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养生之道>中医综合>偏方秘方

地黄饮子(地黄饮)方歌,功效与作用

时间: 2023-11-16 16:18:10

地黄饮子(地黄饮)方歌,功效与作用

地黄饮子(地黄饮)

出自《圣济总录》

【组成】 熟干地黄焙(12 g) 巴戟天去心 山茱萸炒 石斛去根 肉苁蓉酒浸,切焙 附子炮裂,去皮脐 五味子炒 官桂去粗皮 白茯苓去黑皮 麦门冬去心,焙 菖蒲 远志去心,各半两(各15g)

【用法】 上为粗末,每服三钱匕(9~15g),水一盏,加生姜三片,大枣二枚,擘破,同煎七分,去滓,食前温服。

【功用】  滋肾阴,补肾阳,开窍化痰。

【主治】 下元虚衰,痰浊上泛之喑痱证。舌强不能言,足废不能用,口干不欲饮,足冷面赤,脉沉细弱。

〖方歌〗地黄饮子山茱斛,麦味菖蒲远志茯,苁蓉桂附巴戟天,少入薄荷姜枣服。

【方解】 “喑痱”是由于下元虚衰,阴阳两亏,虚阳上浮,痰浊随之上泛,堵塞窍道所致。“喑”是指舌强不能言语,“痱”是指足废不能行走。肾藏精主骨,下元虚衰,包括肾之阴阳两虚,致使筋骨失养,故见筋骨痿软无力,甚致足废不能用;足少阴肾脉挟舌本,肾虚则精气不能上承,痰浊随虚阳上泛堵塞窍道,故舌强而不能言;阴虚内热,故口干不欲饮,虚阳上浮,故面赤;肾阳亏虚,不能温煦于下,故足冷;脉沉细数是阴阳两虚之象。此类病证常见年老及重病之后,治宜补养下元为主,摄纳浮阳,佐以开窍化痰,宣通心气。方用熟地黄、山茱萸、滋补肾阴;肉苁蓉、巴戟天温壮肾阳。以上四味,共为君药,配伍附子、肉桂之辛热,以助温养下元,摄纳浮阳,引火归源;石斛、麦冬、五味子滋养肺肾,金水相生,壮水以济火,均为臣药。石菖蒲与远志、茯苓合用,是开窍化痰,交通心肾的常用组合。是为佐药。姜、枣和中调药,功兼佐使。综观全方,标本兼治,阴阳并补,滋阴药与温阳药的药味及用量相当,补阴与补阳并重,上下同治,而以治本治下为主。诸药合用,使下元得以补养,浮阳得以摄纳,水火既济,痰化窍开则“喑痱”可愈。

本方原名地黄饮,《黄帝素问宣明论方》在原方基础上加少许薄荷,名“地黄饮子”,薄荷疏郁而轻清上行,清理咽喉窍道,对痰阻窍道更为适合。

【运用】

1.辨证要点:本方为治疗肾虚喑痱的常用方。以舌喑不语,足废不用,脉沉细弱为辨证要点。方中阴阳并补,温而不燥,是其特长:然毕竟偏于温补,故对气火上升、肝阳偏亢而阳热之象明显者,不宜应用。

2.加减法:若属痱而无喑者,减去石昌蒲、远志等宣通开窍之品;喑痱以阴虚为主,痰火偏盛者,去附、桂,酌加川贝母、竹沥、胆南星、天竺黄等以清化痰热;兼有气虚者,酌加黄芪、人参以益气。

3.现代运用:对晚期高血压病、脑动脉硬化、中风后遗症、脊髓炎等慢性疾病过程中出现阴阳两虚者,可用本方加减治疗。

地黄饮子临床新用

组成:地黄、巴戟天(去心)、山茱萸、石斛、肉苁蓉(酒浸焙)、五味子、肉桂、茯苓、麦冬(去心)、附子、石菖蒲、远志(去心)各等份。

用法将上药共研为末,每服9g,加生姜5片,大枣1枚,薄荷少许,水煎服。现多作汤剂,加生姜、大枣、薄荷少许水煎服,用量参照原方酌定。

功效滋肾阴,补肾阳,化痰开窍。

主治肾虚厥逆,舌强不能言,足痱不能用,口干不欲饮,苔浮腻,脉沉迟细弱之瘩痱证。

【方解】  本方证是下元虚衰,阴不能维阳,虚阳上浮,痰浊上泛,堵塞窍道所致。治宜温补下元,摄纳浮阳,开窍化痰。方中干地黄、山茱萸、巴戟天、肉苁蓉补益肾脏之不足,而以附子、肉桂配上药温养真元,摄纳浮阳;麦冬、石斛,五味子滋阴敛液,使阴阳相配,以济于平。石菖蒲、远志、茯苓交通心肾,开窍化痰。更少佐薄荷搜其浮散不尽之邪。姜、枣为引,和其营卫,益正气而除邪气。合而成方,不但能温补下元,摄纳浮阳,化痰开窍,而且上下兼顾、标本兼治,用治上述病证,非常合适。

加减本方虽然考虑上下兼顾,标本兼治,但总以治下为主。故若只见痱证,可将石菖蒲、远志减去;如只见痦证,便不适用。又若痱证偏于肾阴虚者,可加地骨皮、鳖甲。偏于肾阳虚者,可加仙茅、淫羊藿。

地黄饮子现代应用

老年痴呆用地黄饮子加味(含生地黄、山茱萸、肉苁蓉、巴戟天、肉桂、麦冬、石斛、五味子、石菖蒲、川芎、牛膝),1剂/日,水煎服。高血压、糖尿病酌加降压、降糖药。禁用对脑功能有影响的药物。

脑萎缩用地黄饮子加减:熟地黄15~30g,肉苁蓉12g,巴戟天、山茱萸、石斛、麦冬、茯苓各9g,附子、肉桂、五味子、石菖蒲、远志各6g,薄荷3g,生姜3片,大枣4枚。随症加减。1剂/日,水煎服。30天为1个疗程,疗程之间间隔3~5天。用药3个疗程。

玫瑰糠疹用地黄饮子加减:生地黄15g,熟地黄10g,何首乌、蒺藜各12g,当归、玄参、牡丹皮、僵蚕各9g,甘草6g,红花g。痒甚者,加白鲜皮、地肤子、苦参;血热甚者,加白茅根、栀子、紫草、黄芩;心烦口渴者,加天花粉、麦冬、酸枣仁。1剂/日,水煎服。10天为1个疗程。清淡饮食。用药1~3个疗程。

震颤麻痹用地黄饮子:熟地黄、茯苓、麦冬各24g,巴戟天、附子、肉桂各6g,山茱萸20g,石斛30g,肉苁蓉10g,五味子、石菖蒲、远志各15g。1剂/日,水煎服。

禁忌与注意事项

本方药味虽燥润结合,温而不燥.但毕竟偏于温补,若由气火上升,肝阳偏亢,突然舌强足痱者,即不适宜。

【文献摘要】

1.原书主治

《圣济总录》卷51:肾气虚厥,语声不出,足废不用。

2.方论选录

刘完素《黄帝素问宣明论方》卷2:“瘖痱证,主肾虚。内夺而厥,舌瘖不能言,二足废不为用,肾脏虚弱,其气厥不至,舌不仁。经云:瘖痱足不履用,音声不出者。地黄饮子主之。治瘖痱,肾气虚弱厥逆,语声不出,足废不用。”

张秉成《成方便读》卷2:“夫中风一证,有真中,有类中。真中者,真为风邪所中也。类中者,不离阴虚、阳虚两条。如肾中真阳虚者,多痰多湿;真阴虚者,多火多热。阳虚者,多暴脱之证;阴虚者,多火盛之证。其神昏不语,击仆偏枯等证,与真中风似是而实非,学者不得不详审而施治也。此方所云少阴气厥不至,气者,阳也,其为肾脏阳虚无疑矣。故方中熟地、巴戟、山萸、苁蓉之类,大补肾脏之不足,而以桂、附之辛热,协四味以温养真阳。但真阳下虚,必有浮阳上潜,故以石斛、麦冬清之。火载痰升,故以茯苓渗之。然痰火上浮,必多堵塞窍道,菖蒲,远志能交通上下而宣窍辟邪。五味以收其耗散之气,使正有攸归。薄荷以搜其不尽之邪,使风无留着。用姜、枣者,和其营卫,匡正除邪耳。”

【临床报道】

用地黄饮子加减治疗脑卒中恢复期肢体瘫痪46例,每日1剂,配合静脉点滴脉络宁20ml,每日1次,14日为1疗程。结果:基本治愈(肌力达IV~V级,生活自理)11例;显效(偏瘫明显恢复,肌力提高2级以上,生活基本自理)22例;好转(肌力提高1级,生活不能自理)11例;无效(治疗前后病情无明显改善)2例。其中有效患者多在1疗程后出现疗效。[任向毅.地黄饮子治疗脑卒中恢复期肢体瘫痪46例。河北中医 1999;21(1):36]

用地黄饮子加减治疗老年性痴呆获较好疗效。治疗组(50例)以地黄饮子加减,每日1剂,有高血压者予以心痛定等控制血压。对照组(40例)予以尼莫地平片20mg,每日3次,脑复康片0.8g,每日3次,肠溶阿斯匹林片50mg,每日1次口服,躁动型者予以舒乐安定片2mg,每日3次口服。治疗组和对照组均以30天为1疗程。结果:治疗组:显效24例,有效21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90%。对照组:显效0例,有效17例,无效23例,有效率42.5%,其中治疗组中智力评分>10分者45例,总有效率97.8%,对照组17例,有效智力评分亦均在10分以上。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王宏献.地黄饮子加减治疗老年性痴呆50例。北京中医 1998;(1):13]

【实验研究】

以氯化铝诱导痴呆小鼠模型,观察地黄饮子对小鼠在跳台实验、水迷宫实验中学习记忆能力及脑组织中乙酰胆碱酯酶活性的影响。结果:地黄饮子可减少小鼠跳台错误反应次数,延长测验期跳台潜伏期、缩短小鼠寻找平台潜伏期,增加测验期跨越平台次数,降低乙酰胆碱酯酶活性。提示地黄饮子可以提高痴呆小鼠学习记忆能力,其作用机理可能与降低小鼠脑组织中乙酰胆碱酯酶活性有关。[封银曼,等.地黄饮子对痴呆小鼠脑功能及乙酰胆碱酯酶活性的影响。辽宁中医杂志 2002;29(3):181]

相关文章:

地黄饮子的临床应用案例

生地黄饮子简介

目录 1 拼音 2 概述 3 《太平圣惠方》卷八十三方之生地黄饮子 3.1 组成 3.2 功能主治 3.3 生地黄饮子的用法用量 4 《杂病源流犀烛·六淫门》卷十七方之生地黄饮子 4.1 组成 4.2 功能主治 4.3 生地黄饮子的用法用量 5 《太平圣惠方》卷十五方之生地黄饮子 5.1 组成 5.2 制备方法 5.3 功能主治 5.4 生地黄饮子的用法用量 6 《太平圣惠方》卷十八方之生地黄饮子 6.1 组成 6.2 制备方法 6.3 功能主治 6.4 生地黄饮子的用法用量 7 《太平圣惠方》卷二十方之生地黄饮子 7.1 生地黄饮子的别名 7.2 组成 7.3 制备方法 7.4 功能主治 7.5 生地黄饮子的用法用量 7.6 附注 8 《太平圣惠方》卷二十方之生地黄饮子 8.1 生地黄饮子的别名 8.2 处方 8.3 制法 8.4 功能主治 8.5 生地黄饮子的用法用量 8.6 摘录 9 《太平圣惠方》卷三十一方之生地黄饮子 9.1 组成 9.2 制备方法 9.3 功能主治 9.4 生地黄饮子的用法用量 10 《太平圣惠方》卷五十五方之生地黄饮子 10.1 生地黄饮子的别名 10.2 组成 10.3 制备方法 10.4 功能主治 10.5 生地黄饮子的用法用量 10.6 附注 11 《太平圣惠方》卷七十九方之生地黄饮子 11.1 组成 11.2 功能主治 11.3 生地黄饮子的用法用量 12 《太平圣惠方》卷八十方之生地黄饮子 12.1 组成 12.2 功能主治 12.3 生地黄饮子的用法用量 13 《古今医统大全》卷八十八方之生地黄饮子 13.1 组成 13.2 制备方法 13.3 主治 13.4 生地黄饮子的用法用量 14 《证治汇补》卷二方之生地黄饮子 14.1 组成 14.2 功效主治 14.3 生地黄饮子的用法用量 14.4 各家论述 15 《证治汇补》卷五方之生地黄饮子 15.1 组成 15.2 功效主治 15.3 运用 15.4 各家论述 16 《医略六书》卷二十八方之生地黄饮子 16.1 组成 16.2 功能主治 16.3 生地黄饮子的用法用量 16.4 各家论述 17 《西塘感证》卷中引海藏方之生地黄饮子 17.1 组成 17.2 功能主治 18 参考资料 附: 1 古籍中的生地黄饮子 1 拼音 shēng dì huáng yǐn zǐ

2 概述 生地黄饮子为方剂名,其同名方剂约有十五首。

3 《太平圣惠方》卷八十三方之生地黄饮子

3.1 组成

生地黄汁、竹沥各三合,独活三分(研末)[1]。

3.2 功能主治

《太平圣惠方》卷八十三方之生地黄饮子主治小儿中风,面引口偏,身体拘急,舌不能转[1]。

3.3 生地黄饮子的用法用量

水煎服[1]。

上药相和,煎至4合,去滓,不拘时候,量儿大小,分减温服。

4 《杂病源流犀烛·六淫门》卷十七方之生地黄饮子

4.1 组成

人参、黄芪、生地黄、熟地黄、石斛、天门冬、麦门冬、枳壳、枇杷叶、泽泻各一钱,甘草五分[1]。

人参1钱,黄耆1钱,生地1钱,熟地1钱,金石斛1钱,天冬1钱,麦冬1钱,枳壳1钱,枇杷叶1钱,泽泻1钱,甘草5分。

4.2 功能主治

《杂病源流犀烛·六淫门》卷十七方之生地黄饮子主治消瘅[1]。

4.3 生地黄饮子的用法用量

水煎服[1]。

5 《太平圣惠方》卷十五方之生地黄饮子

5.1 组成

生地黄3两,玄参1两,赤茯苓1两,麦门冬1两,犀角屑1两,甘草半两(炙微赤,锉)。

5.2 制备方法

上细锉,和匀。

5.3 功能主治

《太平圣惠方》卷十五方之生地黄饮子主治时气,心膈大热烦闷,言语失度。

5.4 生地黄饮子的用法用量

每服半两,以水1大盏,煎至5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6 《太平圣惠方》卷十八方之生地黄饮子

6.1 组成

生地黄2两(切),川升麻1两,玄参1两,川大黄1两(生用),柴胡2两(去苗),贝母1两(爆令微黄),麦门冬1两(去心),百合1两,甘草1两(炙微赤,锉)。

6.2 制备方法

上锉细。

6.3 功能主治

《太平圣惠方》卷十八方之生地黄饮子主治热病,毒气攻肺,咳嗽,喉中生疮。

6.4 生地黄饮子的用法用量

每服半分,以水1大盏,煎至5分,去滓,入蜜1小匙。更煎1沸,放温服,不拘时候。

7 《太平圣惠方》卷二十方之生地黄饮子

7.1 生地黄饮子的别名

生地黄汤

7.2 组成

生地黄汁1中盏,竹沥1中盏,荆沥1中盏,防风半两(去芦头),附子半两(炮裂,去皮脐),羌活1两。

7.3 制备方法

上锉细。

7.4 功能主治

《太平圣惠方》卷二十方之生地黄饮子主治瘫缓风,手足不遂,言语謇涩,心神躁闷。

7.5 生地黄饮子的用法用量

以汁沥等同煎至2中盏,去滓分温3服,不拘时候。

7.6 附注

生地黄汤(《圣济总录》卷九)。

8 《太平圣惠方》卷二十方之生地黄饮子

8.1 生地黄饮子的别名

生地黄汤(《圣济总录》卷九)。

8.2 处方

生地黄汁250毫升 竹沥250毫升 荆沥250毫升 防风15克(去芦、头)附子15克(炮裂,去皮、脐)羌活30克

8.3 制法

上药锉细。

8.4 功能主治

《太平圣惠方》卷二十方之生地黄饮子主治瘫缓风,手足不遂,言语謇涩,心神躁闷。

8.5 生地黄饮子的用法用量

每服15克,以汁、沥等同煎至600毫升,去滓,不计时候,分三次温服。

8.6 摘录

《太平圣惠方》卷二十

9 《太平圣惠方》卷三十一方之生地黄饮子

9.1 组成

生地黄2两,柴胡1两(去苗),葱白5寸(切),香豉半合,甘草半两(生用),生姜半两,杏仁半两(汤浸,去皮尖双仁,麸炒微黄),地骨皮半两,赤芍药半两。

9.2 制备方法

上锉细,和匀。

9.3 功能主治

《太平圣惠方》卷三十一方之生地黄饮子主治骨蒸劳热,四肢疼痛,小便赤黄。

9.4 生地黄饮子的用法用量

每服半两,以童便1大盏,煎至5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10 《太平圣惠方》卷五十五方之生地黄饮子

10.1 生地黄饮子的别名

生地黄汤

10.2 组成

生地黄2两,淡竹叶20片,大麦半合,甘草半两(炙微赤,锉)。

10.3 制备方法

上锉细,和匀。

10.4 功能主治

《太平圣惠方》卷五十五方之生地黄饮子主治心黄。

10.5 生地黄饮子的用法用量

每服半两,以水1中盏,加生姜半分,煎至7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10.6 附注

生地黄汤(《普济方》卷一九六)。

11 《太平圣惠方》卷七十九方之生地黄饮子

11.1 组成

生地黄汁1中盏,童便1中盏,当归1两(锉),生姜汁1合,酒1中盏。

11.2 功能主治

《太平圣惠方》卷七十九方之生地黄饮子主治产后卒血气上攻,心胸烦闷,口干壮热,不思饮食。

11.3 生地黄饮子的用法用量

上药捣和,煎57沸,去滓,不拘时候,温服1小盏。

12 《太平圣惠方》卷八十方之生地黄饮子

12.1 组成

生地黄汁2合,生益母草汁2合,生藕汁2合,鸡子白2枚,童便1合。

12.2 功能主治

《太平圣惠方》卷八十方之生地黄饮子主治产后血运,心烦闷乱,恍惚如见鬼神。

12.3 生地黄饮子的用法用量

上药相和,微煎23沸,下鸡子白,搅令散,分温3服。

13 《古今医统大全》卷八十八方之生地黄饮子

13.1 组成

生地2钱,赤芍2钱,羌活1钱,当归1钱,甘草2分。

13.2 制备方法

上为极细末。

13.3 主治

《古今医统大全》卷八十八方之生地黄饮子主治小儿生下满身面目俱黄,状如金色,面赤身热,眼闭不开,大便不通,小便如栀汁,满身生疮。

13.4 生地黄饮子的用法用量

用灯心煎汤服。产妇亦宜服,抹少许入儿口内。

14 《证治汇补》卷二方之生地黄饮子

14.1 组成

生地、熟地、天门冬、麦门冬、黄耆、甘草、银柴胡、黄芩、地骨皮、白芍药。

14.2 功效主治

《证治汇补》卷二方之生地黄饮子功在扶元退热。主治气虚血热,潮热,吐衄,脉弦数者。

14.3 生地黄饮子的用法用量

水煎服。

14.4 各家论述

《医略六书》:气虚血热,不能摄火,而经气疏泄,血不得归经,故吐血、衄血,潮热不止焉。生地滋阴壮水以凉血,熟地补血益阴以济火,麦冬清心润燥,天冬润燥益阴,黄耆补既伤之气,蜜炙能禁疏泄之血,黄芩清燥热之火,炒黑能止吐衄之血,地骨皮除蒸热,炙甘草缓虚阳,银柴胡解阴分之热,白芍药敛热伤之阴。俾热退阴藏则潮热自解,而经气清和,吐衄无不止矣。此扶元退热之剂,为气不摄火吐衄之专方。

15 《证治汇补》卷五方之生地黄饮子

15.1 组成

人参、生地、熟地、麦冬、天冬、石斛、五味子、甘草、枇杷叶、茯苓。

15.2 功效主治

《证治汇补》卷五方之生地黄饮子功在滋培润燥。主治下焦虚火上炎,消渴,脉虚数者。

15.3 运用

小便不利,加茯苓。

15.4 各家论述

《医略六书》:下焦虚火上炎、肺金受烁,不能分布津液上潮,故消渴不止。生地滋阴壮水以制虚火,熟地滋肾补阴以济心阳,天冬益阴润肺,麦冬润肺凉心,人参扶元生水,甘草泻火生金,五味子收肺气之耗散,枇杷叶平肝气之上逆,石斛益阴以除虚热。水煎,温服,使肾水内充,则虚阳自潜而 *** 无不上奉,何消渴之不瘳哉!小便不利,加茯苓,乃水出高源,源流并泽以上潮,何消渴之有?此滋培润燥之剂,为阴虚消渴之专方。

16 《医略六书》卷二十八方之生地黄饮子

16.1 组成

生地5钱,阿胶3钱(蒲黄灰炒),白芍1钱半(炒),麦冬3钱(去心),地榆3钱(炒黑),茯神2钱(去木),小蓟根3钱。

16.2 功能主治

《医略六书》卷二十八方之生地黄饮子主治孕妇尿血,脉虚数者。

16.3 生地黄饮子的用法用量

水煎,去滓温服。

16.4 各家论述

胎热伤阴,经血暗渗,故尿血不止,胎孕不安焉。生地滋阴凉血以资血室,阿胶补阴益血以护胎元,麦冬清心润肺,白芍敛阴止血,茯神安神定志,地榆凉血涩血,小蓟散瘀凉血以上溺血也。水煎,温服,使阴血内充,则胎热自化而经气完夏,经血无妄行之患,何溺血之有不止者?胎孕无不自安矣。

17 《西塘感证》卷中引海藏方之生地黄饮子

17.1 组成

生地、熟地、枸杞、地骨皮、黄耆、白芍、天冬、黄芩、甘草、枳壳、防风。

17.2 功能主治

熟地黄(熟地黄的功效与作用的功能与主治)

熟地黄 性味:味甘;性温。

归经:归肝经;肾经。

  入药部位:为玄参科植物地黄的块根,经加工蒸晒而成。

  形态特征:为不规则的块状,内外均呈漆黑色,有光泽,外表皱缩不平。断面泣润,中心部往往可看至光亮的油脂状块,粘性大,质柔软。味甜。以块根肥大、软润、内外乌黑有光泽者为佳。

熟地黄的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0~30g;或入丸散;或熬膏,或浸酒。

炮制:取熟地黄放煅锅内,装八成满,上面覆盖一锅,两锅接台处用黄泥封固,上压重物,用文武火煅至贴在盖锅底上的白纸显焦黄色为度,挡住火门,待凉后,取出;或将熟地黄置锅内直接炒炭亦可。

熟地黄的功效主治 功效:滋阴补血,益精填髓。

主治:用于肝肾阴虚,腰膝酸软,骨蒸潮热,盗汗遗精,内热消渴,血虚萎黄,心悸怔忡,月经不调,崩漏下血,眩晕,耳鸣,须发早白。

熟地黄的禁忌 脾胃虚弱,气滞痰多,腹满便溏者忌服。

①《雷公炮炙沦》:勿令犯钢铁器,令人肾消并白髭发,损荣卫也。

②《品汇精要》:忌萝卜、葱白、韭白、薤白。

③《医学入门》:中满痰盛者慎用。

④《本草从新》:气郁之人,能窒碍胸膈,用宜斟酌。

熟地黄的配伍 ①治男妇精血不足,营卫不充等患:大怀熟地(取味极甘者,烘晒干以去水气)八两,沉香一钱(或白檀香三钱亦可),枸杞(用极肥者,亦烘晒,以去润气)四两。每药一斤,可用高烧酒十斤浸之,不必煮,但浸十日之外,即可用。凡服此者,不得过饮,服完又加酒六、七斤,再浸半月,仍可用。(《景岳全书》地黄醴)

②治诸虚不足,腹胁疼痛,失血少气,不欲饮食,噏噏发热,及妇人经病,月事不调:熟地黄(切,焙)、当归(去苗,切,焙)各等分。为细末后,炼蜜和丸梧桐子大,每服二、三十粒,食前白汤下。(《鸡峰普济方》万病丸)

③治喑痱,肾虚弱厥逆,语声不出,足废不用:熟干地黄、巴戟(巴戟天)(去心)、山茱萸、石斛、肉苁蓉(酒浸,焙)、附子(炮)、五味子、宫桂(肉桂)、白茯苓、麦冬(去心)、菖蒲(石菖蒲)、远志(去心)等分。上为末,每服三钱,水一盏半,生姜五片,枣一枚,薄荷同煎至八分,不计时候。(《宣明论方》地黄饮子)

④治小儿骨蒸体热,成劳倦 熟地黄(去土,洗)、当归、地骨皮(各洗)、枳壳(去瓤、麸炒)、柴胡、秦艽(各去芦)、知母、鳖甲(去里皮尽,醋炎黄)各等分。上件为末,每服一钱半,水一盏,乌梅半个,煎七分,和梅热服。(《幼幼新书》引《张氏家传》地黄散)

⑤ 调益荣卫,滋养气血,治冲任虚损,月水不调,脐腹疞痛,崩中漏下,血瘕块硬,发歇疼痛,妊娠宿冷,将理失宜,胎动不安,血下不止,及产后乘虚,风寒内搏, 恶露不下,结生瘕聚,少腹坚痛,时作寐热:当归(去芦,酒浸,炒)、川芎、白芍药、热干地黄(酒洒蒸)各等分。上为粗末,每服三钱,水一盏半,煎至八分, 去渣热服,空心食前。(《局方》四物汤)

⑥治小便数而多:龙骨一两,桑螵蛸一两,熟干地黄一两,栝蒌根(天花粉)一两,黄连一两(去须)。上药,捣细罗为散,每于食前,以粥坎调下二钱。(《圣惠方》)

⑦治小儿肾怯失音,顖开不合,神不足,目中白睛多,面色咣白等:熟地黄八钱,山茱萸、干山药各四钱,泽泻、牡丹皮、白茯苓(去皮)各三钱。上为末,炼蜜丸,如梧子大,空心,温水化下三丸。(《小儿药证直诀》地黄丸)

⑧治气短似喘,呼吸促急,提不能升,咽不能降,气道噎塞,势极垂危者:熟地黄七、八钱,甚者一、二两,炙甘草二、三钱,当归二、三钱。水二盅,煎八分,温服。(《景岳全书》贞元饮)

⑨治水亏火盛,六脉浮洪滑大,少阴不足,阳明有余,烦热干渴,头痛牙疼失血等证:生石膏三、五钱,熟地黄三、五钱或一两,麦冬二钱,知母、牛膝各钱半。水一钟半,煎七分,温服或冷服。若大便溏泄者,乃非所宜。(《景岳全书》玉女煎)

⑩治血弱阴虚不能养心,致心火旺,阳火盛,偏头肿闷,瞳子散大,视物则花 熟地黄一两,五味子、枳壳(炒)、甘草(炙)各三钱。上为细末,炼蜜和丸。每服一百丸,食远清茶送下,日进三服。忌食辛辣物而助火邪,及食寒冷物损胃气,药不能上行也。(《银海精微》)

⑾治虚劳吐血,衄血,下白,汗出 甘草、白芍、黄芪各一两,熟地黄三两。上为末,每服四钱,水、酒各一盏,以上煎七分,去滓,取六分,清汁温服,食前。(《妇人良方》柔脾汤)

⑿ 平补,益颜色,填骨体,去劳倦膈热、咯血等疾 熟干地黄十两(温汤洗过,焙干,秤),枸杞子五两(拣择净洗,焙干,秤),肉桂半两(不见火,去粗皮)。上件先将熟干地黄、枸杞子二味捣为细末,别捣桂为 细末,一处拌匀,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至五十丸,空心食前用温酒或温熟水下,日二服。常服。(《普济方》引《卫生家宝》熟干地黄丸)

⒀治肺肾虚寒水泛为痰,或年迈阴虚血气不足,外受风寒,咳嗽,呕恶,多痰,喘急等证当归二钱,熟地三五钱,陈皮一钱半,半夏二钱,茯苓二钱,炙甘草一钱。水二盅,生姜三五七片,煎七八分。食远温服。(《景岳全书》金水六君煎)

⒁治鹤膝风、贴骨疽及一切阴疽 熟地一两,肉桂一钱(去皮,研粉),麻黄五分,鹿角胶二线,白芥子二线,姜炭五分,生甘草一钱。煎服。如治乳癖、乳岩,加土贝五钱。(《外科全生集》阳和汤)

⒂电光性眼炎 将熟地洗净切片,每片约2mm厚薄,4片。患者平卧,头后仰,将熟地片贴在眼上,约2min换1次,轮流重复使用。(《新中医》,1979年,(5):41)

猜你喜欢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鲁ICP备2022001955号-4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