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介绍:
银翘散是最著名的古方之一,临床应用范围及其广泛。本书汇集了银翘散证治的理论、临床与实验的国内外研究资料,尤其突出其临床应用,涉及内、外、妇、儿、五官等临床各科,按病证分类介绍,并综合了国内外探索银翘散作用机理等实验研究的新发现,内容丰富、翔实,较为充分地反映了当代研究的最新成果,是从事中医药学习与研究者不可多得的参考文献,可供中医、中西医结合等专业的医疗、教学、科研人员和大中专院校学生以及其他对中医药感兴趣者参考。
目录:
上篇 理论研究
第一章 概述
第一节 银翘散的组成
第二节 银翘散的功效和应用
第三节 银翘散的现代剂型与制作工艺
第四节 银翘散的衍生方
第二章 古今医家论银翘散
中篇 临床研究
第一章 传染病
第一节 流行性感冒
第二节 麻疹
第三节 风疹
第四节 水痘
第五节 手足口综合征
第六节 流行性肋腺炎
第七节 流行性出血热
第八节 猩红热
第九节 登革热
第十节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第十一节 流行性乙型脑炎
第十二节 水痘合并急性小脑共济失调
第二章 内科疾病
第一节 呼吸系统疾病
一、上呼吸道感染
二、外感高热症
三、咳嗽
四、慢性肺源性心脏病
第二节 循环系统疾病
湿热型胃痛
第三节 消化系统疾病
湿热型胃痛
第四节 泌尿系统疾病
一、急性肾小球肾炎
二、紫癜性肾炎
三、IgA肾炎
第五节 血液系统疾病
一、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二、白细胞减少性高烧
第三章 神经精神疾病
第一节 三叉神经病
第二节 病毒性脑膜炎
第三节 精神分裂症
第四章 妇科疾病
第一节 盆腔炎
第二节 盆腔炎性包块
第五章 儿科疾病
第一节 小儿外感感发热
第二节 小儿上呼吸道感染
第三节 小儿急性扁桃体炎
……
第六章 外科疾病
第七章 皮肤科疾病
第八章 眼科疾病
第九章 耳鼻咽喉科疾病
下篇 实验研究
第一章 有效成分分析
第二章 药理研究
第三章 长毒性实验研究
现如今有很多的人都比较喜欢中医,中医是凝结了中华文化的一种代表,而且中医是特别神奇的一种医学。但是也并不是所有人都有机会去正规的大学去学习,有实践经验,所以很多人都希望能够自学中医,接触到中医。那么如果是自学中医的话,在学习这方面应该有哪样的顺序。
一、初学者《医学三字经》了解医学文化
对于比较喜欢中医的人来讲,可以从医学三字经开始学起,这是属于中医方面启蒙类的书籍。可以通过这本书去了解关于中医的文化和背景,这样才能够进一步的去了解。医学三字经的原文是比较简洁的,而且这本书有了更多的延伸,还有解读。该书的作者也是较为有名的中医名家,在读这本书的时候,一定能够收获更多关于中医方面的知识。在市面上医学三字经是有比较多的版本的,有一个是标注了白话版,其实还是对老板比较受欢迎,有的价钱并不是很高,特别适合学习基础的人去学习。
二、入门的几套书籍
《中医入门》如果是想更加系统的去学习中医这本书是可以的,因为该说的作者是一生都在进行医学方面的教育,这也是他经过多年的行医所总结出来的,关于中医基础方面的作品,对于初学者来讲能够掌握最基本的中医理论。而且这本书的价格也是非常便宜的,对于初学者来讲能够更好的去了解中医,学习到不少的知识是不2的选择。要知道想学习中医中药是没有办法避免的,所以说要懂得一定的药性,还有一本关于中医方面的教材,是目前我们国家各种中医教材的一种蓝本,很多的教材都是通过这个所演变而来的,叫做《中药学》。
还有一本《药性赋》,这本书将248种常用的药物都进行了分类,而且人们在读的时候更便于记忆更便于记忆,每一种药性都概括的比较精辟可以,也记在心中,可以说是能够终生受用,一直以来都受到了读者们的喜欢,一直沿用至今。
有不少人在带徒弟的时候都必须读这本书籍,传统的版本当中,每一条后面都是有现代的注释的,关于药性的一种研究,还有常用的各种配方,所以食用价值是非常高的。对于初学者来讲,价格还很便宜,而且特别适合通读。大家需要注意的是尽量不要购买本草纲目,因为在市面上是有太多的版本的,都是参差不齐的,有一些虽然是精美包装,但是它的文化范畴却不是很正确。如果经济条件允许的话可以购买《李时珍医学全书》这里面所涵盖的是所有它的著作包装也很精美,在质量这方面也是能够得到保障的。我想在中医这方面有更加的深造,就可以买名中医名家所推荐的书。
辛温解表
001、麻黄汤中用桂枝,杏仁甘草四般施,发热恶寒头项痛,喘而无汗服之宜。
002、桂枝汤治太阳风,芍药甘草姜枣同,解肌发表调营卫,表虚有汗此为功。
003、大青龙汤桂麻黄,杏草石膏姜枣藏,太阳无汗兼烦躁,风寒两解此为良。
004、小青龙汤最有功,风寒束表饮停胸,辛夏甘草和五味,姜桂麻黄芍药同。
005、九味羌活用防风,细辛苍芷与川芎,黄芩生地同甘草,分经论治宜变通。
006、三物香薷豆朴先,散寒化湿功效兼,若益银翘豆易花,新加香薷祛暑煎。
辛凉解表
007、银翘散主上焦疴,竹叶荆牛豉薄荷,甘桔芦根凉解法,清疏风热煮无过。
008、桑菊饮中桔杏翘,芦根甘草薄荷绕,清疏肺卫轻宣剂,风温咳嗽服之消。
009、伤寒麻杏甘石汤,汗出而喘法度良,辛凉宣泄能清肺,定喘除热效力彰。
扶正解表
010、人参败毒茯苓草,枳桔柴前羌独芎,薄荷少许姜三片,时行感冒有奇功。
011、麻黄附子细辛汤,发表温经两法彰,若非表里相兼治,少阴反热曷能康。
012、加减葳蕤用白薇,豆豉葱白桔梗随,草枣薄荷八味共,滋阴发汗功可慰。
寒下
013、大承气汤用硝黄,配伍枳朴泻力强,痞满燥实四证见,峻下热结宜此方。
014、金匮大黄牡丹汤,桃仁瓜子芒硝囊,肠痈初起腹按痛,苔黄脉数服之康。
温下
015、温脾人参干姜草,附子大黄大剂量,寒热并行治寒积,脐腹绞结痛非常。
016、三物备急巴豆研,干姜大黄不需煎,卒然腹痛因寒积,连投此方急救先。
润下
017、麻子仁丸治脾约,大黄枳朴杏仁芍,胃热津枯便难解,润肠通便法高超。
逐水
018、十枣逐水效堪夸,大戟甘遂与芫花,悬饮内停胸胁痛,大腹肿满用无差。
019、舟车牵牛与大黄,遂戟芫花槟木香,青皮陈皮轻粉入,泻水消胀力量强。
攻补兼施
020、黄龙枳朴与硝黄,参归甘桔枣生姜,阳明腑实气血弱,攻补兼施效力强。
021、增液承气参地冬,硝黄加入五药供,热结阴亏大便秘,增水行舟肠腑通。
和解少阳
022、小柴胡汤和解功,半夏人参甘草从,更用黄芩生姜枣,少阳百病此为宗。
023、大柴胡汤用大黄,枳实夏芍枣生姜,少阳阳明同合病,和解功里效无双。
024、蒿芩清胆夏竹茹,碧玉赤苓枳陈辅,清胆利湿又和胃,少阳湿热痰浊阻。
025、达原草果槟厚朴,知母黄芩芍甘佐,辟秽化浊达膜原,邪伏膜原寒热作。
调和肝脾
026、阳郁厥逆四逆散,等分柴芍枳实甘,透邪解郁理肝脾,肝郁脾滞力能堪。
027、逍遥散用当归芍,柴苓术草加姜薄,肝郁血虚脾气弱,调和肝脾功效卓。
028、痛泻要方用陈皮,术芍防风共成剂,肠鸣泄泻腹又痛,治在泻肝与实脾。
调和肠胃
029、半夏泻心配芩连,干姜人参草枣全,辛开苦降除痞满,寒热错杂脾证益。
温中祛寒
030、理中干姜参术甘,温中健脾治虚寒,中阳不足痛呕利,丸汤两用腹中暖。
031、吴茱萸汤重用姜,人参大枣共煎尝,厥阴头痛胃寒呕,温中补虚降逆良。
032、小建中汤君饴糖,方含桂枝加芍汤,温中补虚和缓急,虚劳里急腹痛康。
回阳救逆
033、四逆汤中附草姜,阳衰寒厥急煎尝,腹痛吐泻脉沉细,急投此方可回阳。
034回阳救急用六君,桂附干姜五味群,加麝三厘或胆汁,三阴寒厥建奇勋。
温经散寒
036、当归四逆用桂芍,细辛通草甘大枣,养血温经通脉剂,血虚寒厥服之效。
038、阳和熟地鹿角胶,姜炭肉桂麻芥草,温阳补血散寒滞,阳虚寒厥阴疽疗。
清气分热
039、白虎膏知甘草粳,气分大热此方清,热渴汗出脉洪大,加入人参气津生。
040、竹叶石膏汤人参,麦冬半夏甘草临,再加粳米同煎服,清热益气养阴津。
清营凉血
041、清营汤是鞠通方,热入心包营血伤,角地银翘玄连竹,丹麦清热佐之良。
042、犀角地黄芍药丹,血热妄行吐衄斑,蓄血发狂舌质绛,凉血散瘀病可痊。
清热解毒
043、黄连解毒汤四味,黄芩黄柏栀子备,躁狂大热呕不眠,吐衄斑黄均可为。
044、凉膈硝黄栀子翘,黄芩甘草薄荷饶,竹叶蜜煎疗膈上,中焦燥实服之消。
045、普济消毒芩连鼠,玄参甘桔蓝根侣,升柴马勃连翘陈,僵蚕薄荷为末咀。
046、仙方活命金银花,防芷归陈草芍加,贝母花粉兼乳没,穿山角刺酒煎佳。
047、五味消毒治诸疔,银花野菊紫地丁,蒲公英与天葵子,痈疮疖肿亦堪灵。
清脏腑热
048、导赤生地与木通,草梢竹叶四般共,口糜淋痛小肠火,引热同归小便中。
049、龙胆泻肝栀芩柴,生地车前泽泻偕,木通甘草当归合,肝经湿热力能排。
050、左金连茱六一丸,肝火犯胃吐吞酸,再加芍药名戊己,热泻热痢服之安。
051、清胃散用升麻连,当归生地牡丹全,或加石膏清胃热,口疮吐衄与牙宣。
052、玉女煎用熟地黄,膏知牛膝麦冬嚢,胃火阴虚相因病,牙痛齿枯宜煎尝。
053、苇茎汤方出《千金》,桃仁苡仁冬瓜仁,肺痈痰热兼瘀血,化浊排脓病自宁。
054、泻白桑皮地骨皮,甘草粳米四般宜,泻肺伏火平喘咳,不伤娇脏显神奇。
055、芍药汤中用大黄,芩连归桂槟草香,清热燥湿调气血,里急腹痛自安康。
056、葛根黄芩黄连汤,再加甘草合煎尝,邪陷阳明成热利,清里解表保安康。
057、白头翁汤治热痢,黄连黄柏与秦皮,味苦性寒能凉血,解毒坚阴功效奇。
清热祛暑
058、六一散用滑石草,清暑利湿有功效,益元碧玉与鸡苏,砂黛薄荷加之好。
059、王氏清暑益气汤,善治中暑气阴伤,洋参冬斛荷瓜翠,连竹知母甘粳嚢。
清虚热
060、青蒿鳖甲知地丹,热自阴来细察看,夜热早凉无汗出,养阴透热服之安。
061、清骨散用银柴胡,胡连秦艽鳖甲扶,地骨青蒿知母草,骨蒸劳热保无虞。
凉开
062、安宫牛黄开窍方,芩连栀郁朱雄黄,牛角珍珠冰麝箔,热闭心包功效良。
063、紫雪羚牛朱朴硝,硝磁寒水滑石膏,丁沉木麝升玄草,不用赤金法亦超。
064、至宝朱砂麝香息,雄黄牛角与牛黄,金银二箔兼龙脑,琥珀还同玳瑁良。
温开
065、苏合香丸麝息香,木丁朱乳荜檀嚢,牛冰术沉诃香附,中恶急救莫彷惶。
补气
066、四君子汤中和义,参术茯苓甘草比,益以夏陈名六君,祛痰补益气虚饵。除却半夏名异功,或加香砂气滞使。
067、参苓白术扁豆陈,山药甘莲砂薏仁,桔梗上浮兼保肺,枣汤调服益脾神。
068、补中益气芪术陈,升柴参草当归身,虚劳内伤功独擅,亦治阳虚外感因。
069、生脉麦味与人参,保肺清心治暑淫,气少汗多兼口渴,病危脉绝急煎斟。
补血
070、四物地芍与归芎,血家百病此方通,经带胎产倶可治,加减运用在胸中。
071、当归补血东垣笺,黄芪一两归二钱,血虚发热口烦渴,脉大而虚宜此煎。
072、归脾汤用术参芪,归草茯神远志随,酸枣木香龙眼肉,煎加姜枣益心脾,怔忡健忘倶可却,肠风崩漏总能医。
气血双补
073、双补气血八珍汤,四君四物合成方,煎加姜枣调营卫,气血亏虚服之康。
074、薯蓣八珍姜蔹枣,桂桔柴杏麦防好,风气百疾并诸虚,豆卷胶曲为至宝。
075、炙甘草汤参姜桂,麦冬生地大麻仁,大枣阿胶加酒服,虚劳肺痿效如神。
补阴
076、六味地黄益肝肾,茱薯丹泽地苓专,更加知柏成八味,阴虚火旺自可煎。养阴明目加杞菊,滋阴都气五味先,肺肾两调金水生,麦冬加入长寿丸。
077、左归饮用地药萸,茯苓炙草与枸杞,真阴不足舌光红,纯甘壮水好方剂。
078、大补阴丸知柏黄,龟版脊髓蜜成方,咳嗽咯血骨蒸热,阴虚火旺制亢阳。
079、一贯煎中用地黄,沙参杞子麦冬嚢,当归川楝水煎服,阴虚肝郁是妙方。
补阳
080、金匮肾气治肾虚,熟地淮药及山萸,丹皮苓泽加桂附,引火归原热下趋。
081、右归饮用地药萸,附桂仲草与枸杞,气虚大加参和术,肾阳虚衰服之愈。
固表止汗
082、牡蛎散内用黄芪,小麦麻根合用宜,卫虚自汗或盗汗,固表收敛见效奇。
083、玉屏风散最有灵,芪术防风鼎足形,表虚汗多易感冒,药虽相畏效相成。
084、当归六黄二地黄,芩连芪柏共煎尝,滋阴泻火兼固表,阴虚火旺盗汗良。
涩精止遗
085、桑螵蛸散治便数,参苓龙骨同龟壳,菖蒲远志当归入,补肾宁心健忘却。
086、金锁固精芡莲须,蒺藜龙骨与牡蛎,莲粉糊丸盐汤下,补肾涩精止滑遗。
涩肠固脱
087、桃花汤中赤石脂,干姜粳米共用之,虚寒下痢便脓血,温涩止痢最宜施。
088、四神骨脂与吴萸,肉蔻五味四般须,大枣生姜为丸服,五更肾泄最相宜。
固崩止带
089、固冲汤中用术芪,龙牡芍萸茜草施,倍子海螵棕榈炭,崩中漏下总能医。
090、完带汤中用白术,山药人参白芍辅,苍术车前黑芥穗,陈皮甘草与柴胡。
重镇安神
091、朱砂安神东垣方,归连甘草合地黄,怔忡不寐心烦乱,清热养阴可复康。
092、磁朱丸中有神曲,安神潜阳治目疾,心悸失眠皆可用,癫狂痫证宜服之。
补养安神
093、酸枣二升先煮汤,茯知二两用之良,芎二甘一相调剂,服后安然入梦乡。
094、补心丹用柏枣仁,二冬生地当归身,三参桔梗朱砂味,远志茯苓共养神。
095、金匮甘麦大枣汤,妇人脏躁喜悲伤,精神恍惚常欲哭,养心安神效力彰。
疏散外风
096、川芎茶调散荆防,辛芷薄荷甘草羌,目昏鼻塞风攻上,正偏头痛悉平康,方内若加僵蚕菊,菊花茶调用亦臧。
097、牵正散是杨家方,全蝎僵蚕白附嚢,服用少量热酒下,口眼歪斜疗效彰。
098、玉真散治破伤风,牙关紧急反张弓,星麻白附羌防芷,外敷内服一方通。
099、小活络丹天南星,二乌乳没与地龙,寒湿瘀血成痹痛,搜风活血经络通。
平熄内风
100、镇肝熄风芍天冬,玄参牡蛎赭茵供,麦龟膝草龙川楝,肝风内动有奇功。
101、大定风珠鸡子黄,再合加减复脉汤,三甲并同五味子,滋阴熄风是妙方。
102、俞氏羚角钩藤汤,桑菊茯神鲜地黄,贝草竹茹同芍药,肝风内动急煎尝。
103、地黄饮子山茱斛,麦味菖蒲远志茯,苁蓉桂附巴戟天,少入薄荷姜枣服。
轻宣外燥
104、杏苏散内夏陈前,枳桔苓草姜枣研,轻宣温润治凉燥,咳止痰化病自痊。
105、桑杏汤中象贝宜,沙参栀豉与梨皮,干咳鼻燥右脉大,辛凉甘润燥能医。
106、清燥救肺参草杷,石膏胶杏麦胡麻,经霜收下冬桑叶,清燥润肺效可夸。
滋阴润燥
107、麦门冬汤用人参,枣草粳米半夏存,肺痿咳逆因虚火,益胃生津此方珍。
108、养阴清肺是妙方,玄参草芍麦地黄,薄荷贝母丹皮入,时疫白喉急煎尝。
109、玉液山药芪葛根,花粉知味鸡内金,消渴口干溲多数,补脾固肾益气阴。
110、琼玉膏用生地黄,人参茯苓白蜜尝,肺燥干咳虚劳证,金水相滋效力彰。
111、增液玄参与地冬,热病津枯便不通,补药之体作泻剂,但非重用不为功。
112、百合固金二地黄,玄参贝母桔甘藏,麦冬芍药当归配,喘咳痰血肺家伤。
消食化滞
113、保和神曲与山楂,苓夏陈翘菔子加,炊饼为丸白汤下,消食和胃效堪夸。
114、枳实导滞曲连芩,大黄术泽与茯苓,食湿两滞生郁热,胸痞便秘效堪灵。
115、木香槟榔青陈皮,黄柏黄连莪术齐,大黄黑丑兼香附,泻痢后重热滞宜。
健脾消食
116、健脾参术苓草陈,肉蔻香连合砂仁,楂肉山药曲麦炒,消补兼施不伤正。
117、枳术丸是消补方,荷叶烧饭作丸尝,本意不取食速化,胃气强实不复伤。
118、枳实消痞四君先,麦芽夏曲朴姜连,蒸饼糊丸消积满,消中有补两相兼。
行气
119、越鞠丸治六般郁,气血痰火湿食困,芎苍香附兼栀曲,气畅郁疏痛闷伸。
120、良附丸用醋香附,良姜酒洗加盐服,米饮姜汁同调下,心脘胁痛一齐除。
121、金铃子散止痛方,玄胡酒调效更强,疏肝泄热行气血,心腹胸胁痛经匡。
122、半夏厚朴痰气疏,茯苓生姜共紫苏,加枣同煎名四七,痰凝气滞皆能除。
123、栝楼薤白白酒汤,胸痹胸闷痛难当,喘息短气时咳嗽,难卧仍加半夏良。
124、厚朴温中苓陈草,干姜生姜一起熬,行气燥湿蔻木香,腕腹胀痛服之消。
125、天台乌药木茴香,青姜巴豆制楝榔,行气疏肝散寒痛,寒滞疝痛酒调尝。
降气
126、四磨饮子七情侵,人参乌药及槟沉,浓磨煎服调滞气,实者枳壳易人参。
127、苏子降气半夏归,前胡桂朴草姜随,上实下虚痰嗽喘,或加沉香去肉桂。
128、定喘白果与麻黄,款冬半夏白皮桑,苏杏黄芩兼甘草,外寒痰热喘哮尝。
129、旋覆代赭用人参,半夏姜甘大枣临,重以镇逆咸软痞,痞硬噫气力能禁。
130、橘皮竹茹治呕逆,人参甘草枣姜益,胃虚有热失和降,久病之后更相宜。
131、丁香柿蒂人参姜,呃逆因寒中气伤,温中降逆又益气,胃气虚寒最相当。
活血祛瘀
132、桃仁承气五般施,甘草硝黄并桂枝,瘀热互结小腹胀,如狂蓄血功最奇。
133、金匮桂枝茯苓丸,桃仁芍药和牡丹,等分为末蜜丸服,缓消症块胎可安。
134、血府当归生地桃,红花甘草壳赤芍,柴胡芎桔牛膝等,血化下行不作劳。
135、补阳还五赤芍芎,归尾通经佐地龙,四两黄芪为主药,血中瘀滞用桃红。
136、复元活血汤柴胡,花粉当归山甲倶,桃仁红花大黄草,损伤瘀血酒煎祛。
137、失笑灵脂蒲黄同,等量为散酽醋冲,瘀滞心腹时作痛,祛瘀止痛有奇功。
138、温经汤用萸芎桂,归芍丹皮姜夏冬,参草益脾胶养血,调经重在暖胞宫。
139、生化汤是产后方,归芎桃草酒炮姜,消瘀活血功偏擅,止痛温经效亦彰。
140、鳖甲煎丸疟母方,蟅虫鼠妇及蜣螂,蜂窠石苇人参射,桂朴紫葳丹芍姜,瞿麦柴芩胶半夏,桃仁葶苈和硝黄,疟缠日久胁下硬,症消积化保安康。
止血
141、十灰散用十般灰,柏茅茜荷丹榈煨,二蓟栀黄各炒黑,上部出血势能摧。
142、槐花散用治肠风,侧柏荆芥枳壳充,为末等分米饮下,宽肠凉血逐风功。
143、黄土汤用芩地黄,术附阿胶甘草尝,温阳健脾能摄血,便血崩漏服之康。
144、小蓟饮子藕蒲黄,木通滑石生地嚢,归草黑栀淡竹叶,血淋热结服之良。
145、咳血方中诃子收,瓜蒌海粉山栀投,青黛蜜丸口噙化,咳嗽痰血服之瘳。
146、胶艾汤中四物先,阿胶艾叶甘草全,养血调经治胎漏,冲任虚损病自痊。
芳香化湿
147、平胃散用朴陈皮,苍术甘草姜枣齐,燥湿运脾除胀满,调胃和中此方宜。
148、藿香正气大腹苏,甘桔陈苓术朴倶,夏曲白芷加姜枣,感伤岚瘴并能驱。
清热祛湿
149、茵陈蒿汤治阳黄,栀子大黄组成方,栀子柏皮加甘草,茵陈四逆治阴黄。
150、三仁杏蔻薏苡仁,朴夏白通滑竹伦,水用甘澜扬百遍,湿温初起法堪遵。
151、甘露消毒蔻藿香,茵陈滑石木通菖,芩翘贝母射干薄,湿温时疫是主方。
152、八正木通与车前,扁蓄大黄滑石研,草梢瞿麦兼栀子,煎加灯草痛淋蠲。
153、二妙散中苍柏兼,若云三妙牛膝添,四妙再加薏苡仁,湿热下注痿痹痊。
154、连朴饮用香豆豉,菖蒲半夏焦山栀,芦根厚朴黄连入,湿热霍乱此方施。
155、当归拈痛猪苓泽,二术茵芩苦羌葛,升麻防风知参草,湿重热轻兼风邪。
利水渗湿
156、五苓散治太阳腑,泽泻白术与二苓,温阳化气添桂枝,利便解表治水停。
157、猪苓汤用猪茯苓,泽泻滑石阿胶并,小便不利兼烦渴,利水养阴热亦平。
158、五皮散用五般皮,陈茯姜桑大腹奇,或用五加易桑白,脾虚肤胀此方施。
159、防己黄芪金匮方,白术甘草枣生姜,汗出恶风兼身重,表虚湿盛服之康。
温化水湿
160、实脾苓术与木瓜,甘草木香大腹加,草果附姜兼厚朴,虚寒阴水效堪夸。
161、苓桂术甘化饮剂,温阳化饮又健脾,饮邪上逆胸胁满,水饮下行悸眩去。
162、鸡鸣散是《准绳》方,苏叶吴萸桔梗姜,瓜橘槟榔晨冷服,脚气浮肿效非常。
祛风胜湿
163、羌活胜湿草独芎,蔓荆藁本加防风,湿邪在表头腰痛,发汗升阳经络通。
164、独活寄生艽防辛,芎归地芍桂苓均,杜仲牛膝人参草,冷风顽痹屈能伸。
燥湿化痰
165、二陈汤用半夏陈,益以茯苓甘草臣,利气和中燥湿痰,煎加生姜与乌梅。
166、指迷茯苓丸半夏,风硝枳壳姜汤下,中脘停痰肩臂痛,气行痰消痛自罢。
167、温胆汤中苓半草,枳竹陈皮加姜枣,虚烦不眠证多端,此系胆虚痰上扰。
清热化痰
168、清气化痰杏瓜蒌,茯苓枳芩胆星投,陈夏姜汁糊丸服,气顺火清痰热瘳。
169、小陷胸汤连半蒌,宽胸开结涤痰优,心下热痰按之痛,舌苔黄腻服之休。
170、滚痰丸是逐痰方,礞石黄芩与大黄,少佐沉香末引导,实热顽痰一扫光。
润燥化痰
171、贝母瓜蒌花粉研,橘红茯苓桔梗添,呛咳咽干痰难咯,清肺润燥化痰涎。
温化寒痰
172、苓甘五味姜辛汤,痰饮咳嗽常用方,气降仍咳胸尤满,速化寒饮保安康。
173、三子养亲祛痰方,白芥苏子莱煎汤,大便实硬加熟蜜,冬寒更可加生姜。
治风化痰
174、半夏白术天麻汤,橘红苓枣草生姜,眩晕头痛风痰盛,痰化风熄复正常。
175、定痫二茯贝天麻,丹麦陈远蒲姜夏,胆星蝎蚕珀竹沥,姜汁甘草和朱砂,镇心祛痰又开窍,平肝熄风控痫发。
176、止嗽散内用桔梗,紫菀荆芥百部陈,白前甘草共为末,姜汤调服止嗽频。
驱虫剂
177、乌梅丸用细辛桂,黄连黄柏及当归,人参椒姜加附子,清上温下又安蛔。
涌吐剂
178、盐汤探吐《金匮》方,干霍乱证宜煎尝,宿食停脘气机阻,用之及时功效良。
中医书籍
想自学中医,要入门需要看这些书
首先是内经,而且一定要学好医古文,否则看近代注释版,会误导你的。然后神农本草经、难经、伤寒、金匮、中藏、针灸甲乙经、脉经、雷公炮炙论、频湖脉学、本草纲目、望诊遵经、颅囟经、扁鹊心书、厘正按摩要术、珍珠囊、医学启源、类经图翼、景岳全书、妇人规、妇科发挥、证治准绳、医原、针灸大全、四圣心源、医学源流论、医学衷中参西录、圆运动的古中医学、灸绳、幼幼新书、幼科铁镜、幼幼集成、幼科发挥、幼科概论、小儿药证直诀等,再加上历代名家医案以相互印证揣摩。
注意间看图中左上角,回答的目录中的所有中医书籍均出自于此,其有很多中医书籍资料
《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这是必不可少的,前者打基础,让你好歹知道中医书里那些字,词都是什么意思,诊断学,可以学一些粗浅的诊断方法,最主要的还是学习诊断的思路。
阴阳表里虚实寒热气血,八纲辨证,六经辨证等等……这个是必须要掌握的基础。
好了,接下来你可以看一些古籍了。
强烈推荐学习基础知识却还没被各种辨证方法搞得眼花缭乱的新人学习《伤寒论》
憋再想着其他的了,安安心心学习伤寒论吧。
可以直接硬背,然后再灵活运用到临床,伤寒论比起其他辨证,算是难的,但是……我觉得是最好用的。
或者题主觉得背诵太痛苦,想把伤寒论的内容搞个透彻。
成无己《伤寒明理论》适合初学者。
折中的方法, 先看四大经典中伤寒杂病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 四大经典中我觉得最容易理解的就是这个了, ?古代很多名医都是从这个开始学的, ?看不懂的地方边学边补基础. 当然不是叫你看原文, 是叫你看有古代名家注释的版本, ?比如医宗金鉴里的伤寒和金匮的部分, ?黄元御《伤寒悬解》《金匮悬解》, 陈修园《金匮要略浅注》、《伤寒论浅注》等. ?现在有些出版社出版了一些古代名医的合集 名字类似《某某医学全集/全书》 基本上头两章都是讲伤寒论和金匮要略, ?入门的话, 我觉得伤寒论比内经更好, ?内经是纯理论的, 学完完全不知有什么用, ?伤寒杂病论就不一样了, 学完可以自己尝试开方. 学完伤寒杂病论(能理解那种), 我觉得差不多可以算有点基础了, ?然后在去看其他的书就容易多了.
中医书籍
这些中医书籍均出自图中左上角
其它中医书籍推荐:
│??│??灵枢经脉翼.pdf
│??│??素问灵枢类纂约注.pdf
│??│??黄帝内经 (唐)王冰.pdf
│??│??黄帝内经 灵枢经.pdf
│??│??黄帝内经 素问 五运六气 七篇和遗篇二篇.pdf
│??│??黄帝内经 素问 五运六气 原文.pdf
│??│??黄帝内经 素问 五运六气 应用分表.pdf
│??│??黄帝内经 素问 五运六气 总论总表.pdf
│??│??黄帝内经 素问.pdf
│??│??黄帝内经1000问(叶学益).pdf
│??│??黄帝内经专题研究(王琦).pdf
│??│??黄帝内经临证指要(刘柄凡).pdf
│??│??黄帝内经使用手册(高清版).pdf
│??│??黄帝内经太素校注(上).pdf
│??│??黄帝内经太素校注(下).pdf
│??│??黄帝内经太素语译 李克光 郑孝昌主编 2005.pdf
│??│??黄帝内经导读 傅维康吴鸿洲.pdf
│??│??黄帝内经概论 温热论新编 金寿山龙伯坚.pdf
│??│??黄帝内经灵枢校注语译(扫描版).pdf
│??│??黄帝内经灵枢校注语译(郭蔼春).pdf
│? ?? ?金匮肾气丸(难病奇方系列丛书).pdf
│? ?? ?金匮要略三步释(刘读文).pdf
│? ?? ?金匮要略临床新解(张笑平).pdf
│? ?? ?金匮要略临床研究(王占玺).pdf
│? ?? ?金匮要略今释.PDF
│? ?? ?金匮要略参新释 卢景明.pdf
│? ?? ?金匮要略增补师承课堂实录.pdf
│? ?? ?金匮要略广注校诠 宋收功刘渡舟.pdf
│? ?? ?金匮要略心典.pdf
│? ?? ?金匮要略指难.pdf
难经临床学习参考.pdf
│? ?? ?难经本义.pdf
│? ?? ?难经校注.pdf
│? ?? ?难经校注.pdf
│? ?? ?难经正义.pdf
│? ?? ?难经正义(清)叶霖.pdf
│? ?? ?难经汇注笺正.pdf
│? ?? ?难经注疏(日本)名古屋玄医.pdf
│? ?? ?难经白话解(陈璧琉).pdf
│? ?? ?难经经释·难经经释补正).pdf
│? ?? ?难经解难校译).pdf
│? ?? ?难经语译.pdf
│? ?? ?难经语译.pdf
│? ?? ?难经集注.pdf│ ? ? ?
金匮要略教程.乔模.扫描版.pdf
│? ?? ?金匮要略教程.pdf
│? ?? ?金匮要略方药新解(高清版).pdf
│? ?? ?金匮要略易解.pdf
│? ?? ?金匮要略校注 何任主编 范永升等编写 1990.pdf
│? ?? ?金匮要略校注.pdf
│? ?? ?金匮要略校注.pdf
│? ?? ?金匮要略注释.pdf
│? ?? ?金匮要略浅述.pdf
│? ?? ?金匮要略浅释.pdf
│? ?? ?金匮要略现代研究文摘.pdf
│? ?? ?金匮要略理论与实践.pdf
│? ?? ?金匮要略类编).pdf
│? ?? ?金匮要略讲座资料选编.pdf
│? ?? ?金匮要略讲解.pdf
│? ?? ?金匮要略论注.pdf
│? ?? ?金匮要略语译.pdf
│? ?? ?金匮要略语释).pdf
│??│??黄帝内经灵枢注证发微 明· .pdf
│??│??黄帝内经灵枢注证发微.pdf
│??│??黄帝内经灵枢白话解(高清版).pdf
│??│??黄帝内经灵枢经(任廷革).pdf
│??│??黄帝内经灵枢译释.pdf
│??│??黄帝内经灵枢集注(清)张志聪.pdf
│??│??黄帝内经研究大成(上、中、下)(高清版).pdf
│??│??黄帝内经类析(梁运通).pdf
│??│??黄帝内经素问 运气七篇讲解(人民卫生出版社1984).pdf
│??│??《伤寒总病论》释评.pdf
│??│??《伤寒杂病论》汤方现代研究及应.pdf
│??│??《伤寒论》中三阴病之我见.pdf
│??│??《伤寒论》中三阴病之我见).pdf
│??│??《伤寒论》师承课堂实录【影印版】.pdf
│??│??《伤寒论》师承课堂实录.pdf
│??│??《伤寒论》方证辨析与应用.pdf
│??│??《伤寒论》.pdf
│??│??《伤寒论》疑难解读-李心机.pdf
│??│??《伤寒论》脉法研究.pdf
│??│??《伤寒论》解读与临床运用.pdf
│??│??《伤寒论》词语解释.pdf
│??│??《伤寒论条辨》明·方有执编著.pdf
│??│??《伤寒论研究》与《临证演讲录》.pdf
│??│??《伤寒论研究》与《临证演讲录》.pdf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