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养生之道>中医综合>偏方秘方

茵陈蒿汤的功效与作用

时间: 2023-11-16 19:27:20

茵陈蒿汤的功效与作用

茵陈蒿汤

出自《伤寒论》

【组成】 茵陈六两(18g) 栀子十四枚(12g) 大黄二两去皮(6g)

【用法】 上三味,以水一斗二升,先煮茵陈,减六升,内二味,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服(现代用法:水煎服)。

【功用】 清热利湿退黄。

【主治】 湿热黄疸。一身面目俱黄,黄色鲜明,发热,无汗或但头汗出,口渴欲饮,恶心呕吐,腹微满,小便短赤,大便不爽或秘结,舌红苔黄腻,脉沉数或滑数有力。

【方解】本方为治疗湿热黄疸之常用方,《伤寒论》用其治疗瘀热发黄,《金匮要略》以其治疗谷疸。病因皆缘于邪热入里,与脾湿相合,湿热壅滞中焦所致。湿热壅结,气机受阻,故腹微满,恶心呕吐,大便不爽甚或秘结。无汗而热不得外越,小便不利则湿不得下泄,以致湿热熏蒸肝胆,胆汁外溢,浸 肌肤,则一身面目俱黄,黄色鲜明。湿热内郁,津液不化,则口中渴。舌苔黄腻,脉沉数为湿热内蕴之征。治宜清热利湿退黄。方中重用茵陈为君药,本品苦泄下降,善能清热利湿,为治黄疸要药。臣以栀子,清热降火,通利三焦,助茵陈引湿热从小便而去。佐以大黄,泻热逐瘀,通利大便,导瘀热从大便而下。三药合用,利湿与泄热并进,通利二便,前后分消,湿邪得除,瘀热得去,黄疸自退。

 【运用】

1.辨证要点:本方为治疗湿热黄疸之常用方,其证属湿热并重。以一身面目俱黄,黄色鲜明,舌苔黄腻,脉沉数或滑数有力为辨证要点。

2.加减法:若湿重于热者,可加茯苓、泽泻、猪苓以利水渗湿;热重于湿者,可加黄柏、龙胆草以清热祛湿;胁痛明显者,可加柴胡、川楝子以疏肝理气。

3.现代运用:常用于急性黄疸型传染性肝炎、胆囊炎、胆石症、钩端螺旋体病等所引起的黄疸,证属湿热内蕴者。

【附方】

1.栀子柏皮汤(《伤寒论》) 栀子十五枚(10g) 甘草一两,炙(3g) 黄柏二两(6g) 上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半,去滓,分温再服。功用:清热利湿。主治:黄疸,热重于湿证。身热,发黄,心烦懊 ,口渴,苔黄。

2.茵陈四逆汤(《伤寒微旨论》) 甘草 茵陈各二两(各6g) 干姜一两半(4.5g) 附子一个,破八片(6g) 功用:温里助阳,利湿退黄。主治:阴黄。黄色晦暗,皮肤冷,背恶寒,手足不温,身体沉重,神倦食少,口不渴或渴喜热饮,大便稀溏,舌淡苔白,脉紧细或沉细无力。

茵陈蒿汤与栀子柏皮汤均主治阳黄,其证均因湿热内蕴所致,其中茵陈蒿汤以茵陈配栀子、大黄,清热利湿并重,故用于湿热俱盛之黄疸;栀子柏皮汤以栀子伍黄柏,而以清热为主,故适于湿热黄疸热重于湿者。茵陈四逆汤以茵陈与干姜、附子配伍,共奏温阳利湿退黄之功,故主治寒湿内阻之阴黄。

【文献摘要】

  1.原书主治

《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伤寒七八日,身黄如橘子色,小便不利,腹微满者,茵陈蒿汤主之。”

《金匮要略·黄疸病脉证并治》:“谷疸之为病,寒热不食,食即头眩,心胸不安,久久发黄为谷疸,茵陈蒿汤主之。”

2.方论选录

柯琴《伤寒来苏集·伤寒附翼》卷下:“太阳、阳明俱有发黄症,但头汗而身无汗,则热不外越;小便不利,则热不下泄,故瘀热在里而渴饮水浆。然黄有不同,症在太阳之表,当汗而发之,故用麻黄连翘赤豆汤,为凉散法。症在太阳阳明之间,当以寒胜之,用栀子柏皮汤,乃清火法。症在阳明之里,当泻之于内,故立本方,是逐秽法。茵陈……能除热邪留结,佐栀子以通水源,大黄以除胃热,令瘀热从小便而泄,腹满自减,肠胃无伤,乃合引而竭之之义,亦阳明利水之奇法也。”

【临床报道】

以茵陈蒿汤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64例,另设对照组32例,对照组用常规治疗方法,治疗组加用茵陈蒿汤。结果:治疗后血胆红素降至102.6μmol/L以下,所需天数,治疗组明显少于对照组(P

【实验研究】

用氯仿、乙酸乙酯分别萃取茵陈蒿汤醇提物得到氯仿部位、乙酸乙酯部位及剩余乙醇提取物,观察其对D-氨基半乳糖(D-galactosamine,D-GalN)诱导的大鼠肝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结果:氯仿部位及乙醇提取物有降低ALT活性的作用,且氯仿部位优于乙醇提取物,而乙酸乙酯部位无降低ALT活性的作用,提示茵陈蒿汤的保肝物质是醇溶性的。[董自波,等.茵陈蒿汤醇提物的保肝作用分析。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2002;9(2):27]

茵陈蒿的功效与作用

茵陈蒿的功效与作用
茵陈蒿别称茵陈蒿(本草衍义)因尘、因陈、茵陈、茵陈蒿、绵茵陈(神农本草经等),白茵陈(中药志),日本茵陈(俗称),家茵陈(湖北),绒蒿(广西),臭蒿、安吕草(江苏)为菊科、蒿属植物。早春采收幼苗。茵陈蒿始载于《神农本草经》茵陈蒿的嫩苗。早春采收幼苗,除去老茎及杂质晒干。幼苗多卷曲成团状,灰绿色,全体密被白毛,绵软如绒。茎细小,长1.5~2.5cm,直径1.5~3mm;叶柔软皱缩,展平后叶片呈1~3回羽状分裂,叶片长1~3cm,宽约1cm,小裂片线形、卵形或倒披针形,全缘。有特异的香气,味微苦。主产于江西、江苏、安徽、湖北、浙江、陕西、河北、山东等省。那么,小编为您介绍一下,茵陈蒿的功效与作用有哪些?
一、茵陈蒿的功效与作用
1、茵陈蒿有显著的保肝作用,对甲,乙型肝炎,黄疸型肝炎,有显著的疗效。有利胆,促进胆汁分泌,增加胆汁中胆酸和胆红素排出的作用.能增加心脏冠脉血流量,改善微循环,并有降血压,降血脂,抗凝血,利尿解热平喘,驱除蛔虫及抑制多种致病性皮肤真菌与细菌的作用。


2、茵陈蒿对伤寒混合菌苗所致家兔体温升高均有明显解热作用,茵陈中6,7-二甲基七叶苷元对热板法和醋酸扭体法致小鼠疼痛模型有一定程度的镇痛作用,并对角叉菜胶所致大鼠足跖关节肿胀程度有抑制作用。
3、茵陈蒿有较强的抗病原微生物作用,在体外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对痢疾杆菌、溶血性链球菌、肺炎双球菌、白喉杆菌、牛型及人型结核杆菌、大肠杆菌、伤寒杆菌、绿脓杆菌、枯草杆菌、病原性丝状体,以及黄曲霉菌、杂色曲霉菌等皮肤真菌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二、茵陈蒿怎么做好吃
1、茵陈蒿荷叶粥
茵陈蒿25g,新鲜荷叶1张,粳米100g,白糖适量。先将茵陈蒿、荷叶洗净煎汤,取汁去渣,加入洗净的粳米同煮,待粥将熟时,放入白糖稍煮即成。此粥色淡绿,质浓,清香甘甜,具有健补脾胃、利胆退黄的功效。适用于慢性肝炎恢复期,对疾病的痊愈有一定的作用。
2、茵陈蒿炒肉丝
茵陈蒿嫩茎叶250g,猪肉100g,葱花10g,姜末5g。将茵陈蒿洗净,入沸水锅焯片刻,捞出挤干水分,切段猪肉洗净切丝将料酒、精盐、味精、酱油、葱花、姜末放入碗内,搅匀成调味汁炒勺加油烧热,下入肉丝偏炒至发白,倒入调味汁,炒至肉丝入味,投入茵陈蒿再炒至入味,出勺即成。此菜酱红透绿,嫩爽韧香,具有健脾益胃、和中利湿的功效。适用于脾胃不和,不欲饮食,小便不畅等症状。
三、茵陈蒿的营养价值
茵陈中的香豆精类成分有平喘作用;对羟基苯己酮有间接促进灰黄霉素吸收的作用。茵陈精制浸液对动物子宫有兴奋作用。茵陈煎剂对人型及牛型多种杆菌、球菌、致病性真菌均有抑制作用,对流感病毒、多种钩端螺旋体、猪蛔虫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茵陈中的挥发油类物质有显著的解热作用。其营养成分居多。
四、茵陈蒿的食用禁忌
非因湿热引起的发黄忌服茵陈。蓄血发黄者,禁用茵陈。热甚发黄,无湿气,二者禁止服用。
茵陈蒿对于人们有很好的保健作用,可以增强体质,促进身体健康。很适合日常生活食用,而且茵陈蒿的功效很好,能够有效预防疾病,提高身体免疫力。

茵陈的功效与作用及食用方法

1、茵陈用此者用其利湿逐热,故能通关节,解热滞,疗天行时疾,热狂头痛,利小水。专治黄疸,宜佐栀子。黄而湿者多肿,再加渗利,黄而燥者干涩,再加凉润,只有阴黄一证,因以中寒不运,此非所宜。又解伤寒、瘴疟火热,散热痰、风热疼痛,湿热为痢;尤其所宜。《本草正》
2、茵陈治疬疡风病(此病是身上出现斑块,白色成片):茵陈两握,水一斗五升,煮取七升,先以皂荚汤洗,次以此汤洗之,冷更作,隔日一洗,不然,恐痛也。《崔氏纂要方》
3、茵陈治通身发黄,小便不利,除头热,去伏瘕。《别录》
4、茵陈治遍身风痒生疥疮:茵陈不计多少,煮浓汁洗之。《千金方》
5、茵陈坚肾,燥脾湿,去郁,解热。《医林纂要》
6、茵陈治感冒,黄疸,漆疮:茵陈五钱。水煎服。《湖南药物志》
7、凉拌茵陈:茵陈蒿嫩茎叶250g,白糖、麻油各适量。将茵陈去杂洗净,入沸水锅焯透,捞出洗净,挤干水,切碎放盘中,加入精盐、味精、白糖、麻油,食时拌匀即成。此菜碧绿清香,甘甜爽口,具有利湿退黄、祛风明目的功效。适用于湿热黄疸,小便不利,风痒疥疮,两目昏花,夜盲等病症。

茵陈蒿汤的方义

本方为治疗湿热黄疸之常用方,《伤寒论》用其治疗瘀热发黄,《金匮要略》以其治疗谷疸。病因皆缘于邪热人里,与脾湿相合,湿热壅滞中焦所致。湿热壅结,气机受阻,故腹微满、恶心呕吐、大便不爽甚或秘结;无汗而热不得外越,小便不利则湿不得下泄,以致湿热熏蒸肝胆,胆汁外溢,浸渍肌肤,则一身面目俱黄、黄色鲜明;湿热内郁,津液不化,则口中渴。舌苔黄腻,脉沉数为湿热内蕴之征。治宜清热,利湿,退黄。方中重用茵陈为君药,本品苦泄下降,善能清热利湿,为治黄疸要药。臣以栀子清热降火,通利三焦,助茵陈引湿热从小便而去。佐以大黄泻热逐瘀,通利大便,导瘀热从大便而下。

大黄在茵陈蒿汤、八正散中的配伍意义是什么?谢谢!

患者您好!茵陈蒿汤,为祛湿剂,具有清热,利湿,退黄之功效。主治湿热黄疸。一身面目俱黄,黄色鲜明,发热,无汗或但头汗出,口渴欲饮,恶心呕吐,腹微满,小便短赤,大便不爽或秘结,舌红苔黄腻,脉沉数或滑数有力。其中大黄为佐药,以泻热逐瘀,通利大便,导瘀热从大便而下。八正散为治疗热淋的常用方,其证因湿热下注膀胱所致。大黄荡涤邪热,并能使湿热从大便而去。

猜你喜欢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鲁ICP备2022001955号-4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