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养生之道>中医综合>偏方秘方

大柴胡汤加减治疗急性扁桃体腺炎疗效分析

时间: 2023-11-17 12:21:25

大柴胡汤加减治疗急性扁桃体腺炎疗效分析

【摘要】 大柴胡汤治疗本病56例,其中男32例,女24例;病程在24小时以内者21例,25-72小时者36例。初诊体温最高40.3℃,最低37.4℃;化验周围血白细胞计数升高69.64%双侧扁桃体化脓者42例,单侧者14例。治疗方法:大柴胡汤加减:柴胡、大黄(后下)、黄芩、枳实、芍药、半夏、大枣、生姜,双花、板蓝根、射干。

【关键词】 大柴胡汤;急性扁桃体腺炎

急性扁桃体炎为腭扁桃体的急性非特异性炎症,是小儿时期常见病之一。因为此期其自身免疫系统尚未完善,所以作为人体最大的、最关键部位的淋巴组织——扁桃体则承担着卫士的重任,常常为了人体的健康而先受感染,表现为发热、咽痛、吞咽不利等,严重者可并发心肌炎、风湿病、肾炎等,绝不可小视。扁桃体炎因其喉核肿大,形似乳头,或状如蚕蛾,突出于喉关两侧,故中医称之为“乳蛾”,急性扁桃体炎即与“风热乳蛾”类同。目前临床仍以抗菌素治疗为主,笔者近几年来应用大柴胡汤加减治疗56例,获得良好疗效,先报告如下:

  1 一般资料

自2010年2月——2013年6月我院收治的56例患者,其中男32例,女24例。年龄在1-15岁。其中年龄1-3岁者9例。3-6岁者14例,6-12岁者16例,12-15岁者17例。病程在24小时以内者21例,25-72小时者36例。全部病例临床表现均有咽喉肿痛,吞咽困难,或伴畏寒发热,或寒热往来,小便短赤,大便秘结,舌质红,苔薄白或黄,脉数。咽部检查均有充血和脓性分泌物,其中扁桃体Io度肿大者8例,Ⅱo度肿大者35例,Ⅲo度肿大者14例,伴化脓者13例;双侧扁桃体化脓者42例,单侧扁桃体化脓者14例;血球分析,周围血白细胞计数升高者39例,周围血白细胞计数正常者17例。

  2 治疗方法

2.1 方药组成 柴胡3-15g、大黄(后下)3-9g、黄芩6-18g、枳实6-15g、芍药6-15g、半夏3-9g、大枣5枚、生姜6片,双花9-24g、板蓝根12-24g、射干9-15g。

2.2 用法 水煎取汁100ml,分早晚2次服用,每日一剂。随症加减,表里热盛者加二花、连翘、薄荷,里热甚者加生石膏、黄连,发热重者加石膏、荆芥、防风。伴咳嗽吐痰、痰黄稠者加贝母。服药期间停用其他药物,忌食辛辣刺激之物,伴头痛者加白芷。平素扁桃体2度肿大者加红花、玄参。

  3 疗效标准及治疗结果

3.1 疗效标准 治愈;体温降至正常,自觉症状消失,查体扁桃体不大,血球分析白细胞正常。有效:体温降至正常,自觉症状减轻,查体扁桃体肿大减轻,血球分析白细胞正常。无效:体温计自觉症状无改善。

3.2 治疗结果 本组治愈52例,治愈率92.86%,有效3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8.21%。

4 典型病例

例1,男,9岁,患儿发热1天,初期恶风寒,继则发热渐增,汗出布解,咽痛。头痛,口鼻干燥。查体:T:38.9°C,咽部充血,扁桃体Ⅱ°肿大,表面有脓点,舌质红苔黄,脉数、差WBC12.4x109/L,N0.84,L0.16西医诊断: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中医诊断:乳娥,风热侵袭型。给原方治疗,2剂热退,5剂痊愈。

例2,女,12岁,患儿高热16小时,初期咽干,喉痛,继则发热,疼痛发展之耳根、颌下,吞咽困难,有堵塞感,有声嘶,淋巴结肿大,扁桃体Ⅲo肿大,痰黄稠,口臭,大便秘结,小便黄。舌质红,苔黄,脉洪大而数。西医诊断: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中医诊断:乳娥,肺胃蕴热型。給原放治疗,2剂退热,7剂痊愈。

  5 讨 论

现代医学的急性扁桃体炎,即中医的“乳娥”,多由肺胃蕴热,外感风热所致。风热之邪由口鼻入,使肺胃气机不畅,气血瘀滞,运行不畅,热与血结于咽部,引起发热恶寒,咽痛,扁桃体肿大,化脓,苔黄便秘。临床辨证分两型:①风热侵袭:咽部疼痛,咽部疼痛逐渐加剧,吞咽不便,当吞咽或咳嗽时疼痛加剧,喉核红肿,伴发热、恶寒、头痛、鼻塞,咳嗽咯痰;舌质红,苔薄白或微黄,脉浮数。治疗宜疏风清热,消肿利咽;②肺胃蕴热:咽喉疼痛剧烈,痛连及耳根、颌下,吞咽困难,有堵塞感,或有声嘶。检查时见喉核红肿较甚,表面或有脓点,可触及颌下肿大的淋巴结。伴见高热,口渴喜饮,咳嗽痰稠黄,口臭,大便秘结,小便黄。舌质红,苔黄,脉洪大而数。治疗宜泄热解毒,利咽消肿。

大柴胡汤系张仲景为少阳、阳明合病而设,方由柴胡、黄荃、半夏、白芍、大黄、积实、生姜、大枣18味药组成。其内泻热结,柴胡疏解退热,对于外邪郁闭肌表和半表半里而引发的发热有明显的退热作用。大黄枳实内泻热结,芍药配枳实以调和血气,姜枣调和营卫,并调和诸药。黄玲请泻肺热,双花甘寒清热解毒,宣散风热,使热邪有口鼻而出。板蓝根清热解毒。三药现代药理研究均有较强的抗菌抗病毒的作用,且抗菌谱广。射干清热解毒利咽,对热毒所致的咽喉肿痛有疗效,诸药合用,共奏清热解肺胃之热之功。

急性扁桃体腺炎是儿科常见病和多发病,单纯用本方治疗改病,退热快,咽部症状消失,较西药抗菌素输液治疗疗效较好,副作用少,值得推广应用。

文章来源:中国保健营养·下旬刊

治疗急性胰腺炎的中药处方有哪些?

治疗胰腺炎的方剂较多。其中,最常用的是清胰汤合剂,其成分是柴胡、黄连、黄芩、广木香、白芍、大黄粉(后下)、芒硝(冲服)。

对腹痛呈持续性、阵发性加重,腹胀如鼓、拒按,黄疸,频繁呕吐,高热,口苦,尿黄,舌红,苔黄腻,脉弦数,相当于出血坏死型胰腺炎者,治以疏肝健脾,清利湿热。其方剂用大柴胡汤加减:柴胡、白芍、木香、茵陈、栀子、龙胆草、延胡索、生大黄(后下)、枳实、黄芩、制半夏、芒硝(冲服)。

腹痛拒按,阵发性绞痛,呕吐蛔虫,相当于胆道蛔虫症并发胰腺炎,属蛔虫上扰型。治以疏肝清热、安蛔驱虫法。药用柴胡、黄芩、黄连、黄柏、大黄、川椒、槟榔、苦楝皮、乌梅、枳实,水煎服。

腹痛范围广泛,肌紧张,腹痛如刀割,出冷汗,面色苍白,皮肤青紫,四肢厥冷,血压下降,体温不升,脉象细弱数,舌质紫暗,属重型出血坏死型胰腺炎,为正虚邪陷型。治则回阳救逆、化瘀止痛。

方药:人参、附子、当归、桃仁、赤芍、延胡索、香附、川芎、红花、干姜、甘草、五灵脂,水煎服。

患急性胰腺炎的人应注意些什么?应吃些什么?

急性胰腺炎 【概述】 是指胰酶被激活后引起胰腺组织自身消化的化学性炎症。临床上通常具有急性上腹痛及血清淀粉酶升高。病变轻重不等,轻者胰腺以水肿为主,病情有自限性,一周内可完全恢复,愈后良好。重者胰腺出血坏死,伴休克、腹膜炎及多种并发症,死亡率高。 【诊断】 一、病史提问 突发性中上腹部持续性疼痛,阵发性加重,前倾位时疼痛可减轻,进食后疼痛加重,疼痛可向左侧胸部及腰背部放散,少数病人疼痛轻微。伴有恶心呕吐,呕吐后疼痛无缓解。部分病人伴有发热及黄疸,如发热过高或持续不退,可能为继发感染。本病轻者3-5天上述症状可缓解,重者可有低血压休克等多脏器损害(详见急性出血坏死型胰腺炎)。因本病与胆道疾患、饱餐及饮酒等因素有关,也可是反复发作,故应询问发病前有无诱因、既往有无胆道疾病及类似病史,腹痛的部位、性质、与体位及饮食的关系、伴随症状等,注意有无重要脏器功能异常的表现,以帮助诊断及判定病情轻重急缓。 二、体检发现 水肿型胰腺炎症状较轻,多有上腹部压痛、反跳痛及肌紧张,腹胀,肠鸣音减弱,如出现腹水及急性腹膜炎等表现时,应考虑病情发展为急性出血坏死型胰腺炎之可能。 三、实验室检查 注意血清及尿淀粉酶升高的程度,淀粉酶升高程度与病情严重度并不一致。血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升高,部分病人血清钙可降低、血糖可升高。胸腹X线平片可观察有无胸腔积液、横隔抬高、肺实质浸润及排除其它原因急腹症(如胃肠穿孔等)。B超及CT检查可观察胰腺有无肿大、是否有胰腺脓肿及囊肿形成、有无胆道疾患等,ERCP可了解胆道系统有无异常,同时可了解胰管的情况。 四、应与其它急腹症及心绞痛、心肌梗塞相鉴别。 【治疗措施】 如临床表现符合诊断应开住院证收入院。如病情较轻,本人不同意住院,可送留观室观察治疗。如: 1、禁食水,必要时给以胃肠减压,静脉补充足够的水、电解质及营养,每日液体量不应少于3000ml。 2、杜冷丁50-100mg IM以缓解疼痛。 3、善得定0.1mg IM或IV 6-8小时一次,或用施他宁3mg加入液体中持续VD,以减少胰腺分泌。 4、甲氰咪呱800mg VD或洛赛克20mg IV,以减少胃酸分泌,也可用654-2 10mg IM 6小时一次。 5、0.2%甲硝唑500ml 、氨苄青霉素等VD,以预防及控制感染。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变化,待腹痛缓解后,可少量进清淡易消化流食。 急性胰腺炎 急腹症之一。胰腺的急性炎症。中西医结合非手术疗法曾取得成功。其病因多为情志不畅、饮食不节。外感风、寒、湿邪或肠道蛔虫内扰,手术损伤等。证见上腹部突发性剧痛,痛引肩背,恶寒发热,恶心呕吐,便秘尿黄。如湿热炽盛,熏蒸胆汁外溢,可见黄疸;如热毒炽盛,内动营血,腹皮可见瘀斑;甚者可有壮热烦渴,厥逆抽搐,严重者多可引致虚脱、休克。治宜清热燥湿,通里攻下,舒肝理气为主。临症可用复方大柴胡汤化裁;如偏热重者可用黄连解毒汤;湿热发黄疸者应兼用茵陈蒿汤加减;腑气不通,腹胀痞满,大便燥实坚者合大承气汤加减;如有痰热互结胸腹硬满者合大隐胸汤;蛔虫上扰者可加用槟榔、使君子、苦楝根皮、细辛等驱虫之剂。此外,针灸治疗,饮食禁忌,纠正水与电解质失衡,止痛解痉剂的合理使用等均十分重要。对少数出血坏死性胰腺炎合并腹膜炎,或更伴有肠麻痹或中毒性休克者;或经非手术疗法治疗无效者;或巨大胰腺脓肿、假性胰腺囊肿及胆总管扩约肌狭窄、胰腺管梗阻等病,均宜尽早施行手术治疗。

?小柴胡汤加减治疗里证

《伤寒论》第103条:「太阳病,过经十余日,反二三下之,后四五日,柴胡证仍在者,先与小柴胡。呕不止,心下急,郁郁微烦者,为未解也,与大柴胡汤,下之则愈。」
「柴胡半斤,黄芩三两,芍药三两,半夏半升(洗),生姜五两(切),枳实四枚(炙),大枣十二枚(擘)。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温服一升,日三服。一方加大黄二两,若不加,恐不为大柴胡汤。」
后人通常认为大柴胡汤组成中有大黄。
《伤寒论》第104条:「伤寒十三日不解,胸胁满而呕,日晡所发潮热,已而微利,此本柴胡证,下之以不得利,今反利者,知医以丸药下之,此非其治也。潮热者,实也,先宜服小柴胡汤以解外,后以柴胡加芒硝汤主之。」
关于柴胡加芒硝汤的记载:「柴胡二两十六铢,黄芩一两,人参一两,甘草一两(炙),生姜一两(切),半夏二十铢(本云五枚,洗),大枣四枚(擘),芒硝二两。上八味,以水四升,煮取二升,去滓,内芒硝,更煮微沸,分温再服。不解,更作。」
从上述两方证中,我们可以看出,小柴胡汤证如伴见里实证,可在和解的基础上加用泻下药。也就是说,在少阳病基础上伴见阳明病,治疗可用柴胡剂与承气剂合方加减。至于小柴胡汤用多大剂量,是否减去扶正药,泻下药当加用大黄、枳实还是芒硝,或者说是合用大承气汤、小承气汤还是调胃承气汤,俱当随证治之。张仲景在这里只是(也只能)举例而言。
反过来,临证如见非典型之阳明腑实证,如但见少阳一症,即不当用承气汤,而宜用柴胡汤与承气汤合方化裁。
阅读前人医案是学习方证很重要的方法之一。下面三案录自宋代医家许叔微所著《普济本事方》一书。
案1:「记有人患伤寒五六日,头汗出,自颈以下无汗,手足冷,心下痞闷,大便秘结。或者见四肢冷,又汗出满闷,以为阴证。予诊其脉沉而紧。予曰:「此症诚可疑,然大便结,非虚结也,安得为阴?脉虽沉紧,为少阴症,多是自利,未有秘结者。予谓此正半在里半在表,投以小柴胡得愈。」
案2:「常记有人病伤寒,心烦喜呕,往来寒热,医以小柴胡与之,不除。予曰:脉洪大而实,热结在里,小柴胡安能去之?仲景云:伤寒十余日,热结在里,复往来寒热者,与大柴胡汤。三服而病除。」
案3:「又记有人患伤寒,身热目痛鼻干,不得卧,大便不通,尺寸脉俱大,已数日。一夕汗出,予谓速以大柴胡下之。医骇曰:阳明自汗,津液已漏,法当行蜜兑,何苦须用大黄药?予谓曰:子只知抱稳,若用大柴胡,此仲景不传之妙,公安能知之?予力争,竟用大柴胡,二服而愈。」
案1似阴证,实为小柴胡汤证;案2似小柴胡汤证,实为大柴胡汤证;案3似阳明病,实为大柴胡汤证。
体会这些医案,有助于我们对小柴胡汤证与大柴胡汤证的认识。
笔者临证治疗便秘而发热者,每取用小柴胡汤合升降散加减,疗效较好。
如治疗李某,男,9岁。2011年6月3日初诊。
发热2天,下午及晚上较甚,呈持续性发热,纳食减少,不大便,有咽痛、口乾,无恶寒,口不苦。舌质红,舌苔黄腻,脉弦数。证属阳明积热,气机不畅。治以和畅气机,清下积热为法。方用小柴胡汤合升降散加减。
处方:柴胡9克,黄芩9克,僵蚕9克,蝉衣9克,姜半夏6克,炒莱菔子12克,生大黄(后下)9克,桔梗9克,生甘草2克。2剂水煎服。
12小时内分4次服完2剂药,泻下3次而愈。
本案似无明显少阳病见症,按理,不当用小柴胡汤。本案可辨为阳明腑实证,但又非典型之阳明腑实证,热邪仍处于弥散趋热。而热邪弥散,又非白虎汤证。脉现弦象,既不沉,也不洪,可为辨证佐证。此时用药,在和解的基础上清泻,较单治阳明病为优。

猜你喜欢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鲁ICP备2022001955号-4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