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 男 11个月
[主证]身热1月,夜重昼轻,时作泄泻,日2~3行,多者10余行,所下黄稀而粘兼杂绿色,味显酸臭,小短黄,病后胃纳不佳,自汗盗汗常作,时有呃逆,吐出奶瓣,面色薄黄,精神萎顿,烦躁不安,唇淡腹胀,舌苔黄褐而腻,中有芒刺,指纹色紫在风关上,静时按脉沉细滑数,重取无力。
[辨证]此证身热月余不退,夜重昼轻,吐逆、泄泻、腹胀,苔黄而腻是属湿热蕴于脾胃,升降失常。因其所吐奶瓣,所下酸臭,其有滞可知;以其烦急躁动,自汗盗汗,脉细无力而数,阴分亦有所伤。此系温热蕴土,脾胃为病,邪实正虚之候。
[治则]先以清化湿热,调理脾胃为主,继则再议育阴。
[方药]粉葛根6克 川黄连1.5克 条黄芩2.4克 姜半夏3克 姜厚朴3克 生薏米12克 白通草3克 淡竹叶6克
按:本方为《伤寒论》葛根黄芩黄连汤合《温病条辨》三仁汤加减化裁而成。方中葛根升发胃气而生阴液,黄连、黄芩苦寒泻热燥湿,辅以姜半夏降逆止呕。用姜厚朴使中焦滞气下行,薏米、通草、竹叶化湿清热。故此方有清化湿热,调理脾胃,兼有育阴之功能。
药后2日,早晨热退,自盗汗减,大便日行4次,溲量增多,腹胀亦瘥,此湿热尚未尽除,仍按上方去姜半夏、白通草、加半夏曲3克,广砂仁0.3克。
药后仍有身热,面色薄黄,大便一行,下黄粘滞奶瓣,此湿热未解,阴分又感不足,脾运尚未全复,内有积滞,治宜清化湿热为主,佐以育阴导滞之品。
方二:川黄连1.2克 条黄芩1.5克 生阿胶(烊化)2.4克 大杭芍3克 广砂仁0.6克 生薏米9克 白通草4.5克 炒谷麦芽各3克 一捻金(冲化)0.6克
服药2日复诊,身热已退,大便一行黄稠,稍烦则汗,舌淡红,苔黑略黄,指纹显红,在风关上,脉沉细弱。此邪热已退,虚热未除,正气尚弱之故,拟清虚热,扶正气,醒脾胃,进饮食之品。
方三:生栀子0.9克 生麦芽6克 淡豆豉2.4克 广砂仁0.6克 陈皮丝0.9克 怀山药9克
药服2日再诊,身热未作,纳食较佳,烦减寐安,昨便一次黄稠,酸臭已无,指纹降至风关,唯静时脉尚弱。此脾胃已调,湿热亦退,见其吮乳香甜可征,唯病后体衰,证情复杂,虽经调治已获良效,但正气有待缓补,属服上方扶其正气,清其虚热以杜后患,又服数剂,8日后,诸证均退,正气已复,小儿面带笑容,病愈出院。
——本文摘自《临证治验录》
中医:小儿腹泻的分型论治
内容来源: 中国中医药报
[2012年5月8日 10:37]
小儿腹泻多见于3岁以内的婴幼儿。究其原因,多为外感风寒、湿热,内伤饮食,加上脾胃虚弱,导致脾胃运化失常,水谷不化,清浊混杂,而引起泻下。对待小儿腹泻,应根据患儿临床症状的轻重,泻下粪便的性质,舌苔等,来辨别泄泻的寒热虚实,辨证论治。
伤食泄泻
患儿喂养不当伤食后停滞不化,腐浊之物壅积胃肠,致使脘腹胀满疼痛,哭闹不安,厌食,泻前腹痛,泻后痛减,粪便酸臭,舌苔厚腻或微黄垢,指纹多见紫滞,脉象滑而实。证属脾胃受损,难以腐熟水谷而致泄泻。治宜消积和胃,清利湿热,方用保和丸加减,药用焦山楂、炒神曲、清半夏、茯苓、陈皮、连翘、炒莱菔子、木香、厚朴、藿香、鸡内金、生姜等。
风寒泄泻
患儿内伤湿滞,外受风寒,引起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大便清稀,夹杂泡沫,并有恶寒发热、头痛、胸膈满闷等症状,舌苔薄白或腻。证属湿困中焦,肠胃不和,治宜散寒和中,理气化浊,方用藿香正气散加减,药用藿香、紫苏、白芷、大腹皮、茯苓、白术、陈皮、半夏、厚朴、桔梗、木香、砂仁、神曲、山楂、甘草等。
湿热泄泻
患儿受湿热之邪侵袭,加上吃下不洁食物,就会引起腹痛泻下,大便稀薄或如水样,臭秽异常,并有恶心呕吐、食欲减退、发热乏力、口渴、尿少黄赤等症状,舌苔黄腻,脉滑略数。证属湿遏脾土,运化失司,治宜外解肌表,内清湿热,方用葛根黄芩黄连汤合蚕矢汤加减,药用葛根、黄芩、黄连、蚕砂、木瓜、通草、薏苡仁、栀子、半夏、吴茱萸、甘草。
脾虚泄泻
患儿脾胃虚弱,完谷不化而发生腹泻,大便稀溏,常常是时轻时重,迁延不愈,致使面黄肌瘦,倦怠乏力,抵抗力差,舌淡苔白,脉缓而弱。证属脾虚湿滞,运化失调,治宜补气健脾,和胃渗湿,方用参苓白术散,药用人参(也可用潞党参)、茯苓、白术、炒扁豆、山药、莲子肉、炒桔梗、薏苡仁、砂仁。
脾肾阳虚泄泻
多出现于久泻不止的患儿,食入即泻,清稀便中是未消化的食物,体质瘦弱,精神萎靡不振,四肢不温,脱肛,面色苍白,睡时露睛,舌淡苔白,脉细弱。证属脾肾阳虚,运化无权,治宜补气健脾,温肾回阳。方用附子理中汤加味,药用人参、干姜、白术、黄芪、升麻、诃子肉、赤石脂、禹余粮、甘草等
临床上除了虚寒型腹泻,湿热型腹泻,还有一种 肝郁型腹泻 。
它的特点就是经常腹痛,一痛就泻,泻完就好了。
《中医方剂学》上有一个方子叫作 痛泻要方 ,就是治这个病的专方。
这种腹泻,在中医上讲是和受风有关系,和情绪有关系。妇女常见这种病, 肝郁受风,肝失缓急,所以可以把它称为肝郁型腹泻。
它的特点就是, 一腹痛就要拉肚子, 上厕所一拉就好了, 实际上可能是一种肠道过敏或肠功能紊乱。
这个症状我不管西医怎么说,我只要见到这种病,肚子一疼就要拉稀, 我就认为是肝脾不和,肝气太过, 就用痛泻要方,就算病的时间长了还可以用。
痛泻要方从方名上就可以看出来它的特点,一痛一泻,见到这个症就用它, 调和肝脾,祛风止泻 。
这个病在舌象上来看,一般是舌淡苔薄,脉象有时候经常左手的脉弦大,右手的沉濡。或者是两手的关脉拘到一块, 俗称双关如豆,反应病变在中焦, 可以说是肝郁的一种表现 。
痛泻要方由 白术,防风、陈皮、白芍 组成。
白术补脾,白芍柔肝缓急,二者相配,土中泻木,共奏补脾柔肝之功;
防风具有升散之性,辛能散肝郁,香能疏脾气。
这里我举一个例子,有一个患者,男,35岁,他开始受了风寒,引起腹泻,每天2~5次,便中夹有大量的白色黏液,肠鸣肚子咕咕响,下腹不疼痛,痛时就要上厕所大便,大便完疼痛就减轻,已多年。
近年来症状加重,伴性情急躁易怒,消瘦、纳差,四肢倦怠乏力,嗜睡、脉细弦,舌质淡红,苔薄白腻。
吃了很多西药也不管用,经人介绍找到我,要求中医治疗。
这是我当时开的方子:
苍术、炒白芍、防风、羌活、苏叶、煨葛根、陈皮、 怀山药、仙鹤草、郁金、木香、乌梅、炒甘草
【用法】 7剂。水煎服,每日3次。
1周以后,腹泻次数减少了,肠鸣音也消失了,小腹已经不疼了。
所以这里再三强调, 治腹泻,要分清寒热虚实,只要找对原因,对症下药,方能取得好的疗效。
因为是痛泻,肝郁脾虚,用抑木扶土佐清湿化浊法,投以加味痛泻要方。
用风药防风、羌活、苏叶、煨葛根改善微循环;
仙鹤草、山药、陈皮、苍术健脾化湿,补中益气;
芍药、甘草、乌梅缓急止痛,敛肝息风;
郁金、木香疏肝理气。
方证对应,很快就治好了这个病。
关注@中医非遗传承人买建修 ,我就是你身边的中医朋友。
#腹泻# #学问分享官# # 健康 科普大赛#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