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膝关节骨关节炎:名称多样,有称作退化性或老年性关节炎的,有称为增生性关节炎的。病因:老年性骨质退行性改变。属原发性,多见于50岁以上,膝关节劳损多的老年人。膝关节畸形。如膝内、外翻者,或膝关节部位骨折者,造成关节受力不均或关节面不光滑,加速骨质退变,属继发性。
膝关节的疼痛。外在表现:起病缓慢,大多数病人在膝关节遭受一次轻微损伤或感受风寒湿之后才有疼痛出现,或无任何诱因,感到膝部酸痛,主动屈伸膝关节时,髌骨下摩擦感,之后逐渐加重,上、下楼梯,久坐站立时疼痛明显,稍活动后减轻,但劳累后加重,重者入夜痛甚,可影响睡眠。肿胀:早期一般无明显肿胀,多于不严重的外伤后引起关节肿胀,疼痛。休息1~2个月症状自然消退,有时可反复发作。功能障碍:早期病人无明显功能障碍,晚期可出现显著的活动受限。随病情发展,可见关节粗大,股四头肌萎缩。于髌骨周围,侧副韧带处可找到压痛点。X线:早期X线片常为阴性,以后可见关节边缘部胫骨髁间嵴有明显骨刺形成,关节腔狭窄。其狭窄常是不一致的,内侧的狭窄常较重。关节面硬化明显,软骨下有时可见小的囊性改变,多为圆形,囊壁骨致密,有时可见关节内游离体或钙化斑。
治疗方法:仰卧位,膝关节伸直,以法在髌上方操作,以指揉或掌揉法在髌下,内、外侧操作15分钟。拔伸屈膝法:患者仰卧位,膝关节曲屈90°左右,助手固定住大腿,医者双手握住踝关节先做对抗牵引半分钟左右之后,在保持牵引力的同时左右扭动2~3次,然后将膝关节尽量屈曲,再恢复至膝关节屈曲90°位,可行2~3遍,最后一遍在保持一定牵引的情况下,助手慢慢放松,使患膝完全伸直。用拿法拿股四头肌及小腿后侧肌肉3~5遍,搓揉膝。或结合中药外敷。
按摩疗法:(1)取仰卧位,用拇指指腹端自上而下旋推其患侧膝关节周围5分钟。(2)取仰卧位,家人立其患侧,一手患者髌骨外侧缘,一手握患肢踝部,屈伸膝关节十数次,直至完全屈曲膝。(3)取仰卧位,家人将其患侧膝关节屈曲至90度,小腿内旋或外旋,摇转2~3次,然后伸直,继而屈曲,使足跟与臀部接触。(4)取仰卧位,用拇指指端按压患肢阴陵泉、血海、足三里穴各1分钟,以有酸胀感为度。(5)取仰卧位,患侧膝关节屈曲,下肢肌肉放松,用两手拇指横放于膝关节两侧膝眼处,其余四指置于膝关节外后方,两手拇指沿膝眼,用适当力量作向心性摊挤,然后两拇指再沿膝关节间隙自前向后推挤,重复操作10遍。
2、膝侧副韧带损伤。推拿疗法。(1)病人仰卧,膝关节尽量伸直,医者立于患膝外侧用掌揉或指揉法在痛点及周围操作5~10分钟。(2)内侧副韧带损伤者,施于盘膝法。病人坐于床边,双腿自然下垂,助手坐于病人背面,医者半蹲于患者对面,一手拇指压在痛处,其余四指扶住膝关节前外侧,另一手握住踝上方,在牵拉拔伸下做环摇法6~7次,然后术者站起,拔直膝关节,扶膝之手置于膝关节内侧,快速屈曲膝关节,使患侧足部置于健膝之上,扶膝之手以拇指按揉捋顺痛点,之后另一手将膝关节拔伸,施一次复一次。(3)外侧副韧带损伤者。患者侧卧于床上,患肢在上,医者立于其前,一手拇指压在痛处,其余四指置于膝关节前内侧,另一手握住踝上方,在牵拉拔伸情况下做环摇法6~7次,在保持拔伸情况下,扶膝之手拍击膝后侧,握踝之手将患肢屈膝屈髋,使足跟近臀,扶膝之手以拇指按、揉痛点及捋顺法数次,另一手将患肢拔伸,施一次复一次。(4)于膝关节周围施以散法、搓法。(5)调护:损伤轻者,于伤后二、三天鼓励患者锻炼股四头肌。
3、膝关节创伤性滑膜炎。膝关节负重大,其滑膜面积在全身关节是最大的,膝关节关节囊的内层为滑膜组织。滑膜有着丰富的血管,滑膜细胞分泌滑液,营养关节软骨,润滑关节,减少摩擦,散发关节活动时所产生的热量。膝关节创伤性滑膜炎是指膝关节损伤后滑膜的无菌性炎症,临床上分为急、慢性两种。病因:(1)急性滑膜炎。多因膝关节急性损伤,如扭伤、挫伤、骨折、暴力打击等引起,滑膜充血、渗出、水肿,可造成关节囊积液、血肿。(2)慢性滑膜炎,一般由急性创伤性滑膜炎失治转化而成。或由其他慢性劳损,如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刺激滑膜产生炎性渗出,滑膜粘连增厚而成,临床上多属风寒湿三邪所致的痹证范畴。
临床表现:(1)急性损伤者有明显的外伤史,慢性者,多见于老年人,或膝关节畸形者,如膝内或外翻者。(2)疼痛、肿胀:急性者,疼痛多剧烈,膝关节肿胀,一般多在伤后即刻或伤后1~2小时出现,皮温增高,皮下可有瘀血斑。慢性者,疼痛多缓,可表现为膝关节沉重不适,酸痛,可呈进行性加重,肿胀多不明显,无皮下瘀斑。治疗方法:膝关节积液多者,病人仰卧,膝关节伸直,股四头肌完全放松,使髌骨能向两旁随意活动。检查者一手压住髌上囊,使积液流入关节腔,另一手食指尖轻柔而快速地点压髌骨,即能感到髌骨的上下浮动。(3)功能受限:关节活动受限,屈伸活动时疼痛可明显加剧,慢性损伤者在被动运动时可无明障碍。治疗急性创伤性滑膜炎不宜手法治疗,积液严重者应抽取积液。慢性者:要救病求本,针对病因,如劳损者应去除劳损诱因,畸形者,可作关节矫形。手法治疗与膝关节骨关节病相同。治疗期间要注意股四头肌锻炼。
4、踝关节韧带损伤。踝关节由胫腓骨下端与距骨所构成,其内外两侧有副韧带加强。内侧副韧带又称三角韧带,起于内踝,止于舟骨、距骨及跟骨。外侧副韧带有三条,均起于外踝,腓距前韧带止于距骨前外侧,腓跟韧带止于跟骨外侧,腓距后韧带止于距骨后外侧。踝关节解剖特点:外踝比内踝长,内侧韧带比外侧韧带坚强,所以外侧韧带比较容易受损,临床以外侧韧带损伤多见。病因:多因在不平的路面行走、跑步、跳跃,或下楼梯时,踝跖屈位足突然向内或外侧翻转所致。
临床表现:(1)疼痛:外伤后,可当即出现疼痛,也可在休息后出疼痛,疼痛部位局限,活动时疼痛加重。(2)肿胀,伤后两小时左右出现肿胀,可有程度不一,皮下瘀血斑。(3)活动受限。(4)压痛点:内翻造成外侧韧带损伤,压痛点多在外踝前、下、后方。外翻造成内侧韧带损伤,压痛点多在内踝前、下、后方。踝扭伤严重者,极易造成内或外踝撕脱性骨折,外踝前下方为第五跖骨基底部,内翻损伤时,第五跖骨基底部易造成骨折,必要时拍X线片。
治疗方法:急性期,肿胀严重者,可外敷七厘散,内服云南白药等。急性期过后以手法治疗为主。(1)医者坐于患者对面,指揉法于局部操作5~10分钟。(2)拔伸摇晃、屈曲。外侧韧带损伤:患者侧坐床边或侧卧位,外踝向上,助手固定患肢小腿下端。医者双手分握足跟及跖骨,拇指扣按痛点,相对用力拔伸,作踝关节摇法,再用力将足跖屈内翻,随后迅速外翻背屈,按痛点之手同时施以捋顺法。内侧韧带损伤者,其治疗手法同上,只将内、外翻方向相反即可。(3)局部轻柔。其他治疗:中药外敷,绷带固定,外侧韧带损伤者应外翻固定,内侧韧带损伤者应内翻固定,以减少损伤韧带的张力。
5、踝管综合征。又称跖管综合征,是指胫神经或其分支经过胫骨内踝后面屈肌支持带下面的骨纤维管时,受压而引起的证候群。踝管位于内踝后下方,其浅面为分裂韧带(起于内踝尖,向下向后止于跟骨),深部为跟骨、距骨和关节囊。管内有肌腱(由前外向后内依次为胫后肌腱、趾长屈肌腱和长屈肌腱),血管(胫后动、静脉)和神经(胫后神经及其分支;足跟及外侧足底神经,内侧足底神经)。病因:(1)外伤后,踝管内肌腱因摩擦而产生腱鞘炎,腱鞘肿胀,跖管内容积增大,而形成踝管相对狭窄,产生胫后神经受压症状。(2)骨折后骨痂形成或骨刺造成管腔狭窄。
临床表现:(1)疼痛:表现不一,早期常因行走、站立过久而出现内踝后部不适。随病情发展,患者可诉足跖面烧灼或针灸感,活动后加重,但休息时亦可有疼痛,甚至从睡眠中痛醒。疼痛偶尔可向小腿内侧放射,但一般不超过膝,部分病人可有足跟、足底麻木,重者可见足趾皮肤干燥,汗毛脱落及足部肌肉萎缩。(2)检查:A、轻叩或按压内踝后方疼痛麻木加重。B、足背屈外翻,甚至直腿抬高时,足底跖面亦有疼痛及麻木感。C、足底感觉减退或消失。其范围:内侧神经受压者表现为内三个半趾、跖;外侧神经为外侧一个半趾;足跟支为足跟内侧,两点辨别能明显降低。
治疗方法:(1)点、按阴陵泉、三阴交、太溪、照海等穴。(2)在内踝后部做指揉法,10分钟左右。(3)患者侧卧,患肢在下,医者一手拿足跟,一手拿足跖,拇指叩住痛点,拔伸情况下做晃摇外翻6~7次,然后拇指自踝管远端向近端捋顺,施一次复一次。
6、踝关节扭伤。多因踝关节过度内翻、外翻造成,轻者韧带捩伤或部分撕裂,重者韧带完全断裂,或伴内外踝的撕脱骨折及脱位。踝关节由胫腓骨下端和距骨构成,两侧有韧带加强,其内侧韧带亦称三角韧带,较坚韧,外侧韧带比较簿弱。踝关节扭伤,多因踝关节过度内翻、外翻造成,轻者韧带捩伤或部分撕裂,重者韧带完全断裂,或伴内外踝的撕脱骨折及脱位。本病多发生在青壮年人,因在凹凸不平的路面上行走,或下台阶、下楼梯踏空,或跳跃不慎等原因,使踝关节突然向内或向外翻转,内外侧副韧带受到强大的张力作用或向外翻转,内外侧副韧带受到强大的张力作用而受损伤,损伤后踝关节明显肿胀疼痛,前下方压痛,皮肤可见大片瘀斑,如伴有撕脱骨折或脱位者,患者不能行走。按摩治疗踝关节损伤的原则是消肿止痛,活血化瘀,松肌解痉。但在伤后24小时内一般不主张按摩,以免加重出血。
按摩疗法:(1)取坐位,用拇指指腹端按揉患部及其四周,再自外踝经小腿外侧按揉至阳陵泉穴5遍,以丘墟、悬钟、阳陵泉穴为重点,以有酸胀感不度。(2)患者坐于床上,患肢屈曲,一手捏住胫骨前下部,固定足跟,另一手握住足前部,摇动旋转踝关节3分钟。(3)取仰卧位,一手握其足跟,一手握其足掌,用力牵引,然后再做背伸跖屈动作,并摇晃踝关节。(4)取仰卧位,左手按压其踝部,右手拇指、示(食)指指腹逐个捻足趾,然后用拇指指腹沿足背直推,以皮肤微红为度。(5)取仰卧位,用禅推法自局部向四周外推2分钟。(6)取仰卧位,两下肢伸直,小腿下垫一棉枕,足跟呈中立位,家人立于患肢一侧,用双手拇指分别置于小腿后下方跟腱两侧,自上而下均匀直推至跟骨粗隆,重复进行5遍。
7、跗跖关节扭伤。跗跖关节是由第一、二、三楔骨,骰骨与第一至五跖骨形成的一个微动关节,由背侧韧带,跖侧韧带及邻近的小韧带把它们联系在一起,临床上,外侧第4、5跗跖关节扭伤多见。病因:多因道路不平或跳跃,造成足踝内翻或外翻而致,一般多轻于踝关节扭伤,可造成韧带撕裂或关节错缝,外翻时多造成第一跗跖关节扭伤,内翻时多造成第4、5跗跖关节扭伤。
临床表现:外伤后局部疼痛、肿胀,足部不敢用力行走,多以足跟着地,跛行。跗跖关节损伤部位压痛明显,内或外翻损伤处疼痛明显。X线:应注意第五跖骨基底部有无骨折。
治疗方法:(1)第4、5跗跖关节损伤时,患者正坐,伤足伸出床边,术者位于伤肢内侧,一手拿骰骨部位,拇指扣按痛点,将其固定,一手拿第4、5跖骨,双拇指相对用力拔伸,拿跖骨之手做环摇法6~7次,在保持拔抻情况下,将跖骨内翻并跖屈,再迅速外翻并背屈,拇指同时在痛点捋顺。(2)第1跗跖关节损伤时,患者正坐,伤足伸出,术者位于伤肢外侧,医者一手握足跗骨,拇指扣按痛点,另一手握第一跖骨,相对拔伸,拿跖骨之手做环摇法6~7次,在保持拔伸情况下,使其跖屈,拇指同时在痛点捋顺。(3)跖屈挤按法:此法可用于整个跗跖关节扭伤,尤其是2~4跗跖关节。助手双手固定患足跗骨,医者双手握住跖骨,拇指扣压痛点,相对拔伸环摇,在保持牵引力的情况下使其跖屈,然后迅速背屈,双手拇指将跖骨向下戳按。(4)局部轻柔。可口服三七付伤药片,与中药外敷等。
8、跟痛症。跟痛症指跟骨后方痛及骨下方痛的统称,跟后痛以跟后滑囊炎,跟腱止点撕裂伤为主,跟下痛跖腱起点筋膜炎、跟骨下滑囊炎、跟骨脂肪垫炎多见。病因:劳损、外伤、骨刺是形成本病的主要原因。
临床表现:(1)跟后滑囊炎:多发生于青壮年女性,可因穿高跟鞋,鞋的后面与跟骨之间反复摩擦而致滑囊慢性发炎,跟腱附着部位肿胀、压痛,走路时因和鞋的摩擦加重,跟骨后上方有软骨样隆起,表面皮肤红肿,触之有囊性感,压痛阳性。(2)跟腱止点撕裂伤:外伤或劳损,如行走长路、多次跳跃、长时间站立,使跟腱止点处过度疲劳或少量肌腱纤维撕裂,产生无菌性炎症。跟腱附着处压痛与主观疼痛,可有轻度肿胀。(3)跖腱起点筋膜炎(跟骨下滑囊炎、跟骨下脂肪垫带损):跖腱膜起于跟骨结节,止于跖骨头,对维持足弓有一定作用。外伤、劳损、感受风寒湿邪,如负重行走、长途跋涉、长期站立、平足等可使跖腱膜因长期处于紧张状态而发病,亦可刺激跟骨下滑囊,或跟骨下脂肪垫而产生无菌性炎症,表现足跟下或足心疼痛,行走站立时疼痛加重,可扩展至足底,跟骨结节前缘压痛明显,可牵扯患者跖腱膜疼痛加重,跟骨下滑囊炎时可于跟骨结节下触及囊性感,部分病人X线可见跟骨骨刺。
治疗方法:(1)手法局部点按法,指揉法及弹拨法。(2)中药外洗。(3)局封。跟痛症的治疗一般有按摩手法、封闭与手术三种。按摩通过舒筋通络,活血止痛,达到治疗目的。
按摩疗法:(1)取仰卧位,家人以拇指指腹端从足跟部沿跖筋膜按揉3遍。重点按揉在申脉、照海、然谷、太溪等穴,以有酸胀感为度。(2)取俯卧位,患侧屈膝90度,足底向上,在足跟底部,尤其是足跟的压痛点和周围施以衮法5分钟,再用掌擦法擦足底3分钟。(3)取俯卧位,立一侧,用两手拇指推跟腱及两侧至足底,可用重手法,反复数十次。(4)取俯卧位,从其患肢小腿腓肠肌起至跟骨基底部,自上而下抚摩揉捏3分钟;再用禅推法自上而下推3遍,重点在三阴交、中封、太冲、照海、昆仑、申脉等穴,以局部有热胀轻松感为度。(5)取俯卧位,足心向上,摸准骨刺部位压痛点,一手握住踝部,使之固定,一手用掌根由轻而重拍击压痛点15次,再用掌擦法擦足跟部1分钟。
9、髌骨软骨软化症的推拿治疗。髌骨软骨软化症又称为髌骨软化症,是指髌骨软骨面退行性变化而产生的一系列症状,好发于运动员及体力劳动者。病因:膝关节的长期劳损或外伤造成对软骨面的直接磨损,长期可使软骨面发生退行性改变。随年龄增长,局部软骨面退变,感受风寒湿邪后诱而发病。临床表现:长期劳损史。个别的可在一次较重的外伤后发病,如膝关节半蹲位的扭转动作,对髌骨磨损最大。膝关节疼痛。病人常诉膝关节于半蹲时疼痛明显,如上、下楼,或骑车时痛,初起时只在劳累或行走过多后出现膝部酸软无力,休息后消失,之后疼痛逐渐加重。
膝关节发软及不稳感。尤其在上下楼梯及关节开始活动时,可突然感到患膝不稳及发软,患肢有不能负担体重而倾动感。膝关节暂时性闭锁,又称假绞锁。系由于髌骨软骨面不平,锁于股骨髁上。轻微活动在髌骨下出现摩擦音或捻发音。髌骨研磨试验。病人仰卧,膝关节伸直,股四头放松,按压髌骨并转动时感到疼痛。单腿半蹲试验。患者单足支撑,逐渐下蹲,当屈曲130~150°时出现疼痛或疼痛加重,屈曲130°时髌软骨面紧贴在股骨滑车部。伸膝抗阻试验。病人仰卧膝关节屈曲,医者手置于病人小腿,令病人伸直膝关节,医者同时与患膝对抗用力,产生疼痛为阳性。髌内缘软骨压痛。患者仰卧,膝关节伸直,股四头肌放松,医者一手将髌推向侧方,另一手拇指于髌骨内侧面,可找到痛点。
治疗方法:有绞锁者,先解除绞锁:患者仰卧,一助手固定膝关节上方,医者双手握患踝上方,顺势牵引2~3分钟,同时扭转小腿,在保持牵引力的情况下,逐渐屈曲膝关节,使足跟近臀,再将患膝慢慢拔直,做膝关节屈伸运动。可完成屈伸运动者,表示绞锁已解除。患者仰卧位,医者用指揉法在髌周操作10分钟左右,以痛处为主。患者仰卧,膝下垫一小枕,用手掌扣按髌骨,带动髌骨做上下环绕磨动,磨动时以髌下产生酸胀为宜,手法宜轻柔和缓。提髌捻揉法:患者仰卧,膝关节伸直放松,医者一手掌托于膝下,另一手五指分开拿住髌骨,拇指放在疼处,将髌骨提起,同时指端在疼处揉捻。局部轻揉、散法,拿股四头肌,小腿肌肉3~5次。其他治疗:中药外敷,局封。其次,病人应在治疗期间加强股四头肌锻炼,锻炼时不负重。
10、髌下脂肪垫损伤的推拿疗法。髌下脂肪垫损伤多见于运动员及膝关节活动较多者,女性多于男性。髌下脂肪垫充填于髌骨,股骨髁下部,胫骨髁前上缘及髌韧带之间,位于髌韧带的深面,可以限制膝关节的过度活动,能防止摩擦及刺激,吸收震荡。体表位置:在髌骨与股骨髁之间,有两纵行凹陷,为内、外侧髌旁沟,在内、外侧髌旁沟之下,位于髌韧带的两侧有两个隆起,特别在股四头肌收缩时更为显著,此即为脂肪垫的一部分。病因:膝关节外伤或劳损后,导致脂肪垫的水肿、机化,并逐渐退变肥厚,产生无菌性炎症。
临床表现:(1)疼痛、肿胀:膝关节下方疼痛,以内外膝眼、髌韧带后方明显,站立或膝关节过伸时疼痛加重,髌韧带及两膝眼处可见肿胀、膨隆,有压痛,膝关节乏力。(2)膝关节过伸试验:患者仰卧,膝关节伸直,医者一手握伤肢踝部,向上抬,另一手向下按压膝部,使之过伸,如在髌下脂肪垫处有疼痛则为阳性。(3)膝关节侧位X线,可见脂肪支架纹理增强,由髌骨下向股胫关节放射排列。
治疗方法:(1)患者仰卧,膝关节伸直,于痛处施以指揉法10分钟左右。(2)将患肢屈曲至135°,术者点按内外膝眼及伏兔、血海、梁丘、阿是等穴。(3)以掌跟于患膝周散法。
患者平时可试将鞋跟垫高,以避免膝关节伸直,这样,脂肪垫不受挤压,可消除疼痛,且助于消肿。
11、髋关节骨关节炎。推拿疗法:以解除痉痛,滑利关节为主。手法:以解除痉痛,滑利关节为主。(1)髋周法10~15分钟,柔和沉透。(2)痛点及髋周的点按、指揉,视患者病情做髋关节的各方向被动活动,但忌暴力,以患者可忍受为度。(3)髋周的散法。中药:外敷;理疗:针灸。患者生活应有规律,如体重过大应限制饮食,手杖助行以减轻其髋部负担。
12、髋关节滑囊炎。髂耻滑囊炎时可参行髋关节扭伤手法。
治疗:(1)于疼痛部位四周行法,5~10分钟。(2)于痛处行弹拨法、点按手法应稍重。(3)于痛处行掌揉法。(4)髂耻滑囊炎时可参行髋关节扭伤手法。其他:可行封闭治疗。
13、髋关节扭伤的推拿疗法。于腹股沟处施以指揉法、掌揉法、捋顺法以缓解疼痛。
治疗:(1)患者俯卧位,医生于患髋后、外侧行法、按法、掌揉法使肌肉放松,之后患者仰卧位,于腹股沟处施以指揉法、掌揉法、捋顺法以缓解疼痛。(2)根据患肢长短情况,选用以下手法:
患肢假性长于健侧者,可选用以下法:
A、屈曲复位法: 患者仰卧位,双下肢伸直。医生立于患侧,一手(以虎口)按扶髋部前方,另一手握其踝上部,握踝之手顺患肢方向向下轻牵,在保持牵引的情况下,将患肢向内环摇数次,随即将患肢在内旋内收的同时向上屈膝屈髋,扶髋之手改置于膝下,用力向下按压,使之尽量屈曲,然后把患肢放直,反复2次,与健肢比较,如两腿等长即可。
B、屈髋指顶法:患者仰卧,双下肢伸直。医生立于患侧,一手(以虎口)按扶髋部前方,另一手握其踝上部,握踝之手顺患肢方向向下轻牵,在保持牵引的情况下,将患肢向内环摇数次,再将患肢尽量屈曲,扶髋之手放置膝部,用力下按,使膝紧靠于胸,足跟接近臀部,然后将患肢内旋,嘱其侧身向健侧(患肢在上),同时扶膝之手以拇指顶推坐骨结节,再将患肢缓缓伸直,假性变长之腿,即可恢复正常。
14、患肢假性变短的患者用以下手法:
外旋牵拉法:患者仰卧,双下肢伸直,医生立于患侧,一手(以虎口)按扶髋部前方,另一手握其踝,握踝之手顺患肢方向向下牵拉,在保持牵引的情况下,将患肢环摇数次,然后向远端牵拉,再迅速屈膝屈髋,按扶髋关节之手改置膝部,用力下压,然后使髋关节在屈曲位做外展外旋2~3次,在髋关节外展外旋情况下突然用力拔直,变短之腿即恢复正常。于髋关节周围做放松手法,擦、散即可。
15、梨状肌损伤的推拿疗法。可以舒筋通络、活血散瘀。
治疗:(1)患者俯卧,于患者臀部行法以缓解痉挛。(2)沿梨状肌走行方向行点按法,以阿是、环跳、秩边、殷门、委中、足三里等穴为主,弹拨法并可同时配合髋关节的内旋、外旋活动。(3)有下肢痛者,在疼痛部位行、按、弹拨法。(4)后行捋顺、散法。
注意:急性损伤者,手法宜轻柔。
16、梨状肌综合征的推拿疗法。梨状肌综合征是指由于各种外力损伤梨状肌而压迫坐骨神经所引起的以单侧臀部或腿部疼痛为主证,多因下蹲、跨越、扭转等突然体位变化及负重行走,使梨状肌过牵而造成损伤。
由于损伤,肌细胞肿胀、充血、水肿,从坐骨大孔穿出的坐骨神经一方面受到肿胀的梨状肌压迫,另一方面又受到损伤组织细胞释放出来的致痛致炎物质的刺激,因而产生了各种相应的症状。临床常见患者臀部疼痛,严重者可呈刀割样痛,并向下肢放射,大小便或咳嗽时因腹内压增加而疼痛加重,由于疼痛,患者跛行,向患侧弯曲,夜不能寐。按摩通过舒筋活血、消炎镇痛、松解粘连,使坐骨神经受卡压状态消失,达到治疗本病的目的。
按摩疗法:(1)取俯卧位,家人立其患侧,用拇指指腹端按揉患侧肾俞、膀胱俞、环跳、承扶、殷门、委中、梨状肌上压痛点各1分钟;再双手重叠用掌根按揉梨状肌2分钟,以有胀热感为度。(2)取俯卧位,家人立其患侧,用拇指与其他四指捏拿患侧臀部及下肢,上下来回重复5遍。(3)取俯卧位,家人用肘部用力按压梨状肌(图17-18),并来回拨动20次;再用双手拇指按压痛点2分钟,然后双手握住其踝关节做上下抖动20下。(4)取俯卧位,患肢交叉到健肢上,家人立其患侧,双手拇指重叠,按在梨状肌压痛点处,由轻而重,再由重而轻,弹拨10下。
17、足底按摩治颈椎病。颈椎病是一种严重危害伏案工作者健康的疾病,它的表现多种多样。主要有颈背疼痛、上肢无力、手指发麻,头晕、恶心甚至视物、吞咽模糊。脚底集合了身体的全部器官司的反射区。通过治疗足底反射区即可产生令人惊奇的疗效。颈椎在足部的反射区是:双足拇趾趾腹根部横纹处,双足外侧第五趾骨中部(足外侧最突出点中部),颈部肌肉反射区是:双足底肢趾后方的2cm宽区域。
按摩方法:用拇指指尖或指腹;也可用第二指或第三指的关节,以数毫米幅度移动。力度最初较轻,渐渐增强,以稍有痛感为宜,按摩时间可自选抽空进行。最好是每天早晚各一次,每次10-30分钟,坚持两周以后对一般颈椎病患者即可出现神奇效果。
18、肱二头肌短头腱损伤的推拿疗法。肱二头肌短头起于肩胛骨喙突尖。起始为一圆型腱,行经肩肱关节囊之内,随后穿出,与长头腱一样,亦形成一膨大的肌腹,在上臂下1/3彼此融合,并止于桡骨粗隆后部。肱二头肌短头腱损伤,有些报告认为占肩部损伤的74%,远高于其他软组织损伤,其原因为短头无腱鞘保护,也无结节间沟保护而易受损伤。在尸解时将肱二头肌长、短头从起点处切断后,肩外展90度,短头被拉开2cm,后伸40度,被拉开3cm。此时长头无明显改变,说明其在某些肩部运动短头损伤的机会多。
病因病理:(1)外伤:在肘关节处于屈曲位时,上肢过度外展或后伸时而拉伤。(2)肌腱退行性变:退行性变的肌腱,由于其耐磨力减少,韧性减低而更易损伤。(3)局部感受风寒之邪。其病理为肩关节外展和后伸时(屈肘位),肱二头肌短头处于紧张状态,与大小结节摩擦,滚滑而损伤,可表现为充血或水肿。
临床表现:(1)外伤史:有时关节屈曲位,肩关节过度外展或后伸的损伤史。(2)肩前部疼痛:本病疼痛位置较肱二头肌长头腱腱鞘炎的疼痛位置靠近肩内侧,以喙突外最明显,其肿胀也表现于此。(3)功能受限:肩外展,后伸活动受限,肘关节屈曲位时表现更为明显。
诊断:(1)结合外伤史,损伤时体位,可在肩胛骨喙突处找到明显压痛点。同时可发现肩外展,后伸活动受限而疼痛加重。(2)肱二头肌抗阻试验阳性,其阳性反应点在肩胛骨喙突处。
治疗:治则:舒筋活血。本病治疗方法同肱二头肌长头腱腱鞘炎,只是治疗部位重点放在肩胛骨喙突部。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