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养生之道>中医综合>偏方秘方

清骨散加减治疗长期低烧(结核病)

时间: 2023-11-16 21:13:21

清骨散加减治疗长期低烧(结核病)

阴虚内热真阴亏,长期低热疲易累。夜热早凉出盗汗,心烦少寐便燥涩。滋阴降火退蒸热,加减清骨柴秦艽。知母青蒿元鳖甲,胡连白薇丹地骨。

方药:

清骨散加减:

银柴胡10g 秦艽10g 知母10g 醋鳖甲10g 青蒿10g 元参10g 地骨皮10g 胡连3g 白薇10g 粉丹皮10g

注:此类病人属阴虚劳热,是结核病最常见的症状。它与上述高烧不同,一般不属于外感热病,而是内热耗阴之内伤虚症。治疗以滋阴清热为主。

鳖甲、元参、知母养阴清热除蒸;银柴胡、青蒿、秦艽、地骨皮、丹皮、白薇、胡连清热退蒸除烦。

胁疽 肋疽 渊疽简介

目录 1 拼音 2 疾病科属 3 疾病概述 4 诊断要点 5 辨证分析 6 辨证论治 6.1 肝郁气滞证 6.2 阴虚火旺证 6.3 气血两虚证 6.4 其他疗法 附: 1 古籍中的胁疽 肋疽 渊疽 1 拼音 xié jū lèi jū yuān jū

2 疾病科属 外科

3 疾病概述 胁疽、肋疽、渊疽均属发生在胁肋部的疽证。胁疽为生于肋骨下软肉处的疽证;肋疽为生于肋骨处的疽证;渊疽为生于腋下10厘米肋间的疽证。叁病虽各自名称不同,发病部位及证候亦略有差异,但就其经络分布、临床证表现及治疗而言,颇有相似之处,故一并讨论。相当于现代医学的胸壁、胸骨结核。

4 诊断要点 1、多见于30岁以下形瘦体虚之人,以男性占多数。

2、发病前多有肺结核病史或肺部手术史。

3、初起多在胸壁肌肉深处、胁肋骨间,隐隐疼痛,漫肿色白。

4、成脓约经3~4月,渐渐肿起,可大如杯碗,疼痛难忍,将溃时皮色泛红。

5、溃后脓水清稀,夹有败絮状物质,可损骨透膜。损骨者从疮口探入,可触及粗糙死骨;透膜者在疮面放一薄纸,患者呼吸时见薄纸颤动。

6、X线摄片检查,发现肋骨或胸骨破坏者为肋骨结核,但未见骨质破坏,也不能除外胸壁结核的诊断。

7、非化脓性肋软骨炎,病变常侵犯2~4肋软骨,尤以第2肋软骨多见,受累软骨常明显隆起,疼痛,压痛,皮色始终不变,质较硬,无波动感,X线检查无明显骨质改变。

5 辨证分析 1、本病是由于体虚正气不足,加之忿怒郁闷,郁久化火,灼津为痰,凝滞络道,阻于肝胆二经而成。其特点是初起患部多皮色不变,肿胀隐痛,病程迁延;一旦破溃,则脓水淋漓,难以愈合,甚至可损骨透膜。

2、两胁乃是肝胆二经所布,多气而少血。初期表现为肝郁气滞为主,除局部结块肿痛外,常伴有胁肋攻窜作痛,烦躁易怒,每因情志不遂而加重。脓成或初溃阶段,则以肝肾阴虚,风火内传表现为主,肿处逐渐变红,伴有五心烦热,盗汗,日晡发热,脓出夹有败絮状物质等阴虚火旺症状。溃后或溃久不愈营血耗伤,则多见气血两虚,形体虚弱症状。治疗以清肝解郁,行滞散结为主。

6 辨证论治

6.1 肝郁气滞证

证见

胁肋部肿痛,皮色不变,伴有胁痛或胀痛不适,或攻窜作痛,不能转侧,食欲不振,心烦易怒,诸症每因情志不遂而著舌质偏红,苔薄白,脉弦细。

治法

清肝解郁,行滞散结。

方药

1、主方:柴胡清肝汤(吴谦等《医宗金鉴》)合二陈汤(陈师文等《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加减处方:柴胡6克,赤芍9克,黄芩9克,百部9克,丹参9克,川楝子9克,制香附9克,陈皮6克,生甘草3克,茯苓15克,知母9克,牡丹皮9克。水煎服,每日1剂。

2、中成药(1) 西黄丸,每次3克,每日2次,温开水送服。(2) 小金丹,用法参照“环跳疽”阴寒证。

3、单方验方:结核散(刘露祥验方)处方:蜈蚣30条,全蝎100克,白芥子15克。共研细末,分60包。每次用药末1包,装入1只啊穿一小孔的鸡蛋内,搅匀,蒸熟食之;每日2次,30天为一疗程。

6.2 阴虚火旺证

证见

肿块逐渐变红变软,形体瘦弱,咳嗽无痰,或痰少而稠,口干,五心烦热,日晡潮热,盗汗,心悸气促。舌红苔薄黄,脉虚数。

治法

滋阴降火,托毒护膜。

方药

1、主方:知柏地黄汤(吴谦等《医宗金鉴》)合清骨散(王肯堂《证治准绳》)加减处方:知母9克,黄柏9克,银柴胡9克,地骨皮12克,鳖甲15克,生甘草6克,炙山甲9克,皂角刺9克,丹参9克,水煎服,每日1剂。

2、中成药(1) 知柏地黄丸,蜜丸每次9克,水蜜丸每次6克,每日2次,温开水送服。(2) 大补阴丸,大蜜丸每次9克,水蜜丸每次6克,每日2~3次,空腹姜盐汤或淡盐水送服。(3) 护膜散,每次6克,每日2次,温黄酒或米汤送服。

3、单方验方参照肝郁气滞证单方验方。

6.3 气血两虚证

证见

溃后疮口色泽不鲜,脓水清稀,淋漓不尽,或流臭败稀脓。形体瘦弱,面色白或萎黄,唇白少血,神疲乏力,短气声微,自汗,形寒怕冷,或兼有头晕目眩,心悸,不寐。舌淡苔薄白,脉虚数无力。

治法

补益气血。

方药

1、主方:人参养营汤(吴谦等《医宗金鉴》)加减处方:党参9克,炙黄芪9克,当归9克,白芍9克,焦白术9克,茯苓9克,陈皮6克,百部9克,黄芩9克,丹参9克,炙甘草3克,熟地黄15克,水煎服,每日1剂。

2、中成药

(1) 人参养荣丸,每次9克,每日2次,温开水送服。

(2) 十全大补丸,蜜丸每次9克,水蜜丸每次6克,每日2次,温开水送服。

3、单方验方参照肝郁气滞证单方验方。外治法

1、初期 用阳和解凝膏掺红灵丹外贴,或用冲和膏外敷。

2、成脓 若内消不瘥,可用隔附子片灸,温通患处,促使脓液成熟。脓成宜切开排脓,刀法宜浅,以防伤及内膜。

3、溃后 先用七叁丹药线引流,外贴太乙膏。如触及死骨松动者,可用镊子取出。对有脓腔及腐肉者,可酌情用搔刮术,或作病灶清除。脓尽改用生肌散收口,外贴太乙膏。

6.4 其他疗法

1、饮食疗法参照“瘰疬”饮食疗法。

2、预防调护

(1) 增强营养,避免精神 *** ,忌食辛辣,油腻之品。

(2) 戒房事,以免发生疮口肉色不鲜,或加重痛苦。

古籍中的胁疽 肋疽 渊疽 《外科证治全书》:[卷三腋胁肋三部证治(计三证)]痈疽就简 三寸,腋间。肋痈肋疽,一名夹荧,在肋条骨间。胁痈胁疽,生在肋下近软肉处,又为季胁痈疽。俱按阳痈阴疽则...

《外科大成》:[卷二分治部上(痈疽)]肋部 击成脓。形如鼓胀。但其肚无青筋。而脐不突为异耳。渊疽生胁下。初起不红坚硬。久则破溃而有声。如婴儿啼状...

《外科心法要诀》:[卷七肋部]渊疽 下一寸陷中,蹲坐取之即得。内外治法,皆同肋疽。凡肋、胸、胁、腰、腹空软之处发痈疽者,当在将溃未溃之...

《医宗金鉴》:[外科卷下肋部]渊疽 下一寸陷中,蹲坐取之即得。内外治法,皆同肋疽。凡肋、胸、胁、腰、腹空软之处发痈疽者,当在将溃未溃之...

《外科证治全书》:[卷一]痈疽部位名记

什么是寒热病?症状有哪些?

好多东西不知道其实在百度一搜就找到了 提问多费时间。。。。

恶 寒
病人自觉怕冷怕风,有外感恶寒,内伤恶寒两类。
内疗辨治
风寒束表型恶寒
[病因] 风寒之邪外束,卫阳郁闭所致。
[症状] 恶寒,微发热,无汗,头身疼痛,口不渴,舌苔薄白,脉浮紧。
[治法] 辛温解表,疏风散寒。
[主方] 麻黄汤加味。(索取此方)

寒中少阴型恶寒
[病因] 素体心肾阳虚、寒邪乘虚直中少阴。
[症状] 恶寒无热,体倦肢冷,精神萎靡不振,呕吐,下利清谷,小便清长,舌淡苔白,脉沉微。
[治法] 温阳散寒。
[主方] 四逆汤。(索取此方)

阳虚阴盛型恶寒
[病因] 劳倦内伤,或久病阳气衰弱,阳不制阴,于是阴寒内生而恶寒。
[症状] 恶寒,四肢冰冷,倦怠无力,少气懒言,口淡不渴,大便溏泻,小溲清长,面色白,舌淡,脉沉迟无力。
[治法] 温阳祛寒。
[主方] ①肾阳虚,用右归饮。(索取此方)②脾阳虚,用附子理中汤(索取此方)。③心阳虚,用桂枝甘草汤。(索取此方)

阳盛格阴型恶寒
[病因] 邪热深伏于里,阳气郁闭于内,不能透达于外。
[症状] 恶寒肢冷,烦渴喜冷饮,胸中烦热,腹部扪之灼热,咽干口臭,大便秘结,小溲短黄,舌红苔黄,脉伏。
[治法] 清泻里热。
[主方] 白虎汤或承气汤。(索取此方)

痰饮内停型恶寒
[病因] 痰饮停滞体内,阳气不得宣通。
[症状] 恶寒,肢体沉重,胸腹满闷,饮食不香,口渴不欲饮,苔腻,脉滑。
[治法] 通阳化饮。
[主方] 苓桂术甘汤加味。(索取此方)

脐周恶寒
[病因] 系由水饮内停,寒凝小肠,脾肾阳虚,阳不卫外所致。
[症状] 脐周恶寒,如有冷风所吹之状。虽在暑月,夜晚与午夜就寝,腹部仍需用棉被覆盖。伴有腹痛隐隐,肠鸣辘辘,大便溏薄,饮食不香,神疲乏力,面色少华,腰膝沉重,两足微肿,口干不欲饮,舌淡,苔白滑,脉沉细而弦。
[治法] 分利内饮,温阳散寒。
[主方] 回阳救急汤加减。(索取此方)

名家经验学说
李用粹
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夜寒者,阴气旺于阳分。昼寒者,阴气上溢阳中。重阴者,昼夜俱寒。
阳虚则外寒,阴盛则内寒。他如风寒暑湿痰火郁瘀痈疮,一切邪气怫郁于表,表中之阳气不能发越,皆令恶寒。
恶寒者,虽居密室帏幙之中,猛火近热之处,仍觉憎寒拘急,甚则毫毛毕直,鼓颌战僳,非若恶风之候,见风则凛凛畏怯,无风则坦然自适也。
恶寒有阳虚、劳倦、肺火、痰饮、伤酒、伤食、疮毒、郁火及产后等类型(略)。
内外恶寒辨:外感恶寒,虽近烈火不除,内伤恶寒,稍就温暖即止。
卫不和而恶寒者,调中益气汤。脾胃弱,补中益气汤。阳虚,四君子汤加黄芪、炮姜、肉桂、附子。表虚,黄芪建中汤。浊痰滞膈,先用姜茶探吐,后用通圣散加减。肺火,甘橘汤加酒芩、天麦冬、山栀仁。恶寒久不已,服诸药不效者,亦宜解郁。
大抵恶寒之症,种种不同。然世人以背恶寒属太阳经。此经气郁而不行,或浊痰阻滞经络,药中必加羌活以散太阳之邪。

半身恶寒
[病因] 汗出偏沮,令人偏枯。
[症状] 半身恶寒或恶风,易出汗,温度比健侧半身为低。
[治法] 补气活血通络。
[主方] 补阳还五汤加味。(索取此方)

名家经验学说
秦伯未
半侧寒冷,较为少见。患者白头至足,左半或右半身不温,汗出时亦一侧独无,当风则一侧先觉冷气砭骨,关节运动自如,酸软乏力,脉象沉细。用右归饮加当归、细辛,温运阳气,通其血脉。

寒 战
内疗辨治
寒邪外束型寒战
[病因] 外寒袭表,邪郁经络,腠理闭塞,卫气郁结。
[症状] 恶寒战栗,高热无汗,头身疼痛,舌苔薄白,脉弦紧。
[治法] 辛温解表。
[主方] 麻黄汤加味。(索取此方)

阳虚寒盛型寒战
[病因] 阳气虚弱,或寒邪伤阳,阴寒内盛。
[症状] 畏寒战栗,四肢厥冷,得暖则缓,口淡不渴,大便溏薄,小溲清长,舌质淡,脉沉微。
[治法] 温阳祛寒。
[主方] 四逆汤加味。(索取此方)

战汗透出型寒战
[病因] 外感热病,邪正剧烈交争。
[症状] 在外感热病过程中,突然恶寒,甚者肢冷,脉伏,继则全身透出大汗,汗后热退身凉。
[治法] 益气回阳。
[主方] 参附汤。(索取此方)

外寒风热型寒战
[病因] 先有内热,继感外寒,致寒邪外束,热邪内郁。
[症状] 恶寒战栗,四肢厥冷,头身疼痛,发热,口渴,烦躁不安,大便燥结,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脉浮紧而数。
[治法] 解毒清里。
[主方] 防风通圣汤。(索取此方)

名家经验学说
秦伯未
恶寒时战栗,简称“寒战”,常见于“疟疾”等病。
伤寒和温病过程中,有突然寒战,神情极疲,汗出后逐渐平静好转,称为“战汗”。这是患者正气虽然虚弱,在遇到有恢复的机会,正气奋起,便与邪气交争的现象,正气胜则汗出而邪解。所以战后得汗则生,汗不得出则死,实为重要关头。如无虚脱现象,可听其自然,不必慌张,必要时用复脉汤加减(索取此方),以扶助元气。
“振寒”与寒战相似,同样是发抖,其区别是:从内发出者为寒战,仅是形体耸动者为振寒。振寒多由阳虚不能卫外,常伴腹痛泄泻,四肢沉重,小便不利等证,病在少阴,治宜扶阳,用真武汤。(索取此方)

长期早晚寒战
[病因] 营卫俱虚,太阳与太阴失开之职。
[症状] 早晚感恶寒,发寒战,全身如鸡皮,约1小时后,四肢冰凉,面色白,舌质淡嫩,脉象虚细。
[治法] 温中补虚,调和营卫。
[主方] 鸿滨经验方。(索取此方)

夜半寒战
[病因] 由于厥阴经气不充,无力使经气顺交太阴,血伤及气,阴伤及阳,阳虚则寒,故厥冷而战栗。
[症状] 每晚12时发冷抖颤,四肢冰冷,近晨则大汗出,直至黎明,汗止栗定。伴有气短心悸,食后腹胀,少腹冷痛,面色暗晦,舌淡紫,苔薄白,脉沉弦细。
[治法] 益气助阳,敛汗固表,顺接阴阳。
[主方] 琳异满华经验方。(索取此方)

但热不寒
内疗辨治
邪热蕴肺型但热不寒
[病因] 风热之邪上受,或外感寒邪,郁而化热,邪热犯肺,热灼肺津成痰,痰热壅阻,肺火清肃。
[症状] 发热而不恶寒,咳嗽胸痛,咯痰厚稠,黄腥,鼻扇气粗,咽痛口渴,舌红,苔黄燥或黄腻,脉滑数。
[治法] 清肺泄热,化痰止嗽。
[主方] 麻杏石甘汤加味。(索取此方)

热炽阳明型但热不寒
[病因] 邪热侵入阳明经。
[症状] 不恶寒,反发热,壮热,面赤,大汗出,大烦渴,小溲黄少,舌红苔黄,脉洪大。
[治法] 清泄气分邪热。
[主方] 白虎汤。(索取此方)

热结肠道型但热不寒
[病因] 邪热侵人于阳明腑。
[症状] 壮热不恶寒,日晡为甚,腹满硬痛,按之坚实,大便不通或热结旁流。甚则神昏谵语,烦躁不安,舌苔黄燥或焦黑,脉沉实有力。
[治法] 泄热通腑,攻下燥结。
[主方] 三一承气汤。(索取此方)

湿热郁蒸型但热不寒
[病因] 夏秋之交以及阴雨潮湿季节,湿热相兼为患。
[症状] 身热起伏而不恶寒,午后转甚,汗出不畅,渴不引饮,胸闷脘痞,身重,纳呆,舌苔黄腻,脉弦滑数。
[治法] 宣气化湿,清热达邪。
[主方] 三仁汤。(索取此方)

暑热伤气型但热不寒
[病因] 夏月伤暑,汗出过多,伤津耗气,或露宿食凉,暑邪乘虚侵入体内。
[症状] 发热不恶寒,头痛面赤,气粗,胸闷烦躁,口渴引饮,汗出过多,舌质红,苔黄燥,脉洪数。
[治法] 清暑泄热,益气生津。
[主方] 王氏清暑益气汤。(索取此方)

上热下寒
①是寒热错杂表现之一,系指患者同一时期,上部表现为热证,下部表现为寒证的证候。其在病因病理上,是寒热错杂,阳盛于上,阴盛于下所致。
②是指,肾阳虚,阴寒盛于下,火不归元,而虚阳上越,此属下真寒,上假热之象。
内疗辨治
虚寒型上热下寒
[病因] 下元虚寒,阳气上越。
[症状] 面色微红似酣,足胫寒冷,全身形寒怕冷,大便溏泻,脉沉细。
[治法] 通阳救逆。
[主方] 白通汤。(索取此方)

虚火型上热下寒
[病因] 肾阴亏损,致虚火上炎。
[症状] 头热足冷,咽干,眼目红赤,胸中烦热,脉细数。
[治法] 滋阴降火。
[主方] 六味地黄丸加味。(索取此方)
名家经验学说
秦伯未
足胫寒冷,面反微红似酣,兼见形寒,脉象沉细,或伴大便泄泻,系下元虚寒,阳气上越,称做“戴阳”,为虚脱证候之一。急用白通汤回阳,可加猪胆汁或黄连少许反佐,以防寒热格拒。服药后头汗出,脉忽浮大者难治。
肾阴亏而虚火上炎,也能呈现足冷头热,但多兼见咽干、目红,当用引火归元法,治宜七味地黄丸。胸中烦热者,加黄连少许以反佐。

半身发热
[病因] 情志不遂,肝郁化火,暗耗肝阴,两侧为行气之处,肝阳化风,故半侧发热。
[症状] 半身发热,白头至足似火燎之状。伴有头目眩晕,神疲心烦,半身发热以午后为甚。情志不舒畅则频频发作。面色红润,脉弦细数。
[治法] 熄风泄热。
[主方] 镇肝熄风汤加减。(索取此方)

下半身发热
[病因] 阴血亏虚,阳无所附。
[症状] 下半身灼热如焚,尤以阴部为甚,头晕、自汗、咽干口燥、尿赤、手足心热、舌质偏淡、苔薄黄而润,脉弦无力。
[治法] 滋阴退热。
[主方] 经验方。(索取此方)

上午发热
[病因] 由于肝胃阳盛热极所致。
[症状] 上午躁扰不宁,过午却较为安静,并能睡眠。上午体温40℃以上,午后下降为38℃左右,汗出身热,口渴能饮,舌赤苔黄,脉数。
[治法] 清热生津。
[主方] 白虎汤加味。(索取此方)

下午高热
[病因] 少阳枢机不利,瘀血内阻不行,加上太阳之表阳虚,少阴之里阴亏损所致。
[症状] 每日午后3时许发病,先觉背寒,接着发冷发热,手足心热,恶心,胸痛,四肢末端发凉,数小时后自行消退,饮食不香,舌淡略暗,脉沉数弦。
[治法] 和解少阳,活血化瘀。
[主方] 学文验方。(索取此方)

夜半发热
[病因] 由于阴液亏耗,虚热内生所致。
[症状] 日间体温正常。每到夜间自觉骨蒸潮热,尤以手足心热甚,睡则汗出,竟至不能安睡。头目眩晕,气短心悸,口燥咽干,渴不欲饮,饥不欲食,舌红苔薄,脉细数。
[治法] 补肾健脾。
[主方] 资生汤。(索取此方)

恶寒发热
恶寒发热为外感表证的主证之一。
内疗辨治
风寒侵表型恶寒发热
[病因] 风寒侵入太阳经,腠理闭塞,卫阳被遏。
[症状] 恶露发热,恶寒重,发热轻,头身疼痛,无汗,鼻塞流涕,咳嗽声重,舌苔薄白,脉浮紧。
[治法] 辛温发汗。
[主方] 荆防败毒散。(索取此方)

风热犯肺型恶寒发热
[病因] 外感风热,表卫不和,肺失宣降。
[症状] 发热恶寒,发热重,恶寒轻,微汗出,头痛咽红,口干咳嗽,舌苔薄黄,脉浮数。
[治法] 辛凉解表。
[主方] 银翘散。(索取此方)

风湿客表型恶寒发热
[病因] 风湿侵袭肌腠,阻遏清阳。
[症状] 恶寒发热,身体困重,头胀如裹,关节疼痛,舌苔白腻,脉濡数。
[治法] 疏风祛湿。
[主方] 羌活胜湿汤。(索取此方)

暑湿交阻型恶寒发热
[病因] 夏月伤暑,暑多挟湿,暑湿交阻,气机不畅。
[症状] 恶寒发热,恶寒轻,发热重,头胀胸闷,呕恶,汗出,口渴,小便短赤,舌苔黄腻,脉濡数。
[治法] 祛暑清热。
[主方] 新加香薷饮。(索取此方)

寒热往来
指忽寒忽热,恶寒与发热交替出现,一天可发作数次。
内疗辨治
邪入少阳型寒热往来
[病因] 伤寒太阳病不解,邪传少阳,邪正相争,邪胜则恶寒,正胜则发热。
[症状] 寒热往来,心烦喜呕,口苦、咽干、目眩、胸胁苦满,舌边红,苔薄黄,脉弦数。
[治法] 和解少阳。
[主方] 小柴胡汤。(索取此方)

肝郁气滞型寒热往来
[病因] 肝郁气结,郁久化火。
[症状] 寒热往来,似疟非疟。伴有呕吐吞酸,嘈杂,胸胁痛,小腹胀,头晕目眩,舌淡苔薄,脉弦。
[治法] 疏肝解郁。
[主方] 逍遥散。(索取此方)

感染疟邪型寒热往来
[病因] 外伤风寒暑湿,兼染疟邪。
[症状] 寒热往来,隔日或3日发1次,发有定时。发作时先恶寒,继则高热,最后遍身汗出,热退身和,舌质红,苔薄白或黄腻,脉弦。
[治法] 去邪截疟。
[主方] 七宝散。(索取此方)

湿热郁阻三焦型寒热往采
[病因] 湿温病邪,热痰留恋三焦,三焦气化失司。
[症状] 寒热起伏,汗出不爽,头痛烦躁,胸闷腹胀,恶心呕吐,口干饮少,小溲短黄,舌边红、苔厚腻,或白如积粉,脉濡。
[治法] 分消走泄,宣展气机。
[主方] 黄连温胆汤。(索取此方)

名家经验学说
秦伯未
一阵寒一阵热,一天一次或一天有数次发作,称为“寒热往来”。这种发热,有时能够退清,有肘不能退清。凡是从外感传变而来的,都为少阳经证,常伴有口苦、咽干、目眩、胸胁胀满、脉象弦数等证,用小柴胡汤和解,不可发汗、吐、下。
妇人月经不调,经前常有忽寒忽然,头胀,胸胁胀闷等现象,系肝气或肝火郁结所致,可用调经汤(即小柴胡汤合四物汤)。也有妇女月经适来或月经刚净,外感风寒发热,或在发热期内月经来潮,邪热乘虚袭人子宫,瘀热互结,亦使寒热往来,《金匮要略)称为“热入血室”,同样可用小柴胡汤泄热。但已经热人血室,应佐清营祛瘀,可在方内酌加丹参、赤芍、泽兰、焦山栀,热甚的并宜去人参加入生地。
“疟疾”的主证,也是寒热反复发作,有一天一次,有两天一次,也有三天一次的,但与寒热往来的病情大不相同(以下略)。
湿热痰浊郁于中焦,出现寒热如疟,汗出不清,胸闷呕恶,口干饮少,小便黄赤,大便或秘或溏而臭,用达原饮治之。

低 热
(含功能性低热、慢性感染性疾病、内分泌疾病、肺结核、肿瘤、血液病、结缔组织疾病,以及某些原因不明的发热)
内伤发热是指以脏腑内伤为病因,导致脏腑气血虚损或阴阳失调引起的发热以低热(在37.5℃~38℃,持续时间长达2周以上,数月乃至数年)为主的病证。现多称“低热”。
内疗辨治
气郁化火型低热
[病因] 多由情志所伤,则肝气郁滞不得疏泄、郁久化热、甚则肝阳上亢,火随气窜所致。
[症状] 以低热或午后潮热,热势与精神情绪波动而起伏,精神抑郁、胸胁胀痛,烦躁易怒为证候特点。伴有口苦而于,梦多,妇女则经前乳胀,或有月经错前,舌质暗苔黄,脉弦数,左关脉尤显。
[治法] 疏肝解郁,清肝泻热。
[主方] 丹栀逍遥散加减。(索取此方)

瘀血气滞型低热
[病因] 多由气滞、气虚、阳虚、寒邪侵袭,伤津耗液;或受外伤闪挫等,以致气血运行不畅,气滞血瘀,瘀血阻遏营卫,遂生低热。
[症状] 以午后或夜间发热、口干咽燥,渴不多饮,肌肤甲错,舌紫黯或有瘀点瘀斑为证候特点。伴有肢体疼痛或有肿块,面色晦暗,眼周青黑,口唇青紫。女子月经闭止,或产后恶露不畅,少腹疼痛,脉细涩。
[治法] 活血化瘀,调和营卫。
[主方] 血府逐瘀汤加减。(索取此方)

脾胃湿热型低热
[病因] 多由劳倦内伤,饮食不节,饥饱失时,损伤脾胃,运化失司,湿自内生。若湿邪郁久化热,或感受湿热,或平素湿热内盛,蕴结不解,熏蒸肌肤,则发低热。
[症状] 以低热或午后甚或日晡甚,胸闷身重头如裹,饮食不香为证候特点。伴有渴不欲饮,恶心呕吐,大便溏薄,舌苔白腻或黄腻,脉濡数。
[治法] 清热利湿。
[主方] 三仁汤加减。(索取此方)

气虚阳浮型低热
[病因] 多由劳倦气散,加之思虑气结,或饥饿气馁等因素,中气因而衰微不能运行,或滞于中,或陷于下。中气不足,阴火内生,发为低热。
[症状] 以多在早晨低热有汗,气短乏力,劳累则病情加剧为证候特点。伴有头晕懒言,面色萎黄,自汗多,易于感冒,饮食不香,食后腹胀、大便溏薄,舌质淡,苔薄白,脉弱。
[治法] 益气健脾,甘温除热。
[主方] 补中益气汤加减。(索取此方)

血虚气浮型低热
[病因] 由于血是精气化生而来。如因思虑劳心过度、营血亏虚,或产后造成血虚等,则内无营守,阳气失于依附而浮越,于是便产生低热。
[症状] 以低热,头晕眼花,稍劳则热势即起,心悸不宁,面色少华为证候特点。伴有体倦乏力,失眠多梦,筋惕肉晌,指甲干黄,妇女月经后发热,经量少或闭经,唇舌色淡,少苔、脉弱。
[治法] 益气养血。
[主方] 归脾汤加味。(索取此方)

阴虚阳亢型低热
[病因] 多由五脏阴液亏损,阴不足则阳无所依附,水不制火,阳气偏盛,故生虚热。
[症状] 以午后潮热,夜热早凉,骨蒸潮热,五心烦热,两颧潮红为证候特点。伴有心悸失眠、失眠盗汗、口干咽燥、大便燥结、小溲短少、腰酸遗精、月经错前、舌质红而干、少苔,脉细数。
[治法] 滋阴清热。
[主方] 清骨散加减。(索取此方)

脾肾阳虚型低热
[病因] 多由气虚型低热的病情发展深入阶段,而成为阳虚。阳气虚则阴寒内盛,火不归元,逼阳外越,遂成低热。
[症状] 以自觉肌肤浮热,多发于午前,而又形寒怯冷,四肢不温、少气懒言、腰酸腿软为证候特点。伴有头晕嗜睡、面色白或嫩红,下肢浮肿,阳痿早泄,饮食不香,大便溏薄,舌淡苔薄而滑,脉沉细。
[治法] 温补脾肾。
[主方] 肾气丸加味。(索取此方)

邪留肺卫型低热
[病因] 多由外感时邪,高热退后,余邪未净,络热未清,故高热转为低热。
[症状] 以高热治疗后转变为低热,且久不退为证候特点。伴有咽部发红,或有微咳,或有淋巴结肿大,或有扁桃体略肿大,舌质红,苔薄黄,脉弦数。
[治法] 清热解表。
[主方] 银翘散加味。(索取此方)

邪踞少阳型低热
[病因] 多由外感发展,邪踞半表半里,少阳枢机不利,邪气出与阳争则发热,人里与阴争则恶寒,故而寒热交替往来在2周以上。
[症状] 以寒热往来、口苦咽干,胸胁满闷为证候特点。伴有头胀、妇女月经不调,经前忽寒忽热,或在发热中月经来潮,舌苔薄黄,脉弦数。
[治法] 和解少阳,调整枢机。
[主方] 小柴胡汤加味。(索取此方)

营卫不和型低热
[病因] 多由腠理不密固,营卫失调所致。
[症状] 以低热有汗,阵觉微寒微热为证候特点。伴有精神不振,舌质淡红、苔薄白,脉缓。
[治法] 调和营卫。
[主方] 桂枝汤加味。(索取此方)

肝经湿热型低热
[病因] 多由肝胆疏泄功能失常,湿热蕴蓄肝胆,熏蒸肌表,故而午后发热。
[症状] 以午后低热、胁痛为证候特点。伴有口苦、大便秘结或溏泄不爽,或有黄疸,舌苔黄腻,脉象弦数。
[治法] 疏肝利胆,清泄湿热。
[主方] 龙胆泻肝汤加味。(索取此方)

食滞郁热型低热
[病因] 多由食滞中焦,郁积生热,故在午后阳明气旺之时,发热为著。
[症状] 以低热午后更甚,嗳腐吞酸为证候特点。伴有呕吐或恶心,大便或秘结或溏泄,少年儿童常有两颊潮红,腹胀按之硬,舌苔厚腻,脉滑。
[治法] 清热化滞。
[主方] 保和丸加味。(索取此方)

痰饮内停型低热
[病因] 多由脾失运化,积湿成痰,痰饮内停,阻遏营卫,故见低热微恶寒。
[症状] 以低热微恶寒,夜热早凉,饮水即呕为证候特点。伴有胸膈痞闷,恶心喘促,肠中有水鸣声,舌苔滑腻,脉滑。
[治法] 温化痰饮。
[主方] 苓桂术甘汤合小半夏汤加减。(索取此方)

名家经验学说
蒲辅周
蒲老认为,内伤低热有气虚、血虚之分,以属气分者多。用甘温除热法,轻则补中益气汤,重则当归补血汤合甘麦大枣汤加党参。低烧偏于血分者,男妇老幼均可用圣愈汤加地骨皮。并认为低烧病人,苦寒药不宜多用,不仅伤败脾胃,苦寒太过亦化燥伤阴。内伤发热,脾胃已弱,药量亦宜轻,宁可再剂,勿用重剂,用之欲速不达,反伤中气。
姜春华
姜教授认为,多数病人因发热而导致阴虚,不是由于阴虚而导致发热。如慢性消耗性疾病,由于长期发热以致出现阴虚,假使发热的因素得到解决,则阴虚即可好转。如果不能解决,则补阳亦无效果。这是历来医学上的倒果为因。同样阴虚发热也是如此。

潮 热
潮热是指病人定时发热,或定时热甚。如潮汛之至有一定规律定时。
内疗辨治
阳明腑实型潮热
[病因] 表邪不解,人里化热,与肠中有形之邪相结,逐成胃实。
[症状] 日晡潮流,手足溅然汗出,腹部硬满疼痛,大便秘结或热结旁流,或神昏谵语,烦躁不安,舌苔焦黄,脉沉实。
[治法] 攻下泄热。
[主方] 三一承气汤。(索取此方)

阴虚血亏型潮热
[病因] 素体阴虚,或汗、下、吐、致亡血、亡津液之后,阴亏液燥,虚火上炎。
[症状] 午后或夜间潮热,手足心热,心烦失眠,心悸盗汗,神悴消瘦,舌红少苔,脉细数。
[治法] 滋阴养血清热。
[主方] 清骨散。(索取此方)

脾胃气虚型潮热
[病因] 劳倦内伤,饮食失节,致中气不足而下陷,阴火上乘土位。
[症状] 上午潮热或午后发热,少气懒言,神疲肢软,自汗,面色白,舌淡嫩,脉虚细弱。
[治法] 甘温除热。

是结核性胸膜炎吗?

来回答你的几个疑问,但愿你能满意.
1、从影像资料看怀疑结核性胸膜炎是正确的,结合你提到的出现症状20多天没重视及咳嗽咳痰低烧,符合结核中毒症状的表现。如果你自己能注意到孩子近一的身体状况,如食欲差,明显消瘦、五心烦热,午后低热并有两面潮红,盗汗(睡眠时出冷汗),临床基本可以拟诊为结核性胸膜炎,确诊还是要查胸水,查到结核杆菌就可确诊了。
2、痰中没有检测到结核菌不能否定诊断的。就是肺内结核的痰检阳性率也不是很高的。而胸膜的病变不合并肺与支气管受损时痰检阳性比率更低,胸水的检测才是最可靠的。一次检查的结果也许不能说明问题。至于你说的的肺炎,那是没有支持诊断的依据,影像学资料完全不支持肺炎。当然,血性胸水的问题不能排除别的诸如间皮瘤的可能性。
3、如果不是结核而误服抗痨药的不良后果除抗结核药品本身的副作用外,更需重视的还是延误了病情。但是,在没有确诊时诊断性治疗也是有必要的。

猜你喜欢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鲁ICP备2022001955号-4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