悬枢穴,又叫悬柱穴,中医针灸穴位之一,出自《针灸甲乙经》,属督脉穴。主要治疗腰脊强痛,肠鸣腹痛,完谷不化,泄泻等。
【名解】
出处:《针灸甲乙经》:“悬枢,在第十三椎节下间,督脉气所发,伏而取之。”
别名:悬柱穴。
读音:Xuán shū。
1、悬枢。悬,吊挂也。枢,枢纽也。该穴名意指督脉气血由此外输腰脊各部。本穴物质为命门穴和脊中穴传来的水湿之气,至本穴后由本穴横向外传腰脊各部,穴内气血如同天部中吊挂的水湿之气,故名。
2、悬柱。悬,吊挂也。柱,支柱也。悬柱名意指穴内气血为天部的强劲之气。本穴物质为命门穴和脊中穴传来的天部之气,其气强劲,如同支柱一般充实着督脉及腰脊各部,故名悬柱。
【功能特性】
穴义:督脉气血由此外输腰脊各部。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天部的强劲阳气。
运行规律:循天部传于督脉上下及腰脊各部。
功能作用:壮阳益气。
治法:寒则补之灸之,热则泻针出气。
【穴位图】悬枢穴属于督脉穴位图,悬枢穴位于人体腰部,当后正中线上,第1腰椎棘突下凹陷中。
【按摩作用】缓解治疗腰痛、腹痛、泄泻、痢疾、脱肛等。
【按摩功效】壮阳益气。
【取穴方法】悬枢穴位于人体的腰部,当后正中线上,第1腰椎棘突下凹陷中。
【穴位配伍】悬枢穴配足三里穴、太白穴缓解治疗完谷不化、泄泻;悬枢穴配委中穴、肾俞穴缓解治疗腰脊强痛。
【针刺方法】悬枢穴直刺0.5—1寸。
【艾灸方法】悬枢穴艾条灸5—15分钟,悬枢穴艾炷灸3—5壮。
5 胃俞穴位置:位于背部,当第十二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功效:和胃调中,祛湿消积。主治脾胃虚弱、脘腹胀痛、霍乱吐泻、翻胃吐食、饮食不下、食多身瘦、肠鸣腹痛、黄疸水肿、小儿疳积、胸胁支满、腰脊挛痛等病症。
按摩:用拇指指腹揉按胃俞穴100 ~ 200次,以局部有酸胀感为度。
?
6 脾俞穴位置:位于背部,当第十一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功效:健脾和胃,利湿升清。主治呕吐、胃痛、胸胁胀痛、黄疸水肿、不欲饮食、食不生肌、泄泻、痢疾、痰疟寒热、四肢不收、虚劳、尿血、遗精、白浊、
吐血、便血等病症。
按摩:用拇指指腹揉按脾俞穴100 ~ 200次,以局部有酸胀感为度,达到排出胃里的气的效果。
?
7 三焦俞穴位置:位于腰部,当第一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功效:调理三焦,利水强腰。主治腹胀、肠鸣、呕吐,泄痢、水肿、臌胀、黄疸、遗尿、癃闭、腰脊强痛等病症。
按摩:用拇指指腹揉按三焦俞穴100 ~ 200次,以局部有酸胀感为度,达到排出胃里的气的目的。
?
8 足三里位置:足三里位于外膝眼下四横指、胫骨边缘。
功效:本穴具有生发胃气、燥化脾湿之用,为人体保健的要穴,现代常用于治疗急慢性胃肠炎、十二指肠溃疡、胃下垂、痢疾、阑尾炎、肠梗阻、肝炎等等多种疾病,可以改善胃痛,呕吐,腹胀,腹痛,肠鸣,消化不良等症状。
按摩:稍微用些力气按揉本穴,一直到有酸麻的经络传感可到脚背即可,排出胃里的气。
?
目录1拼音2英文参考3概述4大肠俞的别名5出处6特异性7穴名解8所属部位9大肠俞穴的定位10大肠俞穴的取法11大肠俞穴位解剖 11.1层次解剖11.2穴区神经、血管 12大肠俞的功效与作用13大肠俞主治病证14刺灸法 14.1刺法14.2灸法 15大肠俞的配伍16特效 *** 17文献摘要18大肠俞研究进展 18.1对肠道的影响18.2对消化系统的影响18.3对甲皱微循环的影响18.4治疗肛周疾病18.5治疗腰肌劳损18.6治疗慢性结肠炎 19参考资料附:1古籍中的大肠俞 1拼音 dà cháng shù
2英文参考 Dàchángshū BL25 [中国针灸学词典]
dàchángshù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B25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BL25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3概述
穴位 大肠俞 汉语拼音 Dachangshu 罗马拼音 Tachangshu 美国英译名 Large Intestine Locus 各
国
代
号 中国 BL25 日本 25 法
国 莫兰特氏 V25 富耶氏 V25 德国 B25 英国 B25 美国 BI25
大肠俞为经穴名[1](Dàchángshù[2]BL25)。代号BL25。出《脉经》。属足太阳膀胱经[1]。大肠俞是大肠的背俞穴[1][2]。大肠为六腑之一,俞即输注,本穴是大肠之气转输于后背的部位,故名大肠俞[1]。大肠俞主治胃肠、腰骶、下肢等疾患:如反胃噎膈,饮食不化,肠鸣腹胀,绕脐切痛,肠澼泄痢,便秘脱肛,脏毒便血,遗尿癃淋,痛经,腰腿痛,脊强不得俯仰,腰脊疼痛,腹痛,腹胀,泄泻,便秘,痢疾,肠鸣,痔疾,腰痛,泄痢,腰脊痛,细菌性痢疾,肠梗阻,坐骨神经痛,现代又多用大肠俞治疗急慢性肠炎,阑尾炎,腰部软组织损伤,骶髂关节炎,骶棘肌痉挛,肠炎,小儿消化不良,肠出血,遗尿,肾炎,淋病等。
4大肠俞的别名 裂结窬(《医心方》)。
5出处 《脉经》:大肠俞在背第十六椎。
6特异性 大肠俞为大肠之背俞穴。
7穴名解 大肠为六腑之一,俞即输注,本穴是大肠之气转输于后背的部位,故名大肠俞[1]。
大,与小对言。肠是指人体消化器官的后半部分。盖“大肠”即从盲肠至 *** 的一段,为六腑之一。《黄帝内经灵枢·本输》载:“大肠者,传导之府。”此处大肠指大肠本腑。大肠司传导,主变化,体之俞,腑之应也。本穴系大肠在背之俞穴,与大肠相应,是大肠之气转输、输注之所,因而得名。[3]
8所属部位 腰部[4]
9大肠俞穴的定位 标准定位:大肠俞在腰部,当第4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2][5]。
大肠俞位于脊柱区,第四腰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俯卧取穴[1]。
一说“除脊各寸半”(《针灸资生经》)。
大肠俞的位置(图出自《中医大辞典》)
大肠俞穴在足太阳膀胱经中的位置
大肠俞穴在腰部的位置
大肠俞穴在腰部的位置
大肠俞穴在腰部的位置(肌肉)
大肠俞穴在腰部的位置(骨骼、神经血管)
10大肠俞穴的取法 大肠俞位于脊柱区,第四腰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俯卧取穴。[1]
俯卧位,在第四腰椎棘突下,腰阳关(督脉)旁开1.5寸处取穴,约与髂嵴高点相平。
俯卧位,两髂嵴高点相平处正中,第4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取穴[6]。
快速取穴:两侧髂嵴连线与脊柱交点,旁开量2横指处即是大肠俞穴[7]。
11大肠俞穴位解剖 大肠俞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背阔肌、骶棘肌、腰方肌、腰大肌。有第四腰动、静脉后支。分布著第三腰神经的后支。皮肤由第三、四、五腰神经后支分布。在骶棘肌和腰方肌之间,有腰动、静脉经过。腰大肌位于脊柱腰部两侧,呈纺锤形。起于第十二胸椎、上四个腰椎体和椎间盘的侧面以及全部腰椎横突,止于股骨小转子。腰丛的神经根位于肌质内,其分友穿行于它的内、外侧和肌腹。腰大肌的前面还有输尿管由肾门行经到盆腔。
布有第三腰神经的后支和第四腰动、静脉后支[5]。
12大肠俞的功效与作用 大肠俞具有理气降逆,调和肠胃的功效。
大肠俞有疏调肠腑、理气化滞的作用。[1]
大肠俞为治疗大肠腑病的重要腧穴,也是治疗腰部疾患的主穴[9]。
大肠俞位于第4腰椎旁,与大肠腑内外相应,是大肠之气转输之处,大肠为传导之官,故可治疗肠病、痔疾[9]。
大肠俞位于腰部,故可治疗腰痛[9]。
大肠俞有通调大肠之功,主治大肠疾患。治肠鸣泻痢、绕脐切痛、腰痛、腹胀、食不化、大小便难。诸症之关于大肠者,皆可取此以舒之,凡取用大、小肠俞穴,可与足阳明之太乙门互参。[3]
大肠俞既为大肠之俞,其与大肠定有通感。至如阳明腑证,大肠有燥粪,甚则狂躁神乱,治法取本穴及阳关。以医理揆之,刺阳关者泻督脉也,刺本穴者泻大肠也。若究之病理,大肠热邪所以上升头脑者,应有导致而然也。其或本穴与阳关之间,有微细横络,可以通督上脑也。由此观点,再再揆之,则本经背部诸俞,俱可横通督脉,若采用本经背部俞穴,兼取两俞中间之督脉穴,则疗效或能更大。[3]
13大肠俞主治病证 大肠俞主治胃肠、腰骶、下肢等疾患:如反胃噎膈,饮食不化,肠鸣腹胀,绕脐切痛,肠澼泄痢,便秘脱肛,脏毒便血,遗尿癃淋,痛经,腰腿痛,脊强不得俯仰,腰脊疼痛,腹痛,腹胀,泄泻,便秘,痢疾,肠鸣,痔疾,腰痛,泄痢,腰脊痛,细菌性痢疾,肠梗阻,坐骨神经痛,现代又多用大肠俞治疗急慢性肠炎,阑尾炎,腰部软组织损伤,骶髂关节炎,骶棘肌痉挛,肠炎,小儿消化不良,肠出血,遗尿,肾炎,淋病等。
大肠俞主治胃肠、腰骶、下肢等疾患:如反胃噎膈、饮食不化、肠鸣腹胀、绕脐切痛、肠澼泄痢、便秘脱肛、脏毒便血、遗尿癃淋、痛经、腰腿痛、脊强不得俯仰等[1]。
大肠俞穴主治腰脊疼痛、腹痛、腹胀、泄泻、便秘、痢疾[8]。
大肠俞穴主治腹胀,肠鸣,泄泻,痢疾,便秘,痔疾;腰痛[6]。
大肠俞主治腹痛,腹胀,肠鸣,泄痢,便秘,腰脊痛;以及细菌性痢疾,肠梗阻,坐骨神经痛等[5]。
现代又多用大肠俞治疗急慢性肠炎,细菌性痢疾,阑尾炎,腰部软组织损伤,骶髂关节炎,坐骨神经痛等[1]。
1. 运动系统疾病:腰痛,骶髂关节炎,骶棘肌痉挛;
2. 消化系统疾病:肠炎,痢疾,便秘,小儿消化不良;
3. 外科系统疾病:阑尾炎,肠出血;
4. 精神神经系统疾病:坐骨神经痛;
5. 泌尿生殖系统疾病:遗尿,肾炎,淋病。
14刺灸法
直刺0.5~1.2寸[8]。
直刺0.8~1.2寸,局部有酸胀感,可有触电感向臀部及下肢放散[6]。
直刺1~1.5寸[5]。
向下平刺2~2.5寸,透小肠俞,局部酸胀,针感可向骶髂关节放散。
注意:大肠俞深部近于肾脏,故不能深刺[6]。
艾炷灸5~10壮;或艾条灸10~20分钟[5]。
艾炷灸或温针灸5~7壮,艾条温灸10~15分钟。
15大肠俞的配伍 大肠俞配天枢,为俞募配穴法,有培土健中,消积滞的作用,主治胃肠积滞,肠鸣腹泻。
大肠俞配肾俞、关元,治直肠脱垂[6]。
大肠俞配至阳、腰阳关,有强筋骨,利腰膝的作用,主治腰脊骶髂疼痛。
大肠俞配命门、肾俞,治腰痛[6]。
大肠俞配上巨虚、承山,有调肠腑清积热的作用,主治便秘。
大肠俞配中脘、天枢、支沟、足三里,治便秘[6]。
16特效 ***用拇指指端往里向下叩按大肠俞,以小腹舒适为宜,可治腹痛、腹泻等大肠疾病[7]。
17文献摘要 《备急千金要方》:大肠俞、八髎主大小便不利。
《千金翼方》:主肠癖泄痢。
《外台秘要》:胀满、雷鸣,灸大肠俞百壮,三报之。
《医学入门》:主腰脊痛,大小便难,或泻痢。
《医宗金鉴》:大肠俞治腰脊疼,大小便难此可通,兼治泄泻痢疾病,先补后泻要分明。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腰痛,肠鸣腹胀,绕脐切痛,大小便不利,洞泄食不化。
《针灸大成》:主脊强不得俛仰。
18大肠俞研究进展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aokedao3713@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
邮箱:daokedao371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