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成】飞滑石450份 绵茵陈330份 淡黄芩300份 石菖蒲180份 川贝母 木通各150份 藿香 射干 连翘 薄荷 白蔻仁各120份
【主治】湿温时疫,邪在气分,湿热并重证。发热倦怠,胸闷腹胀,肢酸咽肿,身目发黄,颐肿口渴,小便短赤,吐泻,淋浊,舌苔白或厚腻或干黄,脉濡数或滑数。
【病案】宋某,男性,33岁。2000年6月10日初诊。因受凉后出现发热、畏寒,体温最高至39.8℃,伴咳嗽,咯痰,拍胸片示左下肺炎,先予以抗炎治疗效果欠佳,现又出现声音嘶哑,并逐渐加重。耳鼻喉科检查示:急性咽喉炎。继续抗感染治疗,并给予杜灭芬、沐舒坦、强的松、雾化吸入等对症治疗。发热、咳嗽、咯痰症状于1周内渐消失,但声音嘶哑持续存在,说话时语音低微,旁人无法辨别语句。病后2月余转中药治疗。入院时无其他不适,继续完善各项检查,除外其他病因,考虑其诊断慢性喉炎成立。症见:声嘶不扬,语音低微,舌质红、苔白腻,脉弦滑。诊为慢喉,风热袭肺之证。治以疏风清热、利喉开音之法,拟用清咽润喉方。处方:青果10g,玄参10g,板蓝根30g,广豆根10g,大青叶15g,锦灯笼10g,木蝴蝶2g,牛蒡子10g,薄荷(后下)6g,蝉蜕10g。水煎,分2次服。服6剂后无明显疗效,继续观察病情。再根据患者形体肥胖,声音嘶哑重浊,缠绵难愈,舌质红、苔白腻,脉弦滑征象,复辨以湿热内蕴之证,再立利湿化浊,清热解毒开音之法治之,以甘露消毒饮加减。处方:滑石30g,茵陈15g,黄芩10g,连翘15g,菖蒲10g,白豆蔻10g,藿香10g,佩兰10g,薄荷(后下)6g,浙贝10g,射干10g,牛蒡子10g,木蝴蝶2g。水煎,分2次服。服2剂后,声嘶症状减轻,6剂后明显缓解,12剂后声音嘶哑消失,发音恢复正常,与常人无异,腻苔转为薄白,查体无阳性体征,复查喉镜未见异常。继服6剂巩固疗效,痊愈出院,随访半年未见复发。 (摘自《江苏中医药》)
【分析】慢性喉炎为现代临床常见疾病,病情缠绵难愈。本案患者起先罹患肺炎,据案中叙述,中医可辨为风热犯肺证,但其未采用中医施治,而是接受西医治疗。喉炎是肺炎经服用西药治疗后转变而来,作者起初辨为“风热袭肺之证”,可能是受之前的“左下肺炎”影响所致。从清咽润喉方组成看,包含了疏风清热解毒及清利咽喉药,这对于外感风热,侵袭咽喉所致的声音嘶哑、咽痛等疾患,肯定有较好疗效。但为何该患者“服6剂后无明显疗效”呢?治不得法,故不能除之。考本案患者形体肥胖,易生内湿,加之外感风热,正如《外感湿热论》所云:“里湿素盛,外邪入里,里湿为合,在阳旺之躯,胃湿恒多;在阴盛之体,脾湿亦不少,然其化热则一。"“热得湿则郁遏而不宣,故愈炽;湿得热则蒸勝而上熏,故愈横。”(《湿热经纬》)
所以,“复辨以湿热内蕴之证”,非常准确。作者对之前的“苔白腻”未予重视,而之后通过详加观察,却得出“声音嘶哑重浊,缠绵难愈”之证候特点,很显然,前后辨证变化的关键在于是否注意到“湿”邪的存在!这也充分说明了在临证时四诊诊察及证变方变的重要性。对于湿热病证,“徒清热则湿不退,徒祛湿则热愈炽”,而甘露消毒丹利湿、清热并重,同时注重了芳化行气之法,令气畅湿行。
“温邪上受”,咽喉为肺胃之门户,故原方中还特别强调解毒利咽,如选用黄芩、连翘、射干、贝母。本案在原方基础上酌加牛蒡子、木蝴蝶等药以增强解毒利咽开音之力,并兼作引经之用,从而使其更加适合于治疗湿热化毒之喉炎。治之得法,故能“痊愈出院”。
——本文摘自《方剂学案例分析》
目录 1 拼音 2 《医级》卷八:炼雄丹 2.1 处方 2.2 制法 2.3 功能主治 2.4 炼雄丹的用法用量 2.5 摘录 3 《霍乱论》卷下 3.1 方名 3.2 组成 3.3 主治 3.4 制备方法 3.5 附注 附: 1 古籍中的炼雄丹 1 拼音 liàn xióng dān
2 《医级》卷八:炼雄丹
3 《霍乱论》卷下
古籍中的炼雄丹 《张聿青医案》:[卷二]温疫说(补) 者,如普济消毒饮、玉枢丹、紫雪丹、甘露消毒丹、炼雄丹、神犀丹、古方今方,皆可取用。余师愚疫症条辨,...
《随息居重订霍乱论》:[卷下医案篇第三]梦影 正气大虚者之治法。更有不因虚而余焰复燃者,须用炼雄丹治之。(是证以半痴之学问,莲泉之浓德,安伯之见...
《重订广温热论》:[第二卷验方妙用]开透法 半碗,梨汁三瓢,雪水三煎沸,和入三汁即服)调入炼雄丹(明雄黄一分,牙硝六分,研细同入铜勺内,微火熔...
《回春录》:[一、内科]霍乱 正气大虚者之治法,更有不因虚而余焰复燃者,须用炼雄丹治之。詹耀堂子,年二十,患霍乱,服姜、桂数剂,...
《重订通俗伤寒论》:[第十章·伤寒坏证]第三节·伤寒转闭
人物生平 王孟英,1808年生于浙江钱塘(今杭州市)。曾祖王学权是一位名医,著有《医学随笔》二卷,祖父永嘉、父琪沧也都精通医学,曾对该书作过补充和校注。王孟英14岁时,父重病不起,临终前曾嘱咐他:“人生天地之间,必期有用于世,汝识斯言,吾无憾矣”。父亲死后,他遵家训钻研医学,但终因家境贫困,厨无宿舂,无法度日。为了生计,于同年冬去婺州(今浙江金华市)孝顺街佐理盐务。白天工作,谋食养家,晚上“披览医书,焚膏继晷,乐此不疲”。后游于江、浙,以医为业。其时战乱,疫疠流行,亲人死于霍乱,遂专心温热病。经多年实践,对温热有独到见识。代表作《温热经纬》为中国温病学重要著述之一。
王孟英虽身处逆境,但决不因此而影响学业,反而激起了发奋图强的精神,学医之志愈坚。平时苦心攻读,手不释卷,上自《内经》、《难经》,下迄明清诸先贤著作,无不深究极研,并能博采众长,融会贯通,打下了坚实的中医理论基础。《海宁州志》称他“究心《灵》、《素》,昼夜考察,直造精微”。说明勤奋好学是王孟英治学最可贵之处,也是他取得学术成就的关键。
王孟英生活在西学东渐的时代,他对当时传入之西方医学持开明态度,不抱门户之见,有分析地吸取,并据理批评了中医界有些人尊经崇古、拒绝接受西说的守旧思想,反映了他善于吸取新知的治学精神。更值得指出的是,王孟英十分重视临床,注意从实践中求得真知。他平时诊务繁忙,广泛接触病人,从而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
关于王孟英的卒年,史料记述不详,说法不一,但据《浙北医学史略》记载:“嘉兴已故中医张文冲述其先祖昔居s溪,曾亲睹孟英,其人清瘦不伟,好学不倦,享寿61年,故其卒年当为1868年”。此说当属可信。
王孟英毕生致力于中医临床和理论研究,对温病学说的发展作出了承前启后的贡献,尤其对霍乱的辨证和治疗有独到的见解。重视环境卫生,对预防疫病提出了不少有价值的观点。
个人作品 王孟英书籍王氏著述及评注参订他人之作甚多。较著名者有:《温热经纬》、《随息居重订霍乱论》、《随息居饮食谱》、《王氏医案》(原名《回春录》)、《王氏医案续编》(原名《仁术志》)、《王氏医案三编》、《归砚录》、《乘桴医影》、《潜斋简效方》、《鸡鸣录》、《重庆堂随笔》、《女科辑要按》、《古今医案按选》、《医砭》、《言医选评》、《校正愿体医话良方》、《柳洲医话良方》、《洄溪医案按》、《叶案批谬》等。
医学成就
王氏认为:“温证误作伤寒治而妄发其汗,多有此候。”又说:“温证误投热药补剂亦有此候”(卷一)。认为温病忌汗,因为出汗退热并非治温病根本之法。
王氏认为温病自内发,由三阴而三阳,不同于伤寒之由太阳入三阴。后世治温热病者亦多以此为伤寒、温病之分界。
王氏采《伤寒论》治阳明病方法以治温病,认为仲景六经原不专为伤寒而设。任何病但见阳明证即作阳明治。伤寒、温病同证同治,不在名称之辨。
王氏对逆传的见解,服膺于叶香岩《外感温热》。对“逆传心包”句,引章虚谷说而评议之。章注:“心属火,肺属金,火本克金,而肺邪反传于心,故曰逆传也。
王氏认为:“《难经》从所胜来者为微邪,章氏引为逆传心包解,误矣。……是由上焦气分以及中下二焦者为顺传,惟包络上居膻中,邪不外解,又不下行,易于袭入,是以内陷营分者为逆传也。然则温病之顺传,天士虽未点出,而细辨其议论,则以邪从气分下行为顺,邪入营分内陷为逆。”王氏之说当更有理。
王氏主张治温病宜用轻质平淡之法。认为:“此论温病仅宜轻解,况本条所列,乃上焦之治,药重则过病所。”吴茭山云凡气中有热者,当行清凉薄剂。吴鞠通亦云“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也”(卷三)。此说对后世治温热病影响深远。
王氏对“暑”症,亦多论辨。认为当时医家有“暑必兼湿”说不可过于执信。此认识亦有其独到处。
总之王氏学术成就之中,对温热病有明显擅长。他认为当时名家“不惑于昔人之谬论而辨其为风温、为湿温、为暑热、为伏邪,仍以时感法清其源”说正确。足见他的思想不保守,能实事求是地认识温热病患者的所见症状,因而他对温热病的治疗效果亦十分出色。
王氏认为以食代药“处处皆有,人人可服,物异功优,久服无弊。”如对伤津液的病人,主张大量频频进梨汁、蔗汁,以其凉甘之性味达到救阴养阴之目的。他称梨汁为“天生甘露饮”;甘蔗汁为“天生复脉汤”;西瓜汁为“天生白虎汤”等。Bms
王氏常选择食物,配合成适当方剂,临床时用以提高疗效。如以橄榄、生萝卜组成“青龙白虎汤”治疗喉症;以生绿豆、生黄豆、生黑大豆(或生白扁豆)组成“三豆饮”以治痘症、明目、消疳、疮疡、泄泻。以漂淡海蜇、鲜荸荠合为“雪羹汤”。以猪肚、莲子为“玉苓丸”等等。
王氏食疗经验,十分丰富,说理明白,将饮食平淡之品,得当用之,而达奇效。
1、王氏连朴饮《随息居重订霍乱论》治湿热蕴伏而成霍乱,兼能行食涤痰。制厚朴6g,姜汁炒黄连3g,石菖蒲3g,制半夏3g,炒香豉9g,焦山栀9g,芦根60g,水煎服。此方能清热化湿,调和肠胃。治霍乱,湿热阻滞肠胃、呕吐泄泻、胸闷,不思饮食,舌苔黄腻者甚效。现亦用于急性肠胃炎、伤寒等时病见有以上症状者,均有效。
2、甘露消毒丹《温热经纬》滑石、茵陈、淡黄芩、石菖蒲、川贝母、木通、藿香、射干、连翘、薄荷、白豆蔻研末成丸。每服9g。王氏原为治湿温时疫主方。凡湿温疫疠见发热倦怠、胸闷腹胀、肢?咽肿、发黄、癍疹、颐肿口渴、便闭溲赤、吐泻疟痢,等症。凡舌苔淡白或厚腻或干黄者,暑湿时邪尚在气分,本方极效。现药理证明,该品有保肝、利胆、调整免疫机能、促进消化、抗病原微生物、解热等作用。临床上可用于传染性肝炎、乙肝、腮腺炎、流感、咽炎,眼、耳、鼻喉炎、尿感、急性肠胃炎、肠伤寒等证。(附带讲一下,不论作丸或煎剂,木通应该用无毒的毛莨科川木通,不用有毒的马兜铃科关木通,可避免肾损害。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