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推拿

大杼穴不仅能缓解腰背痛,还健肺止咳!

时间: 2023-11-01 18:15:26

大杼(zhù),别名骨会。大者,多也。杼,本义是指织布的梭子。《气穴论》中记载:“督脉别经、手足太阳三脉之会,故为经脉之大机杼也”。《难经》中记载:“骨会大杼”。大杼穴的气血物质为人体五脏六腑外输之气的汇合之处,变化为水湿之气,表现出“水曰润下”的特性。

大杼穴位于足太阳膀胱经,首见于《灵枢•刺节真邪》《灵枢•海论》和《灵枢•背俞》等篇中,为手、足太阳经之交会穴,督脉之别络。《针灸聚英》记载:“主膝痛不可屈伸,伤寒汗不出,腰脊痛,胸中郁郁,热甚不已,头风振寒,项强不可俯仰……”。

大杼穴位于在人体的后正中线的两旁,第一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左右各一,共两穴。在取穴时,可稍低头,正坐低头或俯卧位,在第一胸椎棘突下,督脉旁开1.5寸处即是。

大杼穴

大杼穴能调理哪些疾病?

1、腰背痛。《针灸甲乙经》记载:“腰背痛,大杼主之”。大杼穴沟通了人体中手足太阳、阳明、少阳三条阳经,可以调节全身阳气。其中它所属的足太阳经主一身之表,为一身之藩篱。腰背疼痛为风寒湿邪侵袭人体,阻滞于足太阳经脉,导致背部气血运行不畅,营卫不和,“不通则痛”。因此针灸大杼穴可以激发全身阳气,具有通阳散寒、活血通经之功。

委中穴

在治疗上,通常与委中穴(腘横纹的中点处)配合使用,“腰背委中求”,取意为上病下取。腰背疼痛的患者常常在大杼穴附近按压触摸可以找到条索状物,可以在此处用拇指进行点按,以局部酸胀感为度,持续5分钟左右,可以缓解症状。

2、膝关节痛。《素问·骨痛论》记载:“膝痛不可屈伸,治其背内,大杼穴在其背内”。中医学上将膝关节疼痛的病机概括为本虚标实,以肝肾亏虚为本,风寒湿邪侵袭为标。大杼穴为“骨会”,气血精微物质在此处汇聚。因此,针刺大杼穴可以调节气血的运行,强筋健骨。且大杼穴为水湿之气的汇合之处,针刺大杼穴可以通利膀胱、三焦、小肠,可通利湿邪,因此常用大杼穴来治疗膝关节疼痛,僵仆不能久立的患者。

阳陵泉穴

在治疗上,通常将大杼穴与阳陵泉穴配合使用,因为阳陵泉穴为“八会穴”中的“筋会”,大杼穴为“骨会”,两者配伍使用,为筋骨同治。

膝关节疼痛的患者在按揉、弹拨大杼穴的同时,还可以采用艾灸疗法,借由艾灸的温热作用来温经散寒、祛风除湿。自我保健时,通常使用艾条进行温和灸:取一条艾条,点燃后,将点燃的一端置于大杼穴的上方,约2~3厘米,以有温和感而无灼痛为宜,一般艾灸约10~15分钟。

3、项痹。《外台秘要》中记载:大杼穴主“颈项不可俯仰”。大杼穴位于肩背部,可以疏通局部的经络气血运行,且其为手足太阳之会,所以针刺大杼穴还能通阳散寒,是临床上治疗颈项部疼痛的常用穴位。

后溪穴

在治疗上,一般配合后溪穴使用,因为后溪穴为八脉交会穴,通于督脉,大杼穴也是督脉的别络,后溪穴与大杼穴配合使用,可以增强疗效。在自我保健时,可以按摩、拍打大杼穴,每天拍打2~3次,每次持续约10分钟。

按摩以局部有酸痛感为度,按摩之后酸痛感会明显减轻。也可以在局部进行刮痧治疗,在大杼穴周围涂抹刮痧油,然后由上向下进行推刮,直至局部皮肤潮红、出现痧斑,用力均匀柔和,不可过分追求“出痧”,在大杼穴处可以进行重刮,或使用刮痧板进行点揉,每次治疗约10~15分钟。

4、咳嗽、哮喘。咳嗽、哮喘等肺系疾病是由于外邪侵袭,肺气宣发肃降的功能失调。大杼穴位于背部,其前方为肺脏,因此大杼穴可以改善局部脏腑的经气运行,宣肃肺气。此外,大杼穴位于足太阳膀胱经,可以调节足太阳经脉的阳气,驱邪外出。在治疗上常可配合尺泽穴使用,因为尺泽穴是手太阴肺经的合穴,“合主逆气而泄”。“逆气”就是指气机上逆的疾病,即咳嗽、哮喘。在自我保健上,除了可以进行拍打大杼穴,还通常采用敷贴的方法进行咳嗽和哮喘的治疗。

尺泽穴

中医学将皮毛归于肺主管,通过敷贴来刺激局部皮肤,可以达到调理肺气的作用。在操作上,通常将白芥子、细辛按5:1的比例研磨成药粉,用姜汁调和后,贴于大杼穴上,持续约30分钟,以夏季操作为宜。

风府简介

目录1拼音2英文参考3概述4经穴名·风府 4.1风府穴的别名4.2出处4.3穴名解4.4特异性4.5所属部位4.6风府穴的定位4.7风府穴的取法4.8风府穴穴位解剖 4.8.1层次解剖4.8.2穴区神经、血管 4.9风府穴的功效与作用4.10风府穴主治病证4.11刺灸法 4.11.1刺法4.11.2灸法 4.12风府穴的配伍4.13特效 *** 4.14文献摘要4.15风府穴研究进展 4.15.1对凝血机制的影响4.15.2对血压的影响4.15.3调整胃功能4.15.4增强脑皮质、肝、肾和腓肠肌的琥珀酸脱氢酶活性4.15.5引起皮层、皮层下结构、肝、肾及腓肠肌组织化学改变5经穴别名·风府 5.1大杼穴的别名5.2出处5.3穴名解5.4所属部位5.5特异性5.6大杼穴的定位5.7大杼穴的取法5.8大杼穴穴位解剖 5.8.1层次解剖5.8.2穴区神经、血管 5.9大杼穴的功效与作用5.10大杼穴主治病证5.11刺灸法 5.11.1刺法5.11.2灸法 5.12大杼穴的配伍5.13文献摘要5.14大杼穴研究进展 5.14.1对钙代谢的影响5.14.2对促进骨折愈合的影响5.14.3对肺功能的影响5.14.4治疗支气管哮喘5.14.5治疗慢性支气管5.14.6治疗颈椎病5.14.7治疗麦粒肿5.14.8治疗牙痛5.14.9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症5.14.10治疗坐骨神经痛5.14.11治疗牙痛5.14.12治疗麦粒肿6参考资料附:1古籍中的风府 1拼音 fēng fǔ

2英文参考 Fēngfǔ GV16 [中国针灸学词典]

Dàzhù BL11 [中国针灸学词典]

fēngfǔ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GV16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DU16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3概述 风府:1.经穴名;2.经穴别名。

4经穴名·风府

穴位 风府 汉语拼音 Fengfu 罗马拼音 Fengfu 美国英译名 Windy Prefecture 各


号 中国 GV16 日本 16 法
国 莫兰特氏 VG15 富耶氏 IVG15 德国 LG15 英国 Gv16 美国 Go16

风府为经穴名(Fēngfǔ GV16)[1]。出《黄帝内经素问·骨空论》。出《黄帝内经灵枢·本输》。别名舌本(《针灸甲乙经》),鬼穴(《备急千金要方》),鬼枕(《备急千金要方》),曹溪(《本事方》),惺惺(《画墁录》),鬼林(《针灸学》(南京))。属督脉[1]。风府是阳维脉、督脉的交会穴[1]。风即风邪,府即聚集处,此穴在枕下,可治风邪之为病,常是风邪聚集的部位,故名风府[1]。风府穴主要用于治疗外感,神志以及头项、口鼻等部位病症:如流行性感冒,神经性头痛,颈项强痛,目眩,鼻塞,鼻衄,咽喉肿痛,暴瘖,中风舌急难言,精神分裂症,脑萎缩,延髓麻痹,高血压,头痛,项强,眩晕,失音,癫狂,中风,痫证,癔症,中风不语,舌缓不收,目痛,聋哑,背痛,呕吐,黄疸,下肢诸疾,半身不遂,颈项强急,颈项部神经、肌肉疼痛等。

4.1风府穴的别名

舌本(《针灸甲乙经》),鬼穴(《备急千金要方》),鬼枕(《备急千金要方》),曹溪(《本事方》),惺惺(《画墁录》),鬼林(《针灸学》(南京))。

4.2出处

《黄帝内经素问·骨空论》:大风颈项痛,刺风府。

4.3穴名解

风即风邪,府即聚集处,此穴在枕下,可治风邪之为病,常是风邪聚集的部位,故名风府[1]。

风,即六淫之一,为百病之长。府,有聚会之义。风指阳邪,风性轻扬,头顶之上惟风可至。本穴在项后发际上1寸,大筋间宛宛中,在脊关节之最上,与风池、翳风相平,本穴居其正中。犹统领风穴之衙府,风邪内传之门户也。缘风邪中人,多先舍于腠理,腠理内应三焦,三焦为六腑之一,卫气之所应也。为风邪最易储积与治风所宜取之处,故名风府。杨上善曰:“风府,受风要处也。”[2]

4.4特异性

风府是阳维脉、督脉的交会穴[1]。

4.5所属部位

后头[3]

4.6风府穴的定位

标准定位:风府穴在项部,当后发际正中直上1寸,枕外隆凸直下,两侧斜方肌之间的凹陷中[4]。

风府穴位于项正中线,入后发际1寸,当枕骨粗隆下两侧斜方肌之间凹陷处[5]。

风府穴位于颈后区,枕外隆凸直下,两侧斜方肌之间凹陷中。正坐,头微前倾取穴[1]。

风府穴在督脉的位置

风府穴在后头部的位置

风府穴在后头部的位置

风府穴在后头部的位置(肌肉)

风府穴在后头部的位置(骨骼)

4.7风府穴的取法

正坐,头微前倾,于后正中线上,后发际直上1寸处取穴。

风府穴位于颈后区,枕外隆凸直下,两侧斜方肌之间凹陷中。正坐,头微前倾取穴[1]。

正坐,头微前倾,当枕外粗隆直下,于后发际正中上1寸凹陷处取穴[6]。

快速取穴:沿脊柱向上,入后发际上1横指处即是风府穴[7]。

4.8风府穴穴位解剖

风府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左右斜方肌之间,颈韧带(左、右头半棘肌之间)、左、右头后大、小直肌之间。浅层布有枕大神经和第三枕神经的分支及枕动、静脉的分支或属支。深层有枕下神经的分支。

4.8.1层次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左右斜方肌腱之间→项韧带(左右头半棘肌之间)→左右头后大、小直肌之间[1]。

皮肤→皮下组织→项韧带→棘间韧带→黄韧带[8]。

4.8.2穴区神经、血管 浅层有第3颈神经后支及其伴行的动脉分布;深层有枕大神经和枕动脉分布;再深层可穿透被膜,损伤脊髓[8]。

布有第三枕神经与枕大神经分支,枕动脉分支[5]。

4.9风府穴的功效与作用

风府穴具有散风熄风、通关开窍的功效。

风府穴有祛风邪、利机关、清神志作用[1]。

风府穴是督脉、足太阳、阳维脉之交会穴,临床擅长治内风、外风。对外感风寒引起的头痛项强、背痛,或外感风热所致的头面五官诸疾,均可疏风解表以治之。[9]

风府穴为十三鬼穴之一,名鬼枕,意谓本穴具有醒脑开窍、熄风宁神的作用,故可治疗肝风内动,上扰神明之癫狂、痫证、中风。[9]

风府穴为风邪聚结之处,又乃风邪侵袭人体之门户,故以祛风而擅长,临床可以治疗内风、外风等多种病证[9]。

风府穴为足太阳经、阳维脉、督脉之会穴,有清热散风,化痰开窍之功[2]。

后脑与颈项最容易受风邪之侵犯,而其间之诸风穴(风府、风池、风门、翳风、秉风等)也为治疗风邪所必须。[2]

4.10风府穴主治病证

风府穴主要用于治疗外感,神志以及头项、口鼻等部位病症:如流行性感冒,神经性头痛,颈项强痛,目眩,鼻塞,鼻衄,咽喉肿痛,暴瘖,中风舌急难言,精神分裂症,脑萎缩,延髓麻痹,高血压,头痛,项强,眩晕,失音,癫狂,中风,痫证,癔症,中风不语,舌缓不收,目痛,聋哑,背痛,呕吐,黄疸,下肢诸疾,半身不遂,颈项强急,颈项部神经、肌肉疼痛等。

风府穴主要用于治疗外感,神志以及头项、口鼻等部位病症:如流行性感冒;神经性头痛、颈项强痛、目眩、鼻塞、鼻衄、咽喉肿痛、暴瘖、中风舌急难言及癔病、精神分裂症、癫痫、脑萎缩、延髓麻痹、高血压等[1]。

风府穴主治头痛、项强、眩晕、咽喉肿痛、失音、癫狂、中风[8]。

风府穴主治癫狂,痫证,癔症;中风不语,舌缓不收,目痛,鼻衄,鼻塞,聋哑,咽喉肿痛,头痛;项强,背痛;呕吐,黄疸,下肢诸疾,半身不遂等[6]。

风府穴主治头痛,项强,目眩,鼻衄,咽喉肿痛,中风不语,以及癫痫,精神分裂症,神经性头痛,流行性感冒等[5]。

治舌急不语,咽喉肿痛。失音,头痛,眩晕,颈项强急,中风癫狂, 。神经性头痛,颈项部神经、肌肉疼痛,感冒,癔病。

4.11刺灸法

4.11.1刺法 直刺0.5~1寸[5]。

直刺或向下斜刺0.5~1寸[8]。

针尖向下颌方向缓慢刺入0.5~1寸[1][6],深度应根据患者颈围的粗细掌握[6],一旦出现肢体麻电感应立即退针[6],不可再行提插 *** [6]。

注意:

禁深刺[5]。

针尖不可向上,以免刺入枕骨大孔,误伤延髓[1]。

不可深刺,以免伤及深部延髓[8]。

由于针尖向上深刺易入枕骨大孔,因此,针刺时以针尖朝向口与鼻尖方向较为安全。本穴深刺时一般有两个阻力感,第一个阻力感来自项韧带,然后是落空感,第二个阻力感是硬脊膜。操作时要特别注意针尖不要穿过硬脊膜,以防刺伤延髓。[6]

4.11.2灸法 可灸[6]。

不灸[1]。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此穴禁灸,诸风穴多忌灸,以火入风穴则走窜愈烈也。犹炉灶之火,得风则旺也,慎之为要。[2]

4.12风府穴的配伍

风府穴配风门、风池、列缺、合谷、复溜治风寒感冒[1]。

风府穴配后溪治后头痛[1]。

风府穴配阳谷治目妄视、狂走[1]。

风府配风市,有疏风通络的作用,主治寒 伤肌肤经络。

风府配肺俞、太冲、丰隆,有理气解郁的作用,主治狂躁奔走,烦乱欲死。

风府配风池、水沟、太冲、合谷,治小儿惊风[6]。

风府配大椎、本神、身柱、腰奇,治癫痫[6]。

风府配百会、太阳、风池、昆仑,治头痛[6]。

风府配承浆、天柱,治头项强痛[6]。

风府配哑门、廉泉,治中风舌缓、暴喑不语[6]。

4.13特效 ***

双手拇指指尖相互叠加向下,用指腹揉按风府穴,有酸痛、胀麻的感觉,每次揉按1~3分钟,可治风邪而致伤风感冒、发热、鼻塞等疾病[7]。

4.14文献摘要

《黄帝内经素问·骨空论》:风从外入,令人振寒,汗出头痛,身重恶寒,治在风府,调其阴阳,不足则补,有余则泻。大风,颈项痛,刺风府,风府在上椎。

《伤寒论》: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者,先刺风池、风府,却与桂枝汤则愈。

《针灸甲乙经》:足不仁,刺风府。头痛项急,不得倾倒,目眩,鼻不得喘息,舌急难言,刺风府主之。狂易多言不休,及狂走欲自杀,及目妄见,刺风府。暴喑不能言,喉嗌痛,刺风府。

《针灸甲乙经》:督脉、阳维之会。

《针灸聚英》:项后入发际1寸,大筋内宛宛中,疾言其肉立起,言休立下。

《针灸资生经》:风府者,伤寒所自起,壮人以毛裹之,南人怯弱者,亦以帛护其项。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禁不可灸,不幸使人失喑。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治头痛,颈急不得回顾,目眩,鼻衄,喉咽痛,狂走,目妄视。

《扁鹊心书》:但此穴入针,人即昏倒,其法向右耳入三寸,则不伤大筋而无晕,乃千金妙法也。

《针灸大成》:主中风,舌缓不语,振寒汗出,身重恶寒,头痛,项急不得回顾,偏风半身不遂,鼻衄,咽喉肿痛,伤寒狂走欲自杀,目妄视。头中百病,马黄黄疽。

《肘后歌》:腿脚有疾风府寻。

4.15风府穴研究进展

4.15.1对凝血机制的影响 针刺风府、哑门,观察其对脑出血患者血液凝固与纤溶系统的影响。经两个月治疗后,测得血凝固程度降低,纤溶时间显著缩短。说明针刺风府、哑门有促进血浆纤溶系统活性增强、使纤维蛋白原含量减少的作用,有利于脑出血部位血块的溶解、吸收。[6]

4.15.2对血压的影响 风府对垂体性高血压有降压作用。针刺家兔“风府”,发现连续针刺5次(每日1次),在末次针后3h,脑皮质、肝和腓肠肌的琥珀酸脱氢酶活性均增强。连续针刺7次后3h,皮质下组织和肾的琥珀酸脱氢酶活性亦出现增高。[6]

4.15.3调整胃功能 针刺风府穴,对胃功能有良性调整作用[1]。可使胃酸及胃蛋白酶高者降低、低者升高[6]。

4.15.4增强脑皮质、肝、肾和腓肠肌的琥珀酸脱氢酶活性 针刺动物风府,脑皮质、肝、肾和腓肠肌的琥珀酸脱氢酶活性增强[2]。

4.15.5引起皮层、皮层下结构、肝、肾及腓肠肌组织化学改变 连续针刺家兔“肝俞”“足三里”“风府”5~7次,可引起皮层、皮层下结构、肝、肾及腓肠肌组织化学改变[1]。

5经穴别名·风府 风府为经穴别名,即大杼穴[1]。出《医心方》卷二。

穴位 大杼 汉语拼音 Dazhu 罗马拼音 Tachu 美国英译名 Great Slaughter 各


号 中国 BL11 日本 11 法
国 莫兰特氏 V11 富耶氏 V11 德国 B11 英国 B11 美国 BI11

大杼为经穴名(Dàzhù BL11)[10]。出《黄帝内经灵枢·刺节真邪》。别名背俞(《黄帝内经素问·气穴论》),大腧(《黄帝内经灵枢·背腧》),本神(《西方子明堂灸经》),百旁(《杨敬斋针灸全书》),风府(《医心方》)。属足太阳膀胱经[10]。大杼是督脉别络、足太阳膀胱经、手太阳小肠经的交会穴;又为八会穴之骨会穴[10][11][4]。大为小之对,杼即筘,古称椎骨为“杼骨”,此穴在较大的第一胸椎之旁,故名大杼[10]。大杼穴主治咳嗽,发热,头痛,肩背痛,颈项拘急,项强,鼻塞,咽喉肿痛,伤风头痛,咳嗽气急,喘息喉痹,颈项强,热病,胸胁气满,腰脊强痛,癫痫,厥逆,眩晕,虚劳,骨髓冷痛,疟疾,感冒,喘息,现代又多用大杼穴治疗支气管炎,肺炎,腰背肌痉挛,骨结核,肢体麻木,支气管哮喘,颈椎病,膝关节骨质增生,咽炎等。

5.1大杼穴的别名

背俞(《黄帝内经素问·气穴论》),大腧(《黄帝内经灵枢·背腧》),本神(《西方子明堂灸经》),百旁(《杨敬斋针灸全书》),风府(《医心方》)。

5.2出处

《黄帝内经灵枢·刺节真邪》:取之于其天府,大杼三病瘠。《黄帝内经灵枢·背腧》:胸中大腧在杼骨之端。

5.3穴名解

大为小之对,杼即筘,古称椎骨为“杼骨”,此穴在较大的第一胸椎之旁,故名大杼[10]。

大,与小对言。杼,有长义。椎骨横突,形秩整齐,有如织机之杆蓖,古称椎骨为杼骨,上椎尤大,本穴在其旁,故名“大杼”。即岐伯所谓:“背中大腧在杼骨之端、”马元台谓:“大腧,大杼穴也。”古圣谓为穴在杼骨之端,为手足太阳及督脉三经之会。故先哲遵之为“大杼”。穴属骨会,《难经》有:“骨会大抒,骨病治此。”骨在人身,外有皮肉血脉之维护,犹如抒轴之状,且兼是穴下分出有附分,有横出经纬之意,因将此穴,名为大抒。[2]

5.4所属部位

背部[12]

5.5特异性

督脉别络、足太阳膀胱经、手太阳小肠经的交会穴;又为八会穴之骨会穴[10][11][4]。

5.6大杼穴的定位

标准定位:大杼穴在背部,当第1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4][11]。

大杼穴位于脊柱区,第1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10]

一说“除脊各寸半”(《针灸资生经》)[11]。

大杼穴在足太阳膀胱经中的位置

大杼穴在背部的位置

大杼穴在背部的位置

大杼穴在背部的位置(肌肉)

大杼穴在背部的位置(骨骼)

5.7大杼穴的取法

正坐低头或俯卧位,在第一胸椎棘突下,督脉旁开1.5寸处取穴。

俯伏坐位,第1胸椎棘突下与后背正中线至肩胛骨内侧缘连线中点之垂线交点处(旁开1.5寸)取穴[13]。

5.8大杼穴穴位解剖

大杼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斜方肌、菱形肌、上后锯肌、骶棘肌。有肋间动、静脉后支的内侧支。皮肤有第七颈神经和分布著第一、二胸神经后支的内侧皮支,深层为外侧支。皮下筋膜致密,由脂肪及纤维束组成。纤维束连于斜方肌表面的背深筋膜与皮肤。副神经在斜方肌前缘中下1/3连接处深进该肌下面,与第三、四颈神经的分支形成神经丛,支配该肌。针经上列结构深进,可进第一肋间隙,或经横突间肌及其韧带,如盲目进针,经胸内筋膜,穿胸膜腔至肺,极易造成气胸。

人体体表面积计算器BMI指数计算及评价女性安全期计算器预产期计算器孕期体重增长正常值孕期用药安全性分级(FDA)五行八字成人血压评价体温水平评价糖尿病饮食建议临床生化常用单位换算基础代谢率计算补钠计算器补铁计算器处方常用拉丁文缩写速查药代动力学常用符号速查有效血浆渗透压计算器乙醇摄入量计算器
医学百科,马上计算!

5.8.1层次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斜方肌→菱形肌→上后锯肌→颈夹肌→竖脊肌。[10]

5.8.2穴区神经、血管 浅层有第1、第2胸神经后支的皮支及其伴行动、静脉分布;深层有副神经,肩胛背神经和肩胛背动脉分支分布[14]。

布有第一、二胸神经后支的内侧皮支,深层为外侧支;并有第一肋间动、静脉后支的内侧支和颈横动脉降支通过[11]。

5.9大杼穴的功效与作用

大杼穴有强筋骨,清邪热的功效。

大杼穴有祛风解表、宣肃肺气的作用[10]。

大杼穴和肺俞配合应用,可治疗一切肺病、外感病及骨病[15]。还可治疗寒热往来之疟疾[15]。

大杼穴有祛风解表、疏调筋骨之功[2]。

5.10大杼穴主治病证

大杼穴主治咳嗽,发热,头痛,肩背痛,颈项拘急,项强,鼻塞,咽喉肿痛,伤风头痛,咳嗽气急,喘息喉痹,颈项强,热病,胸胁气满,腰脊强痛,癫痫,厥逆,眩晕,虚劳,骨髓冷痛,疟疾,感冒,喘息,现代又多用大杼穴治疗支气管炎,肺炎,腰背肌痉挛,骨结核,肢体麻木,支气管哮喘,颈椎病,膝关节骨质增生,咽炎等。

大杼穴主治咳嗽、发热、头痛、肩背痛、颈项拘急[14]。

大杼穴主治咳嗽,发热;项强,肩背痛;头痛,鼻塞,咽喉肿痛[13]。

大杼穴主治胸肺、项背等疾患:如伤风头痛、咳嗽气急、喘息喉痹、颈项强、肩背痛、热病、胸胁气满、腰脊强痛、癫痫、厥逆、眩晕、虚劳、骨髓冷痛、疟疾等[10]。

大杼穴主治感冒,发热,头痛,咳嗽,喘息,项强,肩背痛等[11]。

现代又多用大杼穴治疗感冒、支气管炎、肺炎、腰背肌痉挛、骨结核、肢体麻木等症[10]。

1. 呼吸系统疾病: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炎;

2. 精神神经系统疾病:头痛,癫痫;

3. 运动系统疾病:颈椎病,腰背肌痉挛,膝关节骨质增生;

4. 其它:咽炎,感冒,骨结核。

5.11刺灸法

5.11.1刺法 斜刺0.3~0.5寸[11]。

一般向椎体方向斜刺0.5~0.8寸[10]。

向内斜刺0.5~0.8寸,局部有酸胀感,可向肋间放散,有时可向肩部放散[13]。

斜刺0.5~0.8寸[14]。

注意:本经背部诸穴不宜深刺,以免伤及内部重要脏器[14]。大杼穴深部位于第1胸神经后支外侧支,故不能直刺、深刺[13]。

5.11.2灸法 可灸[10][13][14]。

艾炷灸3~7壮;或艾条灸5~15分钟[11]。

艾炷灸5~7壮,艾条温灸10~15分钟。

5.12大杼穴的配伍

大杼配夹脊、绝骨,有强筋骨,通经络,调气血的作用,主治颈椎病。

大杼配列缺、尺泽,有理肺止咳平喘的作用,主治咳嗽,气喘。

大杼配膻中、丰隆,治咳嗽[13]。

大杼配合谷、颊车,治牙痛[13]。

大杼配大椎、风池、肺俞、足三里,治哮喘[13]。

5.13文献摘要

《黄帝内经素问·水热论》:大杼、膺俞、缺盆、背俞,此八者,以泻胸中之热也。

《针灸甲乙经》:颈项痛不可俯仰、头痛、振寒、瘛疭、气实则胁满、挟脊有寒气、热汗不出、腰背痛,大杼主之。筋癫疾者,身卷挛急,脉大,刺项大经之大杼。

《针灸甲乙经》:足太阳、手太阳之会。

《肘后备急方》:风痹痿厥如何治?大杼、曲泉真是妙。

《针灸大成》:主筋挛癫疾。

5.14大杼穴研究进展

5.14.1对钙代谢的影响 针刺大杼、飞扬、足三里等,留针7 min,进行观察,血钙浓度出现变化,留针15 min,其血钙浓度明显高于对照组[13]。

据报道针刺大杼、飞扬、足三里等,留针7分钟,可使血钙增加1mg%,留针15分钟增加3mg%,再继续延长留针时间,血钙不再发生相应变动。

5.14.2对促进骨折愈合的影响 对骨折患者先按照治疗骨折的基本原则进行治疗,观察配合大杼、膈俞、肾俞及断端局部腧穴治疗,结果发现,针刺组在肿胀消退方面疗效明显优于药物组,总有效率、基本愈合率均明显优于药物组[13]。

5.14.3对肺功能的影响 针刺大杼可增加肺通气量,并可使针刺麻醉的患者开胸后一侧肺通气量代偿性增加[13]。

5.14.4治疗支气管哮喘 用白芥子、甘遂等敷贴大杼、肺俞等穴,冬发喘者于三伏贴,夏发喘者于三九贴,治疗3700例,有良好疗效。

5.14.5治疗慢性支气管 以大杼、风门等,敷药配合微波透入,治疗300例,有良好疗效。

5.14.6治疗颈椎病 以大杼、天柱、风池、后溪、颈夹脊,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144例,颈部腧穴均向棘突方向斜刺1~1.5寸,肩外俞向内或向外斜刺1~1.5寸,手法用捻转泻法。每日或隔日1次,10次为一疗程,同时配合颈部牵引[13]。经本法治疗后,临床治愈61例,占42%;显效50例,占34.7%;进步24例,占16.6%;无效9例,占42%[13]。总有效率为93.7%[13]。

5.14.7治疗麦粒肿 取双侧大杼,垂直刺人4~6分深,提针放血,不留针,每日1次,治疗麦粒肿98例,其中反复发作者68例。结果:2次治愈者40例,3次以上痊愈10例[13]。

5.14.8治疗牙痛 针刺大杼治疗牙痛50例[13]。结果:针刺1次止痛者35例,针刺2~3次止痛者13例,无效2例[13]。

5.14.9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症 大杼配风门、肺俞等,用着肤灸、火针法,治疗30例,均有较好疗效。

5.14.10治疗坐骨神经痛 大杼配神阙、命门,针刺放血,治疗54例,有较好疗效。

5.14.11治疗牙痛 据报道,对50例牙痛患者进行检查时,大杼穴均有压痛,针刺有较好疗效。

5.14.12治疗麦粒肿

冬病夏治的原理

冬病夏治的原理

冬病夏治,顾名思义,就是在夏季治疗冬季的疾病,那么,冬病夏治的原理是什么?哪些疾病时候冬病夏治呢?我带领大家一起看看下面冬病夏治的原理,希望可以为大家提供一些帮助!

一、什么是冬病夏治?冬病夏治的原理:

所谓?冬病夏治?,是指一些冬季容易因感受寒冷而导致病情发作或加重的疾病,在病情相对缓解的夏季,采用适当的调治和补养的方法,以预防或减少疾病发作乃至根治为目的的一种反季节的自然疗法。是我国传统中医药疗法中的一颗明珠,它起源于?天人合一?的医学理论和?春夏养阳?的养生法则。

正确合理的冬病夏治?应该是选择夏令?三伏?天全年气温最高、阳气最为旺盛的时候,机体各种机能条达、经络通畅之时,正是扶正培本、滋养阳气、去除寒气的有利时机。此时予以积极调养,培本以扶助正气,使患者的阳气充实,正气旺盛,抵抗力增强,使?正气内存,邪不可干?,到了冬天就可以少发病或根治不发了。

冬病夏治不仅仅是贴膏药,该法还应该包括运用具有补益调养作用的中药内服(汤剂、中成药、膏方等)、食疗药膳、艾灸药浴等等。

冬病夏治疗法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即选择冬天易发或加重的病症,在夏令三伏天进行调治。因寒冷刺激而诱发或加重的病症,主要包括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阻塞性肺气肿、肺源性心脏病、胃与十二指肠溃疡、心绞痛、心肌梗死、脑血管意外(中风)、风湿与类风湿性关节炎等。

二、哪些病适合冬病夏治?

1、风湿类疾病

适合冬病夏治的有:类风湿性关节炎、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等痹病,冬季受寒时加重,病情不断反复及加重。

风湿骨关节病,在中医统称?痹症?。中医上说,?风寒湿三气杂合而致发痹?,意思是寒冷、潮湿、季节气候变化,都会引起风湿类疾病发作或加重。夏天阳热之气,对风湿类疾病有一定缓解作用,因此,这时冬病夏治,配合辛温之药以治疗,效果蛮好。

冬病夏治适用于感受风寒、外伤,长期慢性劳损而受寒加重的风湿病。比如,类风湿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骨性关节炎以及肩周炎、腰突症等。这些疾病遇冷加重,属风寒湿症的典型临床表现。

有一种长蛇灸,专门治疗类风湿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等疾病。

2、胃肠道疾病

适合冬病夏治的胃肠道疾病主要有:慢性胃炎、功能性消化不良、消化性溃疡、慢性结肠炎等。

明代中医学家张景岳说,?三焦痛症因寒者十居八九?。他认为,寒则凝、温则通,胃脘痛虚寒症为多,治疗宜温通调补。虚寒性胃痛和腹泻病人容易在冬季因受寒而发作。从现代人的生活方式看,人在夏季其实脾胃很容易虚弱,如果贪食冷饮,常待在空调房,会损伤脾胃。

因此,脾胃虚寒的人如果吃寒凉的东西,容易腹痛。平时易手脚冰冷的人,大量喝凉茶后易腹泻。这类人群,即便在夏季,清晨或夜里温度较低时,也应及时加衣避免受凉感冒,尤其不要把空调温度开得太低。

按照中医的分类方法,胃病主要有三大类:脾胃虚寒引起的胃病、肠胃湿热引起的胃病和精神因素引起的胃病。不同的类型有不同的治疗和日常保养方法。

怎么知道自己是胃寒还是胃热呢?平时怕冷、口淡不想喝水、冬天四肢冰凉、胃口不好、常感疲倦无力,容易腹泻的,多数为脾胃虚寒之人。而经常口干、口苦、大便干燥或排便黏滞不畅、脾气暴躁的,多为胃热之人。脾胃虚寒的人,冬病夏治效果比较好。

脾胃虚寒类胃病,用针灸、穴位敷贴治疗,可激发正气,缓解疼痛,并减少来年冬季的发作。

3、冻疮

该病多在寒冷季节发作。患者可在三伏时节进行治疗。方法是:取桂枝25克,红花、紫苏叶、附子、荆芥各10克,生姜30克。将上药一起加水煎煮后去渣取汁,然后用此药液熏洗患处。每日1剂,一般10天为一个疗程。

4、呼吸道疾病

适合冬病夏治的呼吸道疾病主要有:支气管炎、哮喘、咽炎、扁桃体炎、反复呼吸道感染、肺气肿、肺结核等。

中医认为?肺主皮毛?。皮肤属肺所主,也属于广义的呼吸系统。也就是说,吃冰冷的东西或衣服穿少了,会影响呼吸系统的功能。同样的道理,一些长期慢性咳嗽、咳痰、喘息等症状,遇冷或冬天容易发作。再加上现代人往往用?抗生素?来治疗呼吸道疾病,导致机体脾虚生湿、肾阳虚损,易受风寒外侵,更易反复咳喘。

?肺为娇脏?,不耐寒热,易为邪侵,尤以小儿、老人最易受邪。从肺辨治,根据病情,每个人敷贴选取的穴位各有不同。比如,小儿哮喘重在治脾,老人哮喘重在治肾。主要选大椎、肺俞、膏肓、心俞、肾俞、命门、定喘等穴位贴敷治疗,以皮肤发红,出现似痱子大小的水泡为度。

穴位敷贴治哮喘类疾病的膏药,主要采用白芥子、肉桂、细辛、生姜汁等天然中药。

此外,穴位注射配合穴位敷贴疗法,对治疗结核病效果较好。

5、过敏性疾病

适合冬病夏治的有:过敏性鼻炎、过敏性皮肤病、过敏性结肠炎等。

总的来说,过敏性疾病大多属寒性体质,根据中医?寒则热之?的治疗原则,要用热性药、补气药进行治疗。其次,?急则治标,缓则治本?,夏季不是过敏性疾病的发病季节,为缓解期。因此,此时治疗是一种治本的方法。

过敏性鼻炎,中医叫?鼻鼽?,冬春二季比较容易发作。过敏性鼻炎在夏季往往处于缓解期,夏季是人阳气最旺盛之时,同时也到了冬病夏治的最佳时机。因此过敏性鼻炎在夏季可以选择穴位敷贴治疗,就是通常所说的三伏贴。

三伏天在相关穴位用温热、补虚药物敷贴治疗,能补益脾肺,调节脏腑,刺激经络,改善体质,提高人体免疫力,减少过敏性疾病的发作。

用针灸来冬病夏治,可以提高人体免疫能力。从根本上改善过敏性鼻炎、慢性鼻窦炎等疾病的症状,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6、骨伤类疾病

适合冬病夏治的主要有:慢性颈腰痛、肩周炎、颈椎病等。

骨伤类疾病大多是由不正确的'姿势引起的:坐的姿势不好引起腰椎病;老是低头引起颈椎病;而手臂老是保持一个姿势或太用力,会引起肩周炎。还有睡得不舒服,会加重这些骨伤类疾病。

中医认为,寒主痛,风寒、湿邪都会加重骨伤类疾病的病情,患颈椎病的人都不大喜欢吹空调、电扇,如果对着冷风吹,会感觉像冻住了一样,越来越 疼,所以颈椎病病人冬天特别难熬。骨伤类的病属于冬病,在夏天治疗刚好,利用夏天人体毛孔疏松、血液流通顺畅,使用驱寒的药物逼出关节中的风寒、湿邪。

骨伤类的疾病和其他内科疾病不大一样,一方面,它表现在躯体上的疼痛是有具体指向的,另外,它又是由身体内的虚寒引起的。所以,治疗骨伤类的病要内外兼治,治疗躯体的疼再补内里的虚。

也可以穴位贴敷的方法为主,补虚用温阳驱寒的膏药,贴在滋补全身又位于脊椎的穴位上,比如大杼、命门、身柱、阳陵泉等穴位上,如果颈椎腰椎都不好,可在脊椎上贴一排。如果是手臂、膝关节疼痛,再在四肢的主要穴位上贴敷膏药,比如足三里、手三里。

7、妇科病

适宜冬病夏治的妇科病:子宫内膜异位症、痛经、不孕等。

中医认为,经过辨证后属于虚寒因素所致的妇科病,冬病夏治会有独到效果。女人月子没坐好,身体会差很多,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受了寒邪。女性产后,气血两虚,容易受寒邪。如果出汗多,月子坐得不好,就会伤及阴血,建议夏季喝中药汤调养。

冬病夏治,易祛除体内阴寒,舒经通络,温化寒湿,活血祛淤,从而促进妇科病患者的盆腔血液循环,治疗很多慢性妇科疾病。

伏灸膏穴位贴敷,是冬病夏治妇科疾病的主要治疗手段。此外,还有针刺、灸法、穴位埋线、穴位注射、中药熏蒸等。

8、亚健康

中医认为,健康是身体内部的阴阳平衡和外界环境阴阳平衡。亚健康正是处于身体阴阳平衡被打破,但还没有实质性的病变,这个时候调节平衡,比较省力,也不会对身体造成伤害。

亚健康状态介于健康和不健康之间,到底有什么病很难说清楚,但冬病夏治对付亚健康不是无的放矢,它能针对亚健康的症状各个击破。

亚健康的症状是人容易疲倦、吃不下、睡不好、腰酸背痛、怕冷等。

治疗从这些主要症状入手??人容易疲劳,用药膏贴敷滋补人体的强壮穴,如足三里、关元和气海等;腰酸背痛还怕冷,说明人体里面寒气太重,肾虚 了,要用温阳药膏放在大椎、命门和肾腧穴;睡得不好,用宁心安神的药,在心腧、膈腧、内关上用药;胃口不好,说明脾胃功能差,在足三里和中脘等穴位上用药。

三、哪些人不适合冬病夏治?

不是所有有以上病症的患者都适合?冬病夏治?,孕妇、有严重心肺功能疾患者、对药物过敏者、皮肤长有疱、疖以及皮肤有破损者、疾病发作期(如发烧、正在咳喘等)的患者就不适合啦。

;

猜你喜欢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鲁ICP备2022001955号-4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