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位名解】胃,胃腑也。俞,输也。胃俞名意指胃腑的湿热水气由此外输膀胱经。
【穴位特性】
穴义:胃腑的湿热之气由此外输膀胱经。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湿热之气。
运行规律:外散之热循膀胱经上行,冷降之液循膀胱经下行。
功能作用:外散胃腑之热。
治法:寒则补之灸之,热则泻之。
附注:胃的背俞穴。
【穴位位置】胃俞穴位于背部,当第12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按摩方法】用两手掌按压此穴,再以画圈的方法揉按此穴。按摩此穴可增强胃的功能,从而更好地保证食物消化吸收的顺利完成。
【穴位作用】
1、缓解治疗消化不良、胃脘痛、呕吐、翻胃、腹胀、腹泻、痢疾、胃炎、消化性溃疡、胃下垂、肠炎、糖尿病、失眠等。
2、和胃健脾,理中降逆。
3、胃俞穴还可以有效的配合治疗由于胃肠功能引起的身体消瘦等消化系统病征,胸胁痛,胃脘痛,呕吐,腹胀,肠鸣。
【针刺方法】胃俞穴斜刺0.5—0.8寸,局部酸胀,针感可扩散至腰部及腹部。不可深刺,以免刺伤肾脏。
【艾灸方法】胃俞穴艾炷灸或温针灸5—7壮,胃俞艾条温灸10—15分钟。
【穴位配伍】胃俞穴配中脘穴、梁丘穴治胃痛。
【穴位解剖】在腰背筋膜,最长肌和髂肋肌之间;有肋下 动、静脉后支;布有第十二胸神经后支的皮支,深层为第十二胸神经后支外侧支。
【主治疾病】胸胁痛,胃脘痛,呕吐,腹胀,肠鸣。
中医认为:脾主运化水谷。脾虚则运化无力,食物无法吸收,人体消瘦无力;或者体内生湿,变成虚弱的胖子。
这里介绍一个周尔晋先生的补脾方法。
按上图所示的头顶点、脾点、胃肠点,分别用手指、或牙签圆头按压7分钟。按压只要压住即可,不需要揉动。
心里想着那个点就是浮在水上的皮球,按住不要移动。按压时,闭上眼睛效果更好,感觉自己的心跳一点点入静,慢慢数自己的心跳。
此法适合脾虚的朋友使用,坚持7天,会感觉消化变得不错,整个人都有活力了。
另外,用艾灸调理脾胃也是非常不错的方法,温和灸和隔物灸(隔姜灸)都可以,不过家用灸的话,温和灸居多!
【取穴】脾俞、胃俞、中脘、天枢。
【灸法】温和灸,每个穴位20分钟。
【适用范围】健脾和胃改善消化不良、食欲不佳、胃胀腹泻等。
取穴定位:
脾俞:穴近脾脏,为脾经经气传播之处。故名
定位:在背部,当11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功能:健脾、化湿、和胃
主治:腹胀、呕吐、泄泻、黄疸、完谷不化、水肿、痢疾
胃俞:穴近胃腑,为胃经经气转输之处,故名。
定位:在背部,当第12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功能:健脾、和胃、降逆
主治:胃脘痛、腹胀、呕吐、完谷不化、肠鸣、胸胁痛
中脘穴:脘同管,原指胃内腔;穴在肚脐上4寸,中指胃的中部,故名中脘穴。
定位: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4寸。
功能:调理中焦、行气活血、清热化滞
主治:胃痛、呕吐、吞酸、呃逆、腹胀、泄泻、黄疸、癫狂
天枢:星象名,指北斗第一星。枢,指枢纽,天枢在脐旁,为上下腹的分界,脐上应天,脐下应地。以此为枢,故名。
定位:在腹中部,距脐中2寸。
功能:调理腑,理气滞
主治:腹痛、腹胀、肠鸣泄泻、痢疾、便秘、肠痈、热病、疝气、水肿、月经不调
1 膀胱经在哪里膀胱经在身体的两侧,一侧有67穴,左右两侧共134穴,其中49穴分布于头面部、项部、和背腰部之督脉的两侧,余18穴则分布于下肢后面的正中线上及足的外侧部,首穴为睛明穴,末穴至阴穴,可主治泌尿生殖系统、神经精神方面、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消化系统病症和热性病,以及本经脉所经过部位的病症。
2 膀胱经有哪些穴位睛明穴、攒竹穴、眉冲穴、曲差穴、五处穴、承光穴、通天穴、络却穴、玉枕穴、天柱穴、大杼穴、风门穴、肺俞穴、厥阴俞穴、心俞穴、督俞穴、膈俞穴、肝俞穴、胆俞穴、脾俞穴、胃俞穴、三焦俞穴、肾俞穴、气海俞穴、大肠俞穴、关元俞穴、小肠俞穴、膀胱俞穴、中膂俞穴、白环俞穴、上髎穴、次髎穴、中髎穴、下髎穴、会阳穴、承扶穴、殷门穴、浮郄穴、委阳穴、委中穴、附分穴、魄户穴、膏肓穴、神堂穴、譩譆穴、膈关穴、魂门穴、阳纲穴、意舍穴、胃仓穴、肓门穴、志室穴、胞肓穴、秩边穴、合阳穴、承筋穴、承山穴、飞扬穴、跗阳穴、昆仑穴、仆参穴、申脉穴、金门穴、京骨穴、束骨穴、足通谷穴、至阴穴。
3 膀胱经穴位分布位置及功效1、睛明
定位:在面部,目内眦角稍上方凹陷处。
主治:目赤肿痛,流泪,视物不明,目眩,近视,夜盲,色盲。
2、攒竹
定位:在面部,当眉头陷中,眶上切迹处。
主治:头痛,口眼歪斜,目视不明,流泪,目赤肿痛,眼睑(目闰)动,眉棱骨痛,眼睑下垂。
3、眉冲
定位:在头部,当攒竹直上入发际0.5寸,神庭与曲差连线之间。
主治:头痛,眩晕,鼻塞,癫痫。
4、曲差
定位:在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0.5寸,旁开1.5寸,即神庭与头维连线的内1/3与中1/3交点。
主治:头痛,鼻塞,鼽衄,目视不明。
5、五处
定位:在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1寸,旁开1.5寸。
主治:头痛,目眩,癫痫。
6、承光
定位:在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2.5寸,旁开1.5寸。
主治:头痛,目眩,鼻塞,热病。
7、通天
定位:在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4寸,旁开1.5寸。
主治:头痛,眩晕,鼻塞,鼻衄,鼻渊。
8、络却
定位:在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5.5寸,旁开1.5寸。
主治:头晕,目视不明,耳鸣。
9、玉枕
定位:在后头部,当后发际正中直上2.5寸,旁开1.3寸平枕外隆凸上缘的凹陷处。
主治:头项痛,目痛,鼻塞。
10、天柱
定位:在项部大筋(斜方肌)外缘之后发际凹陷中,约当后发际正中旁开1.3寸。
主治:头痛,项强,鼻塞,癫狂痫,肩背病,热病。
11、大杼
定位:在背部,当第1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主治:咳嗽,发热,项强,肩背痛。
11、风门
定位:在背部,当第2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主治:伤风,咳嗽,发热头痛,项强,胸背痛。
13、肺俞
定位:在背部,当第3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主治:咳嗽,气喘,吐血,骨蒸,潮热,盗汗,鼻塞。
14、厥阴俞
定位:在背部,当第4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主治:咳嗽,心痛,胸闷,呕吐。
15、心俞
定位:在背部,当第5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主治:心痛,惊悸,咳嗽,吐血,失眠,健忘,盗汗,梦遗,癫痫。
16、督俞
定位:在背部,当第6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主治:心痛,胸闷,腹痛,寒热、气喘。
17、膈俞
定位:在背部,当第7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主治:呕吐,呃逆,气喘,咳嗽,吐血,潮热,盗汗。
18、肝俞
定位:在背部,当第9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主治:黄疸,胁痛,吐血,目赤,目眩,雀目,癫狂痫,脊背痛。
19、胆俞
定位:在背部,当第10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主治:黄疸,口苦,肋痛,肺痨,潮热。
20、脾俞
定位:在背部,当第11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主治:腹胀,黄疸,呕吐,泄泻,痢疾,便血,水肿,背痛。
21、胃俞
定位:在背部,当第12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主治:胸胁痛,胃脘痛,呕吐,腹胀,肠鸣。
22、三焦俞
定位:在腰部,当第1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主治:肠鸣,腹胀,呕吐,泄泻,痢疾,水肿,腰背强痛。
23、肾俞
定位:在腰部,当第2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主治:遗尿,遗精,阳萎,月经不调,白带,水肿,耳鸣,耳聋,腰痛。
24、气海俞
定位:在腰部,当第3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主治:肠鸣腹胀,痔漏,痛经,腰痛。
25、大肠俞
定位:在腰部,当第4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主治:腹胀,泄泻,便秘,腰痛。
26、关元俞
定位:在腰部,当第5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主治:腹胀、泄泻,小便频数或不利,遗尿,腰痛。
27、小肠俞
定位:在骶部,当骶正中嵴旁1.5寸,平第1骶后孔。
主治:遗精,遗尿,尿血,白带,小腹胀痛,泄泻,痢疾,疝气,腰腿疼。
28、膀胱俞
定位:在骶部,当骶正中嵴旁1.5寸,平第2骶后孔。
主治:小便不利,遗尿,泄泻,便秘,腰脊强痛。
29、中膂俞
定位:在骶部,当骶正中嵴旁1.5寸,平第3骶后孔。
主治:泄泻,疝气,腰脊强痛。
30、白环俞
定位:在骶部,当骶正中嵴旁1.5寸,平第4骶后孔。
主治:遗尿,疝气,遗精,月经不调,白带,腰部疼痛。
31、上髎
定位:在骶部,当髂后上棘与中线之间,适对第1骶后孔处。
主治:大小便不利,月经不调,带下,阴挺,遗精,阳萎,腰痛。
32、次髎
定位:在骶部,当髂后上棘内下方,适对第2骶后孔处。
主治:疝气,月经不调,痛经,带下,小便不利,遗精,腰痛,下肢痿痹。
33、中髎
定位:在骶部,当次髎下内方,适对第4骶后孔处。
主治:便秘,泄泻,小便不利,月经不调,带下,腰痛。
34、下髎定位:在骶部,当当中髎下内方,适对第4骶后孔处。
主治:腹痛,便秘,小便不利,带下,腰痛。
35、会阳
定位:在骶部,尾骨端旁开0.5寸。
主治:泄泻,便血,痔疾,阳萎,带下。
36、承扶
定位:在大腿后面,臀下横纹的中点。
主治:腰骶臀股部疼痛,痔疾。
37、殷门
定位:在大腿后面,当承扶与委中的连线上,承扶下6寸。
主治:腰痛,下肢痿痹。
38、浮郄
定位:在腘横纹外侧端,委阳上1寸,股二头肌腱的内侧。
主治:便秘,股腘部疼痛,麻木。
39、委阳
定位:在腘横纹外侧端,当股二头肌腱的内侧。
主治:腹满,小便不利,腰脊强痛,腿足挛痛。
40、委中
定位:在腘横纹中点,当股二头肌腱与半腱肌肌腱的中间。
主治:腰痛,下肢痿痹,腹痛,吐泻,小便不利,遗尿,丹毒。
41、附分
定位:在背部,当第2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
主治:颈项强痛,肩背拘急,肘臂麻木。
42、魄户
定位:在背部,当第3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
主治:咳嗽,气喘,肺痨,项强,肩背痛。
43、膏肓
定位:在背部,当第4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
主治:咳嗽,气喘,肺痨,健忘,遗精,完谷不化。
44、神堂
定位:在背部,当第5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
主治:咳嗽,气喘,胸闷,脊背强病。
45、譩譆
定位:在背部,当第6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
主治:咳嗽,气喘,疟疾,热病,肩背痛。
46、膈关
定位:在背部,当第7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
主治:胸闷,嗳气,呕吐,脊背强痛。
47、魂门
定位:在背部,当第9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
主治:胸胁痛,呕吐,泄泻,背痛。
48、阳纲
定位:在背部,当第10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
主治:肠鸣,腹痛,泄泻,黄疸,消渴。
49、意舍
定位:在背部,当第11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
主治:腹胀、肠鸣、呕吐、泄泻。
50、胃仓
定位:在背部,当第12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
主治:胃脘痛,腹胀,小儿食积,水肿,背脊痛。
51、肓门
定位:在腰部,当第1腰椎棘突下,旁开3寸。
主治:腹痛,便秘,痞块,乳疾。
52、志室
定位:在腰部,当第2腰椎棘突下,旁开3寸。
主治:遗精,阳萎,小便不利,水肿,腰脊强痛。
53、胞肓
定位:在臀部,平第2骶后孔,骶正中嵴旁开3寸。
主治:肠鸣,腹胀,便秘,癃闭,腰脊强痛。
54、秩边
定位:在臀部,平第4骶后孔,骶正中嵴旁开3寸。
主治:小便不利,便秘,痔疾,腰骶痛,下肢痿痹。
55、合阳
定位:在小腿后面,当委中与承山的连线上,委中下2寸。
主治:腰脊强痛,下肢痿痹,疝气,崩漏。
56、承筋定位:在小腿后面,当委中与承山的连线上,腓肠肌肌腹中央,委中下5寸。
主治:痔疾,腰腿拘急疼痛。
57、承山
定位:在小腿后面正中,委中与昆仑之间,当伸直小腿或足跟上提时腓肠肌肌腹下出现尖角凹陷处。
主治:痔疾,脚气,便秘,腰腿拘急疼痛。
58、飞扬
定位:在小腿后面,外踝后,昆仑直上七寸,承山穴外下方1寸处。
主治:头痛,目眩,腰腿疼痛,痔疾。
59、跗阳
定位:在小腿后面,外踝后,昆仑穴直上3寸。
主治:头痛,腰骶痛,下肢痿痹,外踝肿痛。
60、昆仑
定位:在足部外踝后方,当外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处。
主治:头痛,项强,目眩,癫痫,难产,腰骶疼痛,脚跟肿痛。
61、仆参
定位:在足外侧部,外踝后下方,昆仑直下,跟骨外侧,赤白肉际处。
主治:下肢痿痹,足跟痛,癫痫。
62、申脉
定位:在足外侧部,外踝直下方凹陷中。
主治:头痛,眩晕,癫狂痫,腰腿酸痛,目赤肿痛,失眠。
63、金门
定位:在足外侧部,当外踝前缘直下,骰骨下缘处。
主治:头痛,癫痫,小儿惊风,腰痛,下肢痿痹,外踝痛。
64、京骨
定位:在足外侧部,第5跖骨粗隆下方,赤白肉际处。
主治:头痛,项强,目翳,癫痫,腰痛。
65、束骨
定位:在足外侧,足小趾本节(第5跖趾关节)的后方,赤白肉际处。
主治:头痛,项强,目眩,癫狂,腰腿痛。
66、足通谷
定位:在足外侧,足小趾本节(第5跖趾关节)的前方,赤白肉际处。
主治:头痛,项强,目眩,鼻衄,癫狂。
67、至阴
定位:在足小趾末节外侧,距趾甲角0.1寸。
主治:头痛,目痛,鼻塞,鼻衄,胎位不正,难产。
4 女性膀胱经不通的危害膀胱经是身体中最大的一条排毒通道,它起到排除毒素、美容养生的作用,如果女性膀胱经不通可有恶风怕冷、颈项不舒、腰背肌肉胀痛;腰膝酸软、静脉曲张、尿频尿多、尿黄等症状,建议平时有条件可拔罐、艾灸、按摩、针灸、敲击以上膀胱经位置,打通膀胱经,让气血舒畅,身体健康。
【单穴功用】
劳宫,又名掌中、五里、鬼路、营宫。在手掌心,当第2、3掌骨之间偏于第3掌骨,握拳屈指时中指尖处,为手厥阴心包经腧穴,乃心包经气所溜,为荥火穴。穴在掌心的中央,手为劳动器官,故名为劳;心包为心之外围,性属相火,火经火穴是心经的代表,故称为宫。总之,穴当手心,心神所居,故名劳宫。本穴具有清心火、安心神、清湿热、散郁结、降逆和胃、凉血息风之功。用于治疗心痛(包括胃脘痛)、胸胁痛、饮食不下、呕吐、口疮、口臭、脏躁、癫狂、痫证、衄血、便血、黄疸、烦渴、热病汗不出、鹅掌风。
章门,又名肘尖、长平、肋髎、脾募、季胁、季肋、胁髎。在侧腹部,当第11肋游离端的下方,为足厥阴肝经腧穴、脾之募穴,又是八会穴之一——脏会章门。穴在大横外直脐季胁端,为五脏之气输注的处所,以喻脏气会者为章,穴主脏病之门户,故名章门。本穴具有疏肝理气、活血化瘀、消痞散结之功。用于治疗胸胁胀满、疼痛、胃脘痛、呕吐、泄泻、腹胀、肠鸣、脾胃虚弱、饮食不化、积聚痞块等症。
【伍用功能】
劳宫清心火、安心神,理胸膈、散郁结,导火下行,凉血息风;
章门疏肝理气,活血化瘀,消痞散结。
劳宫以清降为主;章门以疏泄为要。二穴相合,相互促进,清泄心肝之火,舒肝和胃,散瘀止痛之功益彰。
【主治】
1.胃脘疼痛,反胃、呕吐,证属肝气犯胃、心胃火旺者。
2.痞块(类似肝脾肿大),证属气滞血瘀、心胃热盛者。
【操作法】
劳宫:屈指握拳,以中指、环指尖切压在掌心横纹,当第2、3掌骨之间,紧靠第3掌骨桡侧缘处是穴。直刺0.3 0.5寸。
章门:侧卧,在腋中线上肢合腋屈肘时,当肘尖所止处是穴。直刺0.3 0.5寸。
【经验】
劳宫—章门伍用,出自《卧岩凌先生得效应穴针法赋》:"劳宫退翻胃心疼亦何疑,应在章门。"盖章门为肝之腧穴,脾之募穴,脏之会穴,肝胆之交会穴,内与肝、胆、脾、胃相应,有舒肝和胃之功;劳宫为心包腧穴,与肝之气相通。主取章门,为病所取穴;辅以劳宫,乃循经远道配穴。二穴相合,相得益彰,舒肝和胃,散瘀定痛之力增强。
痞块,出自《丹溪心法》。痞块指腹腔内的积块,也是古代的积病与症病。类似今之肝脾肿大、卵巢囊肿等。
睛明 BL1 Jing ming
【定位】:在面部,目内眦角上方凹陷处
【作用】:疏风清热,通络明目。
【主治】:①视物不明,近视,夜盲,色盲。②胬肉攀睛,目翳,目赤肿痛,迎风流泪。③急性腰痛。
【归经】:足太阳膀胱经穴
【类别】:手、足太阳、足阳明、阴蹻、阳蹻五脉之会穴
攒竹 BL2 Cuan zhu
【定位】:在面部,当眉头陷中,眶上切迹处
【作用】:疏风清热,通络明目。
【主治】:①眉棱骨痛,目视不明,目赤肿痛。②呃逆。③腰痛。④膈肌痉挛。
【归经】:足太阳膀胱经穴
眉冲 BL3 Mei chong
【定位】:在头部,当攒竹直上入发际0.5寸,神庭与曲差连线之间
【作用】:疏风清热,清头明目。
【主治】:①头痛,眩晕,鼻塞。②癫痫。
【归经】:足太阳膀胱经穴
曲差 BL4 Qu cha
【定位】:在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0.5寸,旁开1.5寸,即神庭与头维连线的内1/3与中1/3交点上
【作用】:疏风泄热,清头明目。
【主治】:①头痛,鼻塞,鼽衄。②目视不明。
【归经】:足太阳膀胱经穴
五处 BL5 Wu chu
【定位】:在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1寸,旁开1.5寸
【作用】:疏风泄热,清头明目。
【主治】:①头痛,头晕。②中风偏瘫。③癫痫。
【归经】:足太阳膀胱经穴
承光 BL6 Cheng guang
【定位】:在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2.5寸旁开1.5寸
【作用】:疏风泄热,清头明目。
【主治】:①目视不明。②中风偏瘫,癫痫。③头晕目眩。
【归经】:足太阳膀胱经穴
通天 BL7 Tong tian
【定位】:在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4寸,旁开1.5寸
【作用】:疏风清头,通利鼻窍。
【主治】:①鼻塞,鼻中瘜肉,鼻疮,鼻渊,鼻衄。②头痛,目眩。③中风偏瘫,癫痫。
【归经】:足太阳膀胱经穴
络却 BL8 Luo que
【定位】:在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5.5寸,旁开1.5寸
【作用】:疏风清头,通经活络。
【主治】:①目视不明。②中风偏瘫,癫痫。③耳鸣。
【归经】:足太阳膀胱经穴
玉枕 BL9 Yu zhen
【定位】:在后头部,当后发际正中直上2.5寸,旁开1.3寸,平枕外粗隆上缘的凹陷处
【作用】:疏风清头,通经活络,通窍明目。
【主治】:①头项痛,目视不明。②鼻塞。③脚癣。
【归经】:足太阳膀胱经穴
天柱 BL10 Tian zhu
【定位】:在项部,大筋(斜方肌)之外缘后发际中,约当后发际正中旁开1.3寸
【作用】:疏风清头,通经活络。
【主治】:①头晕,目眩。②头痛,项强,肩背痛。③鼻塞,咽喉痛。
【归经】:足太阳膀胱经穴
大杼 BL11 Da zhu
【定位】:在背部,当第一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作用】:祛风解表,疏调筋骨,宣肺降逆。
【主治】:①各种骨病(骨痛,肩、腰、骶、膝关节痛)。②发热,咳嗽,头痛鼻塞。
【归经】:足太阳膀胱经穴
【类别】:八会穴(骨会),手、足太阳经交会穴
风门 BL12 Feng men
【定位】:在背部,当第二胸推棘突下,旁开1.5寸
【作用】:宣肺解表,疏风清热。
【主治】:①伤风,咳嗽。②发热,头痛,项强,胸背痛。
【归经】:足太阳膀胱经穴
【类别】:足太阳经与督脉交会穴
肺俞 BL13 Fei shu
【定位】:在背部,当第三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作用】:养阴清热,调理肺气。
【主治】:①发热,咳嗽,咳血,盗汗,鼻塞。②毛发脱落,痘,疹,疮,癣。
【归经】:足太阳膀胱经穴
【类别】:肺的背俞穴
厥阴俞 BL14 Jue yin shu
【定位】:在背部,当第四胸椎棘突下,旁开 1.5寸
【作用】:疏通心脉,宽胸理气。
【主治】:①心痛,心悸。②咳嗽,胸闷。③牙痛。
【归经】:足太阳膀胱经穴
【类别】:心包背俞穴
心俞 BL15 Xin shu
【定位】:在背部,当第五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作用】:养血宁心,理气止痛,通络宽胸。
【主治】:①心痛,心悸,胸闷,气短。②咳嗽,吐血。③失眠,健忘,癫痫。④梦遗,盗汗。
【归经】:足太阳膀胱经穴
【类别】:心的背俞穴
督俞 BL16 Du shu
【定位】:在背部,当第六胸椎棘突下,旁开 1.5寸
【作用】:理气宽胸
【主治】:①心痛,胸闷。②胃痛,腹痛。③咳嗽,气喘。
【归经】:足太阳膀胱经穴
膈俞 BL17 Ge shu
【定位】:在背部,第七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作用】:宽胸降逆,理血化淤,调气补虚,调和脾胃。
【主治】:①急性胃脘痛,呃逆,噎膈,便血。②咳嗽,气喘,吐血,骨蒸盗汗。
【归经】:足太阳膀胱经穴
【类别】:八会穴(血会)
肝俞 BL18 Gan shu
【定位】:在背部,当第九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作用】:疏肝理气,养血明目,潜阳熄风。
【主治】:①胁痛,黄疸。②目疾,吐,衄。③癫狂,脊背痛。
【归经】:足太阳膀胱经穴
【类别】:肝的背俞穴
胆俞 BL19 Dan shu
【定位】:在背部,当第十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作用】:疏肝利胆,理气解郁,调和脾胃。
【主治】:①黄疸,口苦,胁痛。②肺痨,潮热。
【归经】:足太阳膀胱经穴
【类别】:胆的背俞穴
脾俞 BL20 Pi shu
【定位】:在背部,当第十一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作用】:健脾利湿,益气和中。
【主治】:①腹胀,黄疸,呕吐,泄泻,痢疾,便血。②水肿。
【归经】:足太阳膀胱经穴
【类别】:脾的背俞穴
胃俞 BL21 Wei shu
【定位】:在背部,当第十二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作用】:理气和胃,化湿消滞。
【主治】:①胃脘痛,呕吐。②腹胀,肠鸣。
【归经】:足太阳膀胱经穴
【类别】:胃的背部俞穴
三焦俞 BL22 San jiao shu
【定位】:在腰部,当第一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作用】:通利三焦,疏调水道。
【主治】:①水肿,小便不利。②腹胀,肠鸣,泄泻,痢疾。③膝关节无力。
【归经】:足太阳膀胱经穴
【类别】:三焦背俞穴
肾俞 BL23 Shen shu
【定位】:在腰部,当第二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作用】:滋阴壮阳,补肾益气,利水消肿。
【主治】:①遗尿,小便不利,水肿。②遗精,阳痿,月经不调,白带。③耳聋,耳鸣,咳嗽,气喘。④中风偏瘫,腰痛,骨病。
【归经】:足太阳膀胱经穴
【类别】:肾的背俞穴
气海俞 BL24 Qi hai shu
【定位】:在腰部,当第三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作用】:培元益气,强壮腰膝。
【主治】:①腹胀,肠鸣,痔漏。②痛经,腰痛。
【归经】:足太阳膀胱经穴
大肠俞 BL25 Da chang shu
【定位】:在腰部,当第四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作用】:通肠利腑,强壮腰膝。
【主治】:①腹胀,泄泻,便秘,痔疮出血。②腰痛。③荨麻疹。
【归经】:足太阳膀胱经穴
【类别】:大肠背俞穴
关元俞 BL26 Guan yuan shu
【定位】:在腰部,当第五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作用】:壮阳补肾,调理下焦。
【主治】:①腰骶痛。②腹胀,泄泻。③小便频数或不利,遗尿。
【归经】:足太阳膀胱经穴
小肠俞 BL27 Xiao chang shu
【定位】:在骶部,当骶正中嵴旁开1.5寸,平第一骶后孔
【作用】:通肠利腑,清热利湿。
【主治】:①腰骶痛,膝关节痛。②小腹胀痛,小便不利。③遗精,白带。
【归经】:足太阳膀胱经穴
【类别】:小肠背俞穴
膀胱俞 BL28 Pang guang shu
【定位】:在骶部,当骶正中嵴旁1.5寸,平第二骶后孔
【作用】:通调膀胱,清热利湿。
【主治】:①小便不利,遗尿。②腰脊强痛,腿痛。③泄泻,便秘。
【归经】:足太阳膀胱经穴
【类别】:膀胱背俞穴
中膂俞 BL29 Zhong lǚ shu
【定位】:在骶部,当骶正中嵴旁1.5寸,平第三骶后孔
【作用】:清利下焦,益肾壮腰。
【主治】:①泄泻。②疝气,腰脊强痛。
【归经】:足太阳膀胱经穴
白环俞 BL30 Bai huan shu
【定位】:在骶部,当骶正中嵴旁1.5寸,平第四骶后孔
【作用】:温补下元,调理气血。
【主治】:①遗精,白带,月经不调,遗尿。②腰骶疼痛,疝气。
【归经】:足太阳膀胱经穴
上髎 BL31 Shang liao
【定位】:在骶部,当髂后上嵴与后正中线之间,适对第一骶后孔处
【作用】:壮腰补肾,通经活血。
【主治】:①月经不调,赤白带下,阴挺。②遗精,阳痿。③大、小便不利,腰骶痛。
【归经】:足太阳膀胱经穴
次髎 BL32 Ci liao
【定位】:在骶部,当髂后上棘内下方,适第二骶后孔处
【作用】:壮腰补肾,通经活血。
【主治】:①遗精,阳痿。②月经不调,赤白带下。③腰骶痛,下肢痿痹。
【归经】:足太阳膀胱经穴
中髎 BL33 Zhong liao
【定位】:当次髎内下方,适对第三骶后孔处
【作用】:壮腰补肾,调经止痛,通调二便。
【主治】:①月经不调,白带,小便不利,便秘,泄泻。②腰骶疼痛。
【归经】:足太阳膀胱经穴
下髎 BL34 Xia liao
【定位】:在骶部,当中髎内下方,适对第四骶后孔处
【作用】:壮腰补肾,调经止痛,通调二便。
【主治】:①腰骶痛,小腹痛。②小便不利,带下。
【归经】:足太阳膀胱经穴
会阳 BL35 Hui yang
【定位】:在骶部,尾骨端旁开0.5寸
【作用】:壮腰补肾,清热利湿。
【主治】:①大便失禁,泄泻,便血,痔疾。②阳痿。③带下。
【归经】:足太阳膀胱经穴
承扶 BL36 Cheng fu
【定位】:在大腿后面,臀下横纹的中点
【作用】:疏经活络
【主治】:腰骶臀股部疼痛,痔疾。
【归经】:足太阳膀胱经穴
殷门 BL37 Yin men
【定位】:在大腿后面,当承扶与委中的连线上,承扶下6寸
【作用】:疏经活络,壮腰脊,强筋骨。
【主治】:腰痛,下肢痿痹。
【归经】:足太阳膀胱经穴
浮郄 BL38 Fu xi
【定位】:在腘横纹外侧端,委阳上1寸,股二头肌腱的内侧
【作用】:舒筋利节
【主治】:腘窝部疼痛、麻木或挛急。
【归经】:足太阳膀胱经穴
委阳 BL39 Wei yang
【定位】:在腘横纹外侧端,当股二头肌腱的内侧
【作用】:舒筋利节,通利水道。
【主治】:①腰脊强痛,小腹胀满,小便不利。②腿足拘挛疼痛,痿厥。
【归经】:足太阳膀胱经穴
【类别】:三焦下合穴
委中 BL40 Wei zhong
【定位】:在腘横纹中点,当股二头肌腱与半腱肌腱的中间
【作用】:舒筋利节,清热解毒。
【主治】:①腰脊疼痛,腘筋挛急,半身不遂,下肢痿痹。②丹毒,皮疹,周身搔痒,疔疮,发背。③腹痛吐泻。④遗尿,小便不利。
【归经】:足太阳膀胱经穴
【类别】:合穴
附分 BL41 Fu fen
【定位】:在背部,当第二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
【作用】:舒筋活络,祛风散寒。
【主治】:颈项强痛,肩背拘急,肘臂麻木。
【归经】:足太阳膀胱经穴
【类别】:手、足太阳之会穴
魄户 BL42 Po hu
【定位】:在背部,当第三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
【作用】:养阴清肺,平喘止咳。
【主治】:①咳嗽,气喘,肺痨。②项强,肩背痛。
【归经】:足太阳膀胱经穴
膏肓俞 BL43 Gao huang shu
【定位】:在背部,当第四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
【作用】:养阴清肺,补虚益损。
【主治】:①肺痨咳嗽气喘,纳差,便溏,消瘦乏力。②遗精,盗汗,健忘。③肩背痠痛。
【归经】:足太阳膀胱经穴
神堂 BL44 Shen tang
【定位】:在背部,当第五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
【作用】:宽胸理气,宁心通络。
【主治】:①心痛,心悸,失眠。②胸闷,咳嗽,气喘。③肩背痛。
【归经】:足太阳膀胱经穴
譩譆 BL45 Yi xi
【定位】:在第六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
【作用】:养阴清肺,疏风解表,活血通络。
【主治】:胸痛引背,肩背痛,咳嗽,气喘,目眩,目痛,鼻衄,热病无汗,疟疾
【归经】:足太阳膀胱经穴
膈关 BL46 Ge guan
【定位】:在背部,当第七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
【作用】:和胃降逆,宽胸利膈。
【主治】:①饮食不下,呃逆,呕吐。②脊背强痛。
【归经】:足太阳膀胱经穴
魂门 BL47 Hun men
【定位】:在背部,当第九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
【作用】:疏肝理气,健脾和胃。
【主治】:①胸胁胀满,呕吐,泄泻。②背痛。
【归经】:足太阳膀胱经穴
阳纲 BL48 Yang gang
【定位】:在背部,当第十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
【作用】:疏肝利胆,清热利湿,调理肠胃。
【主治】:①黄疸,腹痛,肠鸣,泄泻。②消渴。
【归经】:足太阳膀胱经穴
意舍 BL49 Yi she
【定位】:在背部,当第十一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
【作用】:健脾和胃,化湿消滞。
【主治】:腹胀,肠鸣,呕吐,泄泻。
【归经】:足太阳膀胱经穴
胃仓 BL50 Wei cang
【定位】:在背部,当第十二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
【作用】:健脾和胃,理气消滞。
【主治】:①胃脘痛,腹胀。②小儿食积。③水肿。
【归经】:足太阳膀胱经穴
肓门 BL51 Huang men
【定位】:在腰部,当第一腰椎棘突下,旁开3寸
【作用】:化滞消痞,化坚通乳。
【主治】:①腹痛,便秘。②痞块,乳疾。
【归经】:足太阳膀胱经穴
志室 BL52 Zhi shi
【定位】:在腰部,当第二腰椎棘突下,旁开3寸
【作用】:补肾益精,通阳利尿。
【主治】:①遗精,阳痿。②小便不利,水肿,③腰脊强痛。
【归经】:足太阳膀胱经穴
胞肓 BL53 Bao huang
【定位】:在臀部,平第二骶后孔,骶正中嵴旁开3寸
【作用】:疏通下焦
【主治】:①尿闭,阴肿。②腰脊痛。③肠鸣腹胀。
【归经】:足太阳膀胱经穴
秩边 BL54 Zhi bian
【定位】:在臀部,平第四骶后孔,骶正中嵴旁开3寸
【作用】:疏通下焦,强壮腰膝。
【主治】:①腰骶痛,下肢痿痹。②小便不利,便秘,痔疾。
【归经】:足太阳膀胱经穴
合阳 BL55 He yang
【定位】:在小腿后面,当委中与承山的连线上,委中下2寸
【作用】:疏经活络,祛风除湿。
【主治】:①腰脊强痛,下肢痿痹。②疝气。③崩漏。
【归经】:足太阳膀胱经穴
承筋 BL56 Cheng jin
【定位】:在小腿后面,当委中与承山的连线上,腓肠肌肌腹中央,委中下5寸
【作用】:疏筋活络,通肠提肛。
【主治】:①痔疾。②腰腿拘急疼痛。
【归经】:足太阳膀胱经穴
承山 BL57 Cheng shan
【定位】:在小腿后面正中,委中与昆仑之间,当伸直小腿或足跟上提时,腓肠肌肌腹下出现尖角凹陷处
【作用】:舒筋活络,理肠疗痔。
【主治】:①痔疮,便秘。②腰腿拘急疼痛。③脚气。
【归经】:足太阳膀胱经穴
飞扬 BL58 Fei yang
【定位】:在小腿后面,当外踝后,昆仑穴直上7寸,承山外下方1寸处
【作用】:散风解表,疏经活络,清热利湿。
【主治】:①头痛,目眩,鼽衄。②腰腿疼痛无力。③痔疾。
【归经】:足太阳膀胱经穴
【类别】:络穴
跗阳 BL59 Fu yang
【定位】:在小腿后面,外踝后,昆仑穴直上3寸
【作用】:舒筋活络,清利头目。
【主治】:①头痛,头重。②腰骶疼痛,下肢痿痹,外踝肿痛。
【归经】:足太阳膀胱经穴
【类别】:阳蹻脉郄穴
昆仑 BL60 Kun lun
【定位】:在足部外踝后方,当外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处
【作用】:舒筋活络,清利头目。
【主治】:①急性腰痛,足跟肿痛。②难产。③头痛,项强,目眩,鼻衄。④小儿惊风。
【归经】:足太阳膀胱经穴
【类别】:经穴
仆参 BL61 Pu can
【定位】:在足外侧部,外踝后下方,昆仑直下,跟骨外侧,赤白肉际处
【作用】:疏经活络,舒筋健骨。
【主治】:①下肢痿痹,足跟痛。②癫痫。
【归经】:足太阳膀胱经穴
申脉 BL62 Shen mai
【定位】:在足外侧部,外踝直下方凹陷处
【作用】:疏经活络,宁心安神。
【主治】:①痫症,癫狂。②失眠,足外翻。③头痛,项强,腰腿痛。④眼睑下垂。
【归经】:足太阳膀胱经穴
【类别】:八脉交会穴通于阳蹻
金门 BL63 Jin men
【定位】:在足外侧,当外踝前缘直下,骰骨下缘处
【作用】:疏经活络,宁神熄风。
【主治】:①癫狂,痛症,小儿惊风。②头痛,腰痛,下肢痿痹,外踝痛。
【归经】:足太阳膀胱经穴
【类别】:郄穴
京骨 BL64 Jing gu
【定位】:在足外侧,第五跖骨粗隆下方,赤白肉际处
【作用】:疏经活络,散风清热,宁神清脑。
【主治】:①头痛,项强,目翳。②腰腿痛。③癫痫。
【归经】:足太阳膀胱经穴
【类别】:原穴
束骨 BL65 Shu gu
【定位】:在足外侧,足小趾本节(第五跖趾关节)的后方,赤白肉际处
【作用】:疏经活络,散风清热,清利头目。
【主治】:①癫狂,头痛项强。②腰腿痛,肛门痛
【归经】:足太阳膀胱经穴
【类别】:输穴
足通谷 BL66 Zu tong gu
【定位】:在足外侧,足小趾本节(第五跖趾关节)的前方,赤白肉际处
【作用】:疏经活络,散风清热。
【主治】:①头痛,项强,目眩.鼻衄。②癫狂。
【归经】:足太阳膀胱经穴
【类别】:荥穴
至阴 BL67 Zhi yin
【定位】:在足小趾末节外侧,距趾甲角0.1寸(指寸)
【作用】:疏风清热,矫正胎位。
【主治】:①胎位不正,难产。②头目痛,鼻塞,鼻衄。
【归经】:足太阳膀胱经穴
【类别】:井穴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aokedao3713@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
邮箱:daokedao371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