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养生之道>中医综合>偏方秘方

小柴胡汤加减治疗感冒后咳嗽56例临床观察

时间: 2023-11-17 12:31:32

小柴胡汤加减治疗感冒后咳嗽56例临床观察

【摘要】目的:观察小柴胡汤加减治疗感冒后咳嗽的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感冒后咳嗽不愈患者56例作为研究对象,使用小柴胡汤加减治疗;另选取2015年1月至2015年6月我院收治的感冒后咳嗽不愈患者56例作为对照,使用阿莫西林和复方甘草片进行治疗。对比两组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研究组患者治疗有效率92.9%,对照组患者治疗有效率73.2%,研究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关键词】小柴胡汤加减;感冒后咳嗽;临床观察

感冒后咳嗽不愈在临床中较为常见。在临床的治疗中,常见的方法是使用抗生素和止咳药物,但效果不佳[1],而常规的辨证治疗也很难起到很好地治疗效果,因此,需要寻找新的治疗方法[2]。小柴胡汤出自张仲景的《伤寒论》,主要由生姜、大枣、黄芩、柴胡、人参(党参)、半夏、甘草组成,在临床上具有广泛的应用范围[3]。笔者选取112例感冒后咳嗽不愈患者,观察对比两种治疗方式的临床效果,具体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将我院于2015年7月至2015年12月我院收治的感冒后咳嗽不愈患者56例作为研究对象,男性患者32例,女性患者24例,年龄18~56岁,平均年龄(34.8±3.3)岁,病程25~52d,平均病程(36.8±2.9)d。另选取2015年1月至2015年6月我院收治的感冒后咳嗽不愈患者56例作为参照的对象,男性患者34例,女性患者22例,年龄20~55岁,平均年龄(36.7±2.4)岁,病程23~48d,平均病程(35.6±3.1)d。所有入选患者均符合《咳嗽的诊断与治疗指南(草案)》标准[4],患者在发病初期均表现出鼻塞、头痛、咳嗽、发热等症状,在使用抗生素或中药治疗后,病情以咳嗽为主,胸片显示肺部正常,或肺部纹理有增粗的情况,血常规检查结果为白细胞计数或中性粒细胞正常或轻度异常。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等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对照组使用阿莫西林胶囊(国药准字H11022521,生产单位:北京凯因科技股份有限公司,0.125g),1次50mg,4次/d;复方甘草片(国药准字H20044312,生产单位:内蒙古亿利能源股份有限公司药业分公司)1片/次,进行治疗。研究组使用小柴胡汤加减治疗,药用:生姜9g,大枣5g,黄芩10g,柴胡12g,人参(党参)6g,半夏10g,甘草6g,前胡10g,白前10g,百部10g。每日1剂,水煎服,1个疗程为7d。若患者有胸闷、气逆的情况,加瓜蒌、旋覆花,以利气降逆;胸闷加郁金、丝瓜络,理气活络,痰黏难咯加知母、贝母,以清热化痰、火郁伤津、咽燥口干,若咳嗽日久不减,可以酌情加减五味子、麦冬等以养阴生津、敛肺等。两组患者共治疗两周,在治疗两周后比较治疗效果。

1.3疗效判定根据《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中咳嗽的疗效标准[5],治疗效果分为治愈、好转、无效三个级别。治愈:患者咳嗽的临床体征及症状完全消失,两周以上未出现咳嗽情况;好转:患者的咳嗽症状减轻,痰液量减少;无效:用药1周后,患者的咳嗽症状及临床体征未出现明显的变化,或者出现加重的情况。治疗总有效率=治愈率+好转率。

1.4统计学处理本次研究的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24.0软件进行统计,计量资料应用均数加减标准差(x±s)表示,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表示,用χ 检验;P

  2结果

结果显示,研究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2.9%,高于对照组的73.2%,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感冒是临床上常见的疾病,而感冒后咳嗽是上呼吸道感染引起的,在感冒早期,症状被控制后,仍会出现咳嗽迁延不愈的情况[6]。临床表现出干咳、咳白色黏痰的症状,同时伴有咽痒,遇到油烟、冷空气等刺激性气味就会引发咳嗽,且多为阵发性咳嗽,经X线胸片、血象、通气等功能检查均为正常的情况,使用抗生素进行抗感染治疗效果不明显[7]。

感冒后咳嗽属于中医“风咳”、“痉咳”等范畴,《素问·咳论》篇曰:“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又云:“久咳不已,则三焦受之,咳而腹满,不欲饮食。”[8]在发病机制上,中医认为是三点原因造成的:一是外邪未尽,留客于肺;二是正气不足,驱邪无力;三是内外合邪,同干于肺。选择常规的中医药治疗效果有限,这是因为感冒的外邪已除,病位离表,表现的症状以咳嗽为主[9]。咳嗽是机体的一种保护性反应,也是正邪在体内相争的一种表现,在治疗时,要根据辨证选择合适的方法。

感冒在经过一定的治疗后,若表症虽已经减轻,但咳嗽仍在,且在咳嗽时牵动胸胁部,严重时导致尿遗发生,则此时之病邪在半表半里之间,符合小柴胡汤的病机,也就是少阳咳嗽 [9]。此时病位在三焦经和胆经,是少阳气机郁结,化为火,肺气失调,导致咳嗽的发生;而郁火下行,对膀胱造成干扰,导致尿遗的发生。因此,患者会表现出口干、咽燥、口渴、咳嗽时有遗尿的情况。在《伤寒论》原文101条云:“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所以,临床可辨证使用小柴胡汤治疗。

小柴胡汤方中的柴胡、黄芩、半夏、甘草、生姜是《伤寒论》中和解少阳症状的总方,后世医家亦多灵活运用。清·陈修园在解释小柴胡汤时说:“胸中支饮咳源头,方外奇方莫漫术,更有小柴加减法,通调津液效优优。”说明了感冒后咳嗽使用小柴胡汤治疗优势。本研究结果显示,使用小柴胡汤加减治疗的患者效果更为明显,进一步证实了小柴胡汤加减治疗适合感冒后咳嗽不愈的疗效。分析原因,方以柴胡入肝经,和解少阳,调整气机,宣透疏邪于表;黄芩苦寒,能够清肺火,解少阳之火;半夏降逆化痰;党参健脾益气,扶正祛邪;百部、白前润降相合,化痰、止咳;甘草甘平缓急止咳,扶正祛邪,调和诸药。诸药合用,温和不燥、散寒不助热,解表不伤正,因此,具有较好的效果。

综上所述,在感冒后咳嗽不愈的治疗中,采用小柴胡汤加减治疗能够缓解患者的症状,临床疗效较好。

参考文献

[1]吕继延,陈宪海. 小柴胡汤加味治疗感染后咳嗽体会[J]. 河南中医,2013,33(2):180.

[2]钱锐,韦衮政,李东鸽,等. 加减柴胡枳桔汤治疗感染后咳嗽67例[J].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3,20(4):76-77.

[3]高军.小柴胡汤加减治疗儿科疾病验案4则[J]. 中医儿科杂志,2013,9(1):48-49.

[4]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哮喘学组. 咳嗽的诊断与治疗指南(草案)[J]. 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05,11:6-12.

[5]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1.

[6]崔杰. 参苏饮合小柴胡汤加减治疗体虚感冒临床观察[J]. 河南中医,2012,32(1):47-48.

[7]朱轶荣. 小柴胡汤治疗感冒后阵发性咳嗽40例[J].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2,10(19):60-61.

[8]吕亚宁. 小儿咳嗽的中医辨证治疗临床观察[J]. 光明中医,2011,26(4):724-725.

[9]邹文清. 小柴胡汤合止嗽散治疗感冒后咳嗽疗效观察[J]. 吉林中医药,2011,31(3):227-228.

文章来源:中国民族民间医药·下半月  作者:刘振伟

高建忠.读方用方笔记(一二二)临证谈小柴胡汤

清代著名医家黄元御在《伤寒悬解》里说:“小柴胡汤,柴、芩清泄半表,使不入于阳明;参、甘温补半里,使不入于太阴,则邪解于本经,而无入阴入阳之患,是之谓和解表里也。”

黄元御的解读与前面那些医家的解读不一样,前面的医家提到不入太阴,这里黄元御提到不入阳明,这种提法供我们参考。

人参、甘草有使邪“不入于太阴”之功,联想到李东垣用药心法中常用苍术“下安太阴”。参、甘与苍术,前者在于补,后者在于运;前者为静药,后者为动药。用小柴胡汤,见“舌上白苔”者,可不用人参、 炙甘草,而加用生苍术,取效良佳。

人参和甘草,这里指的是炙甘草,能使邪不入太阴,而苍术有安太阴的作用。言外之意,也就是说,苍术也有使邪不入太阴的作用。但是,人参和炙甘草是补药,而苍术是运药,人参和炙甘草为静药,苍术为动药。

在这里本人延伸一下,把用药的清,补,运这三种类型说一下:

以味苦、性寒为代表的药物,具有“清理”作用,能助阴抑阳,此为清。

以甘(含酸、咸)味为代表的药物有补充营养的作用,此为补。

以味辛,性温(热)为代表的药物有促进物质运化的作用,能助阳抑阴,此为运

苦寒能清,甘咸能补,辛温能运。

在用小柴胡汤的时候,舌上白苔,舌苔有增腻的趋势的时候,我们真的要安太阴的时候,有两种办法,一种是用人参和炙甘草来补,一种办法就是用苍术来运。有很多的时候,不用人参和甘草,而用苍术。或者把炙甘草换成生甘草,把人参去掉换成苍术。同样是安太阳,同样有不使邪入太阴的作用。

由小柴胡汤加苍术,可联想到后世常用的小柴胡汤合平胃散方,即柴平汤方。由柴平汤方又可联想到临床上常用的小柴胡汤合二陈汤加减,小柴胡汤合保和丸加减,小柴胡汤合四君子汤加减等等。这些合方在临证使用中,有需用人参者,有需去人参者,总需依证用药。

小柴胡汤既然能与上面这么多的方合方,当然也可以合半夏泻心汤合方,当然也可以和温胆汤合方,这样就连起来了。合小柴胡汤这一系列的方剂,这个使用的范围就大了。

在这些合方的临证中,有需要用人参的,有需要去人参的。用也好,去也好,总是与辩证使用,而这些合方,需要我们在临床上去体会,体会的越多,感觉就会越良好。

唐宗海运用小柴胡汤经验浅析

关键词:血证论;小柴胡汤;唐宗海

  摘要:唐宗海在血证的治疗中,十分推祟和法,认为和法乃血证治疗之活法。和法之代表方,首推小柴胡汤,故唐氏在《血证论》中多处用到小柴胡汤,概括其功能有以下几个方面:1.和解退热,用于血家感冒之疾,因有阴血损伤,不可发汗退热,惟用和解之法,可扶正祛邪;2.和血逐瘀,用于血瘀之证,盖逐瘀生新,当以调气为先,故小柴胡汤和血逐瘀,为正治之法;3.用于咳血、咳嗽之证,咳乃气逆所致,气病及血即咳血,小柴胡汤气血两兼治之,最为全和之法;4.和肝降逆,用于肝气失和,冲逆动血之证,小柴胡汤和肝降逆平冲,为宁血止血之良方;5.和脾止泻,用于肝脾肺失和而致腹胀泄泻诸证,小柴胡汤调肝肃肺、滋脾和胃,以达和脾止泻之目的。

  唐宗海(1862~1918年),字容川,四川彭县人,晚清名医,中西医汇通大家。《血证论》为其代表作,是书之编撰,缘其自幼体羸善病,早岁即习方书,有病则自调之,后患吐血、下血之证,翻阅各家医方书籍,施治罔效,又请名医诊治,仍无确见,身体日渐衰退,因困于血证之疾,故每于血证论述之方书,特别留意,并研究之,后得同里杨西山先生所著《失血大法》,获为至宝,潜心研习,并将《内经》、仲景之书,参悟体会,豁然心有所得,藉此治疗血证,十愈七八,“爰将失血之证,精微奥意,一一发明,或伸古人所未言,或补前贤所未备,务求理足方效”,著成《血证论》。是书刊行后,影响颇大,所论“止血、消瘀、宁血、补血”四法,深得后世表彰,宗为治疗血证之大纲。精读《血证论》还可以看到唐氏治疗血证另一大特点,即十分推崇和法,认为和法乃治疗血证之活法,称为第一良法。和法之义,“表则和其肺气,里则和其肝气,而尤照顾脾胃之气,或补阴以和阳,或损阳以和阴,或逐瘀以和血,或泻水以和气,或补泻兼施,或寒热并用。”和法之代表方,首推小柴胡汤,该方达表和里,升清降浊,为治疗各种血证之活剂。唐氏运用小柴胡汤治疗血证及其兼证、变证,其辨证思路,无不给后世以启迪。今就书中所论,归纳分析如下。

  和解退热

  血家易患感冒,以人身卫外之气生于太阳膀胱,而散布于肺,血家肺阴不足,壮火食气,不能散达于外,故胃气素虚,易召外邪,以其既有阴血损伤,又有外感表证,但用汗法,则血不升,气发泄,血随气溢而不可遏抑,惟用和解之法,能扶正祛邪,使先生其津,津足而火不食气,则肺气能达于皮毛,而卫气充。次疏理其气,使血分和则不留邪为患,外邪自解矣。故各种外感发热之证,可用小柴胡汤为主治之。

  失血之人易患感冒,虽有发热恶寒表证,不可径用汗法,只宜和散,用小柴胡汤加荆芥、防风、当归、白芍、丹皮、蒲黄、知母、石膏、杏仁治之。

  肺胃不足之人感冒,肺胃阴伤,易召外邪,偶有感冒,即为头痛、寒热、身痛等证,治疗惟和解一法,生津调气祛邪,宜小柴胡汤加杏仁、荆芥、防风、紫苏主之。

  失血家外感伤其营卫,发热恶寒,不可发汗,以耗其气分之水液,宜小柴胡汤加荆芥、防风、紫苏、杏仁、薄荷、前胡、葛根和散之。

  血证之人外感,证见发热头痛,牙关紧闭,吐痰,抽掣,角弓反张,皆是卫气为病,宜小柴胡汤加荆芥、防风、紫苏治之。

  失血家阳气郁于血分,证见身热郁冒,头汗出,乃因火闭于内而不得达于外之故,治宜解其郁,使遍考试大,网站收集身微汗,则气达于外,而阳不乘阴,热止血亦治矣,小柴胡汤主之。

  营卫不和,发为寒热,似疟非疟,不可作疟治之,宜小柴胡汤和其营卫而愈。

  瘀血发热,瘀血客于肌腠,阻滞营卫,发寒发热,似疟非疟,骨蒸盗汗,咳逆交作,以小柴胡汤加当归、白芍、丹皮、桃仁治之,瘀血在腑,证见日晡潮热,昼日明了,暮则谵语,小柴胡汤加桃仁、丹皮、白芍治之。

  和血逐瘀

  和血逐瘀为《血证论》治疗血证之大法,唐氏认为,血既止后,其经脉中已动之血,有不能复还故道者,是为瘀血。既有瘀血,则新血断然不生,新血不生则旧血亦不能自去,故逐瘀生新为治血证之要法。瘀血之生,皆因气机阻滞所致,故当调气和血逐瘀,小柴胡汤加活血化瘀之品主之。

  瘀血在经络脏腑间,周身作痛,以其堵塞气之往来,故滞碍而痛,宜用小柴胡汤加当归、白芍、丹皮、桃仁、荆芥治之。

  瘀血在上焦,发脱不生,或骨膊胸膈,顽硬刺痛,目不了了,小柴胡汤加当归、白芍、红花、大蓟、桃仁治之。

  血在中焦,腹痛胁痛,腰脐间刺痛着滞,小柴胡汤加香附、姜黄、桃仁、大黄治之。

  瘀血在腠理,则营卫不和,发热恶寒,出现寒热如疟状,小柴胡汤加桃仁、红花、当归、荆芥治之。

  瘀血在胞中,小腹胀痛,其人或寒或热,昼日明了,夜则谵语,甚至发狂,用小柴胡汤加桃仁、丹皮治之,血犹未结,但热入血室,用小柴胡汤加龙骨、牡蛎治之。

  瘀血口渴,内有瘀血,气不得通,不能载水津上升,是以发渴,名曰血渴,小柴胡汤加桃仁、丹皮、牛膝治之。

  血臌,证见胁满,小腹胀满,身上有血丝缕,腹上青筋,脉数口渴,便短气逆,小柴胡汤加知母、石膏、防己、丹皮、猪苓、茯苓、车前子治之。

  和肺止咳

  咳者气病也。肺主气,外合皮毛而开窍于鼻,外证鼻塞,皮毛固闭则其气反而内壅,呛出喉间,发为咳嗽,此外因之咳也;肺之气下输膀胱,转运大肠,通调津液而主制节,制节下行则气顺而息安,若制节不行,则气逆而咳,此内因之咳也。血证之咳,或先咳而后失血,或先失血而后咳,或暂咳即愈,或久咳而不止,种种不一,细推究之,因于失血虚劳。调治之法,须知咳固气病,必兼顾血分,故小柴胡汤加味,气分、血分两兼治之,是最为全和之法。

  外感风寒致咳,证见头痛,恶寒发热,咳嗽喘息,甚至吐血,予小柴胡汤加紫苏、荆芥、当归、白芍、丹皮、杏仁和表清里。

  肺郁热致咳,证见久咳喘满,甚则咳血,乃因病生于寒,寒郁化火,治疗但温其寒,益动其火,宜清火疏寒,用小柴胡汤加苏子、款冬花以清郁火。

  肺胀咳血,治宜小柴胡汤加荆芥、紫苏、杏仁、防己、木通、麦冬、马兜铃。

  痰瘀相兼致咳,治宜小柴胡汤加当归、桃仁、丹皮、云苓。

  喘息因气不达于外,而壅郁于内,宜小柴胡汤加杏仁,以转枢外达,使腠理通,荣卫和,气达于外,不壅于内而喘自愈。

  鼻塞声闭乃肺窍不通,宜小柴胡汤加杏仁、桔梗、荆芥、薄荷治之。

  肝火乘肺呛咳,证见目眩口苦,呛咳数十声不止,咳牵小腹作痛,发热颊赤,宜小柴胡汤加五味子、青皮、龙骨、牡蛎、丹皮、地骨皮治之,重者加胡黄连。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食复咳嗽,失血家,胃气清和,津液自生,火自降,痰自顺,而病自愈。若伤饮食,则中宫壅滞,气与火不得顺利,上冲于肺则为咳嗽,小柴胡汤加紫苑、麦冬、五味子、杏仁治之。

  时复,谓血家春夏得病,次年春夏复发,秋冬得病,至次年秋冬病复发,值其时而仍病,故曰时复,失血家至秋时皮毛收敛,未能秘固,外合风气,内结郁热,发咳动血,皮毛洒淅,寒热作咳,宜小柴胡汤加荆芥、防风、桔梗、杏仁、蒲黄、苏木、栝蒌根、麦冬、桑皮、全皮、枇杷叶治之。

  和肝降逆

  肝为风木之脏,主藏血,肝气冲和条达则血海不扰,血脉得畅。肝郁化火,则血不和,火发为怒,则血横决,吐血、错经、血痛诸证由生。肝气横逆克土,则口燥泄痢,饥不能食,回食逆满,木挟水邪上攻,则痰饮,泄泻,呕吐。唐氏认为,血证之关键,在于冲气上逆,气逆则血升,出现动血之象,故治血当以治冲为要,冲气安则血海宁,欲宁血当先宁气,小柴胡汤和肝降逆平冲,为宁血止血之良方。

  冲气上逆欲动血,证见颈赤头晕,火逆上气,咽喉不利,乳下动脉辟辟弹指,颈上动脉现出皮肤。冲为血海属肝,肝脉达于咽也,气逆血升有动血之象,宜小柴胡汤加龙骨、牡蛎以导冲逆。

  呕血,唐氏认为呕血其病在于肝,盖肝木之气主于疏泄脾土,而少阳春生之气之寄在胃中,以升清降浊为荣卫之转枢,少阳转枢不利,肝木失疏泄之常,横肆侮土,故成呕逆,凡呕皆属于肝,而血又为肝之所司,见呕血之证,断以调肝为主。先干呕,然后呕血,呕血后仍发干呕者,皆少阳之逆气也,先用大柴胡汤加蒲黄、丹皮、桃仁、当归治之,呕血既止,再服小柴胡汤以调和营卫,转枢表里,使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呕哕自止。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目衄,小眼角出血,乃少阳相火随经脉而出,冲动肝经血分则生血筋,窜入瞳珠,及胬肉长出,亦见流血,宜小柴胡汤加青皮、当归、红花、龙胆草、丹皮,外用杏仁、白矾、铜绿点之。

  耳衄,耳中出血,此乃足少阳胆脉绕耳前后,手少阳三焦之脉入耳,相火旺,挟肝气上逆,及小肠相火内动,因得邪血妄行,治法总宜治三焦、胆、肝与小肠经,用小柴胡汤加五苓散统治之。

  零腥,即吐出黄白色,如米粟点粒大小,味腥臭之浊唾,乃吐血之后,血分瘀热所化,或未吐血之前,血分之热化为星点,先吐星点,后乃吐血,此时血尚未动,但当治其气分,气分清而零腥自除,小柴胡汤治之。

  红痢,痢下纯红,伴腹痛如刀锥,乃血痛也,是以痢发于秋,肺令当秋,克制肝木,肝不得达,故郁结不解而失其疏泄之令,是以塞而不通,调肝则木火得疏泄,而血分自宁,达木火之郁,宜小柴胡汤去半夏加当归、白芍,白头翁汤或四物汤加蒲黄、五灵脂、延胡索、黄柏、龙胆草、黄芩、柴胡、桑寄生治之。

  恶阻,胃气以降为顺,今因有胎,子宫收闭,冲气不得下泻,转而上逆,挟胞中之水,以干胃土,为痰水上溢,因而呕吐,宜小柴胡汤清胃降火或合麦门冬汤主之。

  口苦者为胆热,小柴胡汤加黄连治之,苔白为湿热内蕴,小柴胡汤加花粉、石膏、滑石、木通治之。

  和脾止泻

  脾为湿土,滋生万物,将养脏腑;胃为燥土,受纳万物,肝胆之气寄于胃中,以疏泄水谷,故水谷之运化消磨,脾胃肝胆之气共主之。若脾阳不足则不能蒸化水谷,脾阴不足则不能运化水谷,肝气不调则不能疏泄水谷,肺气不清肃则影响水浊之运化,由是腹胀、泄泻、痢下、水浊,诸证丛生,治疗此证,当调肝肃肺、滋脾和胃,不惟单治脾也。故以小柴胡汤加减主之。

  脾阴不足,谷食不化,以小柴胡汤去半夏,加花粉生津化谷,补养脾阴。

  食积泄泻,泻后痛减,臭如鸡卵,噫气作酸,失血虚人,停食作泻,宜小柴胡汤加山楂、神曲、麦芽、莱菔子治之。

  中寒洞泄,失血之人,内伤饮食,则反壅实生热,往往出现泄泻伴手足热,口干气逆,用小柴胡汤加枳壳、厚朴、大黄,轻则加莱菔子、麦芽治之。

  痢下白浊,病发于秋,乃肺气不清肃,影响脾土运化,水浊气滞而为痢,宜小柴胡汤加花粉、杏仁、枳壳、桑皮、茯苓、知母、桔梗以和之。

  小结

  唐氏治疗血证,推崇和法,他认为出血之证,多与气机失调有关,气逆则血升,故治疗血证,当以调气为先,以和法最为允当,在其治疗出血证所倡止血、消瘀、宁血诸法中,亦贯穿了和法。失血者患其他病症,因有阴血损伤的基础,既是实证,亦不可攻,而以和为第一要义。小柴胡汤为和法之代表方,内调肝考试,大网站收集胆脾胃升降,外和营卫气血出入,调气活血祛瘀,降气止咳,止呕,升津止泻,可用于多种病症,故唐氏在血证及内伤杂病的治疗中将小柴胡汤运用得出神入化,颇值后人借鉴。

猜你喜欢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鲁ICP备2022001955号-4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