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某,男,31岁,汽车驾驶员。初诊:1974年6月1日。
3年多来,夜间常发热(37.5℃~37.8℃),当地医院以低热待查,用中西药治疗无效,来我院就诊。夜间发热无汗,面色暗黑,头晕目眩,头发脱落,肌肤干燥,腰膝酸软,舌体干瘦、舌质红,舌边有齿痕及紫色瘀点,舌苔少,脉虚数无力,辨证为阴虚血滞。滋阴补肾为主,活血行瘀为辅,六味地黄丸加味。
桑椹子18g 川红花10g 牡丹皮10g 当归尾10g 黑大豆24g 紫丹参10g 山茱萸12g 大枣10g 百合24g 熟地黄15g 泽泻10g 茯苓12g 黄芪15g
1978年3月,病员说:服上方7剂后,诸症消除,已重返工作岗位。
按:低热一症原因复杂,但临床上常见者有阴虚、暑湿、食滞、风热、胆热和气虚等类型,不可不辨,并须分辨是器质性还是功能性疾病。夜间发热多属阴虚,患者面色暗黑、头晕目眩、头发脱落、腰膝酸软、舌体干瘦而红、脉虚数等,均为肾阴亏损,阴虚发热之象,以六味地黄丸滋肾养阴,重加桑椹、黑豆增强补肾之功,加百合润肺金以生肾水,大枣助脾胃后天之源,一味黄芪引导诸药效力充达表血,落发自生。舌边瘀、肌肤干燥,为瘀血滞络,故加红花、归尾、丹参活血行瘀。全方补中有攻,阴中有阳,共奏滋阴补肾、活血行瘀之功,阴血足,瘀血消,3年低热自退。治低热需具耐心,治法、方药切勿更易过勤,只有长时间疗效不好或出现新的症状时才重新辨证用药。并须处处顾护胃气,苦寒败胃药不宜重用、久用,不得已用时,药量宜轻,宁可再剂,不可过量,否则苦寒化燥伤阴,欲速则不达。
本文摘自《宋鹭冰60年疑难杂症治验录》一书
相关文章:
六味地黄丸的功效与作用
六味地黄丸加麦冬黄连汤治疗阴虚
六味地黄丸加减治疗长期失眠患者1例
六味地黄丸(汤)古今临床应用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aokedao3713@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
邮箱:daokedao371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