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养生之道>中医综合>偏方秘方

桃花汤与真人养脏汤合方化裁治疗慢性结肠炎

时间: 2023-11-17 21:33:41

桃花汤与真人养脏汤合方化裁治疗慢性结肠炎

张某,女,30岁,内江铁路职工医院护士。初诊:1981年10月12日。自述3年前因患急性痢疾,经西药内服、输液等抗感染治疗月余,症状基本控制,但腹痛腹泻间歇发作,少则每日2~3次,多则5~6次,断断续续服苦寒燥湿的中药和抗感染的西药,两年多未效。后经某医院做乙状结肠镜检,结论为慢性结肠炎。现症:患者全身羸瘦,面色晦暗无华,语声低微,神疲气弱,小便短少,下痢日行5~6次,完谷不化,偶带脓血,黯淡不鲜,腹痛喜按,得温则减,四肢不温,恶寒蜷卧,欲寐不得,纳呆食少,舌淡苔少,舌体胖嫩有齿痕,脉微细。体温36.5℃,血红蛋白105g/L,白细胞5×10?/L,淋巴40%,嗜酸性3%,分叶核56%。大便稀溏,色淡黄,伴有少量红白色黏液,涂片未见阿米巴滋养体,乙状结肠镜下见肠黏膜充血水肿,并有散在性朵状表浅溃疡。病属脾肾阳虚,阴寒凝滞,气血阻滞,肠道受伤的休息痢。治宜温阳散寒、涩肠固脱,桃花汤与真人养脏汤合方化裁。

赤石脂18g 干姜8g 白芍10g 太子参18g 当归10g 白术10g 肉桂6g 木香6g 诃子12g 肉豆蔻(去油)10g 罂粟壳12g 甘草5g

8剂。

二诊:11月2日。病员服上方8剂后,下痢每日减至1~2次,无脓血,但仍有神疲乏力、四肢不温、恶寒蜷卧、腹中痛、舌淡苔白、脉沉细等真阳衰微,沉寒未除之征。于原方加重干姜用量到10g,另增制附片10g,以获回阳救逆之功。服药10剂,阳虚阴寒诸证全除,纳谷香,下痢腹痛止,随访年余未发。

按:本例病员系医者过用苦寒燥湿药,虽湿热毒邪得除,但脾肾阳气大损,痢疾余邪入里寒化,出现久泻不止、完谷不化、滑脱不禁等少阴虚寒见症。《伤寒论》说:“少阴病,下利,便脓血者,桃花汤主之。”《素问·至真要大论》说:“寒淫于内,治以甘热。”故以桃花汤与真人养脏汤化裁,以添温中散寒、涩肠固脱之力,药后病势虽有转机,但病久阴寒内盛,真阳衰微。《伤寒论·辨少阴病脉证并治》中又说:“少阴病,脉沉者,急温之,宜四逆汤。”因而在原方中重用温里回阳的干姜、附片扶阳而逐阴寒,寒去阳复而获愈。

——本文摘自《宋鹭冰60年疑难杂症治验录》一书

痢疾分那些类型?如何辨证论治?

1.辨证要点

(1)辨性质:急性暴痢,体质壮实者,多为实证;慢性久痢,年老体弱者,多属虚证。痢下色自清稀或如胶冻,为寒湿;痢下赤自脓血,肛门灼热者,为湿热。其中,白多赤少或纯下白冻者,多为湿重于热;赤多白少或纯下脓血者,属热重于湿;痢下色白而滑脱不禁者,属虚寒;痢下鲜紫脓血或纯血鲜红者为热毒炽盛;痢下黄褐而秽臭者属热,黄而不臭者为寒。

(2)辨腹痛:腹满胀痛,拒按,痛势急迫,便后痛减者,属实证;腹痛隐隐,喜温喜按者,多为虚证;腹痛下痢,痢下急迫,伴肛门灼热者,属热;少腹冷痛,肠鸣下痢,肢冷畏寒者,属寒;腹胀满疼痛,痢后痛减,嗳气腐臭者,多为饮食停滞。

(3)辨里急后重:便前腹痛,时时欲便,便泻不爽或有不尽感,谓之里急后重,凡便后里急后重缓解者,多属实证。若伴有腹痛窘迫,肛门灼热者,属热证;腹冷痛拘急,喜按喜温者,属寒证。便后里急后重不减或反而加重者,属虚证。若里急而频频排便,便泻不爽者,多为气虚;后重因便后转甚者,多为气陷;时时欲便而大便不下者,谓之虚坐努责,多见于阴血不足患者。

2.治疗原则肠中有滞,气血壅阻是痢疾一证的病机关键,故以导滞、调气、行血为基本治疗原则。

3.应急措施

(1)急性暴痢,高热者,用清开灵注射液40ml,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500 ml,静脉点滴,2/d。若神志昏迷者,加服至宝丹1粒,口禁不开者,采用鼻饲法。

(2)腹痛便脓血频繁者,以双黄连粉针3~6g,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500 ml,静脉点滴,2/d。

(3)面色苍白,手足厥冷,呼吸微弱,脉微欲绝者,急用参附注射液40ml,加入25%葡萄糖注射液40ml中,静脉推注,直至病情稳定后,改为40ml参附注射液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400ml中,静脉滴注,生脉注射液40ml,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ml中静脉滴注,2/d。

(4)痢下不止者,取白头翁汤煎液浓汁100ml或用生理盐水250ml,加庆大霉索16万U,保留灌肠。

4.分证论治

(1)湿热痢

主证:腹痛,里急后重,痢下赤白黏液样脓血,肛门灼热,发热口渴,渴不多饮,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清热燥湿,调气行血。

方药:芍药汤加减。芍药20g,当归12g,黄连6g,黄芩15g,木香9g,槟榔9g,制大黄9g,生甘草6g。

(2)寒湿痢

主证:腹痛拘挛,里急后重,痢下色白清稀或纯为白色黏冻,伴头重身困,胸脘痞闷,纳差食少,口中黏腻;舌质淡,苔白腻,脉濡缓。

治法:温化寒湿,调气行血。

方药:胃苓汤为主方。苍术15g,白术12g,厚朴12g,茯苓15g,陈皮12g,猪苓12g,泽泻12g,桂枝9g,生姜6g,甘草6g。

(3)疫毒痢

主证:发病急骤,腹痛剧烈,里急后重,痢下鲜紫脓血。可伴见呕恶腹满,壮热烦渴,躁扰不安,甚则神昏惊厥;舌红绛,苔黄燥,脉滑数。

治法:清热解毒,凉血止痢。

方药:白头翁汤化裁。白头翁30g,秦皮15g,黄柏12g,黄连6g,黄芩12g,赤芍15g,牡丹皮12g,金银花30g,地榆15g。

(4)虚寒痢

主证:久痢迁延,缠绵难愈,腹冷痛绵绵,喜揉喜按喜温熨,下痢稀薄,带有自冻,甚至滑脱不禁,食少神疲,肢冷畏寒;舌淡苔白滑,脉迟弱或微细。

治法:脾阳虚者,温阳健脾为主;脾肾阳虚,滑脱不禁者,当温补脾肾,涩肠固脱。

方药:脾阳虚,以附子理中汤化裁。炮附子15g(先煎),干姜6g,党参15g,白术12g,茯苓15g,肉豆蔻6g,炙甘草6g;脾肾阳虚者,用桃花汤合真人养脏汤加减。赤石脂25g,干姜6g,粳米30g,肉豆蔻9g,罂粟壳12g,诃子

4.5g,党参15g,白术12g,当归12g,白芍15g,木香6g,炙甘草6g。

(5)阴虚痢

主证:下痢赤白黏液脓血,或纯下鲜血黏稠,时作时止,日久不愈,腹部灼痛,虚坐努责,烦热口干;舌绛少苔,脉细数。

治法:养阴泄热,清肠止痢。

方药:驻车丸合黄连阿胶汤加减。黄连6g,阿胶15g(烊化),黄芩12g,芍药15g,干姜3g,当归12g,沙参15g,石斛12g,鸡子黄1枚。

(6)休息痢

主证:下痢时作时止,迁延不愈,腹痛,里急后重,下痢赤白黏冻,伴食少神疲,腹胀;舌淡苔腻,脉濡细。

治法:益气健脾,调气导滞。

方药:参苓白术散加减。党参15g,茯苓15g,白术12g,怀山药15g,薏苡仁30g,木香12g,地榆12g,扁豆12g,桔梗9g,陈皮12g,砂仁6g(后下),莲子肉15g,黄连6g,炙甘草6g。

5.针灸疗法主穴:天枢、合谷、足三里、上巨虚、关元、神厥等。湿热痢加内庭、曲池穴;寒湿痢加中脘、阴陵泉穴,并灸气海穴;疫毒痢配十宣、太冲、阳陵泉穴;虚寒痢配脾俞、肾俞穴;休息痢配脾俞、胃俞穴。实证用泻法,虚证用补法。

6.推拿疗法以提拿和点按相结合为主要手法,湿热痢取神厥、关元、阴陵泉等穴;寒湿痢取神厥、气海、中脘穴;疫毒痢取脾俞、大肠俞、上巨虚、下巨虚穴;虚寒痢取神厥、脾俞、天枢、气海等穴;阴虚痢取神厥、大肠俞、三阴交、丰隆等穴;休息痢取脾俞、胃俞、肾俞等穴。

7.外治法

(1)苦参研末,以水调敷脐部,1/d,治疗湿热痢。

(2)大蒜捣泥,敷涌泉、神厥穴至灼痛时取掉,治疗寒湿痢。

8.单验方

(1)独头蒜捣碎取汁100ml保留灌肠,1/d,7日为1个疗程,治疗各种痢疾。

(2)鸦胆子仁15粒,饭后服用,3/d,治疗阿米巴痢疾。

【预防】抓好爱国卫生工作,加强饮水、食物的管理,讲究个人卫生,饭前便后洗手,不吃生冷蔬菜瓜果及腐败变质食物,从源头上切断传播途径。对带菌者及初期患者,应实行隔离治疗,以防其进一步传播。在流行地区和好发季节,可常服生大蒜、马齿苋,有一定预防作用。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aokedao3713@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猜你喜欢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

邮箱:daokedao3713@qq.com

备案号:鲁ICP备2022001955号-4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