痢疾一病,古名滞下,乃湿热蕴结于大肠而失其疏泄传导所致。其治当以“通因通用”为法,使大肠功能恢复,用药当取当归、白芍、木香、莱菔子、槟榔等来调气行血,通腑导滞。而黄连一药,孙老认为:虽可清热燥湿,但因其能“厚肠胃”,有收敛之性,可阻碍大肠的传导,不但于滞下无益,反碍“通用”之法,故不主用之。尤对于湿热痢疾早期,有“兜涩太早”之戒。兹举例如下:
李某,男,46岁,2001年8月13日来诊。因饮食不洁,腹痛下痢,其色白多红少,里急后重,日下5-7次。患者爱好医学,自研黄连细末服2天,每次20g许,痢疾非但不除,里急后重反增,腹疼拒按,不欲饮食,小便短少。而来皖门诊,切脉弦滑,舌苔黄厚而腻。此乃湿热蕴结肠胃,痢下红白,“艰涩而难出者,疏通为先”。患者早投黄连,厚其肠胃,故犯“痢疾兜涩太早”之戒。治取通因通用之法,给予陈士铎“治痢通治法”加味。首方:当归30g,白芍20g,炒枳壳15g,炒莱菔子15g,槟榔15g,木香10g,川厚朴10g,焦山楂20g,车前子20g(包煎)。水煎2遍,取汁300mL,日分2次温服。上方连服5剂,腹痛后重均除,脉来较前冲和,舌苔黄厚渐退。唯饮食欠香,卧寐欠安,乃胃气一时未和尔。再方:当归10g,白芍10g,木香10g,陈皮10g,茯苓10g,半夏10g,淡竹叶10g,生甘草6g,生姜6片。水煎服,连服3剂,胃和寐安,病愈。
1 醋和大蒜能治痢疾 食醋约含有21%的醋酸,具有收敛、抑制细菌的作用,甚至能杀死食物里的部分细菌。痢疾杆菌的适宜生活环境偏碱性,食用食醋后,将痢疾杆菌的环境改为酸性,将其杀死,故食醋对痢疾有治疗作用。
大蒜含有植物杀菌素——硫化丙烯。它对痢疾、伤寒、葡萄球菌、链球菌等十多种细菌和阿米巴原虫都有强烈杀灭作用。有人试验:一小瓣大蒜放在口里细嚼,可以杀死口腔里的全部细菌,把大蒜压碎放在一滴含有很多细菌的生水里,1分钟内细菌全部死亡。紫皮大蒜比白皮大蒜疗效更佳。
大蒜在酸性环境里能提高功效四倍,如与醋合用,对治疗痢疾、肠炎效果更理想。
2 治疗痢疾的简易食疗 大蒜粥:将大米煮成粥,临熟前加入大蒜数瓣,用少许食盐调味。大蒜辛辣而温,少食能开胃醒腹,辟秽解毒,祛寒升温。常用于治疗腹泻、痢疾,尤其对痢疾偏于湿重而下痢白多赤少或纯为白冻者疗效更好。
马齿苋粥:鲜马齿览60克,洗净切碎和大米煮粥,加少许食盐调味。马齿苋能清热解毒、止痢,适用于治疗急性痢疾偏于热者,如泻下赤多白少,纯下赤冻、肛门灼热。
葱白粥:大米煮成粥,熟前加葱白5根再煮,以食盐调味温后再进服。
3 马齿苋团子治湿热痢疾 湿热痢疾是一种湿热之邪、阴滞肠腑病症,常有赤白脓相夹,稠黏气臭,腹胀痛,里急后重,小便赤短,或见畏寒发热、口干、苔黄、脉滑。取鲜马齿苋100克、大蒜1~2头,摊鸡蛋两个做馅,以小米面或玉米面加点白面包成团子上锅蒸熟食用。2~3天病即好转。
4 大蒜汁灌肠治痢疾 大蒜头适量,捣烂取汁30毫升,加冷开水至300毫升,充分搅匀,用灌肠器将大蒜液缓缓注入直肠。每日1次,成人1次用300毫升,儿童酌减,连用3~5日。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休息痢的定义 5 休息痢的病因 6 休息痢的症状 7 证候分析 8 休息痢的发展阶段 8.1 休息痢·发作期 8.2 休息痢·缓解期 9 休息痢的辨证分型 9.1 休息痢·脾气虚证 9.2 休息痢·脾阳虚证 9.3 休息痢·寒热错杂证 9.4 休息痢·瘀血内阻证 10 休息痢的治疗 10.1 治法 10.2 休息痢的方药治疗 10.3 休息痢的针灸治疗 10.3.1 方一 10.3.2 方二 10.3.3 方三 10.3.4 关于痢疾 11 参考资料 附: 1 治疗休息痢的方剂 2 治疗休息痢的中成药 3 休息痢相关药物 4 治疗休息痢的穴位 5 古籍中的休息痢 1 拼音 xiū xī lì
2 英文参考 recurrent dysentery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intermittent dysentery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0)]
recurrent dysentery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3 概述 休息痢(recurrent dysentery[1]、intermittent dysentery[2])为病名[3][4]。见《诸病源候论·痢病诸候》。《症因脉治》卷四有外感休息痢,内伤休息痢之别[3]。本病可见于慢性细菌性痢疾[3]。溃疡性结肠炎,慢性阿米巴痢疾及局限性肠炎等疾患[3]。
4 休息痢的定义 《中医药学名词》(2004):休息痢为长期反复发作的慢性痢疾[1]。
《中医药学名词》(2010):休息痢是指时止时发,久久不愈的慢性痢疾[3][2]。
5 休息痢的病因 休息痢多因治疗失宜,或气血虚弱,脾肾不足,以致正虚邪恋,湿热积滞伏于肠胃而成[3]。
6 休息痢的症状 特征为时止时发,久久不愈[3]。饮食减少,倦怠怯冷,嗜卧,临厕腹痛里急,发时大便赤白粘冻或呈果酱样,腹痛后重,舌质淡苔腻,脉濡软或虚数[5]。
7 证候分析 下痢日久,正虚邪恋,寒热夹杂,肠胃传导失司,故缠绵难愈,时发时止。脾胃虚弱,中阳健运失常,故纳减嗜卧,倦怠怯冷。湿热留连不去,病根未除,故感受外邪或饮食不当而诱发,发则腹痛里急,大便夹粘液或见赤色。苔腻不化,脉濡软虚数,乃湿热未尽正气虚弱之征。本证以时发时止,经年不愈为辨证重点。并宜详问是否有痢疾史。[5]
8 休息痢的发展阶段
9 休息痢的辨证分型
10 休息痢的治疗
缓解期,可见神疲乏力,食欲不振,形体消瘦四肢不温等症,治宜健运脾胃,补益气血为主,可选用补中益气汤、八珍汤等方;属肾亏者,四神丸[3]。《类证治裁》以屡发屡止,经久不愈,用诃黎勒散,因固涩太早,积滞未清,用香连丸加茯苓,枳实;因饮食失节,用香连丸加楂肉、神曲;中气下陷,用补中益气汤;因脏寒虚滑,用大断下丸[3]。《医贯》载有一种休息痢,系寒积大肠,独用一味巴豆炒研,蜡丸吞服[3]。
连理汤[备注]连理汤(《张氏医通》):人参、白术、干姜、炙甘草、黄连、茯苓加味。方中人参、白术、干姜、甘草温中健脾;黄连清除肠中湿热余邪。可加槟榔、木香、枳实等以调气行滞。[5]
如脾阳虚极,肠中寒积不化,遇寒即发,下痢白冻,倦怠少食,舌淡苔白,脉沉,可用《备急千金要方》温脾汤[备注]温脾汤(《备急千金要方》):附子、人参、大黄、甘草、干姜以温中散寒,消积导滞。此方为脾胃阳气不足,而积滞未尽之证而设,如单纯温补脾阳,则积滞不去,贸然予以通导,又更伤中阳,法宜兼顾两全,故于温补之中,佐以导下去积,实属扶正与驱邪兼顾的方法。但肾为胃关,开窍于二阴,若久痢不愈,势必累及于肾,如下痢兼见肾虚证候者,宜于补脾化滞中加入补肾之品。或久痢顽固不愈,证见寒热错杂者,可服《伤寒论》之乌梅丸[备注]乌梅丸(《伤寒论》):乌梅、黄连、黄柏、人参、当归、附子、桂枝、蜀椒、干姜、细辛。[5]
休息痢还可用鸦胆子仁治疗,成人每天服3次,每次15粒,胶囊分装,饭后服用,连服7~10天,可单独服用或配合上述方药使用。[5]
10.3.2 方二 治则:清热利湿,通肠导滞,久痢则兼补益脾肾
处方:天枢 上巨虚 三阴交
方义:天枢为大肠募穴,是大肠腑气汇聚之处,调理胃肠气机;上巨虚为大肠下合穴,可运化湿滞,取“合治内腑”之意;三阴交乃是足三阴经脉交会,可健脾化湿。诸穴相合,可以调肠胃气血,气调则湿化滞行,血调则血行痢除。
随证配穴:休息痢加脾俞、肾俞、关元,久痢脱肛加百会。
操作:毫针刺,泻法,每日1次,每次留针30min,对寒湿痢、休息痢可配合艾灸。
10.3.3 方三 [8]
选穴:以手阳明大肠经穴、背俞穴为主。取合谷、天枢、上巨虚、脾俞、胃俞、肾俞、关元穴。
随证配穴:大便粘滞带血、午后低热、心烦口干者,加照海、血海。
刺灸方法:针用补泻兼施,加灸。
方义:合谷、天枢、上巨虚三穴为治痢的基本方。加脾俞、胃俞,调补中气,以资化源。肾俞、关元培补肾气,以扶正祛邪。针后加灸,可温中祛邪。
10.3.4 关于痢疾 痢疾(dysentery[2][1])为病名[9]。见《严氏济生方》。《内经》作“肠澼”,《伤寒论》称“下利”、“热利”,《肘后备急方》称“下痢”,《诸病源候论》称为痢病,《备急千金要方》称作“滞下”,后世多称痢疾[9]。痢疾以腹痛,里急后重,下痢赤白脓血为主证[5]。发病骤急,可伴有恶寒发热;慢性痢疾则反复发作,迁延不愈[8]。多发于夏秋季节[7]。痢疾的治疗宜分辨虚实[9]。实证用清热化湿,凉血解毒,消积导滞等法[9]。虚证用补中益气,温阳固涩等法[9]。邪盛正虚者,宜扶正与祛邪法[9]。亦可兼用行血调气,前人有“行血则便脓自愈,调气则后重自除”之说[9]。
针灸治疗痢疾效果较好,不但能迅速控制症状,而且能消灭痢疾的病原体[8]。但中毒性痢疾,病情险恶,需采取综合治疗措施[8]。
痢疾发病期间,应控制饮食或禁食,并实行床边隔离。平素应注意饮食卫生,以防传染[8]。
本病常见于细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溃疡性结肠炎、过敏性结肠炎、食物中毒及肠吸收功能障碍性疾病[9]。
详见痢疾条。
11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