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某某,女,48岁,某地质队职工家属。
1978年4月1日初诊。
自诉:牙痛已一月,曾服中药及打针治愈,不到三日复发,复发后再用前药不效,打针亦不效,已用各种办法治疗皆无效。止痛片一次服4片,可止痛约1小时,但素有胆囊炎、肾盂肾炎、肾小球肾炎、冠心病等慢性疾病,对镇痛药不敢多服,因来求治。
检查:诊脉沉数有力,苔黄厚而干,痛牙在右侧,日夜俱痛,夜间更剧,彻夜不眠已近十日、形肥,神疲,不断呻吟,表情痛苦,大便干燥,已数日不解。
辨证:胃热炽盛,肝肾阴虚。
治法:清热降火,滋阴通便。
处方:玉女煎加减
生地黄30克 玄参30克 麦门冬25克 石膏60克 知母10克 黄柏10克 代赭石60克 怀牛膝15克 地骨皮30克 滑石30克 甘草3克
二剂
4月4日二诊:病人大便已解,牙痛已止,服第一次药后,即熟睡2小时,据说这是患病后第一次熟睡。但黄苔退去不多,遇风吹后,则右颊发烧。效不更方,按原方再进二剂。二剂服完后,黄苔退净,诸症悉平。
按:足阳明胃经之脉贯上龈,手阳明大肠经之脉贯下龈。牙痛一症,虽有各经虚实不同之分,但以阳明积热者居多。本例,脉沉数有力,舌苔黄厚而干,其痛白昼阵作,尚有短暂间歇,且大便秘结,是为阳明炽势之特征;夜间则痛无休止,又为阴虚之特征。根据“实则泻之,虚则补之”和“热则寒之”的原则,采用了玉女煎,结合实际情况予以加减。方中重用石膏配知母清阳明炽盛之热,知母、黄柏、生地黄、玄參、麦门冬、地骨皮滋阴降火润肠通便,代赭石有重坠镇降之力,且能通燥结,怀牛膝引血下行,则气火亦随之下行,六一散清热利尿,使邪热由小便而去。本例较为典型,曾用过中西医多种办法皆未治愈,经用本方对证加减,竟获满意效果。
——本文摘自《中国当代中医专家临床经验荟萃 4 疑难杂病治验录》
相关文章:
牙疼偏方立刻止疼,快速治疗牙痛的偏方秘方小妙招及方法大全
少阳郁火型牙痛的中医辩证治疗方法
牙痛的中医辨证论治:风寒阻络型牙痛的治疗方法
导语:在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内科学的考试复习中,消渴的概念及源流、消渴与西医病名的关系等的相关内容你清楚了吗?以下是详细介绍。
第三十八单元 消渴
一、消渴的'概念及源流
1.消渴的概念
消渴是以多尿、多饮、多食、乏力、消瘦,或尿有甜味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疾病。
2.消渴的源流
消渴之名首见于《素问?奇病论》。
《证治准绳》对三消分类作了规范,?渴而多饮为上消,消谷善饥为中消,渴而便数有膏为下消?。
二、消渴与西医病名的关系
细目二:病因病机 一、消渴的常见病因
禀赋不足、饮食失节、情志失调、劳欲过度。
二、消渴的主要病机及转化
消渴的病位主要在肺、胃、肾,尤以肾为关键。
基本病机为阴津亏损,燥热偏胜,而以阴虚为本,燥热为标。
病理性质属本虚标实。
细目三:诊断 消渴的诊断要点
1.口渴多饮、多食易饥、尿频量多、形体消瘦或尿有甜味等具有特征性的临床症状,是诊断消渴病的主要依据。
2.有的患者初起时?三多?症状不著,但若于中年之后发病,且嗜食膏粱厚味、醇酒炙煿,以及病久并发眩晕、肺痨、胸痹、心痛、中风、雀目、疮痈等病证者,应考虑消渴的可能性。
3.由于本病的发生与禀赋不足有较为密切的关系,故消渴病的家族史可供诊断参考。
细目四:辨证论治 一、消渴的辨证要点
1.辨病位:以肺燥为主,多饮症状较突出者,称为上消;以胃热为主,多食症状较为突出者,称为中消;以肾虚为主,多尿症状较为突出者,称为下消。
2.辨标本:一般初病多以燥热为主,病程较长者则阴虚与燥热互见,日久则以阴虚为主。进而由于阴损及阳,导致阴阳俱虚之证。
二、消渴的治疗原则
本病的基本病机是阴虚为本,燥热为标,故清热润燥、养阴生津为本病的治疗大法。
三、肺热津伤、胃热炽盛、气阴亏虚、肾阴亏虚、阴阳两虚证候及常见并发症的主症、治法和方药
【须牢记的架构图】
(一)上消
肺热津伤证
主症:烦渴多饮,口干舌燥,尿频量多,舌边尖红,苔薄黄,脉洪数。
治法:清热润肺,生津止渴。
代表方:消渴方加减。
常用药:天花粉、葛根、麦冬、生地、藕汁、黄连、黄芩、知母。
(二)中消
1.胃热炽盛证
主症:多食易饥,口渴,尿多,形体消瘦,大便干燥,苔黄,脉滑实有力。
治法:清胃泻火,养阴增液。
代表方:玉女煎加减。
常用药:生石膏、知母、黄连、栀子、玄参、生地黄、麦冬、川牛膝。
2.气阴亏虚证
主症:口渴引饮,能食与便溏并见,或饮食减少,精神不振,四肢乏力,舌质淡,苔白而干,脉弱。
治法:益气健脾,生津止渴。
代表方:七味白术散加减。
常用药:黄芪、党参、白术、茯苓、淮山药、甘草、木香、藿香、葛根、天冬、麦冬。
(三)下消
1.肾阴亏虚证
主症:尿频量多,混浊如脂膏,或尿甜,腰膝酸软,乏力,头晕耳鸣,口干唇燥,皮肤干燥,瘙痒,舌红苔少,脉细数。
治法:滋阴固肾。
代表方:六味地黄丸加减。
常用药:熟地黄、山萸肉、枸杞子、五味子、淮山药、茯苓、泽泻、丹皮。
2.阴阳两虚证
主症:小便频数,混浊如膏,甚至饮一溲一,面容憔悴,耳轮干枯,腰膝酸软,四肢欠温,畏寒肢冷,阳痿或月经不调,舌苔淡白而干,脉沉细无力。
治法:滋阴温阳,补肾固涩。
代表方:金匮肾气丸加减。
常用药:熟地黄、山萸肉、枸杞子、五味子、淮山药、茯苓、附子、肉桂。
(四)并发症的治疗
并发白内障、雀盲、耳聋,主要病机为肝肾精血不足,不能上承耳目所致,宜滋补肝肾,益精补血,可用杞菊地黄丸或明目地黄丸。并发疮毒痈疽者,治宜清热解毒,消散痈肿,用五味消毒饮。并发肺痨、水肿、中风者,则可参考有关章节辨证论治。
四、中消、下消证的主要治疗加减变化
中消胃热炽盛,大便秘结不行,可用增液承气汤润燥通腑,?增水行舟?,待大便通后,再转上方治疗。本证亦可选用白虎加人参汤。
白塞氏病又叫白塞氏综合征,是以眼部、口腔、生殖器的炎症及溃疡为主要临床表现,并伴有皮肤、血管、中枢神经、消化道及关节等全身性多系统损害的一种慢性疾病。目前现代医学对此病的病因尚不清楚,认为可能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近年来,中医关于本病的病因病机屡见报道,对该病的治疗研究有逐年增加的趋势,并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白塞病以肝肾阴虚为本,湿热毒瘀蕴结为标。初期以湿毒郁热型为主,治拟清热利湿、凉血解毒。中期以阴虚血瘀型为主,治拟养阴清热、活血解毒。后期以阳虚血瘀型为主。治拟益气温阳,清热解毒活血。阴虚热毒型:主要见于急性发作者,以口腔溃疡为主。治以凉血滋阴、活血解毒,方用四妙勇安汤和导赤散加减。湿热下注型以外生殖器溃疡为主,治以清热利湿柔肝和脾,方用龙胆泻肝汤和二妙散加减。缓解期,肝肾阴虚型多见于后期,经治疗后,眼、口、生殖器和皮肤症状好转,但出现午后潮热等症状。治以养阴清热、滋补肝肾,方用杞菊地黄丸或知柏地黄丸和玉女煎加减。
白塞病病因不清,证情复杂多变,寒热错杂,涉及口腔、皮肤、眼、内等多个科室,患者临床症状各异、病程迁延缠绵、易复发,给治疗带来很大的难度,中医治疗优势较为明显,可使白塞病取得较好疗效。
【答案】:B
中消
胃热炽盛证
证候主症:多食易饥,口渴,尿多,形体消瘦,大便干燥,苔黄,脉滑实有力。
治法:清胃泻火,养阴增液。
代表方:玉女煎加减。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