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舍不宁痰火蕴,遗精频作胸脘闷。口苦痰多溲热赤,阴胀苔黄脉滑数。猪苓加味化痰火,猪苓半夏海蛤壳。黄连黄柏败酱草,双花栀子赤芍药。
方药:
猪苓汤加味:
猪苓12g 法半夏10g 海蛤壳粉15g 黄连6g 黄柏10g 败酱草15g 双花20g 栀子10g 赤芍药10g
注:痰火内蕴,扰动精舍,故遗精频作。痰火郁结中焦,故胸脘闷胀,口苦痰多。痰火互结于下焦,故小便热赤,阴部胀作。痰火内蕴,故苔黄,脉滑数。
猪苓利湿,法半夏化痰;黄连,黄柏,栀子清热泻火;海蛤粉清火豁痰;双花,败酱草,赤芍清热解毒、开郁化瘀。
? 陈 厥后。吸短多遗。议摄下焦。(阴虚阳动)
?? 熟地(四钱) 桑螵蛸(二钱) 覆盆子(一钱) 五味(一钱) 湖莲(三钱) 芡实(二钱)茯神(三钱) 山药(二钱)
某 (四十)梦遗精浊。烦劳即发。三载不痊。肾脏精气已亏。相火易动无制。故精不能固。由烦动而泄。
当填补下焦。俾精充阳潜。可以图愈。
熟地(八两) 麦冬(二两) 茯神(二两) 五味(二两) 线胶(四两) 川斛膏(四两) 沙苑(二两) 远志(一两) 芡实(三两) 湖莲(三两) 金樱膏丸。
马 (二二)阴虚体质。常有梦泄之疾。养阴佐以涩剂。仍参入通药可效。六味去丹泽加湖莲芡实五味远志秋石 金樱膏丸。
张 *** 走泄。阳失根据附。上冒为热。坎水中阳不藏。古人必以浓味填之。介类潜之。乃从阴以引阳。与今人见热投凉不同。
熟地 龟甲 淡菜 青盐 茯神 柏子仁 女贞子 山药 旱莲草
某 (二一)脉左弦右濡。梦遗。咳逆气急。
熟地 麦冬 萸肉 五味 牡蛎 茯神 女贞子 山药 湖莲 川斛膏 芡实
金樱膏加蜜丸。每服四五钱。淡盐汤下。
杨 脉垂入尺。有梦遗精。议填阴摄固其下。
熟地 萸肉 五味 山药 茯神 覆盆子 远志 线胶 湖莲 芡实 金樱膏丸盐汤下。
刘 先患目疾。流泪。嘈杂不欲食。内郁勃。阳气过动。阴虚不主摄纳。春半连次遗泄。腰脊酸楚。皆肝肾病矣。
熟地 龙骨 萸肉 茯神 丹皮 湖莲 芡实 远志
某 劳损漏疡。大便时溏。阴火上升。下则遗滑。
熟地 龟版 芡实 山药 女贞 建莲 炙草 豆皮
某 少年频频遗精。不寐心嘈。乃属肾中有火。精得热而妄行。日后恐有肾消之累。
焦黄柏 生地 天冬 茯苓 牡蛎 炒山药
某 脉虚色白。陡然大瘦。平昔形神皆劳。冬至初阳动。精摇下泄。加以夜坐不静养。暴寒再折其阳。身不发热。时时惊惕烦躁。从仲景亡阳肉 例。用救逆汤法。必得神气凝静。不致昏 螈 之变。 救逆汤去芍。
费 色苍脉数。烦心则遗。阳火下降。阴虚不摄。有湿热下注。此固涩无功。(阴虚湿热)
萆 黄柏 川连 远志 茯苓 泽泻 桔梗 苡仁
吴 (二二)病形在肾肝。但得泻头中痛微缓。少腹阴囊亦胀。想阴分固虚。而湿热留着。致腑经之气。
无以承流宣化。理固有诸。先泄厥阴郁热。兼通腑气再议。
龙胆草 胡黄连 萆 丹皮 茯苓 泽泻
又 阅病原。是脏阴 *** 之亏。致阳浮头痛。兼有遗精。月数发。下虚上实。纯以补涩。决不应病。
性不耐丸剂。与通摄两用。
龟版 秋石 熟地 女贞 远志 芡实 湖莲 茯苓 熬膏。
钱 (二十)脉右弦左垂。阴虚湿热。遗精疮蚀。
黄柏 知母 熟地 萆 茯苓 远志 蜜丸。
某 梦遗病。乃是阴气走泄。而湿热二气乘虚下陷。坠自腰中至囊。环跳膝盖诸处可见。久遗八脉皆伤。议用通药。兼理阴气。 猪苓汤
又 熟地 五味 芡实 茯苓 湖莲 山药
宋 (二三)无梦频频遗精。乃精窍已滑。古人谓有梦治心。无梦治肾。肾阴久损。阳升无制。喉中贮痰不清。皆五液所化。胃纳少而运迟。固下必佐健中。(下损及中兼治脾胃)
? ? 人参 桑螵蛸 生龙骨 锁阳 芡实 熟地 茯神 远志 金樱膏丸。
华 (二九)神伤于上。精败于下。心肾不交。久伤精气不复谓之损。内经治五脏之损。治各不同。越人有上损从阳。下损从阴之议。然必纳谷资生。脾胃后天得振。始望精气生于谷食。自上秋至今日甚。乃里真无藏。当春令泄越。生气不至。渐欲离散。从来精血有形。药饵焉能骤然充长。攻病方法。都主客邪。以偏治偏。阅古东垣丹溪辈。于损不肯复者。首宜大进参术。多至数斤。谓有形精血难生。无形元气须急固耳。况上下交损。当治其中。若得中苏加谷。继参入摄纳填精敛神之属。方今春木大泄。万花尽放。人身应之。此一月中。急挽勿懈矣。
参术膏 米饮调送。
接进寇氏桑螵蛸散去当归。
此宁神固精。收摄散亡。乃涩以治脱之法。
又 半月来。服桑螵蛸散以固下。参术膏以益中。遗滑得止。其下关颇有收摄之机。独是昼夜将寝。心中诸事纷纷来扰。神伤散越。最难敛聚。且思虑积劳。心脾营血暗损。血不内涵。神乃孤独。议用严氏济生归脾方。使他脏真气。咸归于脾。今夏前土旺司令。把握后天。于理最合。归脾汤。
又 立夏四日。诊左脉百至余。颇有敛聚之意。右关及尺。芤动若革。按脐下过寸。动气似若穿梭。此关元内空。冲脉失养。而震跃不息。此女子胞胎。男子聚精之会也。大凡内损精血形气。
其胃旺纳食者。务在滋填。今食减不纳。假寐片晌。必烦惊惕。醒而汗。自述五心热炽。四肢骨节热痿如堕。明是 *** 内枯。致阳不交阴。转枯转涸。自下及中至上。前投桑螵蛸散。固涩精窍。遗滑经月不来。奈寝食不加。后天生气不醒。 浓填补。于理难进。即参术甘温益气。又恐益其枯燥。宜参生脉以滋三焦。晨进人乳一杯。使气血阴阳。引之导之。迎夏至一阴来复。早用人乳一盏。隔汤炖热服。午后略饥。用生脉四君子汤。
又 一月来。虽经反复。参脉症形色。生阳颇有根蒂。近食蚕豆滞气。腹中微膨。食后口味酸浊。
是久卧重者。脾阳运动之机尚少。而火升心烦。动气汗出遗精。虽减于昔。未得平复。总是内损已深。若调治合宜。只要精气复得一分。便减一分病象。长夏脾胃主令。培土助纳为要。而精气散越。仍兼摄固之法。刻下味酸微膨。补脾少佐疏胃宜晚进。其早上另制补摄丸剂。益脏真以招纳散失之气。(晚服方) 人参 茯苓 白术 炙草 广皮 麦冬 五味 神曲 麦芽 炒黄柏(早上丸方) 人参 桑螵蛸 白龙骨 淡苁蓉 五味 芡实 茯神 枣仁 金箔 金樱膏丸。淡盐汤送三四钱。
又 形色有渐复之象。较之夏至。病去三四。但诊右脉弦大。尚少冲和。左脉细促未静。谷进运迟。有吞酸 胀。寐中仍欲遗精。此中焦之阳。宜动则运。下焦之阴。固则能守。乃一定成法。
午后服异功散加炒谷芽。(晨服)遗症固涩下焦。乃通套治法。想精关已滑。涩剂不能取效。必用滑药引导。同气相求。古法有诸。
牛骨髓 羊骨髓 猪脊髓 麋角胶 白龙骨 生牡蛎 熟地 萸肉 茯神 五味 山药 芡实 湖莲 远志???? 砂仁胶髓代蜜丸。晨服四钱。秋石二分化水下。
毛 (二六)长夏暑温热郁。都令脾胃受伤。色黄神倦。气分自馁。因有遗泄一症。在盛年阴虚为多。及询纳食未为强旺。遗发必劳烦而来。脉象非数搏。议以养脾立法。归脾去黄 桂圆加益智龙骨。
项 脉左弱右弦。色黄食少。腹胀便溏。常有梦遗泄。此非阴柔涩腻可服。用煦阳以涵阴。
生菟丝子 覆盆子 蛇床子 五味子 韭子 益智仁(煨) 补骨脂 龙骨 建莲粉丸。
丁 *** 走泄。阳不内根据。欲寐即醒。心动震悸。所谓气因精夺。当养精以固气。从前暖药不错。但不分刚柔为偏阳。是以见血。莫见血投凉。(心肾兼治)
龟版(去墙削光一两) 桑螵蛸壳(三钱) 人参(一钱) 当归(一钱) 青花龙骨(三钱飞) 抱木茯神(三钱)
姚 (二四)始于念萌不遂其欲。阳下坠而精泄。先梦者。心阳注肾。久则精血日损。不充养筋骨为痛。
下损及中。食不运化。此非萸地腻膈。以及涩精可效。妙香散。
许 (十八)阴气走泄遗精。务宜滋填塞固。今纳谷少而不甘。胃气既弱。滋腻先妨胃口。议用桑螵蛸散。蜜丸服三四钱。
戈 遗精数年。不但肾关不固。阳明脉络亦已空乏。欲得病愈。宜戒欲宁心一年。寒暑更迁。阴阳渐交。用桑螵蛸散治之。
顾 (十九)滑精。用阴药顿然食减。药先伤胃。据述梦寐惊狂。精走无以护神。当固无形矣。
人参 生龙骨 桑螵蛸 益智仁 茯神 茯苓 远志 木香
吕 (三七)有梦乃遗。是心有所触而致。经营操持。皆扰神动心。说商贾客于外。非关酒色矣。妙香散。
俞 (三七)壮年形质伟然。脉来芤虚。述心悸怔。多畏惧。夜寐不甚宁静。此阳不易交于阴。过用劳心使然。用妙香散。
&nbs
由于你的表述不够详细,仅以我们课本上水肿一章打出来给你,供你参考!
水肿是指因感受外邪,饮食失调,或劳倦过度等,使肺失宣降通调,脾失健运,肾失开合,膀胱气化失常,导致体内水液潴留,泛滥肌肤,以头面、眼睑、四肢、腹背,甚至全身浮肿为临床特征的一类病证。·
本病证发病率较高,中医药治疗具有良好的疗效。
本病在《内经》中称为“水”,并根据不同症状分为风水、石水、涌水。《灵枢,水胀》篇对其症状作了详细的描述,如“水始起也,目窠上微肿,如新卧起之状,其颈脉动,时咳,阴股间寒,足胫肿,腹乃大,其水已成矣。以手按其腹,随手而起,如裹水之状,此其候也。”至其发病原因,《素问·水热穴论篇》指出:“故其本在肾,其末在肺。”《素问·至真要大论篇》又指出:“诸湿肿满,皆属于脾。”可见在《内经》时代,对水肿病已有了较明确的认识。《金匮要略》称本病为“水气”,按病因、病证分为风水、皮水、正水、石水、黄汗五类。又根据五脏证候分为心水、肺水、肝水、脾水、肾水。至元代《丹溪心法·水肿》才将水肿分为阴水和阳水两大类,指出:“若遍身肿,烦渴,小便赤涩,大便闭,此属阳水;“若遍身肿,不烦渴,大便溏,小便少,不涩赤,此属阴水”。这一分类方法至今对指导临床辨证仍有重要意义。明代《医学入门·杂病分类·水肿》提出疮痍可以引起水肿,并记载了“脓疮搽药,愈后发肿”的现象,清代《证治汇补·水肿》归纳总结了前贤关于水肿的治法,认为治水肿之大法,“宜调中健脾,脾气实,自能升降运行,则水湿自除,此治其本也。”同时又列举了水肿的分治六法:·治分阴阳、治分汗渗、湿热宜清、寒湿宜温、阴虚宜补、邪实当攻。分别为完善水肿的病因学说和辨证论治作出了各自的贡献。
西医学中的急慢性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充血性心力衰竭,内分泌失调,以及营养障碍等疾病出现的水肿,可参考本节进行辨证论治。
【病因病机】
人体水液的运行,有赖于气的推动,即有赖于脾气的升化转输,肺气的宣降通调,心气的推动,肾气的蒸化开合。这些脏腑功能正常,则三焦发挥决渎作用,膀胱气化畅行,小便通利,可维持正常的水液代谢。。反之,若因外感风寒湿热之邪,水湿浸渍,疮毒浸淫,饮食劳倦,久病体虚等导致上述脏腑功能失调,三焦决渎失司,膀胱气化不利,体内水液潴留,泛滥肌肤,即可发为水肿。
1.风邪外袭,肺失通调风邪外袭,内舍于肺,肺失宣降通调,上则津液不能宣发外达以营养肌肤,下则不能通调水道而将津液的代谢废物变化为尿,以致风遏水阻,风水相搏,水液潴留体内,泛滥肌肤,发为水肿。
2.湿毒浸淫,内归肺脾肺主皮毛,脾主肌肉。痈疡疮毒生于肌肤,未能清解而内归肺脾,脾伤不能升津,肺伤失于宣降,以致水液潴留体内,泛滥肌肤,发为水肿。《济生方·水肿》谓:“又有年少,血热生疮,变为肿满,烦渴,小便少,此为热肿。”
3.水湿浸溃,脾气受困脾喜燥而恶湿。久居湿地,或冒雨涉水,水湿之气内侵;或平素饮食不节,过食生冷,均可使脾为湿困,而失其运化之职,致水湿停聚不行,潴留体内,泛滥肌肤,发为水肿。
4.湿热内盛,三焦壅滞“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湿热内侵,久羁不化;或湿郁化热,湿热内盛,使中焦脾胃失其升清降浊之能,三焦为之壅滞,水道不通,以致水液潴留体内,泛滥肌肤,发为水肿。
5.饮食劳倦,伤及脾胃饮食失调,或劳倦过度,或久病伤脾,脾气受损,运化失司,水液代谢失常,引起水液潴留体内,泛滥肌肤,而成水肿。
6.肾气虚衰,气化失常“肾者水脏,主津液。”生育不节,房劳过度,或久病伤肾,以致肾气虚衰,不能化气行水,遂使膀胱气化失常,开合不利,引起水液潴留体内,泛滥肌肤,而成水肿。
上述各种病因,有单一致病者,亦有兼杂而致病者,从而使病情趋于复杂。本病的病位在肺、脾、肾三脏,与心有密切关系。基本病机是肺失宣降通调,脾失转输,肾失开合,膀胱气化失常,导致体内水液潴留,泛滥肌肤。在发病机理上,肺、脾、肾三脏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如肺脾之病水肿,久必及肾,导致肾虚而使水肿加重;肾阳虚衰,火不暖土,则脾阳也虚,土不制水,则使水肿更甚;肾虚水泛,上逆犯肺,则肺气不降,失其宣降通调之功能,而加重水肿。因外邪、疮毒、湿热所致的水肿,病位多在肺脾;因内伤所致的水肿,病位多在脾肾。因此,肺脾肾三脏与水肿的发病,是以肾为本,以肺为标,而以脾为制水之脏,诚如《景岳全书·肿胀》所云:“凡水肿等证,乃肺脾肾三脏相干之病。盖水为至阴,故其本在肾;水化于气,故其标在肺;水唯畏土,故其制在脾。今肺虚则气不化精而化水,脾虚则土不制水而反克,:肾虚则水无所主而妄行。”
此外,瘀血阻滞,三焦水道不利,往往使水肿顽固难愈。
【临床表现】
水肿初起多从眼睑开始,继则延及头面、四肢、腹背,甚者肿遍全身,也有的水肿先从下肢足胫开始,然后及于全身。轻者仅眼睑或足胫浮肿,重者全身皆肿,肿处皮肤绷急光亮,按之凹陷即起,或皮肤松弛,按之凹陷不易恢复,甚则按之如泥。如肿势严重,可伴有胸腹水而见腹部膨胀,胸闷心悸,气喘不能平卧,唇黑,缺盆子,脐突、背平等症。
【诊断】
1.水肿初起多从眼睑开始,继则延及头面、四肢、腹背,甚者肿遍全身,也有先从下肢足胫开始,然后及于全身者。轻者仅眼睑或足胫浮肿;重者全身皆肿,肿处按之凹陷,其凹陷或快或慢皆可恢复。如肿势严重,可伴有胸腹水而见腹部膨胀,胸闷心悸,气喘不能平卧等症。
2.可有乳蛾、心悸、疮毒、紫癜,感受外邪,以及久病体虚的病史。
3.尿常规、24小时尿蛋白定量、血常规、血沉、血浆白蛋白、血尿素氮、肌酐、体液免疫、心电图、心功能测定、肾脏B超等实验室检查,有助于诊断和鉴别诊断。
【鉴别诊断】
鼓胀水肿病是指表现为头面、眼睑、四肢、腹背甚至全身浮肿的一种病证,严重的水肿病人也可出现胸水和腹水;鼓胀以腹水为主,但也可出现四肢,甚则全身浮肿,因此本病需与鼓胀病鉴别。
鼓胀的病因主要是酒食不节,情志所伤,久病黄疽、积证,血吸虫侵袭,劳倦过度,脾虚等。主要病机是肝脾肾三脏功能失调,气滞、血瘀、水停于腹中。临床上鼓胀先出现腹部胀大,病情较重时才出现下肢浮肿,甚至全身浮肿,腹壁多有青筋暴露。
水肿的病因主要是外感风寒湿热之邪,水湿浸渍,疮毒浸淫,饮食劳倦,久病体虚等。病机主要是肺失宣降通调,脾失健运,肾失开合,膀胱气化失常,导致体内水液潴留,泛滥肌肤。其症状是先出现眼睑、头面或下肢浮肿,渐次出现四肢及全身浮肿,病情严重时才出现腹部胀大,而腹壁无青筋暴露。
【辨证论治】
辨证要点
辨阳水和阴水阳水:多因感受风邪、水湿、疮毒、湿热诸邪,导致肺失宣降通调,脾失健运而成。起病较急,病程较短,每成于数日之间。其肿多先起于头面,由上至下,延及全身,或上半身肿甚,肿处皮肤绷急光亮,按之凹陷即起,常兼见烦热口渴,小便赤涩,大便秘结等表、实、热证。阴水:多因饮食劳倦、久病体虚等引起脾肾亏虚、气化不利所致。起病缓慢,多逐渐发生,或由阳水转化而来,病程较长。其肿多先起于下肢,由下而上,渐及全身,或腰以下肿甚,肿处皮肤松弛,按之凹陷不易恢复,甚则按之如泥,不烦渴,常兼见小便少但不赤涩,大便溏薄,神疲气怯等里、虚、寒证。
辨证虽然以阳水、阴水为纲,阳水和阴水有本质区别,但应注意,阳水和阴水之间在一定条件下,亦可互相转化,需用动态的观点进行辨识。如阳水久延不退,正气日虚,水邪日盛,便可转为阴水;反之,若阴水复感外邪,肺失宣降,,脾失健运,肿势剧增,又可表现为以实证、热证为主,而先按阳水论治。
治疗原则
水肿的治疗,《素问·汤液醪醴论篇》提出“去菀陈垄”、“开鬼门”、“洁净府”三条基本原则。张仲景宗《内经》之意,在《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中提出:“诸有水者,腰以下肿,当利小便;腰以上肿,当发汗乃愈。”辨证地运用了发汗、利小便的两大治法,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一直沿用至今。根据上述所论,水肿的治疗原则应分阴阳而治,阳水主要治以发汗、利小便、宜肺健脾,水势壅盛则可酌情暂行攻逐,总以祛邪为主;阴水则主要治以温阳益气、健脾、益肾、补心,兼利小便,酌情化瘀,总以扶正助气化为治。虚实并见者,则攻补兼施。
分证论治
『阳水』
·风水泛滥
症状:浮肿起于眼睑,继则四肢及全身皆肿,甚者眼睑浮肿,眼合不能开,来势迅速,多有恶寒发热,肢节酸痛,小便短少等症。偏于风热者,伴咽喉红肿疼痛,口渴,舌质红,脉浮滑数。偏于风寒者,兼恶寒无汗,头痛鼻塞,咳喘,舌苔薄白,脉浮滑或浮紧。如浮肿较甚,此型亦可见沉脉。
治法:疏风清热,宣肺行水。
方药:越婢加术汤。
方用麻黄宣散肺气,发汗解表,以去其在表之水气;生石膏解肌清热;白术、甘草、生姜、大枣健脾化湿,有崇土制水之意。可酌加浮萍、茯苓、泽泻,以助宣肺利小便消肿之功。若属风热偏盛,可加连翘、桔梗、板蓝根、鲜白茅根以清热利咽,解毒散结,凉血止血;若风寒偏盛,去石膏加苏叶、桂枝、防风,以助麻黄辛温解表之力;若咳喘较甚,可加杏仁、前胡,以降气定喘;若见汗出恶风,为卫气已虚,则用防己黄芪汤加减,以助卫解表;若表证渐解,身重而水肿不退者,可按水湿浸渍型论治。
鲜浮萍草,数量不拘,煎水洗浴。用于急性肾炎初期,全身浮肿,头面尤剧者。以汗出为佳,汗出后宜避风寒,切勿受凉。
·湿毒浸淫
症状:身发疮痍,甚则溃烂,或咽喉红肿,或乳蛾肿大疼痛,继则眼睑浮肿,延及全身,小便不利,恶风发热,舌质红,苔薄黄,脉浮数或滑数。
治法:宜肺解毒,利尿消肿。
方药: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合五味消毒饮。·
前方中麻黄、杏仁、梓白皮(以桑白皮代)等宣肺行水,连翘清热散结,赤小豆利水消肿;后方以金银花、野菊花、蒲公英、紫花地丁、紫背天葵加强清解湿毒之力。
若脓毒甚者,当重用蒲公英、紫花地丁;若湿盛糜烂而分泌物多者,加苦参、土茯苓、黄柏;若风盛而瘙痒者,加白鲜皮、地肤子;若血热而红肿,加丹皮、赤芍;若大便不通,加大黄、芒硝。
·水湿浸渍
症状:全身水肿,按之没指,小便短少,身体困重,胸闷腹胀,纳呆,泛恶,苔白腻,脉沉缓,起病较缓,病程较长。
治法:健脾化湿,通阳利水。
方药:胃苓汤合五皮饮。
前方以白术、茯苓健脾化湿,苍术、厚朴、陈皮健脾燥湿,猪苓、泽泻利尿消肿,肉桂温阳化气行水;后方以桑白皮、陈皮、大腹皮、茯苓皮、生姜皮健脾化湿,行气利水。若上半身肿甚而喘,可加麻黄、杏仁、葶苈子宣肺泻水而乎喘。
·湿热壅盛
症状:遍体浮肿,皮肤绷急光亮,胸脘痞闷,烦热口渴,或口苦口粘,小便短赤,或大便干结,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或沉数。
治法:分利湿热。
方药:疏凿饮子。
方中羌活、秦艽疏风解表,使在表之水从汗而疏解;大腹皮、茯苓皮、生姜协同羌活、秦艽以去肌肤之水;泽泻、木通、椒目、赤小豆,协同商陆、槟榔通利二便,使在里之水邪从下而夺。疏表有利于通里,通里有助于疏表,如此上下表里分消走泄,使湿热之邪得以清利,则肿热自消。若腹满不减,大便不通者,可合己椒苈黄丸,以助攻泻之力,使水从大便而泄;若症见尿痛、尿血,乃湿热之邪下注膀胱,伤及血络,可酌加凉血止血之品,如大小蓟、白茅根等;若肿势严重,兼见气粗喘满,倚息不得平卧,脉弦有力,系胸中有水,可用葶苈大枣泻肺汤合五苓散加杏仁、防己、木通,以泻肺行水,上下分消;若湿热久羁,化燥伤阴,症见口燥咽干、大便干结,可用猪苓汤以滋阴利水。
至于攻逐,原为治疗阳水的一种方法,即《内经》“去菀陈垄”之意。但应慎用,只宜于水势壅盛,症见全身高度浮肿,气喘,心悸,腹水,小便不利,大便不通或干结,畏食,脉沉有力,正气尚旺,他法无效的患者。此时应抓住时机,急则治其标,用攻逐之法以直夺其水势,使水邪速从大小便而去,可选用十枣汤。俟水退后,再议调补,以善其后。
黑白丑各65g,红糖125g,老姜500g,大枣60g,研极细末或捣烂泛丸,每日3次,分3天服完。对于肾病水肿消水效果良好,但不巩固。
『阴水』
·脾阳虚衰
症状:身肿,腰以下为甚,按之凹陷不易恢复,脘腹胀闷,纳减便溏,食少,面色不华,神倦肢冷,小便短少,舌质淡,苔白腻或白滑,脉沉缓或沉弱。
治法:温阳健脾,化气利水。
方药:实脾饮。
方中干姜、附子、草果仁温阳散寒化气,白术、茯苓、炙甘草、生姜、大枣健脾益气,大腹皮、茯苓、木瓜利水去湿,木香、厚朴、大腹皮理气行水。水湿过盛,腹胀大,小便短少,可加苍术、桂枝、猪苓、泽泻,以增化气利水之力。若症见身倦气短,气虚甚者,可加生黄芪、人参以健脾益气。
尚有一种浮肿,由于长期饮食失调,摄人不足,或脾胃虚弱,失于健运,精微不化,而见面色萎黄,遍体轻度浮肿,晨起头面肿甚,动久坐久下肢肿甚,能食而倦怠无力,大便或溏,身肿而小便正常或反多,脉软弱。此与上述脾阳虚衰,水溢莫制有所不同,乃由脾气虚弱,清阳不升,转输无力所致,治宜益气升阳,健脾化湿,可用参苓白术散加减。加黄芪、桂枝,以助益气升阳化湿之力;阳虚者加附子、补骨脂温肾助阳,以加强气化。并应适当注意营养,可用黄豆、花生佐餐,作为铺助治疗,多可调治而愈。
·肾阳衰微
症状:面浮身肿,腰以下为甚,按之凹陷不起,心悸,气促,腰部冷痛酸重,尿量减少,四肢厥冷,怯寒神疲,面色咣白或灰滞,舌质淡胖,苔白,脉沉细或沉迟无力。
治法:温肾助阳,化气行水。
方药:济生肾气丸合真武汤。
肾为水火之脏,根据阴阳互根原理,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故用六味地黄丸以滋补肾阴;用附子、肉桂温补肾阳,两药配合,则补水中之火,温肾中之阳气;用白术、茯苓、泽泻、车前子通利小便;生姜温散水寒之气;白芍开阴结,利小便,牛膝引药下行,直趋下焦,强壮腰膝。
若心悸,唇绀,脉虚或结或代,乃水邪上犯,心阳被遏,瘀血内阻,宜重用附子再加桂枝、炙甘草、丹参、泽兰,以温阳化瘀;若先见心悸,气短神疲,形寒肢冷,自汗,舌紫暗,脉虚数或结或代等心阳虚衰证候,后见水肿诸症,则应以真武汤为主,加人参、桂枝、丹参、泽兰等,以温补心肾之阳,化瘀利水。若见喘促,呼多吸少,汗出,脉虚浮而数,是水邪凌肺,肾不纳气,宜重用人参、蛤蚧、五味子、山茱萸、牡蛎、龙骨,以防喘脱之变。
本证缠绵不愈,正气日衰,复感外邪,症见恶寒发热,肿势增剧,小便短少,此时可按风水治疗,但应顾及正气虚衰的一面,不可过用表药,以麻黄附子细辛汤合五皮饮为主加减,酌加党参、黄芪、菟丝子等补气温肾之药,扶正与祛邪并用。
若病至后期,因肾阳久衰,阳损及阴,可导致肾阴亏虚,症见水肿反复发作,精神疲惫,腰酸遗精,口燥咽干,五心烦热,舌红少苔,脉细数,治宜滋补肾阴为主,兼利水湿,但滋阴不宜过于凉腻,以防匡助水邪,伤害阳气,可用左归丸加泽泻、茯苓等治疗。
若肾阴久亏,水不涵木,肝肾阴虚,肝阳上亢,上盛下虚,症见面色潮红,头晕头痛,心悸失眠,腰酸遗精,步履飘浮无力,或肢体微颤等,治宜育阴潜阳,用左归丸加介类重镇潜阳之品珍珠母、牡蛎、龙骨、鳖甲等治疗。
脾阳虚衰证与肾阳虚衰证往往同时出现,而表现为脾肾阳虚,水湿泛滥,因此健脾与温肾两法常同时并进,但需区别脾肾虚的轻重主次,施治当有所侧重。
水肿日久,瘀血阻滞,其治疗常配合活血化瘀法,取血行水亦行之意,近代临床上常用益母草、泽兰、桃仁、红花等,实践证明可加强利尿效果。
【转归预后】
凡水肿病程较短,或由营养障碍引起的浮肿,只要及时治疗,合理调养,。预后一般较好。若病程较长,反复发作,正虚邪恋,则缠绵难愈。若肿势较甚,症见唇黑,缺盆平,脐突、足下平,背平,或见心悸,唇绀,气急喘促不能平卧,甚至尿闭,下血,均属病情危重。如久病正气衰竭,浊邪上泛,出现口有秽味,恶心呕吐;肝风内动,出现头痛,抽搐等症,预后多不良,每易出现脱证,应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及时处理。
【预防与调摄】
本病水肿较甚,应吃无盐饮食,待肿势渐退后,逐步改为低盐,最后恢复普通饮食。忌食辛辣、烟酒等刺激性食物。若因营养障碍致肿者,不必过于强调忌盐,而应适量进食富于营养之蛋白质类饮食。此外,尚须注意摄生,不宜过度疲劳,尤应节制房室,以防斫伤真元,起居有时,预防外感,加强护理,避免褥疮。
【现代研究】
·肾脏性水肿
1.原发性肾小球肾炎
钟氏认为慢性肾小球肾炎病机为脾肾不足、湿热内阻、气滞血瘀,创立益气补肾活血汤,随症加减治疗浮肿48例,结果完全消退40例,好转5例,总有效率93.75%。该方对消除蛋白尿,改善造血功能、血压及免疫功能均有较好的作用[中医杂志1993;(10):610)信此外,近年在分期分型论治肾小球肾炎方面,疗效显著。叶氏以中医药治疗急性肾小球肾炎420例,按病程分为邪盛期和恢复期两个阶段。邪盛期分风热与湿热、风寒与寒湿证,以祛邪为主;恢复期分阳虚、气虚两型,治疗以清化余邪而扶正为法。结果临床痊愈率83.1%,好转率16.9%。远期随访310例,绝大多数情况良好[上海中医药杂志1993;(7):12)。
2.肾病综合征
鲁氏等对黄芪当归合剂(二味等量制成)治疗肾病综合征的临床及动物实验进行了系列研究,发现该合剂虽然不能直接减少尿蛋白,但能促进肝脏白蛋白和骨骼肌蛋白合成,因此在肾病综合征存在大量蛋白尿情况下,改善低白蛋白血症和总体蛋白贮备,从而对肾病综合征起治疗作用。通过对实验性木鼠肾病综合征模型的实验观察,黄芪当归合剂不仅有降低胆固醇和甘油三酯的作用,还能降低低密度脂蛋白和载脂蛋白Bloo。肾病理和免疫组织化学证实本晶在降脂同时还减少了肾小球硬化指数(P<0.01)和细胞外基质的聚积(P<0.01)。表明该合剂在该病治疗中不仅能调节蛋白质代谢,还能有效降低高脂蛋白血症,防治肾小球硬化和保护肾功能[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7;17(8):478)。
·心源性水肿
近年来,对中医药治疗充血性心衰及其所致的水肿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如沈氏用大剂量万附葶方[万年青、附子(先煎)、葶苈子)治疗充血性心衰60例,以强心补肾、泻肺利水为大法,有效率为88.93%[浙江中医药杂志1990;(5):195)信张氏用强心汤治疗慢性充血性心衰50例,药用人参(另煎)、附子(先煎)、黄芪、丹参、葶苈子、桂枝、枳壳、泽泻,总有效率达94%[浙江中医杂志1992;(9):387)。蒋氏认为老年心衰病位在心,关乎,肾,病理因素为瘀血,病机为阳虚气弱,水停瘀留,单用西药效差,临床用益肾活血汤为主配合小剂量西药治疗72例,显效率69.4%,认为中西医结合控制老年心衰起效快,副作用少[中医杂志1993;(2):95)。梁氏等对中医药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的思路和方法进行了探讨,认为中医药治疗心衰有较好的疗效,尤其对潜在性心衰、难治性心衰以及洋地黄中毒等患者,更显示出其独特的优势。治疗心衰,应强调辨证论治,但不要忽视西医辨病对治疗的参考意义。充分利用现代医学的各种检测手段,准确查明心衰的基础病变,不仅可判断预后和疗效,同时可避免盲目性和减少失误,并可使治疗用药能有一定的规律可循。一般而言,中药治疗心衰的适应症多为工-Ⅱ度心衰患者,Ⅲ度心衰及顽固性心衰主张中西医结合治疗。尤其情况紧急时,应先用西药救急,以免贻误病情。心衰病位在心,但不局限于心。心病日久,可累及肺、脾、肾、肝等脏,反之,他脏病变亦可影响至心而演变为心气、心阳虚衰或心阳不足、心血瘀阻等,例如肺心病心衰乃因肺病日久不愈,波及脾、肾及心,从而出现咳喘、痰饮、心悸、水肿诸证,此时肺脾肾俱虚,心阳受累,心血瘀阻。治疗除温通心阳、活血化瘀之外,尚须重视温肾健脾利水以及泻肺平喘。常选用真武汤加桂枝、黄芪、桃仁、红花、丹参、地龙、葶苈子等治疗肺心病心衰,临床观察对改善心肺功能,提高机体抗感染能力均有明显疗效。心衰乃多种疾病迁延日久所致,为本虚标实之证。心气、心阳虚是其病理基础,血脉瘀滞为中心病理环节,瘀血、痰浊、水饮乃其标实之候。由于瘀血、痰浊、水饮等邪实每在脏腑亏虚的基础上产生,可见标实乃本虚所致。故治疗上强调扶正固本,绝不可标本倒置,一味攻逐,而伤正气。心衰整个病程中常合并有瘀血。因此,治疗心衰应重视活血化瘀,在扶正的基础上,结合心衰的基础病变及其病理机制的不同,针对性地选择用药。如病因为风心病者,常选用桃仁、红花、鸡血藤、苏木以活血化瘀通络。在深人了解心衰的病因病理及其发病机理的基础上,从中西医两方面的理论进行分析探讨,寻求结合点,并指导用药,将能取得更好更确切的疗效。例如部分心衰病人曾接受洋地黄化治疗,发生了洋地黄中毒,出现传导阻滞。此时可在基础辨证的前提下,加用淫羊藿、仙茅、细辛、麻黄、三七等药物,常可使传导阻滞改善[中医杂志1998;39(4):242]。
黄柏类方
东子:黄柏性寒。黄芩黄连黄柏所治,古称血分。
黄柏之长:治小便出血,大便带血。
黄柏之短:黄柏性寒。易致胃寒虚冷证。
统计《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书中,以黄柏入汤剂的有四首方,分别是栀子柏皮汤、大黄硝石汤、白头翁汤和白头翁加甘草阿胶汤,前两方主治黄疸,后两方主治痢疾,用量在二两至四两之间。
《神农本草经》:味苦,寒。主治五脏肠胃中结气热,黄疸,肠痔,止泄痢、女子漏下,赤白,阴阳蚀疮。
《名医别录》:无毒。主治惊气在皮间,肌肤热赤起,目热赤痛,口疮。久服通神。?
黄煌:黄柏主治身黄、发热而小便不利且赤者。兼治热利。身黄首先是指皮肤、黏膜、巩膜黄染之类。发黄有阴阳两类,阴黄者黄色晦黯如烟熏,并有恶寒身冷,舌淡苔白腻;阳黄者黄色鲜明如桔色,并有身热汗出、舌红苔黄腻,黄柏所主者,显是后者。临床也有无身体发黄而汗出衫黄者,或小便不利而黄者,或妇人带下淋漓色黄者,或下肢皮肤溃烂或脚癣而流黄水者,或下肢浮肿,舌苔黄腻者,也可视作黄柏主治。发热者,主要指身体恶热,汗多,或皮肤红肿热痛。小便不利,指小便量少黄短,甚至如红茶色,常有尿频尿急尿痛,或尿道分泌物色黄等表现;小便不利常伴口渴、浮肿等证。后世凡身体下部之病,如阳痿、遗精、淋浊、带下、经漏、痿痹、便血、泻痢、痔瘘、丹毒流火、湿疹等病见上述诸证者,使用黄柏很多。
......
栀子柏皮汤
原文:伤寒身黄发热,栀子柏皮汤主之。《伤寒论》(261)
原方:肥栀子十五个,擘? 甘草一两,炙? 黄柏二两? 上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半,去滓,分温再服。
......
大黄硝石汤
原文:黄疸腹满,小便不利而赤,自汗出,此为表和里实,当下之,宜大黄硝石汤。《金匮要略·黄疸病脉证并治第十五》
原方:大黄 黄柏 硝石各四两 栀子十五枚? 右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内硝,更煮取一升,顿服。
......
《外台秘要》黄连解毒汤,又名四味黄连除热汤,成药为四季三黄丸
原文原方:《外台秘要》:“前军督护车者,得时疾三日已汗解,因饮酒复剧,苦烦闷干呕,口燥呻吟,错语不得卧,余思作此黄连解毒汤方。黄连三两,黄芩、黄柏各二两,栀子十四枚,擘。右四味,切,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二服,一服目明,再服进粥,于此渐瘥。余以疗凡大热甚,烦呕呻吟,错语不得眠皆佳,传语诸人,用之亦效。此方解热毒,除酷热,不必饮酒剧者。此汤疗五日中神效”。
《外台秘要》:“胃中有燥粪,令人错语,正热盛亦令人错语。若秘而错语者,宜服承气汤;通利而错语者,宜服下四味黄连除热汤”
注:黄煌:感染性疾病,很多分泌物是黄色的,那就用黄色的水来治,黄连、黄芩、黄柏、栀子煎出来的水是黄色的,那就用黄色的水治疗黄色的病,如皮肤感染流黄水,阴道感染流黄带,感冒流黄涕,眼屎发黄,都可以用黄连解毒汤。黄连解毒汤的体质:1、体格较强健,面色潮红或红黑,有油光,目睛充血或多眵,口唇暗红或紫红;2、舌质红暗红,质坚敛苍老,舌体转动不灵活或僵硬,表现为口齿不清或失语等。其舌苔多见黄或黄腻,脉象多滑利或数疾;3、腹部肌肉较紧张,按之有力或有不适。4、易烦躁、焦虑、好动,焦虑或抑郁,易失眠多梦,易头昏头痛,易于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等;平时喜凉恶热,喜凉饮,皮肤常有疖疮,或易于腹泻,口干口苦,常有口舌溃疡,咽痛,小便黄短,多有足癣,女性多有黄带;5、体检可见血压偏高,心率偏快,红细胞计数及血红蛋白偏高。
医案:
宋志骧:林某,男,33岁。住上陡门。2015年4月30日一诊。形体:形高壮实,肤暗唇红,头发粗黑直。主诉:肛周肿块,疼痛一周。病史:一周前无故出现肛周肿块,五角硬币大小,按压疼痛,用麝香痔疮膏外抹治疗无效,大便通畅,余症无殊,舌红苔薄黄脉有力。六年前肛周曾出现一样肿块,初始抹麝香痔疮膏有效,反复几次后,疼痛肿大明显,西医以肛周脓肿手术切开排脓治疗痊愈。这次患者来测血压时,顺便说起后,给予尝试性治疗。患者高血压史,难以控制。黄连解毒汤三帖,黄连5 黄芩12 黄柏8 生栀子12。一月后来测血压,说三帖药后肛周肿块疼痛立即消除,今天再来测血压,肛周均正常。当时为什么选用黄连解毒汤?因为正在读桑木崇秀《汉方诊疗便携》,书上讲到炎症性疾病,根据体质实虚而不同处方,实证若见胸胁苦满用大柴胡汤,无胸胁苦满,大便秘结用三黄泻心汤,若大便通畅用黄连解毒汤。再观察患者体质壮实,头发粗黑冲冠状,唇红起皮,脉有力,明显实火体质,所以用了黄连解毒汤。但临床疗效却使我意外。
黄煌:春节前,我接到X女士的病情反馈。她说口腔粘膜疼痛特别严重,不仅无法进食,而且连说话也感到困难。晚上睡不着,自己观察口腔颊粘膜通红。她是我跟踪观察的口腔扁平苔藓的重点病例。她体型中等,皮肤细腻,眼睛有神。其病损部位在左侧磨牙齿龈,经常充血糜烂。她服用的基本方是甘草泻心汤,一年多来病情控制尚满意,但在月经期、紧张劳累后还会小发。不过如此大发作尚不多见。我改方:黄连5克、黄芩15克、栀子10克、黄柏10克、制大黄5克、生甘草20克。半月后反馈:药后疼痛迅速缓解,现进食已经没有不适感。口腔扁平苔藓是口腔粘膜最常见的疾病之一。好发于中年女性,病因不明,疲劳、焦虑、精神紧张可以诱发,也有人认为与机体免疫功能紊乱有关。口腔扁平苔藓的病损常呈对称性,主要表现为白色条纹、丘疹、斑块,甚至充血糜烂,患者进食和说话时会感到疼痛。现代医学对扁平苔藓缺乏有效疗法,根据我以往的经验,经方甘草泻心汤、小柴胡汤对此病有效,可以控制发展。此次X女士案例又提示黄连解毒汤合大黄甘草方对此病也有效。黄连解毒汤是泻火要方,原主治苦烦闷干呕,口燥呻吟,错语不得卧的热病患者,但后世应用不拘于热病,凡是烦躁易怒、口干口苦、心悸、失眠、舌红坚老、脉滑数等为特征的体质的各种疾病都可以使用。患者本属火体,再因口腔疼痛导致失眠,且口腔粘膜通红,当属黄连解毒汤证无疑。用大黄,是除痞泻热,配黄连、黄芩,便是经方泻心汤。用大量甘草,是取甘草修复粘膜的功效。说来也怪,如此苦寒重剂,X女士服用后居然不觉得苦,说汤液甜丝丝,有甘草味。为何不用甘草泻心汤?是没有心下痞、腹泻等消化系统症状,而且先前也服用此方效果欠佳;为何不用小柴胡汤?是没有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形色也不憔悴。特别是发作后口腔粘膜通红如火,则上述两方中的参夏姜枣似乎吃不下,因为她稍吃辛辣就疼。发作已经控制,能否完全治愈?我嘱咐她继续服用原方观察,如药味太苦,则减少服用量。我期待为她寻觅到一张能治愈顽疾的对证良方。黄连黄芩过量使用会导致食欲下降,但是药证相应后一般不会出现这个反应。药证相应的主要依据之一是口感:患者不觉得药味太苦,入口也不困难。
日月:29岁的小魏昨天(2012年1月14日)复诊了,和7天前相比,已是判若两人。
7天前,一位“壮汉”,在两位愁容满面的老人陪同下,走进我的诊室,老年女性说:“大夫,俺这孩子得了个【神病】,看过好多医院了,就是好不了。。。”哽咽且潸然泪下!追问病史,原来是一位“强迫症”患者,每天强迫自己洗手,50次以上!手每碰一个地方之后,必须要洗手,且洗很长时间,若不,则觉手上有脏东西,甚至觉得脏不可耐,故强迫自己反复洗手,自己也深以为苦,但难以控制。回忆起因,是在一次维修化粪池之后,便渐渐出现。看这位“壮汉”,1.8米以上的个头,人叫一个“壮实”!面色暗红,长圆脸,细长眼睛,眼神不柔和,这让我想起了面如重枣的“关公”。
患者自觉头部昏沉,不清爽,心烦胸闷;咽部犹如物撑,被迫轻昂着脸,眼睛向上看着;胸腔内好像有“火苗子”窜来窜去;眠差;便干;口舌干燥,喜凉饮。望其舌:质暗红,苔白罩黄。诊其脉:滑数。按其腹:充实有力。
处方:黄连解毒汤合半夏厚朴汤合温胆汤加大黄(黄连6黄芩15黄柏10栀子15半夏15厚朴15苏梗15茯苓15陈皮15甘草6枳壳15竹茹10大黄6)。7剂。昨天复诊,眼神柔和了,面色暗红大减,头较前清爽,胸咽部舒适,胸中“火苗子”息去大半,睡眠改善。最关键的是,洗手已不超过10次每天!脏不可耐的念头偶尔闪现。上方继服,7剂。
分析:1,本案紧紧抓住“自觉手上有脏东西,甚时觉得脏不可耐”这一主证,即黄师所说“(半夏厚朴汤)适用于以咽喉异物感乃至躯体感觉异常、腹胀、恶心为特征的疾病”,选用半夏厚朴汤。
2,该患体型壮实,面红头昏,心烦胸闷,便干眠差,渴喜凉饮,皆是黄连解毒汤证。
3,温胆汤有缓冲精神紧张,调整应激阈值,提高应激能力的作用,以应对“自觉脏不可耐”。
4,本患的高疗效,有赖于“方——病——人”相应。
5,该患随访至昨天(2012年2月12日),病情稳定。
......
白头翁类方
《临床应用汉方处方解说》:“药效:消炎,收敛,止血。用途:热性下利。”
......
白头翁汤
原文:1.热利下重者,白头翁汤主之。《伤寒论》(371)《金匮要略·呕吐下利病脉证治第十七》
2.下利欲饮水者,以有热故也,白头翁汤主之。《伤寒论》(373)
原方:
伤寒论:白头翁二两? 黄柏三两? 黄连三两? 秦皮三两? 上四味,以水七升,煮取 二升,去滓,温服一升。不愈,更服一升。
金匮要略:白头翁二两 黄连三两 黄柏三两 秦皮三两
右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一升。不愈,更服。
医案:
夜雨寄北:彭某,男,80岁,体型中等,农民。主诉:大便秘结,频频要去上厕所,但是又上不出来,只能解出一点点大便,不干不稀,里急后重感,解大便肛门灼热感,小便频急。一般喝凉水,不喝热水,睡眠一般,饮食一般,体力正常。舌红苔黄腻,脉滑有力,指诊前列腺部按之如石一样硬,推不动(当时担心摸错了,又叫了一个同事指诊了一下,感觉相同)家属要求办理住院。
2016-5-5腹部彩超:前列腺轮廓欠清晰,形态规则,大小约42*74*63mm
2016-5-7总前列腺特异性抗原测定TPSA 49.580ng/ml(正常范围0-4.0),游离前列腺特异性抗原测定10.460ng/ml(正常范围0-0.93),未做前列腺穿刺,病情未告知病人,与家属交代,考虑前列腺癌,建议去上级医院检查确诊。家属不愿意,仍继续在本院治疗。
2016年5月10日处方,白头翁汤合当归贝母苦参丸加味,白头翁8黄连12黄柏12秦皮8当归12浙贝母12苦参12全瓜蒌12白花蛇舌草12半枝莲12半边莲12,三剂。服后患者感觉舒服,无不适,诸症状稍微减轻。原方不变,每日一剂
2016-5-22复查总前列腺特异性抗原测定TPSA 17.250ng/ml,游离前列腺特异性抗原测定3.720ng/ml
2016年6月11日,一共服药30付,患者本人诉:症状全部没有了,大小便都很好。一个月期间西药只间断输了头孢和克林,服用普乐安片,未用其他药物。指诊前列腺硬块消失。
继续巩固,再服30付。
2016-6-14复查,TPSA 3.250,FPSA 0.510,均在正常范围。继续服用原方。患者诉喝药喝得想吐了。嘱吃三天,停一天。
2016-7-1复查彩超:前列腺轮廓清晰,形态规则,大小约23*33*22mm,实质光点均匀,内未见明显异常。
2016-7-2出院带药,原方,嘱咐三天吃一副药,吃半个月后,改为一周吃一幅药。
淡菊清水:女,36。阴痒再发。坐卧不宁,略有痛感,无它不适。前曾用白头翁汤速愈!继用前之经验,以湿热走前阴对治。方:白头翁20黄柏30黄连30秦皮30,另加苦参20车前子20大黄5薏苡仁1把.一剂二日服。此方,与前次比:一是剂量加倍,煎煮一次,二日服用,略去煎煮之烦;二是家中无赤小豆,略去;三是加车前子,考虑清湿热;四是加微量大黄大黄,思路来自胡老用猪苓汤治疗泌尿系疾病,常用大黄。效:晚服一次,早晨无感觉,并无腹泻。祥问:喝了8小口,估计太少。晨再服。午曰:好多了。为防止少喝,亲自倒小半碗,监督服下。下午痒止,愈。
......
白头翁加甘草阿胶汤
原文:产后,下利虚极,白头翁加甘草阿胶汤主之。《金匮要略·妇人产后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一》
原方:白头翁二两? 秦皮三两? 黄连三两? 柏皮三两? 阿胶二两? 甘草二两? 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半,内胶,令消尽,分温三服。
注:虚极,即虚脱。阿胶止血,顾护津液。甘草保水,防脱水。
医案:
润土:胡某,女,51岁。多年前患有脚癣,三年前白带增多,如豆腐渣样色黄,有异味。自购药物外洗或栓剂外用。病情时好时坏,今年又增周身窜痒、刺痛、皮疹。西医诊断:皮肤真菌感染,霉菌性阴道炎。经西医口服、输液、外用等治疗月余效果不佳,又用民间验方治疗多日仍不理想。某日求诊于我,体型瘦弱,面色萎黄,精神稍差。两脉濡数,舌质光红无苔,舌体瘦小。口苦咽干,喜饮。综合分析当为邪热伤阴血,血虚生风。该用何方?此时忽然想起在井冈山姚梅龄教授对白头翁汤精彩演讲。于是便用白头翁加甘草阿胶汤加味来治疗。处方:白头翁20克,黄连10克,黄柏10克,秦皮10克 ,甘草10克,阿胶10克,当归15克,白芍15克,生地15克。五剂。病人走后一直未复诊,三个月后病人终于又来了,说:五剂药吃完病几乎好了,没有什么不适。自以为好了,既过食辛辣、酸臭等物。现在又有病发的迹象。通过四诊情况仍用上方加减。
......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