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啼之症因血虚,多见病后体弱姿。虚烦不安脉虚数,唇舌淡红樱桃色。养心安神鸡子黄,石明钩藤阿胶珠。生地茯神生白芍,甘草牡蛎味百合。
方药:
阿胶鸡子黄为主方:
阿胶珠12g(熔化) 石决明10g 生地10g 钩藤10g 生牡蛎15g 茯神10g 白芍10g 五味子10g 百合10g 鸡子黄1枚(打透冲服) 甘草3g
注:血虚型夜啼多见于病后。因血虚心失所养,虚烦不宁,神不舍守,故夜间啼哭。治宜补血养心,安神定志。
阿胶、生地、白芍、五味、百合补血养心;钩藤、石决明、茯神、生牡蛎、鸡子黄安神定志;甘草和中。
一、贫血、体质差的人血压容易偏底,这种情况可以服用阿胶,可以滋阴补血,润燥止咳,尤其是冬天易干燥,肺燥易咳,吃点阿胶还是有好处的。阿胶可以常服,没有什么副作用。如果消化不是很好的话,每次服用量不要太多,饭后服用。
二、阿胶每次服用量为3-9克,也就是不要超过一块的1/3即可,一般要求在饭前服用也就是空腹服用,有利于吸收,如果脾胃(消化)不是很好,可改在饭后服用,减轻胃的负担。
三、阿胶的服用方法很多,您可以择其一两种而用。一种是江浙一带传统服用方法:原料:阿胶250克,黄酒250克,冰糖200克,黑芝麻、核桃仁各250克
做法:取阿胶250g,砸碎。放入带盖的汤盆或瓷碗中,加黄酒250g,浸泡1-2天,至泡软。取冰糖200g克,加水250ml化成冰糖水,倒入泡软的阿胶中,加盖。置盛胶容器于普通锅或电饭煲内,水浴蒸1-2小时至完全溶化。将炒香的黑芝麻、核桃仁放入继续蒸1小时,搅拌,成羹状。取出容器,放冷,冰箱存放。每天早晚各服一匙,温开水冲服。还有简单的就是直接打成粉,用开水或与牛奶冲服即可,也可以砸成小块,煲汤的时候同炖。
四、如想气血双补,可以服用复方阿胶浆;冬天咳嗽历害的话,可以选择阿胶补血膏。
如还有什么问题不明白,可以拨打东阿阿胶的咨询热线:400-818-0106
血虚发躁的“躁”,在身体上有什么样的症状呢?我们知道在中医理论中, 和血关系最为密切的脏腑是心和肝 。心主血脉,推动全身血液的运行,发挥血的滋润和濡养作用。肝藏血,以血为本,肝血有所藏,肝血充足,肝的疏泄气机的作用才能正常。所以当出现血虚时,这两个脏出现症状比较早。我们根据血虚生躁及其轻重情况,所产生的症状进行分析。
从内来说,对于心脏
当血虚生躁时,心的功能开始受损,会表现出 口干、心悸心烦、失眠、潮热 ,对应的也容易出现 便秘 。血虚往往也容易出现 阴虚 ,容易累及肾阴不足,可以用 黄连阿胶汤 来治疗。如果 血虚血热明显 ,阴虚不明显,可以选择 黄连解毒汤 。
黄连阿胶汤 主要是 黄连、黄芩、芍药、鸡子黄、阿胶 五味药组成。能够养血、滋阴、降火,对于阴虚血躁,心烦失眠的比较合适。也有一些 顽固性皮炎 也是由于血虚生躁引起的,也可以用这个方。
黄连解毒汤 主要是由 黄连、黄芩、黄柏、栀子 四味药组成,能够泻火解毒。很多 疮痈热毒 也是由血躁血热引起的,也可以用这个方来治疗。
从内来说,对于肝脏
当血虚生躁时,肝血亏虚,肝失濡养,肝失疏泄而容易表现为 烦躁、易怒、口苦口干、便秘 。如果是 血热明显 ,可以选择用 大柴胡汤 。如果是血虚导致 肝郁明显 ,可以选择 加味逍遥丸合四物汤 。
大柴胡汤 主要是 柴胡、黄芩、芍药、枳实、大黄、半夏、生姜、大枣 八味药组成,能够和解少阳,内泻热结。
加味逍遥丸合四物汤 主要是 柴胡、当归、生地、白芍、川芎、白术、茯苓 组成,可以疏肝解郁,清热养血。
从外来说
血虚生躁很容易导致 皮肤干燥、瘙痒、脱屑或粗糙等,或麻木不仁,肌肤疼痛等 。所以血虚生躁还 有三种情况 ,一个是血虚生躁出现 躁得明显 ,导致皮肤干燥脱屑明显,比如 老年性皮肤瘙痒 。这个病一到冬天,全身痒,尤其是双腿痒到脱屑,甚至血淋淋的,可以用 当归饮子 。
当归饮子 主要是由 当归、白芍、川芎、生地、黄芪、何首乌、荆芥、防风、白蒺藜、甘草 十味药组成,能够养血祛风。
另一个是血虚生躁导致 瘀血明显 ,毕竟血不足,运行无力,容易产生瘀血。所以当血躁瘀血明显时,容易出现肌肤甲错,粗糙脱屑等,可以用 桂枝茯苓丸 。
桂枝茯苓丸 主要是由 桂枝、茯苓、赤芍、牡丹皮、桃仁 五味药组成,能够活血、化瘀、消症,如果 血虚明显 ,可以再加 四物汤 。
还有一个是血虚生躁,但同时 热不明显 ,表现为 肌肤濡养不足,肌肤失温煦 而出现肌肤麻木不仁,疼痛等症状,可以用 黄芪桂枝五物汤 。
黄芪桂枝五物汤 主要是由 黄芪、桂枝、芍药、生姜、大枣 五味药组成,能够益气养血,温经通痹的作用。
总结一下, 血虚生躁主要影响心和肝两个脏腑,但会因为不同的发展趋向而产生不同的证型,从而出现不同的症状。但整体来说,躁的表现症状都是存在的,比如皮肤干燥、口干等等。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去适当地调整用药,而不是千篇一律。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