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养生之道>中医综合>偏方秘方

芍药汤组成,加减及功效

时间: 2023-11-16 16:16:52
道家文始派传承人收徒声明

芍药汤组成,加减及功效

芍药汤

出自《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

【组成】 芍药一两(30g) 当归半两(15g) 黄连半两(15g)  槟榔 木香 甘草炒,各二钱(各6g) 大黄三钱(9g) 黄芩半两(15g) 官桂二钱半(5g)

【用法】 上药口父咀,每服半两(15g),水二盏,煎至一盏,食后温服(现代用法:水煎服)。

【功用】 清热燥湿,调气和血。

【主治】 湿热痢疾。腹痛,便脓血,赤白相兼,里急后重,肛门灼热,小便短赤,舌苔黄腻,脉弦数。

【方解】本方证是由湿热壅滞肠中,气血失调,传导失常所致。湿热下注大肠,与气血瘀滞相搏酿为脓血,而为下痢赤白;气机被阻则里急后重;湿热内迫下注,故见肛门灼热,小便短赤;舌苔黄腻,脉象弦数,为湿热内蕴之象。故治宜调和气血,清热燥湿之法。白芍酸苦微寒,柔肝理脾,调和气血之功独优,故重用之,以止泻痢腹痛后重,为君药。湿热为致痢之因,故配苦寒之黄连、黄芩,清热燥湿,而解肠中湿热毒邪,为臣药。大黄苦寒沉降,泻热祛积逐瘀,既可助芩、连泻火燥湿,又可荡涤肠中积滞,使积滞除,瘀血去,下痢可止,此乃“通因通用”之法;当归柔肝行血,与大黄合用,又有行瘀之用;以木香、槟榔行气导滞,以调其气,与当归、大黄相配则气血两调而治便脓血,此即《保命集》所谓“行血则便脓自愈,调气则后重自除”之理。以上四药为佐药。辛热之肉桂配在苦寒药中是为反佐,能防止苦寒伤阳与冰伏湿热之邪,配伍活血药可助行血之力。甘草益气和中,调和诸药,与白芍相配,又能缓解挛急而止腹痛,为佐使药。诸药合用,其奏调和气血,清热燥湿之功。

本方的配伍特点是清热燥湿与调和气血并用,兼以“通因通用”及反佐之法,与一般纯用苦寒以治湿热下痢之方不同。

【运用】

1.辨证要点:本方为治疗湿热痢疾的常用方。以痢下赤白,腹痛里急,苔腻微黄为辨证要点。痢疾初起有表证者忌用。

2.加减法:原方后有“如血痢则渐加大黄;汗后脏毒加黄柏半两”,可资临床参考;本方在运用时,如苔黄而干,热甚伤津者,可去肉桂,加乌梅,避温就凉;如苔腻脉滑,兼有食积,加山楂、神曲以消导;如热毒重者,加白头翁、银花增强解毒之力;如痢下赤多白少,或纯下血痢,加丹皮、地榆,凉血止血。

3.现代应用:常用于细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过敏性结肠炎、急性肠炎见有泻下不畅,腹痛里急,属湿热为患者。

【附方】 黄芩汤(《伤寒论》) 黄芩三两(9g) 芍药二两(9g)  甘草二两,炙(3g) 大枣十二枚(4枚) 擘上四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再,夜一服。功用:清热止利,和中止痛。主治:热泻热痢。身热、口苦、腹痛下利,舌红苔黄,脉数。

本方与芍药汤均治热痢,但本方的清热燥湿功效较逊,多用治湿热泄泻,大便不畅,口苦兼身热之证;芍药汤清热燥湿之力颇强,且能行气调血,多用治湿热痢疾,泻下赤白,腹痛里急,肛门灼热者。

【文献摘要】

  1.原书主治

《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卷中:“下血调气。经曰:泻而便脓血,气行而血止,行血则便脓自愈,调气则后重自除。”

2.方论选录

张秉成《成方便读》卷1:“夫痢之为病,固有寒热之分,然热者多而寒者少,总不离邪滞蕴结,以致肠胃之气不宣,酿为脓血稠粘之属。虽有赤白之分,寒热之别,而初起治法皆可通因通用。故刘河间有云:行血则便脓自愈,调气则后重自除,二语足为治痢之大法。此方用大黄之荡涤邪滞,木香、槟榔之理气,当归、肉桂之行血;病多因湿热而起,故用芩、连之苦寒以燥湿清热;用芍药、甘草者,缓其急而和其脾。”

汪昂《医方集解·理血之剂》:“此足太阴、手足阳明药也。芍药酸寒,泻肝火,敛阴气,和营卫,故以为君;大黄、归尾破积而行血,木香、槟榔通滞而行气,黄芩、黄连燥湿而清热。盖下痢由湿热郁结于肠胃,不得宣通,故大便重急,小便赤涩也。辛以散之,苦以燥之,寒以清之,甘以调之。加肉桂者,假其辛热以为反佐也。此方盖本仲景黄芩汤而加行血调气之药。”

芍药的功效与作用及禁忌介绍

  芍药别名白芍、杭芍、亳芍、川芍等,为毛茛科多年生草本植物,下面我整理了芍药的功效与作用及禁忌,一起来看看吧。

  芍药的药用功效
  1、芍药具有养血柔肝、散郁祛瘀、改善面部黄褐斑、皮肤粗糙衰老的功效。

  2、芍药具有清热解暑、去斑、清心润肺、平肝明目、护肤养颜等的功效。

  3、芍药具有使人气血充沛、容颜红润、精神饱满的功效。

  4、芍药具有调节女性内分泌、去除黄气及色斑、令容颜润泽的功效。
  芍药的药用禁忌
  1、恶石斛、芒硝,畏消石、鳖甲、小蓟,反藜芦。

  2、血虚无瘀之症及痈疽已溃者慎服。

  3、赤芍药破血,故凡一切血虚病及泄泻、产后恶露已行、少腹痛已止、痈疽已溃不宜服。
  芍药的炮制方法
  1、炒白芍:白芍片用麸以文火炒至微黄,略带焦斑,筛去麦麸,晾凉入药者。

  2、酒白芍:白芍片用黄酒淋洒拌匀,然后炒干入药者,寒性缓解,活血功效增强。

  3、醋白芍:白芍片用米醋喷淋,用文火微炒入药者,偏于敛肝止痛、养血止血。

  4、焦白芍:白芍片用武火炒至焦黑,存性,取出用清水灭尽火星,晾干入药,偏于敛血止血。
  芍药的药用附方
  1、治脚气肿痛:芍药六两、甘草一两,共研为末,白开水送下。

  2、治木舌肿满:赤芍药、甘草煎水热漱。

  3、治鼻血不止:芍药研细,每服两匙,水送下。

  4、治鼻血、咯血:白芍药一两、犀角末二钱半,共研细,新水冲服一茶匙,血止为限。

  5、治月经不停:白芍、香附子、熟艾叶各一钱半,水煎服。

  6、治刀伤:白芍一两,熬黄,研细,每服二钱,酒或米汤送下,同时可用药末敷伤处。

  7、治鱼骨鲠喉:白芍药嚼细咽汁。
  芍药的临床应用
  1、芍药用治肝血亏虚、面色苍白、眩晕心悸,常与熟地、当归等同用,如四物汤。

  2、芍药用治血虚有热、月经不调,可配伍黄芩、黄柏、续断等药,如保阴煎。

  3、芍药用治血虚肝郁、胁肋疼痛,常配柴胡、当归、白芍等,如逍遥散。

  4、芍药用治脾虚肝旺、腹痛泄泻,常与白术、防风、陈皮同用,如痛泻要方。

  5、芍药用治痢疾腹痛,常与木香、黄连等同用,如芍药汤。

  6、芍药用治阴血虚筋脉失养而致手足挛急作痛,常配甘草,如芍药甘草汤。
  芍药的种植技术
  整地施基肥

  选择土层浓厚,地下水位低,排水良好,疏松肥沃的沙壤土田块种植。每亩均匀撒施优质有机肥3000-4000公斤、三元复合肥50-60公斤作基肥,深翻60厘米,耙细整平。

  选种繁殖

  芍药的繁殖有分根繁殖和种子繁殖等方法,生产上多采用分根繁殖法。秋季结合收刨芍药,选取根粗长均匀、顶芽粗壮、无病虫害的芍药植株,把直径0.5厘米以上的大根切下入药,留下具有芽头(也称芍头)的根丛作种用。将作种用的芽头按大小及自然生长形状分块(也称芍芽),每块以带粗壮芽2--3个、厚度2厘米左右为宜。每亩芍药根的芍芽可定植3-5亩大田。芍芽应随切随栽,如一时栽不完,可将芍芽贮藏到20厘米深的湿沙坑内。

  栽植浇水

  一般于8月下旬至9月栽植,宜早不宜晚,最迟不超过10月下旬,否则芍芽已发新根,会影响芍药的产量和质量。为出苗整齐,便于管理,应将芍芽按大小分级进行穴栽。栽植行株距50厘米?30厘米,穴深12厘米、直径20厘米;穴内先浇足水,水渗下后在穴底铺4厘米厚的腐熟厩肥,其上覆土4厘米厚,压实后将芍芽芽尖朝上放入穴中间,每穴放芍芽1-2个。栽后每穴培土10-15厘米高。越冬前要浇足防冻水。

  中耕除草

  翌年早春土壤解冻后,及时去除培土,并松土保墒,以利出苗。幼苗出土后的2年内,每年应中耕除草3-4次;以后每年在植株萌芽至封垄前应除草4--6次。夏季干旱时应中耕保墒;冬季结合中耕进行全面清园,以减轻病虫害。

  肥水运筹

  芍药是喜肥作物。除施足基肥外,从栽后第2年起,每年需追肥3次;第1次在3月中耕除草后,每亩施人畜粪肥水1500---2000公斤;第2次、第3次分别在5月和7月,每次每亩施人畜粪肥水1500公斤、饼肥25-30公斤,或三元复合肥40--60公斤。芍药喜干怕涝,一般不需浇水,仅需在严重干旱时一次灌透水。多雨季节必须清沟排水,否则淹水6小时后会导致烂根而全株枯死。

  剪花去蕾

  药用芍药在栽后第3年开花。开花后除留种植株外,于4月底至5月初的早晨,将初绽的花蕾从花茎基部轻轻剪下,作插花或切花,以利于集中养分供应根部生长需要。

  病虫害防治

  危害芍药的病虫害有灰霉病、锈病、软腐病、蛴螬、小地老虎等。灰霉病可用甲霜灵、波尔多液等防治;锈病可用粉锈宁、敌唑酮、敌力脱等防治;软腐病用农用链霉素、代森锰锌、加瑞农等防治;蛴螬、小地老虎等用甲基异柳磷、辛硫磷、呋喃丹等药剂灌根或顺垄撒施防治。

  采收加工

  一般于栽后第4年的8-9月,选晴天采收芍药的老根。采收时,先割去植株茎叶,然后挖出全根,除去泥土,将主根和侧根剪下待加工。

猜你喜欢:

1. 芍药的花语及作用用途介绍

2. 白芍的功效与药用价值以及副作用

3. 中药白芍功效与作用及食用方法

4. 白芍的美容功效和作用

5. 芍药花的功效与作用是什么食用方法有哪些

桂枝芍药汤的功效

水煎服,每日1剂。主治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症见腹痛绵绵,得食疼减,喜温喜按,体倦乏力。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方中黄芪补中气,缓急迫,健中州,生肌以促溃疡愈合;桂枝、甘草、生姜、大枣以温中通阳,祛寒建中;芍药敛阴和营,缓急止痛。诸药合用,温中通阳,益气止痛。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aokedao3713@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猜你喜欢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

邮箱:daokedao3713@qq.com

备案号:鲁ICP备2022001955号-4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