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门穴是足太阳膀胱经穴位,位于大腿后侧正中间位置,专门治疗腰背疼及腰椎间盘突出症。
传统针刺患者不容易接受也很不方便。本人才用敲打殷门穴的方法经过大量的实践效果显著,立竿见影。很多患者经过简单的辅导以后既可以自行操作,用小木槌等器物均可。
患者站立,用小木槌轮换敲打殷门穴各300次,力度适中,很多患者当场要背疼痛明显改善,坚持敲打一个月左右,椎间盘突出症及慢性腰背疼基本治愈,症状消失。
平时坚持敲打还可以积极预防腰突症的发生。同时很多患者在敲打殷门穴的同时发现前列腺炎尿路不畅尿滴沥等症状也消失了,此法简便,效果颇佳,很值得推广。
殷门穴。
【标准定位】在大腿后面,当承扶与委中的连线上,承扶下6寸。
【取法】俯卧位,当承扶与委中的连线上,承扶下6寸处取穴。
【功用】舒筋通络,强腰膝。
【主治病症】
1、精神神经系统疾病:坐骨神经痛,下肢麻痹,小儿麻痹后遗症。
2、其它:腰背痛,股部炎症等。
【刺灸法】
刺法:直刺1.5—2.5寸,局部酸胀,有闪电样感向下肢放散。
灸法:要用我们的中药肚脐贴,力度和渗透力才够,贴6—8小时。
含有艾绒,花椒,蜂蜜,桂圆等,热量足,渗透力强, 疼痛灸患处,寒症需要灸肚脐和肾输穴。
自我治疗
1、腹肌锻炼:也就是仰卧起坐。每次做十个,每天三次。(可根据患者的体质来定,不可逞强)。可配合药物治疗,例ru腰椎.方世,医,贴。
2、交叉扭腰:两脚分开与肩宽,脚尖向内两臂伸直,一手在体侧,一手举过头顶。如果右手在上,先向左侧后方摆。左侧相反。于此同时腰部也随之扭动,左右各100次。
3、腰背肌锻炼:处于平卧,双膝弯曲放在床上,然后用力将臀部抬起,离开床面10厘米。这时您会感觉到腰背部在用力,坚持5秒钟,反复10下。
按摩疗法
(1)解除腰臀部肌肉痉挛:患者俯卧,在患侧腰臀及下肢用轻柔的滚、按等手法进行治疗,促使患部气血循行加快,从而加速突出髓核中水分的吸收,减轻其对神经根的压迫,同时使紧张痉挛的肌肉放松,为下一步治疗创造条件。
(2)拉宽椎间隙,降低盘间压力,患者仰卧,用手法或器械进行骨盆牵引,使椎间隙增宽,从而降低椎间盘内压力,甚至出现负压,便于突出物回纳,同时可扩大椎间孔和神经根管,减轻突出物对神经的压迫。
(3)增加椎间盘外压力:患者俯卧,用双手有节奏 地按压腰部,使腰部振动,然后在固定患部情况下,用双下肢后伸扳法,使腰部过伸。本法可促使突出物回纳或改变突出物与神经根的位置。
(4)促使受损伤的神经根恢复功能:沿受损神经根及其分布区域以衮、按、点、揉、拿等法,促进气血循行,从而使萎缩的肌肉及麻痹的神经逐渐恢复正常功能。
其实现在很多人经常会出现腰腿疼痛的情况,一般都是长期不运动或者是久坐导致的,腰疼确实是比较难受的,而且治疗起来也是比较麻烦的,其实很多人都想到针灸或者是拔罐治疗,有人还会去刮痧,那刮痧对腰疼有作用吗?腰疼刮痧刮那个部位的?
1、刮痧对腰痛有作用吗
刮痧对腰疼有用。
中医将腰疼归属于痹症范围,病因病机因感受风寒湿邪,而导致气血凝滞,筋脉不利,并与肾气不足有关,刮痧有舒筋通络,活血化瘀,通经止痛之功效,通过对相关穴位的刮拭,可使经络疏通,血液循环通畅,缓解腰部痉挛,从而防治腰疼症状。
2、简易部位刮痧治腰疼
刮拭部位:背部,下肢。
刮拭步骤:1.刮背部脊柱正中督脉,由脊中向下经命门,腰阳关等穴,刮至腰俞处,以皮肤出痧为度;2.刮背部脊柱两侧膀胱经,由脾俞向下经肾俞,大肠俞等穴,刮至八_穴处,以皮肤出痧为度。3.刮下肢后侧膀胱经,以委中穴向下承山刮至昆仑处,以皮肤出痧为度。腰痛放射至下肢外侧,则加刮胆经,由环跳往下经风市,阳陵泉,悬钟等穴刮至昆仑穴处,以皮肤出痧为度。
3、椎间盘突出刮痧疗法
急性期:刮痧穴位主要为腰骶部的命门,肾俞,大肠俞以及患肢的环跳,殷门,承扶,风市,阳陵泉,委中,承山,悬钟,昆仑等穴。
缓解期:刮痧取穴侧重于下肢的麻木及感觉减退部位,如阳陵泉,足三里,绝骨,昆仑,解溪,太溪,太冲等穴位,腰部取肾俞,大肠俞,关元,命门,下肢取环跳,秩边,殷门,承扶,委中,承山等穴。
恢复期:刮痧取穴以下肢穴位为主,取穴与缓解期相同。
4、慢性腰肌劳损刮痧疗法
1.用刮痧板拉长刮背部督脉及两侧膀胱经,重点刮脾俞,命门,肾俞,腰阳关,大肠俞及腰骶部八_穴和腰俞等,用泻法刮至出痧。
2.然后刮腰部压痛点,先用补法刮拭,再用泻法加强刺激至出痧。
3.最后刮下肢后侧,重点刮殷门穴,委中穴,承山穴,要循经拉长刮至出痧。
5、腰疼刮痧取穴原理
督脉,膀胱经循行过腰背,疏通督脉,膀胱经经脉气血可使通则不痛,肾俞,命门,腰阳关可益肾壮腰,刮胆经腧穴则可疏通胆经气血,通经止痛。
6、小贴士
刮拭时让患者暴露治疗部位,施术者紧握刮痧板,与皮肤约成45度角,在需要刮拭的部位(腧穴,皮肤)涂抹刮痧剂,顺经而刮,用力均匀柔和,痛点,腧穴及重点应刮至出痧,3天刮痧1次,5次为一个疗程。
7、腰疼拔罐拔哪个位置
治疗措施:寒湿腰疼温经散寒;瘀血腰疼活血化瘀;肾虚腰疼益肾壮腰;以足太阳膀胱经腧穴为主。
治疗主穴:委中,大肠俞,腰阳关。
配穴:寒湿腰疼者加阿是穴;瘀血腰疼者加膈俞;肾虚腰疼者加肾俞,阿是穴。
治疗功效:委中是腰背足太阳经两分支在_窝的汇合点,可疏调腰背部经脉之气血;腰为肾之府,肾俞可壮腰益肾;大肠俞,腰阳关,阿是穴可疏通局部经脉,络脉及经筋之气血,通经止痛;寒湿腰痛者可加阿是穴温阳散寒止痛;瘀血腰痛者加膈俞活血化瘀;肾虚腰痛者加肾俞益肾壮腰。
腰间盘是我们身体上的一个重要部位,它承受着身体的绝大部分重量,那么大家知道腰间盘突出要怎么治疗吗,腰间盘突出治疗方法是什么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腰间盘突出症的艾灸疗法。
艾灸疗法
艾灸治疗腰椎间盘突出以舒筋活络为主。腰椎疾病主要取穴当然是以腰椎部位为主,很多患有腰椎疾病的人,不仅仅是腰椎部位,还会压迫臀部,腿部。下面给大家介绍下对症的艾灸穴位有哪些?
1、阿是穴
疼痛点,腰部局部压迫点,因为受到了压迫,才会感到疼痛。此穴以痛为腧,即人们常说的“有痛便是穴”,哪里痛,哪里就是阿是穴。
2、腰夹脊穴
夹脊穴在背腰部,当第一胸椎至第五腰椎棘突下两侧,后正中线旁开0.5寸,一侧17个穴位。
3、腰阳关穴
在腰部,当后正中线上,第4腰椎棘下凹陷中。命门下约2寸。多用于治疗坐骨神经痛、腰骶神经痛、类风湿病、小儿麻痹、盆腔炎。
4、殷门穴
在大腿后面,当承扶与委中的连线上,承扶下6寸。用来缓解坐骨神经痛,下肢麻痹,小儿麻痹后遗症。
5、委中穴
腰病委中求,此穴位于腘窝横纹正中。用来缓解腰背疼痛,下肢痿痹,转筋等。
如果患者感觉已经压迫了腿部,那么哪里疼痛就可以灸哪了,还要艾灸承扶和环跳,这里要多灸一会,很多患有腰椎疾病的人会压迫坐骨神经,另外很多患腰椎疾病的人,会有臀部冷涨的感觉,所以艾灸环跳和承扶就显得很重要。
6、承扶穴
足太阳膀胱经穴。在大腿后面,臀下横纹的中点。用于通便消痔,舒筋活络。坐骨神经痛,腰骶神经根炎,下肢瘫痪。
7、环跳穴
在股外侧部,侧卧屈股,当肌骨大转子最凸点与骶管裂孔连线的外三分之一与中三分之一交点处。坐骨神经痛,下肢麻痹,腰腿痛,髋关节及周围软组织疾病。
以上7个穴位是治疗腰间盘突出症的主要穴位。艾灸期间多喝温开水,切记着风着凉,酒后饭饱不宜灸,大汗淋漓不宜灸。
腰间盘突出的预防
长期处在一种姿势的情况下,腰部得不到休息,这样会导致局部累及性损伤。建议大家多活动腰部,使腰部的肌肉得到锻炼。尤其是要避免不良姿势,睡觉的时候可以选择硬板床,司机在空余的时间一定要锻炼腰部,腰部问题逐渐年轻化,很大程度也和睡前看手机有关系,其实我们的腰部是很坚强的,只是我们长期不在乎才导致了腰部的罢工,所以大家一定要爱护自己。
目录1拼音2英文参考3概述4疾病名称5英文名称6分类7ICD号8流行病学9股疝的病因10发病机制11股疝的临床表现 11.1症状 11.1.1可复性肿块11.1.2胀痛11.1.3肠梗阻表现 11.2体征 11.2.1难扪及明显肿块11.2.2手法不易回纳11.2.3咳嗽冲击试验11.2.4腹膜炎体征12股疝的并发症13检查14股疝的诊断 14.1病史14.2临床特点14.3辅助检查14.4注意事项 15鉴别诊断 15.1腹股沟疝15.2腹股沟淋巴结肿大15.3卵圆窝区脂肪瘤15.4大隐静脉曲张15.5闭孔疝15.6腰大肌寒性脓肿(腰大肌冷脓疡)15.7圆韧带囊肿 16股疝的治疗 16.1经腹股沟手术 16.1.1腹股沟上入径(图3)16.1.2腹股沟下入径(图4) 16.2股部入径手术 16.2.1操作步骤16.2.2注意事项17预后18股疝的预防附:1治疗股疝的穴位 1拼音 gǔ shàn
2英文参考 femoral hernia
3概述 腹腔内脏器经股环、股管自卵圆窝疝出时,称为股疝(femoral hernia)。多为后天获得性,先天性股疝极其罕见。其发病与股环较宽、妊娠、肥胖、结缔组织退行性变、腹内压升高等因素有关。
从理论上讲,股疝发病机制简单,诊断和治疗不困难,但在临床中误诊误治的情况屡见不鲜。据国内外学者报告,40%~60%的股疝病人在就诊时已发生嵌顿和绞窄,而在一些肥胖病人被漏诊或误诊为Rosenmtiller淋巴结肿大(炎症)者亦非少见。究其原因,可能和股疝较少见、医生对其临床特点认识不足有关。
股疝易嵌顿、绞窄,故应及时手术治疗,以封闭股管,阻断内脏向股管坠入通路。经手术治疗后愈后多较好。
4疾病名称 股疝
5英文名称 femoral hernia
6分类 普通外科 > 疝 > 腹外疝
7ICD号 K41
8流行病学 股疝的发生率较低,约占腹外疝的5%。女性高于男性,尤其是中、老年妇女居多。据Ponka(1980)统计,约60%的股疝发生于右侧,20%为双侧。
9股疝的病因 股疝多见于中年以上的女性,这与其生理和解剖学基础密切相关(图1)。股环是股管的上口,其仅覆以疏松结缔组织;股管为一锥形盲管,有相当一部分前壁见于隐静脉裂孔内,其浅层结构为筛筋膜,无肌性防护;腹股沟镰止点窄,远离耻骨梳韧带;女性骨盆较宽,韧带肌肉、血管等较男性为细,故股环明显大于男性,被认为是股疝好发的主要原因之一。
另外,髂外静脉粗细的变化,对股环开口也可产生直接影响,特别是妊娠中晚期子宫压迫导致髂外静脉和股静脉回流障碍引起的血管增粗,分娩后血管压迫的解除、口径变细,必将明显影响股环及其邻近间隙的大小。妊娠可造成腹肌的伸展、韧带的松弛,由于股环处特殊的解剖学特点,使得这些结构更加薄弱,任何引起腹内压增加的因素如腹胀、便秘、气管炎、肝硬化腹腹水等疾病,以及年龄的增长、慢性消耗性疾病、肌肉的萎缩或退行性变等均可诱发股疝。
此外,股疝的发病可能与腹股沟疝修补手术有关,据Glassow(1970)报道,25%以上的股疝病人有腹股沟疝修补手术史。因为传统腹股沟疝手术采用腹股沟韧带修补,该韧带被牵拉上提,其张力性缝合修补造成股环口开大,为疝的突出打开了方便之门。
10发病机制 在股疝发生发展的过程中,往往是腹膜外脂肪先行突出,发挥“开路者”的作用,随后腹膜突出,继之肠管或大网膜疝出形成股疝。由于股管是垂直向下的,故股疝发展的方向是疝内容物直线状下坠,至隐静脉裂孔上缘处转向前,形成一锐角,并在股根部隆起。疝囊的被覆结构包括:皮肤、浅筋膜、筛筋膜、股鞘前壁和腹膜外组织。与腹股沟区其他疝不同,股环的防护因素甚少,除了附着至耻骨梳韧带的腹股沟镰可成为保护结构外,腹横筋膜对它也缺乏保护,这是因为腹横筋膜已向下参与构成股鞘的缘故,一旦股疝推开了腹股沟镰进入股管,疝囊颈将嵌入由陷窝韧带、腹股沟韧带、耻骨梳韧带和股鞘纤维隔所围成的环口(疝环)中。上述结构坚韧、缺乏伸缩性,因而容易引起嵌顿绞窄性股疝和绞窄。
依据疝囊的位置,股疝分为6种类型(图2):①典型股疝(typical femoral hernia);②血管前疝(prevascular hernia);③外股疝(exfemoral hernia);④耻骨梳韧带股疝(femoral hernia of pectineal ligament);⑤耻骨疝(pectineal hernia);⑥血管后疝(retrovascular hernia)。
11股疝的临床表现 尽管女性骨盆较宽,腹股沟韧带深面的间隙亦较宽,女性较男性易诱发股疝,但股疝仍远较腹股沟疝少见。
通常股疝无特殊不适,只在腹股沟下方近大腿根部处有圆形肿块。因股管细,股疝行径曲折,休息平卧不易使疝块缩小或完全回纳消失。咳嗽冲击感亦不明显。
约半数或更多的股疝可并发嵌顿和绞窄,多因急腹痛或绞窄性肠梗阻就诊。因此,对外科急腹痛的患者,不应遗漏腹股沟及股部的检查。疝内容物常为大网膜,肠壁间疝(Richter疝)亦不少见。股疝的特点为难复性,易发生嵌顿和绞窄。
11.1.1(1)可复性肿块 股疝肿块通常不大,病人在站立、咳嗽、用力等引起腹内压增加时,发现大腿根部(卵圆孔处)出现半球形隆起,大小似一枚核桃或鸡蛋,质地柔软。平卧时疝块通常不能自行还纳,需沿其突出途径进行逆行复位还纳。由于囊外有丰富的脂肪组织,平卧而回纳疝内容物后,有时肿块并不消失。若疝内容物为大网膜等组织,经常发作容易和疝囊发生粘连,肿块不易完全消失,而形成难复性股疝。
11.1.2(2)胀痛 若股疝较大时肿块可转向上行,基底部可延伸到腹股沟区,病人往往伴有腹股沟区坠胀不适;或在久站后局部胀痛和下坠感。
11.1.3(3)肠梗阻表现 约有60%病例可发生嵌顿,引起局部疼痛加剧,出现急性肠梗阻表现才来就诊。故对急性肠梗阻病人,尤其是中年妇女,应检查有无股疝,以避免漏诊和误诊。
11.2.1(1)难扪及明显肿块 疝块一般如拇指大小,位于腹股沟韧带下方,由于股管狭小,疝囊外常有较多的脂肪组织,如果股疝疝块不大,很易被忽略。股疝也可能扪不到疝块,这种情况多见于Richter’s疝。
11.2.2(2)手法不易回纳 股疝的疝内容物以大网膜及肠侧壁多见,往往和疝囊粘连,不易手法回纳,在腹股沟区形成一恒定的肿物,随病情发展肿物可逐渐增大,类似脂肪瘤、肿大的淋巴结或大隐静脉曲张结节样膨大等。但肿块基底固定,不如肿大淋巴结、脂肪瘤活动度大。
11.2.3(3)咳嗽冲击试验 股疝块咳嗽冲击感不明显。
11.2.4(4)腹膜炎体征 嵌顿性股疝发生肠绞窄时,病人可出现腹膜炎体征,以患侧腹部明显,疝块肿胀、触痛、无法还纳,甚至皮肤红肿,有软组织感染表现。嵌顿的肠管是否发生坏死与嵌顿的时间、疝口松紧、肠管血运障碍的程度等因素有关。对于诱因不明的肠梗阻病人,除了腹部查体外,也不能遗忘仔细检查腹股沟区,注意有无腹股沟疝的嵌顿,也要特别注意有无股疝的嵌顿。
12股疝的并发症 肠坏死与肠瘘是股疝嵌顿的严重并发症。股疝嵌顿后,如果发生绞窄,疝内容物坏死,则出现化脓性淋巴结炎或其他脓肿样改变,一旦切开,则造成肠瘘。
13检查 疝造影检查和B超检查有助于诊断。
14股疝的诊断
(2)警惕嵌顿疝:因股环狭小,嵌顿的部分肠壁较小,在体检时大腿根部可能扪不到包块,但只要仔细检查患侧股根部往往有压痛,且较对侧饱满。
(3)深究肠梗阻:股疝在疾病初期常常表现为不完全性肠梗阻,中晚期因绞窄坏死而出现完全性肠梗阻、腹膜炎,应在详细询问病史、系统全面检查的基础上,结合X线、B超或CT等检查,深究肠梗阻产生的原因。
(4)加深对本病认识,提高对本病警惕性,掌握本病与相关疾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分析病史思路要宽,对临床症状不典型的病例应进一步检查,特别是肥胖的经产妇女,凡诊断为腹股沟疝者,或有急性腹痛及肠梗阻、腹膜炎体征时,都应检查卵圆窝部,以排除股疝的存在。
15鉴别诊断 应与下列疾病进行鉴别诊断:
16股疝的治疗 股疝易嵌顿、绞窄,故应及时手术治疗,以封闭股管,阻断内脏向股管坠入通路。手术有经股部入径和经腹股沟入径两种。
16.1.1(1)腹股沟上入径(图3) 采用斜疝切口,逐层解剖显露腹股沟管后壁,将圆韧带(精索)牵向上,在腹股沟韧带上内侧切开腹横筋膜,即可找到股环和疝囊颈。切开疝囊颈,回纳疝内容物,于股环上方行疝囊高位结扎,远端疝囊不需处理。遇有嵌顿性股疝必须将股环内界的髂耻束返折部和陷窝韧带剪开松解,再将疝块推送回纳,切忌在股管上口提拉嵌顿的疝内容物。
股疝的修补是将腹股沟韧带、骼耻束、陷窝韧带与耻骨梳韧带缝合以闭合股环,注意避免误伤股静脉;亦可采用Mc Vay法将腹横腱膜弓、腹横筋膜的上切缘以及联合肌腱缝合于耻骨梳韧带,并在外侧缝到股鞘和精索的内侧处。
16.1.2(2)腹股沟下入径(图4) 在腹股沟韧带下方卵圆窝处作一直切口,切开筛筋膜显露疝囊,切开疝囊回纳疝内容物,疝囊高位结扎后将腹股沟韧带、髂耻束、陷窝韧带与耻骨梳韧带、耻骨筋膜缝合以闭合。
腹股沟入径虽有两种方式,但多采用腹股沟上入径。其优点是能清楚地显露股环,真正做到疝囊高位结扎和缝闭股环。对绞窄性股疝股环,更应采用腹股沟上入径,以便更好地处理绞窄的疝内容物,这些都是腹股沟下入径无法做到的,后者惟一优点是操作简单,创伤较小。
16.2.1(1)操作步骤 ①在腹股韧带下方2~3cm,以股管位置为中心,作韧带平行的斜切口,长约6cm,如属嵌顿感疝,宜在股管部位作纵行切口,并根据术中情况向上延长以扩大范围。②显露疝囊:切开皮肤和皮下组织后(图5A),在腹股韧带下方卵圆孔处分开覆盖疝囊表面的脂肪结缔组织(筛筋膜、股中隔和腹膜外脂肪组织等),显露疝囊,用两把小止血钳夹起疝囊后,将疝囊后壁切开(图5B),用止血钳夹住疝囊壁的切缘,将疝囊切口张开、提起,即可见囊内的脏器(小肠或大网膜)。在疝囊颈外可见大隐静脉,应注意避免损伤(图5C)。③高位结扎疝囊:将疝内容送回腹腔,用4号丝线高位结扎疝颈。剪去多余的疝囊(图5D)。④修复股管:修复股管有两种方法,一是将腹股沟韧带缝合于耻骨肌筋膜上(图5E),二是将腹股沟韧带缝合于耻骨韧带上(图5F)。用4号丝线间断缝合3~4针,待全部缝好后再一一结扎。缝合时要避开大隐静脉和股静脉,以免损伤⑤缝合:仔细止血后,缝合股管下口周围的筋膜、皮下组织和皮肤。
16.2.2(2)注意事项 ①因为股疝自腹腔外突时压迫筛筋膜,使疝囊外各层组织发生变异,当手术显露疝囊(特别是经股部途径)时,易将疝囊内肠襻壁误认为疝囊壁而切开。所以,术中辨认疝囊遇到困难时,可改用经腹股沟手术途径,先切开腹腔,再辨认疝囊壁。
②闭孔动脉的起源常有异常变化,当手术需要切开陷窝韧带以松解股环时,应另作腹股沟部斜切口显露韧带。异常血管应先行结扎后再切开陷窝韧带。
③股疝疝囊内缘常与膀胱靠近,特别是术前未排空膀胱者,分离疝囊时应避免损伤膀胱。
④股疝疝囊附近还有髂外与股动、静脉,腹壁下动脉,大隐静脉等,应注意避免损伤。
⑤股疝修复是否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疝囊颈是否得到高位结扎。用经股部途径修复时,必须特别仔细将疝囊分离到颈部以上结扎、切断。遇有大的复发性股疝,最好采用经腹股沟途径修复,或采用经腹股沟与股部联合纵行切口的途径修复,较为方便可靠。
17预后 股疝经手术治疗后愈后多较好。
18股疝的预防 1.加强锻炼,特别是腹肌及韧带的锻炼。
2.减少或避免腹内压增加因素,如便秘、咳嗽等。
治疗股疝的穴位 殷门 腿痛,下肢痿痹(下肢萎痹),腰背疼痛,股后肿痛,疝气,后头痛,现代又多用殷门穴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坐...
气冲 起始部,为经气之要道,故名气冲。主治少腹痛,疝气,腹股沟疼痛,偏坠,睾丸肿痛,小便淋沥,遗精,阳痿...
疝气穴 《针灸学》(江苏省中医学校)。《世医得效方》原名疝气灸。《世医得效方》:“治疝气偏坠,量患人口角,两...
急脉 名急脉。急脉穴主治少腹、前阴等疾患:如少腹疼痛,疝气偏坠,茎中痛,阴挺,股内侧痛,疝气,小腹痛,少腹...
疝气灸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aokedao3713@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
邮箱:daokedao371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