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膏为治疗急性热病的有效药物。但石膏须用生者更须大剂量方效。张老学习前贤用石膏之经验,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以生石膏为主与他药配伍,治疗各类发热性疾病,常随手奏效,其退热之功,直胜过犀角、羚羊等名贵药品。今不揣浅陋,仅将运用生石膏的经验简介于下:
1.治疗温热型流行性感冒
包括冬温和春温,临床主要表现壮热头痛,微恶寒,口渴,舌尖红,苔白,少津,脉象浮数。因风为阳邪,风邪挟温,不同于风寒,初起即壮热头痛,口渴脉浮数,舌尖赤等。治疗此症,银翘、桑菊效皆不显,笔者常用生石膏50g,加葛根、连翘各15-20g,一般药后得汗而热退,即所谓“体若燔炭,汗出而散”。
病例:刘某,男,34岁,1981年12月18日初诊。发病2日,壮热头痛,口渴,肢节酸楚,微恶寒无汗,舌尖赤,苔白少津,脉浮数,体温39.8°C。用羚翘丸等无效,病属冬温,宜清热解表。处方:生石膏30g,薄荷15g,连翘25g,葛根20g,银花30g,甘草15g,元参15g,花粉20g。服药3剂,周身汗出热除而愈。
2.治疗外寒里热之重感冒
此症在黑龙江省冬春两季较为多见,临床表现为发热恶寒,肢节酸痛难忍,头痛,口干渴,兼有呕恶、舌苔白干、脉浮滑带数。此为外感寒邪内蕴伏热,宜疏解表邪,加生石膏以清内热。处方:柴胡25g,桂枝15g,黄芩15g,白芍15g,半夏15g,生石膏75g,甘草10g。
此方仿柴胡桂枝汤意,加石膏以清里热;服药后汗出,诸症悉解。张老以此方治愈外寒内热之重感冒甚多,往往一剂知,二剂已。甄权谓:“石膏治伤寒头痛如裂,壮热皮如火燥和葱茶煎。”据临床观察与柴胡、桂枝合用得汗出则热退,头痛、肢节酸痛俱除,胜过葱茶远矣,本方除了治疗外寒内热之新感外,亦治外邪入里之伏邪。此伏邪非温病之伏邪,乃寒邪入里潜伏与内热互结。患者常长期发热,时起时伏,发作时则先寒后热,甚至有终年累月不解者。此方用柴胡、桂枝疏解外入之伏邪使之透表外出,生石膏以清内热,则顽固不解之发热可以解除。
于某,女,37岁,工人,1981年1月29日初诊。发烧2月余,上午体温39.5-40°C,持续至夜半热始退,翌日复如是,经本市各医院会诊无结果。张老审其发热之前先恶寒随之即热,自汗,肢节痛,恶心,耳鸣稍聋,便秘,舌苔白干,脉象弦滑。曾经用抗生素、氨基比林等一时下降旋又上升,持续2月余不退,病人体质日见衰弱。筹思良久,应按伏邪施治,辨证属三阳合病,宜解肌和解清热法。处方:柴胡30g,黄芩15g,半夏15g,桂枝15g,生石膏75g,白芍15g,党参20g,生姜10g,红枣3个,甘草10g,水煎服。
2月2日复诊:服上方3剂,热减大半,虽届时仍有热,但体温在37.5-38°C,全身已不痛,耳仍小鸣,纳差,苔白渐化,脉弦滑中略有缓象。此乃伏邪渐透病有转机,继用前方连服3剂,热除而愈。类似病例颇多,可参阅柴胡汤类方证治及其运用。
3.治疗暑温
《金匮要略》谓之暍。“太阳中热者,暍是也。汗出恶寒,身热而渴,白虎加人参汤主之。”此为感受暑热之邪所出现之证候,以汗出发热烦渴为主证。叶天士谓“夏暑发自阳明”即指此类,必以白虎加人参汤主之。生石膏常用至200~400g。张元素谓石膏为治“中暑潮热”之要药,信而有征。
邱某,男,30岁,农民,1967年7月2日就诊。当时张老在兰西县巡回医疗中遇此病人。神昏壮热,体温40.1°C,面赤唇干,舌焦,大汗出,大渴,心烦气促,头痛,脉洪大有力,此为暑热伤气,热炽津伤,宜清热益气生津。处方:生石膏200g,党参25g,知母20g,甘草10g。服2剂,体温降至35.8°C。神志清,脉滑,诸症悉退。
临床体会:凡热病见洪滑脉象,唇红,舌红,苔白稍粗涩,口略渴,恶寒不甚重者,即可放胆应用生石膏,不必拘泥于阳明经证之具备与否,若有轻微恶寒,恶风表证,也不必顾忌,可加解表药。临床观察凡内热盛而兼有表证者,解表药与石膏合用,常获汗出热解之效。若热病重如《伤寒论》所载:谵语遗尿脉滑而厥的真热假寒证时,必须投以大剂白虎汤。一剂不效,可以两三剂连服,隔4小时一次。张老治疗高热不退多采用连续服药法,使药能胜病多获良效。曾遇一病人,初起发热恶寒,继则不恶寒,壮热口渴。经中西医治疗,迁延不愈。后来身不热,但昏不知人,手脚厥冷,脉伏不出,举家恐慌,邀张老会诊。见其唇干舌绛、苔燥,面色如蒙尘垢,此乃热深厥亦深之真热假寒-证,投以大剂白虎汤合生脉饮,隔4小时服药一次,连服2剂,手足转温,脉亦出;唇舌起疱,势如火燎,为热邪外透之佳兆,病人神志转清醒,遂治而愈。
4.治疗大叶性肺炎及各类肺炎
此病属祖国医学“温热病”、“肺热喘咳”的范畴。凡遇咳嗽喘促,壮热无汗或自汗,舌干脉滑数或浮数等症,《伤寒论》中的麻杏石甘汤是很有效的方剂。张老经验,本方药量比重颇为重要,石膏用量需大于麻黄10倍左右,服药后往往热退喘平。麻黄为宣肺定喘之要药,但性温与肺热不宜,必须配合生石膏清热。如生石膏量小则达不到清热透邪之目的。近人蒲辅周谓石膏闭遏邪气,蒲氏所指是湿温之类。温热炽盛,非石膏莫救。
孙某,男,7岁,1978年11月5日初诊。该患得病7日,初起发热恶寒,后壮热无汗,体温39.7°C。听诊右肺有散在湿性罗音,X线示右肺呈高密度阴影,白细胞总数19.1x10^9/L,嗜中粒细胞75%,诊断为大叶性肺炎继发脓胸。用青链霉素、红霉素、氨苄西林治疗15天,未见明显好转,体温最高40.3°C,邀本人会诊。当时见咳声嘶哑、痰稠黏不易咯出,舌尖红,发热无汗,脉浮数。辨证为寒邪入肺、肺气郁闭、蕴而化热又挟饮邪。治宜宣肺清热逐饮,投以麻杏石甘汤合葶苈大枣泻肺汤。处方:麻黄7.5g,生石膏75g,杏仁15g,甘草75g,葶苈子15g,白芥子75g,桔梗10g,生姜5g,红枣3个。服药3剂后汗出热退,痰易咯出,咳喘大减,体温降至38.5°C左右。继服前方3剂,体温下降至37.5°C。鼻翼已不翕动,但仍喘促胸痛,大便秘。此属痰浊壅肺不能肃降,上方加瓜萎15g、大黄3g、半夏10g,以利肺泄痰浊。
服3剂,大便通,诸症悉退。经X线检查,右肺阴影已消失,继用滋阴润肺之剂,以善其后。
本案符合《医宗金鉴》喘证门马脾风,症见胸高气壅,肺胀喘满,两胁抬动,鼻翼翕动,大便秘,神气闷乱。盖因寒邪闭肺经,郁而化热,肺气不通。初治以宣肺清热,继以利下痰涎,先升后降,诸症悉平。麻杏石甘汤重在宣肺清热,麻黄、杏仁宣开肺气,石膏清热。麻黄与石膏合用,其作用不在发汗解表,重在宣肺泄热,故《伤寒论》谓“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用此方。张老临床体验,凡急性支气管炎、大叶性肺炎属邪热与痰浊阻于肺经,肺气郁闭者,皆可应用。
5.治疗猩红热(烂喉痧)
此为热入营血之证。张老昔年治此病甚多,见舌质虽红,但有白苔,壮热头痛,恶心呕吐,颈部腋下有痧疹出现,属气血两燔者,投以生石膏100g,蝉衣10g,连翘20g,金银花25g,丹皮15g,生地15g,紫草10g3服3剂后,可使热降疹退病愈。
罹猩红热后续发血尿者,张老亦用生石膏加生地、丹皮、二蓟、茅根等清热凉血之剂,收效甚速,可见用生石膏不必拘泥于温病学家的热在气分之说。
6.流行性乙型脑炎及森林脑炎
症见壮热,神昏谵语,口噤面垢,背反张,项强直,口渴,脉洪数,舌苔黄干或见四肢痉挛,抽搐不已,角弓反张,两目上视,口唇青紫,口燥咽干,脉沉伏不出,舌苔如霜。此即“壮火食气”、“阳毒伏匿”之证,可投以生石膏100-200g,元参25g,蜈松2条,全虫10g,银花50g,葛根25g。煎后徐徐温服送下,此类病人多不能服药,可用鼻饲法。流行性乙型脑炎在黑龙江省较为罕见,森林脑炎则多见,张老遇此病常用大剂生石膏配合上述药物治疗,效果显著。如见大便秘结、腹硬满、舌黄燥,可用大承气汤,重用大黄、芒硝,加用生石膏150-200g,大便通,燥屎得下,病情即见转机。此为阳明经腑合治之法。
陈某,男,38岁,伐木工人。1961年9月15日在哈市某医院住院确诊为“森林脑炎”,邀张老会诊,病人高热39.8-40°C,神志昏聩、狂叫、面垢、目赤项强、角弓反张、舌绛苔燥、手足抽搐、厥冷、躁动不宁、二便闭结、脉沉数有力,此为暑湿暑厥重症,热邪结于阳明,因其如狂乃热入血分,瘀血内结上犯神明宜大剂桃仁承气汤下瘀血,重加生石膏清气分之热。
处方:桃仁50g,大黄50g,芒硝50g(冲),甘草20g,生石膏200g。服2剂,二便遂通,下燥屎及红灰污水样便甚多,热大减,狂叫谵语亦止,手足转温,已不躁动。
又用生石膏100g,大黄25g,桃仁25g,枳实15g,川朴15g,芒硝20g(冲),元参25g,生地25g,甘草15g。继服上方3剂后,神志转清,眼珠转动自如,脉见沉弦,舌红转润苔已薄,继以清热解毒养阴之剂调治而愈。
本案属暑厥,暑风之重症。又符合《金匮要略》“腹满口噤、卧不着席、脚挛急、必齿齿”之痉病重症。故于桃仁承气汤中加生石膏,以清热生津,获效甚捷。
7.治疗温毒发斑
高热面赤、狂躁谵语、全身斑疹密集或斑烂点紫、脉洪大、舌艳红、苔黄燥或舌卷焦黑如烟熏,此为热毒入于营血,用清瘟败毒饮,重用生石膏加紫草等,以清热凉血解毒。
杨某,女,11岁,学生,1982年1月8日初诊。病孩罹淋巴肉瘤3年余,经北京某医院用长春新碱、环磷酰胺及肾上腺皮质激素维持,病情一直稳定,因其弟出水痘感染,于1981年12月31日,上下肢出现少数红色皮疹,翌日发烧,斑疹逐渐增多,体温达39°C。经哈市某医院儿科确诊为水痘,用青链霉素热不降,体温仍在39~39.8°C之间,斑疹继续外出不止,入某院儿科传染病房治疗,又用氨苄西林、维生素C,体温依然不下,斑疹仍继出不止,乃邀张老会诊。病孩壮热,其头面、眼睑、躯干、四肢以及手指足趾,前后阴部、鼻腔、喉咙斑疮密集色赤,或丘形融合成片,几乎无健康皮肤,眼不能睁,语言声音嘶哑,咽喉部周围红赤,小便色黄赤如浓茶,大便微干,脉滑数,舌红无荅少津,神志清无谵语。血象:血红蛋白100g/L全血,红细胞3.33x10^12/L,白细胞4x10^9/L,多核62%,淋巴36%,单核2%。诊断:温毒发斑。辨证温毒之邪郁于阳明。治则:清热凉血,解毒化斑。
处方:大青叶15g,板蓝根20g,双花30g,连翘20g,元参20g,生地20g,寸冬15g,丹皮15g,甘草10g,赤芍15g,黄芩10g,生石膏70g,水煎服。
嘱其隔5小时服药一次,服药2剂后,体温一度下降至37.4°C,4小时后又上升到39°C,但其颜面水疱疹干枯,再无皮疹出现,大便泻,日3~4次,色污黄。嘱继服上方2剂,服药后体温降至37.4°C,但下午又上升到38.4°C,此乃热毒从大肠外出之佳兆,继用下方:
大青叶15g,银花30g,板蓝根20g,连翘20g,元参20g,丹皮15g,生石膏50g,黄芩15g,花粉15g,寸冬15g,山豆根20g,生地20g,栀子10g.又用2剂,体温下降至35.7°C不再上升,患儿全身皮疹逐渐干枯脱落,能进食,大便日行1次,检查肝脾,肝肋下10cm,脾可触及边缘。血红蛋白60g/L全血,红细胞0.24x10^12/L,白细胞0.36x10^9/L,温毒已解,防宿疾复发,以养血凉血之剂调之。处方:当归20g,生地20g,川芎15g,白芍20g,丹皮15g,地骨皮15g,玉竹15g,元参15g,连翘20g。服上方6剂,血红蛋白85g/L,红细胞2.8x10^12/L,白细胞5.8x10^9/L,皮疹大部分消退;精神、食欲正常,以上方增减善后,血象终于恢复正常。
本案在水痘高峰时高热不退,病情极为危笃,重用生石膏达70g,采取连续服药法,以期药能胜病,足证生石膏是清热解毒之良药。
8.麻疹、麻疹并发肺炎
初期为风邪所郁者,用升麻葛根汤加味主治。若疹出色红紫或黑、高热喘咳、烦躁不宁、脉洪数或滑数,急宜清热透表,用生石膏100g,紫草、升麻、葛根、丹皮各5-10g。张老以此方治愈麻毒陷肺者甚多,用之及时,无不获效。此病期必须用大剂量生石膏方可挽救,喘甚可加麻黄,痰多酌加葶苈、桑白皮等。
9.治产后发热
产后在一般情况下忌用寒凉之药,但产后确有实热,生石膏亦在所不忌。《金匮要略》有竹皮大丸,治妇人“乳中(产乳期)虚,烦乱呕逆、安中益气”方中白薇与石膏合伍,可退热除烦,通乳定乱;竹茹与石膏同用,善治胃中实热上逆之呕吐,张锡纯氏曾盛赞此方之功效。张老在1981年6月治一少妇产后发热,投以生石膏为主的方剂而热退。
薛某,女,28岁,1981年6月4日初诊。产后20余天,左乳房红肿、硬胀,乳汁不下,发烧。西医诊为乳腺炎,先后用青链霉素、红霉素其热不下。体温在38.4-39.2°C之间已2周余。病家甚为恐惧,邀张老往诊。察其脉滑数有力,左乳房肿胀,乳汁不通,稍有焮赤,舌红苔燥。此是胃中实热不解,宜用清热解毒、通乳之剂。
处方:瓜蒌20g,漏芦20g,生石膏50g,丹皮15g,赤芍15g,柴胡20g,黄芩15g,蒲公英60g,寄奴15g。服前方3剂右乳房胀见消,体温下降至37.5T,继用前方加连翅30g,又服5剂,乳房肿全消,乳汁已通,体温36.2°C,病愈。
再如产褥热高热口渴、头痛、神昏谵语、便结尿黄、脉象洪数、舌苔黄燥,属阳明温病,亦必须重用生石膏,辅以党参以益气。张老遇此症为顾产后血虚常用白虎人参汤加当归20g养血,每奏良效。
10.治肺感染
脉见洪滑,大便干燥,咳嗽,咳痰稠黏,有时带血,口渴喜冷饮,胸痛,舌苔黄燥者,此属胃腑实热,肺受火灼,用白虎汤加黄芩以清肺胃之热,效果颇佳。曾治一例支气管扩张合并肺感染病人咯血不止,黄痰稠黏,用生石膏50g加用凉血止血之剂痰转稀薄,咯血止,发热退,病乃获愈。
11.治疗支气管炎、肺气肿合并感染
症见咳嗽痰稠或咳黄痰、身热恶寒、肢节酸痛。此证为表寒里饮挟热,宜小青龙加石膏汤治疗颇效。
刘某,女,63岁,病人素患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入冬以来,气候突变,感冒咳嗽加重,喘息不得卧,身热,体温38.7°C,恶寒,肢节酸痛。咳痰稠黏不易咯出,气短,干呕欲吐,脉象浮滑带数,舌质红苔白腻。
处方:麻黄75g,生石膏50g,干姜10g,桂枝10g,白芍15g,甘草75g,半夏15g,细辛5g,五味10g。服药2剂,身热恶寒皆除,咳喘减轻大半,痰变稀薄,继以前方增损而安。
12.泌尿系感染
症见高热不退,有时用西药抗生素类,热亦不退。张老用八正散加石膏,发热及尿路刺激症状可迅速消除,临床治疗此类疾病甚多。
李某,女,37岁,工人,1981年1月29日初诊。发烧10余日不解,尿频,尿急,小便赤涩痛,周身肢节及腰酸痛,体温39.2°C。尿检白细胞满视野,脓球(++)、红细胞15-20个、蛋白(+)。脉象滑数、舌干赤,西医诊断:急性肾盂肾炎。由于青霉素过敏,用红霉素、氯霉素热不下,高热10余日不退,病人甚恐惧,邀张老往诊,诊为热淋。用清热解毒利水通淋法。
处方:生石膏75g,瞿麦75g,扁蓄20g,车前子15g(布包),木通15g,大黄5g,滑石20g,焦栀15g,茅根50g,银花50g,甘草10g,水愈服。
上方连服6剂,发热退,体温下降至36.2°C,诸症悉除,尿检白细胞1~2、脓球(-)、红细胞2~3、蛋白(-),舌润脉缓。继以清热解毒之剂,连服3剂而愈。
13.治口疮、齿龈溃烂、牙痛、唇舌溃疡顽固不愈
此乃足阳明胃经积热,循经上犯所致。不能只着重于局部的治疗,必须重用生石膏以清阳明之热。张老遇此症常用李东垣之清胃散重加石膏,取效甚捷。
近治一患者于某,唇舌及牙龈溃疡糜烂,用中西药罔效,时退时起反复不愈。经1年多时间的治疗不能根除。某医院谓有恶性变之虞,病人甚为忧虑,诊脉滑而有力、唇赤干、舌红少津、边缘有溃疡。
处方:生地25g,川连10g,丹皮15g,当归15g,升麻10g,生石膏75g,板蓝根20g,连翅25g,双花30g。上方连服20余剂,口腔溃疡痊愈,再不复出。此方即清胃散重加生石膏,以清阳明之积热,又加板蓝根、银翘清热解毒,积年沉疴得以向愈。
14.急性风湿热、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
急性风湿之发热,亦是顽固难治之症。《素问·四时刺逆从论》谓之热痹,病机为热邪痹阻关节,或内有蕴热,复感风寒湿邪与热邪搏结而起。临床表现关节红肿热痛伴有发热口渴、脉数、舌苔燥等症。《金匮要略》有桂枝芍药知母汤,《千金要方》有犀角散等,治疗此类痹证疗效多不满意。张老常用生石膏50-70g,防己、秦艽、穿山龙、地龙、贯筋草、丹皮等以清热、祛风、活络,疗效颇佳。1981年曾治杜某,女,27岁,发烧1年余不退,关节肿痛,脉数舌燥,久治无效。张老用上方,稍有增减,服药近百剂,发热已退,关节肿疼全消,病情获得完全缓解,足证石膏为治疗急性风湿发热之良药。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