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剂组成】葛根12克,麻黄9克,桂枝6克,生姜9克,芍药6克,炙甘草6克,大枣4枚,半夏12克。
【用法】煎服法同葛根汤方。
【方解】于葛根汤加半夏,实际其组成和功能与葛根汤与半夏汤的合方相似,故治二方的合并证。
【仲景论述解析】
《伤寒论》第33条:太阳与阳明合病,不下利,但呕者,葛根加半夏汤主之。
解析:本条是承接“太阳与阳明合病者,必自下利,葛根汤主之”一条而言,即是说:若上述之太阳与阳明合病,不下利但呕者,则宜葛根加半夏汤主之。
【临证思考】本方证即是葛根汤证与半夏汤证的合并证,故凡见葛根汤证有下利或无下利而呕者,皆可用本方治疗。
【辨证要点】葛根汤证兼见呕逆或下利者。
【验案】任某,女,21岁,病历号49703,1965年12月21日初诊。昨天感冒头痛、头晕、身疼、腰疼、恶心欲呕、恶寒、素有腹疼大便稀,脉浮数,苔白。证属太阳阳明合病,为葛根加半夏汤的适应证,故与之:
葛根12克,麻黄10克,桂枝10克,生姜10克,白芍10克,大枣4枚,炙甘草6克,半夏12克。
结果:上药服一剂症大减,二剂症已。
正 《伤寒论》31条云:“太阳病,项背强(?),无汗恶风者,葛根汤主之。”可知葛根汤证之项强乃由外感寒邪,侵入太阳经输,经气不利,筋脉失养所致。葛根汤即用桂枝汤加葛根、麻黄而成,有解肌发汗、生津舒筋的作用,故能治项背强。方中用葛根,性味甘辛,能升津液,濡润筋脉,又能解表祛邪。其证表实无汗,故于桂枝汤中加麻黄,不但调和营卫,且能发汗祛邪。惟其筋脉失养,不须峻汗,故有芍药敛阴和营,姜、枣、甘草益中焦而助胃气。 《伤寒论》32条云:“太阳与阳明合病者,必自下利,葛根汤主之。”33条云:太阳与阳明合病,不下利,但呕者,葛根加半夏汤主之。”此二条乃太阳表邪不解,内迫阳明所致。
【7.1 】 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者,葛根汤主之。
“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又恶风”,是桂枝加葛根汤。而这边它多了一个“无汗”。所以就桂枝加葛根汤的结构里面再加一味麻黄就好了。
太阳病的特征是脉浮,他会怕风怕冷;阳明病的特征是脉是洪大的,这个人不但不怕风不怕冷,反而是出大汗要把衣服都脱掉的,所以这个太阳阳明合病一定要抓一个什么主证。葛根汤之病机
葛根汤这个方剂很适合用在太阳温病,他说的太阳温病。其实用我们一般的家常话来讲就是所谓的热感冒,比如说晒大太阳,比如说熬夜,比如说年轻人看色情网站,等等的损耗你身体的津(或精)液的事,当身体里面很重要的水分被预先损耗了,那这个时候身体会产生一个什么症状?当然不能说是标准的温病。但是我们中国古时候有一句话说“冬不藏精,春必病温”当你的身体这个精跟这个津都有所亏损的时候,其实你会很容易把邪气吸进来,身体越虚弱越容易把邪气吸进来。但我们一般的生活里面所谓的葛根汤症,它就会特别的对到这样这种类型的感冒。
阳明病是不怕冷反而怕热,那太阳病是怕冷怕风,温病就是嘴巴干、不怕冷,但是也没有说它很热。
葛根汤一定是用在太阳病,对不对?所以通常脉一定是浮的,如果脉不浮的话,那时候跟葛根汤就没有关系了。
象小孩子如果痘疹发不出来,要用葛根来滋润它,让那个痘疹发得出来,不然的话就凹掉了就会毁容。
太阳感冒的不同“风格”
桂枝汤证的邪气怎么进来的?好象是慢慢渗透进来的。麻黄汤证的邪气是怎么进来的?麻黄汤证的邪气就好象那个邪气象一个针一样,这样从你身体找个缝钻进来。寒邪跟风邪不一样就在这个地方。那大青龙汤证的邪气怎么进来的?因为邪气很强,所以硬的就打进来了,你要抵抗也没力道抵抗了。小青龙汤比较象是邪气进来了,忽然发现你的肺里面有很多的湿气,就是水毒的这种水气。于是在你的肺里面开始凝聚。葛根汤是什么?葛根汤的邪气往往是你身体先虚了所以才把对方吸进来,大概是这样子。所以要预防葛根汤证的话,就要睡饱啊,不要太操劳之类的也是一个预防的方法。不然这个熬夜啊,失精家啊,往往就是很容易会得到这样的毛病。
麻黄或者是细辛这一类有开发性质的药,通常都是不能吃到很油的东西,吃到油腻的东西它的效果就会变弱。
葛根汤就可以把这一类心情的紧绷跟亢奋都松下来的药,所以会让人比较好睡。
他的朋友有桂枝汤主证,然后也有后脑勺僵,如果喝葛根汤。第二天就累得不得了,整个人都很虚很虚,可以吃桂枝加附子汤补一些阳气,才稍微恢复一点。
葛根这味药可以帮助上半身各种消炎的效果,麻黄又是一个发病邪的药,所以那种脸部比如感冒造成中耳有点痛,或者什么沙眼结膜炎,或者是凡是病毒引起的头部、上半身发炎,其实葛根汤多多少少都有一点用。
3.2.2葛根汤续讲与麻黄药性
【7.2 】 太阳与阳明合病者,必自下利,葛根汤主之;若不下利,但呕者,葛根加半夏汤主之。
葛根汤与下利
太阴病的感冒一般是拉稀,但那个拉稀不会有烫的感觉。
厥阴病的拉稀比如说白头翁汤证,它那个会又热,又粘,又臭,然后又有拉完了大便觉得肛门那边还塞一坨什么东西的不干净的感觉。
少阴的拉肚子比如说桃花汤证,那这个是拉脓血,那也会分得出来。
那至于说有一种感冒的拉肚子是阴虚下利,就是少阴的黄连阿胶鸡子黄汤证的那个拉肚子,那个是会很痛很痛,然后拉出来的血块是象鸡肝、猪肝一样的颜色,那这样子也分得开。
葛根黄芩黄连汤呢,它的下利是会热,会臭,会粘屁股。
黄芩汤的拉肚子会热,会臭,而且肚子会绞痛,所以黄芩汤证也分得开。好象分不太开的也就是太阳阳明合病的葛根汤的拉肚子跟太阴病的理中汤的拉肚子,有点分不清楚。
至于说太阴、少阴的四逆汤的拉肚子,那个是下利清谷,是会拉出来东西还有原来的形状,所以也分得出来。
葛根黄芩黄连汤也是一样。就是用来治疗上半身的发炎都很有效。眼睛肿啦,耳朵痛,这些都很有效。葛根汤如果要拿来治疗肩膀僵硬,多半也是有效的。
葛根汤的加减在临床上面我们是现在还蛮常用的。鼻下糜烂啊,肥厚性鼻炎啦之类的。就象现在有一个科学中药改造的成方,叫做鼻良汤。
人的脸颊还有一个病叫做三叉神经痛,就是脸颊抽痛的感觉嘛。葛根汤加上白术跟附子。
至于说,一般日本这边如果是治疗鼻窦炎之类的,通常他们会加的是薏苡仁,或者是地骨皮(枸杞子的根),当然辛夷通常也会加。就是加这几味吧。那是治这类的时候。
葛根汤加石膏桔梗治什么呢?就是几乎你的头部九窍各种小发炎都还蛮有用的,牙龈肉发炎,这个主治。尤其是病毒引起的。
这个人他在发高烧然后全身僵直僵硬,这一类的痉病,整个人抽搐僵直,那如果用西医来讲这个就是脑膜炎之类的病。葛根汤直接就可以治就可以了。
葛根汤可以治鼻腔的呼吸,就是你的鼻腔的黏膜比较肿,所以鼻腔变小了。吃了葛根汤之后,鼻腔就会变大。也可以治打呼!就是不是绝对有效,但多多少少会有改善。
甘遂半夏汤
【来源】《金匮要略》卷中。
【组成】甘遂3克半夏9克(以水200毫升,煮取100毫升,去滓)芍药15克甘草6克(炙)
【用法】上四味,以水600毫升,煮取200毫升,去滓。以蜜100毫升和药汁,煎取200毫升,顿服之。
【主治】留饮脉伏,其人欲自利,利后虽自觉轻快,但心下仍然坚满者。
提醒您:甘遂半夏汤 此中草药名方来源于网络,使用前请遵医嘱。
【感冒一】
病发热,恶寒,头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脉浮紧,大青龙汤主之。
注释:表寒即体表之寒。状见发热,恶寒,无汗,头身疼痛,脉浮紧。唯烦躁,知里有热,仲圣言犹未尽,按证推演,当还兼口渴,舌苔黄等证。此证单纯辛温发散解表,无异火上加油,亦即仲圣所谓“桂枝下咽,阳胜则毙”,今宜解表清里,故以大青龙汤主治。
大青龙汤方(《伤寒论》)
麻黄(碾筛去灰)30克桂枝炙甘草各10克杏仁40枚生姜15克石膏如鸡子大(碎),水煎温服。一服汗者,停后服。若复服,汗多亡阳,遂虚,恶风烦不得眠也。
方解:方中杏仁之苦降肺气平喘;石膏甘以生津生姜,大枣调和营卫;甘草和中;麻黄发表,一汗双解。此方解表清里之功甚雄。唯麻黄一味,药剂师必
身碾绒过箩筛去灰,拿回煎服,不致偾事矣。后学者遵之。
【历节】
中风历节,手足拘急,烦热心乱,恶寒,经日不欲饮食,三黄汤主之。
注释:中风与历节本是两病,然亦有联系,故昔贤多合为一篇讨论。中风之证,卒然昏仆,不省人事;历节之证,全身关节肿如芦节。恶寒者是外有表证,烦热心乱,经日不欲饮食,知内有蕴热,用三黄汤以解表清里。
三黄汤方(《千金方》
入麻黄黄芩各16克独活15克火细辛8克黄芪30克水煎温服,一服小汗,二服大汗。心热加大黄6克,腹满加枳实1枚,气逆加人参9克,悸加牡蛎6克,渴加花粉6克。
方解:方中麻黄,独活,细辛开发腠理于外。黄芩苦寒清热于内。大剂量黄芪,一以助麻黄开发之权,二以杜虚风复入之路。若心中烦乱不除,知黄芩力单,加大黄引之下泻。其加枳实,加人参,加牡蛎,加栝萎等法,或治旺气,或助本元,各随标本而施者也。此方组合,诚丝丝人扣,可效可法。
按:历节一病,类似今之类风湿,其病缠绵难愈,多有关节变形而终身不愈者。其治疗须结合风湿、痹证、中风等证论治。本书所讨论的是表寒与里热错杂,风湿热三者错杂,初学在疑难之际,可增添一些思路。
【咳喘】
病有汗或无汗,或已经发汗或未发汗,发热,咳嗽,喘息,甚或鼻翼煽动,口渴,脉浮滑而数,此为表寒与里热错杂,俗呼寒包火,此属重证,安危所系,岂容狐疑不决,急宜解表清里,麻杏石甘汤主之。
注释:发热,咳嗽喘息,脉浮滑是表证征象。鼻煽,口渴是热人肺胃。或问:何不用大青龙汤,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曰:因大青龙汤证外寒偏重,内热较轻。桂枝加厚朴杏子汤证,多恶风与脉浮缓两证。遇此证急疏以麻杏石甘汤,免误患者。
麻杏石甘汤方(《伤寒论》)
麻黄20克杏仁50个炙甘草10克石膏120克水煎服。
方解:方中麻黄,杏仁味辛人肺,利肺气,散邪气,除热气。此方清肺定喘之功甚著,解表清里之功宏。此仲圣之心法,弥足珍贵。
按:咳喇兼喘息谓之咳喘。喘是呼吸急促,伴张口抬肩。痰浊阻滞、风寒外袭、肺虚、肾虚,皆可导致本病。此处所讨论的是表寒夹杂里热,初学必在常法外多些心眼。
【感冒二】
病发热,恶寒,热多寒少,此是外寒夹里热证,宜桂枝二越婢一汤。
注释:此证与大青龙汤证颇同,唯病势有轻重之分而已。按证推理,表证还具备头颈强痛,脉浮;里证还应具备烦躁口渴。昔贤行文,或略于此而祥于彼者,临诊之工,应顾此及彼,灵活应用。
桂枝二越婢一汤方(《伤寒论》
桂枝芍药大麻黄炙甘草各13克大枣4枚生姜10克石膏14克水煎温服。
方解:本方系桂枝汤加麻黄石膏而成。亦谓大青龙汤之变剂。去杏仁者,恶其从阳而辛散。加芍药者,以其走阴而酸收。此方和营达表,清泄里热,双管齐下。
【黄疸】
病恶寒,无汗,头痛,身痒,身目发黄,麻黄连翘赤小豆汤主之。
注释:本证是外有寒邪,内有湿热,郁蒸不解所致,病势偏重于表。
麻黄连翘赤小豆汤(《伤寒论》)
麻黄连翘生姜炙甘草各16克大枣12枚生桑白皮赤小豆各150克水煎,温服。
方解:方中麻黄、杏仁、甘草、生姜、大枣、发散表邪。赤小豆、连翘、生梓白皮、清热利湿。昔贤云:“治湿不利小便,非其治也”。余谓治湿不发微汗,非其治也。今表里两条出路同驱,湿热郁蒸之邪不散何待。
按:黄疸有阴黄阳黄之分,阳黄有湿热、热毒两型;阴黄唯寒湿一型。本病类似今之急性传染性肝炎,胆管阻塞。中医有一种急黄,类似今之急性亚急性肝坏死、肝萎缩等疾病。此处所讨论的,是脾与胃同病湿,与热错杂。外寒与内湿错杂。肝与胆同病,湿与热杂呈。诊治较难,故列之。
【狂】
病神昏谵语,狂叫欲走,目红如火,面赤鼻干,牙齿干燥,烦躁大渴,发热无汗,微恶风寒,或身出斑疹,脉象洪数,治宜解表清里,三黄石膏汤主之。
注释:肌表闭塞,病邪不得外透,三焦热盛,经络之气不通,津液气血不能输布内外,以致是证。设斑疹紫黑,此非同小可,此热入营血,三黄鞭长莫及矣。
三黄石膏汤方(《外台秘要》)
麻黄25克栀子30个豆豉黄连黄芩黄柏各30克石膏60克生姜3片大枣1枚细茶叶一撮,同煎热服。
方解:方中黄芩泻上焦火热,黄连泻中焦火热,黄柏泻下焦火热,栀子泻三焦火热。麻黄豆豉发汗解表,石膏清肺胃之火,且解表里。
清瘟败毒饮方(《瘟疫论》)
石膏200克生地50克水牛角100克黄连30克黄芩丹皮栀子甘草竹叶玄参连翘赤芍知母桔梗各15克石膏先煎,水牛角研粉冲服,诸药后下,煎服。
按:狂病,类似今之精神病,精神分裂症。表现为喧扰不宁,躁狂打骂,膂力过人,不避亲疏。病因有痰火上扰,火盛伤阴两型。此书所论,为三焦热盛,热入膀胱两种。本病类似今之感染性精神病。与情志所伤之癫狂不可同日而语。
【哮】
病呼吸急促,喉中如青蛙叫声,定喘汤主之。
注释:平日膈间有痰,复感风寒,肺气壅塞,痰不得出,郁结生热,喘而不休,痰随气动,故喉中如蛙叫之声。青蛙,亦名水鸡,有称田鸡者,俗称蛤蟆。
定喘汤方(《摄生众妙》
麻黄桑白皮款冬花半夏各15克白果21枚苏子10克杏仁黄芩各8克甘草5克水煎服。
方解:本方功宣肺平喘,清热化痰,治风寒外束,痰热内蕴。方中麻黄解散风寒,宣肺平喘。苏子半夏杏仁降气化痰。桑白皮泻肺中雍气。款冬花润肺利痰,黄芩清肺热。甘草和中。此方专为哮喘而设,故直呼名为定喘汤。
按:呼吸急促而喉间又伴有哮鸣音的谓之哮证。哮有冷哮热哮两类。此处所论者,是平素膈间有痰,复感风寒而又化热之证,此故定为错杂病。家父之经验方治此类病,每收桴鼓之效。疏方药于后:炙麻黄、细辛、杏仁、贝母、桑皮、陈皮、半夏、冬花、紫菀、官桂、黑故子、黄芩、公英、川芎、当归、炙甘草,水煎服。
【狂】
少腹胀急,小便通利,大便色黑,发热烦躁,谵语如狂,桃仁承气汤主之。
注释:风寒未解,邪入膀胱,郁结生热,与下焦血并而成。
桃仁承气汤方(《伤寒论》)
桃仁50枚大黄36克桂枝炙甘草芒硝各16克水煎分三次温服。
方解:此即调胃承气汤加桃仁桂枝为逐瘀血之方。方中大黄之苦寒荡实除热。芒硝之咸寒人血软坚。桃仁破瘀。桂枝解表逐瘀,甘草协桂枝解表。
【下利】
《伤寒论》云:“太阳与阳明合病,必自下利,葛根汤主之”。翻期面意钢
注释:此太阳病与阳明病错杂,二经俱受邪。所谓太阳病,即脉浮,头项强痛,恶寒,无汗等证;所谓阳明证,下利证即是。治用葛根汤表里双解。
葛根汤方(《伤寒论》
葛根12克麻黄生姜各9克桂枝炙甘草芍药各6克大枣12枚水煎温服。
方解:葛根生津液,输筋脉。麻黄、生姜走太阳之表。桂枝配甘草和里。此方即桂枝汤加麻黄、葛根。方名不言桂枝加麻黄葛根汤,而冠以葛根汤,其意重在阳明,因利呕多属阳明。以此观之,仲圣制方,罕有草率从事者。
按:古人所谓下利,与后世之泄泻相同,与痢疾不能混为一谈。故下利之诊治,须与泄泻互参。病因有风寒、寒湿、湿热、暑湿、伤食、脾胃虚弱、命门火衰、肝气犯脾。此书所载有表寒与里热错杂,有气血虚与里湿错杂,有胃中寒热错杂又挟食滞者,有阴盛于下,格阳于上者,有阴虚湿热者。又泄泻之治,表寒里热有葛根芩连,阴盛格阳用通脉四逆,脾虚食积用保和丸。
【呕】
《伤寒论》云:太阳与阳明合病,但呕者,葛根加半夏汤主之。
注释:此证与葛根汤证所异者,是但呕不利。前者是病邪迫于肠,本条病邪上犯于胃,治疗大法相同,但添半夏降逆止呕。
葛根加半夏汤方(《伤寒论》)
葛根12克麻黄生姜各9克桂枝炙甘草芍药各6克大枣12枚半夏16克水煎温服。
方解:半夏治上气呃逆,消心膈间痰饮。生姜止呕。此方治邪热迫及肠胃,虽未直接清里,但解肌发散,邪热随汗而解,则内热亦耗散矣。
按:呕,有声无物谓之呕,凡寒、热、痰、食、气、水、湿、蛔、虚。皆可致呕。呕吐物除食物外,还有苦水、清水、痰涎、蛔虫等物。呕实应与吐及呕吐
此书所载,有表寒胃热之葛根加半夏汤证,有寒热互结之半夏泻心汤证,有上寒下热的苏叶黄连汤证,有内真寒外假热的益元汤证。家父治一温姓幼女,
每一呕则腹中咕咕作响。前医用镇静剂未见毫末之功,家父用仲圣“呕而肠鸣,心下痞者,半夏泻心汤主之”的训诫,一服呕即止。
【腹痛】
病四肢逆冷,小便不利,腹痛,泄利下重者,四逆散主之。
注释:热结于内,阳气不能达外,故里热而表寒。
四逆散方(《伤寒论》:
炙甘草枳实柴胡芍药各等分散剂水剂均可。
方解:方中枳实散郁热。柴胡达阳邪。阳邪外泄,则四肢温矣。
按:腹痛一证,分虚寒、寒邪内积、气滞血瘀、饮食停滞等四型。本文所讨论的,有里热表寒的四逆散证,有表虚里实的桂枝大黄汤证,有上热下寒的黄连汤证。现代医学认为引起腹痛的疾病有急性胃炎、肠炎、急性出血性小肠炎、痢疾、肠系膜淋巴结炎、胆道蛔虫、肠蛔虫、肠痉挛、过敏性紫癜、结核性腹膜炎、肠结核、传染性肝炎、肝脓肿、胆囊炎、胰腺炎、上呼吸道感染、大叶性肺炎、胸膜炎、心包炎、心肌炎、风湿病、腹型癫痫、急性阑尾炎、肠套叠、肠梗阻、肠扭转、卵巢囊肿蒂扭转、嵌顿疝、泌尿系结石等,载此以供联想。家父治一周姓老妪,腹痛月余,诸医束手,见其证,犹如仲圣站立身旁,“心痛彻背,背痛彻心,乌头赤石脂丸主之”,药到病除。又治一小儿腹痛,是荨麻疹引起,下方一服如手取:大血藤、牡丹皮、苍术、陈皮、厚朴、苡仁、甘松、半夏、菊花、赤芍、茯苓、代赭石,水煎服。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