四逆加人参汤、参附龙牡汤。

你描述的病情还不很清楚,请对照一下这7种证型。还有,48岁处于更年期,也容易出现胸痹症状,但也可以参照上述证型辨证论治。还有一点要记住,这个年龄要“管好嘴(少荤多素),用好腿(适量运动)”。
西医只盯住心脏,中医更多关注五脏六腑的平衡,找中医看,不过可悲的是现在真正的纯中医难找了。

四物汤和桃红四物汤

第二节 补血剂

补血剂,适用于血虚之证。代表方如四物汤、当归补血汤、归脾汤等。

四物汤

《仙授理伤续断秘方》

【组成】白芍药(9g) 川当归(9g) 熟地黄(12g) 川芎(6g),各等分

【用法】每服三钱,水盏半,煎至七分,空心热服(现代用法:水煎服)。

【功用】补血调血。

【主治】营血虚滞证。头晕目眩,心悸失眠,面色无华,或妇人月经不调,量少或经闭不行,脐腹作痛,舌淡,脉细弦或细涩。

【证治机理】本证乃营血亏虚,冲任虚损,血行不畅所致。营血不足,不能上荣,故头晕目眩。心主血,藏神,其华在面;肝藏血,藏魂,其华在爪。心肝血虚则心悸失眠,面色唇甲无华;妇人肝血不足,冲任虚损,加之血行不畅,故月经量少甚或闭经,脐腹疼痛。脉细弦或细涩,为营血亏虚、血行不畅之象。治宜补养营血为主,辅以调畅血脉。

【方解】方中熟地甘温味厚,入肝肾,质润滋腻,为滋阴补血之要药,用为君药。当归补血和血,与熟地相伍,既增补血之力,又行营血之滞,为臣药。白芍养血敛阴,柔肝缓急,与地、归相协则滋阴补血之力更著,又可缓急止痛;川芎活血行气,与当归相协则行血之力益彰,又使诸药补血而不滞血,二药共为佐药。四药合用,共成补血调血之功。

《仙授理伤续断秘方》以本方治疗外伤瘀血作痛,《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用本方治疗妇人诸疾。是方以熟地厚润滋腻之性为生营血之“基”,伍当归和血入心则“变化而赤是谓血”,又取白芍酸敛入肝而使所生之血藏于肝,更借川芎辛行之长而使营血畅于周身。此虽属“线性”取类之描绘,确可品悟前人精妙配伍之神韵,遂后世皆谓本方乃补血调血之基础方。

【配伍特点】阴柔辛甘相伍,补中寓行,补血不滞血,行血不伤血。

【运用】本方原治外伤瘀血作痛,后用治妇人诸疾,今多作补血调血之基础方。以头晕心悸,面色、唇爪无华,舌淡,脉细为辨证要点。

原方四药各用等分,意在补血调血并行,主治“伤重,肠内有瘀血者”。然后世多以四物汤为补血之剂,重用熟地黄以增强滋补营血之功;少用川芎,取其活血化瘀,意在补而不滞。《蒲辅周医疗经验》云:“此方为一切血病通用之方。凡血瘀者,俱改白芍为赤芍;血热者,改熟地为生地。川芎量宜小,大约为当归之半,地黄为当归的两倍。”此则亦可窥“方之精,变也”之一斑。

【附方】

1.胶艾汤(《金匮要略》,又名芎归胶艾汤)

芎? 阿胶 甘草各二两(各6g) 艾叶 当归各三两(各9g) 芍药四两(12g) 干地黄四两(12g) 以水五升,清酒三升,合煮取三升,去滓,内胶令消尽,温服一升,日三服,不瘥,更作。

功用:养血止血,调经安胎。主治:妇人冲任虚损,血虚有寒证。症见崩漏下血,月经过多,淋漓不止;产后或流产损伤冲任,下血不绝;或妊娠下血,腹中疼痛。

2.圣愈汤(《医宗金鉴》)

熟地七钱五分(20g) 白芍酒拌,七钱五分(15g) 川芎七钱五分(8g) 人参七钱五分(15g) 当归酒洗,五钱(15g) 黄芪炙,五钱(15g) 水煎服。功用:益气,补血,摄血。主治:妇女月经先期而至,量多色淡,精神倦怠,四肢乏力。

3.桃红四物汤(《医垒元戎》录自《玉机微义》,原名加味四物汤)

即四物汤加桃仁(9g) 红花(6g)(原著本方无用量) 水煎服。功用:养血活血。主治:血虚兼血瘀证。症见妇女经期超前,血多有块,色紫稠黏,腹痛等。

4.补肝汤(《医学六要》)

当归 生地 芍药 川芎 酸枣仁 木瓜 甘草(各10g)(原著本方无用量) 水煎服。功用:养血柔肝,活血调经。主治:肝血不足。症见头目眩晕,少寐,月经量少,以及血不养筋,肢体麻木,小腿转筋。

【鉴别】胶艾汤、圣愈汤、桃红四物汤、补肝汤均由四物汤加味而成,属补血调血之剂。胶艾汤较四物汤多阿胶、艾叶、甘草,侧重于养血止血、调经安胎,主治妇女冲任虚损、崩漏下血及胎动不安之证;圣愈汤是四物汤加人参、黄芪而成,侧重于补气摄血,适用于妇女气血亏虚、气不摄血之月经先期、量多色淡之证,实为气血双补剂;桃红四物汤是在四物汤的基础上加桃仁、红花,因此偏重于活血化瘀,适用于血瘀诸症;补肝汤是四物汤又加酸枣仁、木瓜、甘草,故又有养血安神及舒筋缓急之效,适用于血虚所致少寐或肢麻转筋之症。

【方论选录】血不足者,此方调之。气、血,人身之二仪也。天地之道,阳常有余,阴常不足,人与天地相似,故阴血难成而易亏。是方也,当归、芍药、地黄,味厚者也,味厚为阴中之阴,故能生血;川芎味薄而气清,为阴中之阳,故能行血中之气……若上下失血太多,气息几微之际,则四物禁勿与之。所以然者,四物皆阴,阴者天地闭塞之令,非所以生万物者也,故曰禁勿与之。(吴昆《医方考》卷三)

【医案举例】汪石山治一妇,产后未经满月,怒气,血流如水,三日方止。随又劳苦,四肢无力,睡而汗出,日晡潮热,口干,五心如炙。诸医皆用柴、芩、薄荷之类,其热愈炽。诊其脉弦大无力,此蓐劳也。以四物汤一两,入胡黄连、秦艽、青蒿各五分,数服热退身凉。后以黄连八珍丸一料而安。(《古今医案》卷九)

【方歌】四物地芍与归芎,血家百病此方通,八珍合入四君子,气血双疗功独崇,再加黄芪与肉桂,十全大补补方雄。

四物汤

凡伤重肠内有瘀血者用此。

白芍药? ? 川当归? ? 熟地黄? ? 川芎

上等分,每服三钱。水一盏半,煎至七分,空心热服。

理血之剂

《元戎》加味四物汤:治瘀血腰痛。

本方加桃仁、红花。

按:此厥阴例药也。

猜你喜欢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鲁ICP备2022001955号-4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