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养生之道>中医综合>偏方秘方

石菖蒲的作用与功效,石菖蒲的临床应用经验

时间: 2023-11-17 04:48:04

石菖蒲的作用与功效,石菖蒲的临床应用经验

石菖蒲为天南星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石菖蒲的干燥根茎,味辛微温,入心、肝、脾、胃经,气薄清香,辛开芳化。功能化痰开窍、醒神益智、化湿行气、和中开胃、辟秽泄浊,临床应用广泛。徐老60年的中医临床经验认为,本品虽属开窍药范畴,但在消化系统疾病中也常使用,兹就徐老临床使用石菖蒲经验浅述如下。

  1.纳呆、食欲不振

《本草纲目》云石菖蒲能“润五脏,裨六腑,开胃口”。《本草备要》谓其“辛苦而温,芳香而散”,“除痰消积,开胃宽中”。《药性考》称其能“除烦止吐,舒脾开胃”,一般用于脾胃湿浊壅盛而纳呆不思饮食。徐老认为本品化湿醒脾开胃作用甚好,常配以佩兰、陈皮,对药物性胃炎而脘痞纳差属湿浊中阻者投此药尤宜。此外,有些患者湿邪不著,胃脘也无明显胀痛,唯诉食欲不振,持续日久,不知饥,饮食甚少,胃纳呈呆滞状态,因而体重减轻,神倦无力,运用石菖蒲大有“醒胃”之功,若配佩兰、谷麦芽、鸡内金、石见穿等药,其效尤佳。

  2.胃脘痛

《名医别录》提出石菖蒲能“温胃肠”;《滇南本草》载其“治九种胃气,止疼痛”;缪希雍《本草经疏》曰:“其味苦辛,其气大温”,“此通利心脾二经之要药也”,“气味辛温,气厚发热,故温胃肠”。徐老认为湿浊内盛,舌苔白腻,经久难化,口中豁,可在平胃散、不换金正气散等方中配用本品,以增其效;寒湿中阻,舌苔白腻或薄白,胃脘胀痛而受寒加重者,一般用温中化湿药后见效尚不快者,用石菖蒲与薤白、肉桂配伍,颇有良效,为治胃痛之变法;寒湿甚者,石菖蒲还可酌配草豆蔻、草果;湿浊郁而化热者,可与黄连、黄芩配用,化湿清热而兼苦辛通降之功。有的因情志不畅而诱发胃痛,心情抑郁,气滞不解,气郁津凝,成为湿浊者,也可用石菖蒲,或配用合欢花、郁金等,每可奏效。胃炎兼有食管炎症,脘痞,胸骨后不适,胸膈胀闷,善太息,于辨证方中加用石菖蒲,颇有良效。

贲门失弛缓症,或幽门不完全梗阻,食入呕恶,或朝食暮吐,前者属噎膈,后者似反胃,可据证选方,配加石菖蒲、通草,徐老认为具有通胃窍的作用。胃下垂、慢性胃炎脘腹有如水击气之声,病人在松弛、收缩腹肌时其声甚显,旁人亦可闻之,可用石菖蒲配防风,化湿祛风相伍;如不效,则配加茯苓、泽泻、白术等加强健脾利湿。现代研究证明石菖蒲水提液对胃肠肌电活动呈抑制作用,其作用是通过阻断胆碱能M受体及迷走神经的非胆碱能受体实现的,而与肾上腺素能受体无关。此实验结果为石菖蒲在临床上对胃脘胀痛的治疗作用提供了一定的药理学依据。

 3.泻痢、腹痛

《日华子本草》谓石菖蒲“除风下气……止心腹痛,霍乱转筋”。《本草备要》云其能“疗噤口毒痢”。徐老认为石菖蒲治疗久泻腹鸣,尤为适用,可选参苓白术散、升阳除湿汤、痛泻要方,配用石菖蒲;久痢则与仙鹤草配用;久泻久痢,大便有赤白黏冻,腹痛隐隐,如慢性结肠炎、慢性菌痢、溃疡性结肠炎等疾患,宜用本品配伍治疗,也可用石菖蒲20~30g加仙鹤草、地榆浓煎保留灌肠。肠功能紊乱,每遇进餐后辄欲大便,大便易溏者,石菖蒲亦有效。

  4.不寐、郁证

《本草汇言》谓“石菖蒲能通心气……达肝气……通透五脏六腑十二经十五络之药也”。《重庆堂随笔》谓“石菖蒲,舒心气、畅心神、怡心情、益心志,妙药也”,“清解药用之,赖以祛痰秽之浊而卫宫城,滋养药用之,借以宣心思之结而通神明”。徐老认为对于不寐,据证加入石菖蒲,白昼服药,通脑醒神;睡前服药,怡心宁神,对调节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和抑制,具有良好的作用。治郁证,尤其是状如“脏燥”证者,用石菖蒲与甘麦大枣汤相配,解郁而畅心神,可增其疗效,临床用之,屡有佳效。

 5.头面诸疾

《神农本草经》云石菖蒲能“开心孔,补五脏,通九窍,明耳目,出声音”。徐教授认为石菖蒲可用治偏头痛、瘀血头痛,后者由于痛久入络或外伤跌仆之后,脑髓受震,局部络脉疲滞,不通则痛,常用王清任通窍活血汤为主方,由于目前麝香难以取得,徐老常以石菖蒲代之,其效也良。面痛(三叉神经痛)配加石菖蒲亦具通络散风定痛之功。《名医别录》称其能"主耳聋”,《药性论》则称其能“治耳鸣”,因此,徐老认为对耳鸣重听,闭气不适,耳窍不通,随证配加石菖蒲、通草,其效尤良;对气闭耳鸣耳聋,徐教授用通气散(柴胡、川芎,香附)加石菖蒲,颇有效验。其他如头额痛,鼻不能闻香臭,善嚏易感冒,副鼻窦炎或过敏性鼻炎,石菖蒲也是良药。

  6.益智

《神农本草经》云石菖蒲“久服轻身,不忘,不迷惑,延年”。《别录》谓其“聪耳目,益心智”。《本草新编》云其“能开心窍,善通气……除烦闷,能治善忘”。《本草正义》云:“菖蒲味辛气温……且清芬之气,能助人振刷精神,故使耳目聪明,九窍通利。”《医学人门》则用菖蒲丸治小儿口软语迟。徐老认为小儿智力低下、发育迟缓及老年记忆力减退,甚则老年痴呆症,一般属脾肾两虚者为主,在辨证用药的基础上,配伍石菖蒲可提高开窍益智的作用,若兼痰湿蒙蔽清窍者,则其效尤著。现代药理研究也证实,石菖蒲水提纯液对正常小鼠的学习记忆有促进作用,还能明显改善东莨菪碱、亚硝酸钠所致小鼠记忆获得和记忆巩固障碍,能明显改善亚硝酸钠、氰化钾和结扎两侧颈总动脉所致小鼠的缺氧状态,从而改善小鼠因大脑缺氧造成的记忆巩固障碍。

石菖蒲的功效与作用

5 改善记忆力 石菖蒲水煎剂中含有挥发油、α-细辛醚、β-细辛醚,均有镇静、抗惊厥、抗抑郁、改善学习记忆力和抗脑损伤的作用。

6 抑菌 石菖蒲高浓度浸出液对对堇色毛癣菌、同心性毛癣菌、许兰黄癣菌、奥杜盎小芽胞癣菌、铁锈色小芽胞癣菌、羊毛状小芽胞癣菌、腹股沟表批癣菌、红色表皮癣菌、考夫曼-沃尔夫表皮癣菌、星形奴卡菌等皮肤真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

7 治疗神经性呕吐 另有用单味菖蒲煎服治疗神经性呕吐,以石菖蒲复方治疗脑震荡后遗症、神经衰弱、心肌梗死、失音、慢性咽喉疾患等。

8 平喘 石菖蒲中所含的α-细辛醚有平喘作用,能对抗组胺引起的支气管收缩, 并有镇咳作用。临床上对支气管哮喘患者的肺通气功能有改善作用。

?石菖蒲的临床药用功效

石菖蒲又名昌本、菖蒲、剑叶菖蒲、山菖蒲等。性味辛、微温,入心、肝、脾经,具有开窍豁痰、理气活血、散风祛湿的功效。近来在临床上运用十分广泛,现介绍于下:
1.镇静安神,治失眠症。 石菖蒲对某些中枢神经有抑制作用,能镇静安神、催眠,又有芳香化浊、祛痰湿的作用,对治痰热内扰之不寐症有较好的疗效。对于精神病患者亦有镇静和催眠作用。
2.醒脾和胃,治湿困脾胃症。本品含有挥发油,气芳香,能促进消化液分泌及抑制胃肠异常发酵,故能醒脾和胃助运化,用治湿困脾胃症。湿困脾胃,健运失司,则胸闷腹胀,全身困重乏力,纳呆口淡,或胸痞呕恶。临床中,常用石菖蒲、郁金、藿香等配伍。如连朴饮治湿热中阻,藿香正气散加石菖蒲治湿困脾胃,香砂六君子汤加石菖蒲、佩兰治脾虚湿阻等,均取石菖蒲和中辟浊之功效。
3.豁痰开窍,治癫痫症。石菖蒲气味芳香,能化湿浊,有宣窍祛痰湿的作用,适用于痰湿蒙蔽、清阳不升而引起的神志不清、耳聋目昏、精神迟钝等。
4.芳香辟浊,预防疾病。 石菖蒲气味芳香,能辟秽化浊,有解毒驱邪之功,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预防疾病的常用药。古人有在端午节用鲜石菖蒲、鲜艾叶挂在门窗上的习俗,作为预防瘟疫之用,皆取石菖蒲芳香辟浊、解毒驱邪的功效。
5.理气活血,治关节疼痛。石菖蒲味辛,能理气活血,祛风宣湿,用治风湿痹阻、关节疼痛,或跌打损伤之瘀肿疼痛症,临床常用鲜石菖蒲、生姜、栀子等捣碎,敷于疼痛局部,有消肿止痛的作用;若将药捣碎后加适量白酒在锅内炒热后再敷于痛处,效果更佳。

“石菖蒲”的功效及其应用

石菖蒲别名:山菖蒲、金钱蒲、水剑草、香菖蒲等。

性味归经:性温,味辛、苦,归心、胃经。

用法用量:一般用量为3 9克,煎服,鲜品加倍。

功效主治:石菖蒲具有开窍醒脑、化湿和胃、宁神益志的功效。可以用于治疗痰湿秽浊之邪蒙蔽清窍所致的神志昏乱;湿浊中阻、脘闷腹胀、痞塞疼痛;以及湿浊、热毒蕴结肠中所致的水谷不纳、里急后重等。阴虚血热者忌用。

治病配方

1、治霍乱吐泻不止:石菖蒲、高良姜、陈皮各50克,白术、炙甘草各25克。将以上5味中药研成粗末。每服15克,水煎,去渣,取汁,温服。(出自《圣济总录》石菖蒲饮)

2、治赤白带下:石菖蒲、补骨脂各等分。将以上中药炒为末。每服10克,温酒送服。(出自《女性良方》) 气芳香。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

猜你喜欢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鲁ICP备2022001955号-4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