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溪穴让肝血充足眼睛亮,颈、肩、腰病一起收。对近视有较好的调理作用。操作方法:用大拇指和食指同时按摩后溪穴,每次5分钟,常年坚持。
我们面前的这个世界越丰富多彩,吸引我们眼球的东西就越多,用眼的地方也越来越多,所以眼镜就成了许多人的“贴身伴侣”——走哪带哪。近视带给人的是一个模糊的世界,因此好多人不惜重金去医院做近视矫正治疗,也有些人为了美丽去佩戴各色各样的“美瞳”隐形眼镜,或者是用激光一劳永逸。也有人觉得近视已经成了家常饭,没什么大不了的,
其实,近视是西医的说法,在中医里近视被称为“能近怯远证”或者称为“近觑”。它的发病原因,多因过度用眼,损伤肝血,眼睛里的经络不通,失去正常的舒张功能造成的,最显著的症状就是视近清楚,视远模糊,这个小孩就是因为过度用眼,才造成了暂时性的看近容易而看远难。
我们的眼睛需要靠阳气来补充和滋润,仅仅是眼睛疲劳,还不足以造成近视。真正导致近视的,是眼睛缺少阳气滋润时还过度疲劳。当我们长期保持同一姿势伏案工作或学习的时候,上体前倾,颈椎紧张了,首先压抑了督脉,因为督脉总督一身的阳气,压抑了督脉也就是压抑了全身的阳气,阳气不足了,就没办法补充到眼睛,眼睛的正常舒张功能被抑制,近视也就很容易发生。
既然我们知道了近视发生的原因,就可以找出正确的穴位来解决,这个穴就是后溪。后溪穴是小肠经上的一个穴,把手握拳,掌指关节后横纹的尽头就是该穴。也就是大家攥拳头的时候,在称为“感情线”的那条纹的尽头就是后溪穴。
这个穴是奇经八脉的交会穴,它通督脉、泻心火、壮阳气、调颈椎、利眼目、正脊柱。前面说了,近视的原因是由于长期的伏案工作而压迫了督脉,抑制了阳气地发散,而这个后溪穴正好可以壮阳气,阳气补充足了,眼睛的舒张功能又能正常发挥了,近视也就不会再发生。
按摩后溪穴的时候,最好用大拇指和食指同时对着后溪穴发力,由于手上的穴位比较敏感,按摩的时候力度要合适,不要过重而伤及手上的皮肤。我们伏案久了,或者用电脑一段时间。体息一下,将手解放出来,让双手的后溪穴抵在桌沿或键盘上,来回滚动,或揉一揉,每次刺激3~5分钟,每个小时刺激一次就足够了。
按摩后溪穴可以调整长期伏案或在电脑前学习和工作对身体带来的一切不利影响,只要坚持,这个穴位不仅能为你解决当下的烦恼,还会在将来为你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这样的小动作,不仅不耽误工作,还可以起到保护眼睛和颈椎、腰椎的作用,何乐而不为呢?
经常在电脑前工作的人,不妨每天都可以试一下按摩后溪穴的动作,坚持一天这样做下来,到了下班的时候腰不会酸、脖子不会累,眼睛也不会疲劳。每天坚持这么做下去,挺直弯曲的腰椎颈椎,同时,你会发现眼睛看东西也比以前清楚了很多。
你好,300度大概是4.4。4.8大概是100度。4.9大概是50度。经常远眺。适当多吃蔬果和明目食物。每学习1小时就滚动3分钟后溪穴。先握拳,第5指关节后远侧掌横纹头赤白肉处就是后溪穴(请找图)把后溪穴竖在桌边来回滚动,可保护视力利眼目
长辈们常有腰酸背痛、晚上睡不好、风湿发作等问题,一旦不舒服,就喜欢用手在身上东敲敲、西敲敲,其实,与其花力气时间敲击身体的酸痛处,不如看准穴道敲击,事半功倍。
台北市中医师公会在新启用的中医药社区照顾关怀据点,推出了一套「养生长寿六神穴」 *** 敲打运动。旭生中医诊所医师陈赞文表示,长辈们常常有睡不好、肩颈腰酸不舒服的问题。有些小毛病其实并不一定需要看医师就能够解决,「每天用手锤击、按压穴道,就能起到不错的效果。」
肚腹搥三里-养生保养第一穴
陈赞文表示,「足三里」是大家比较熟知的穴道之一,在膝下三寸(大概是四指宽),胫骨外一寸,有调节腹腔内所有消化系统的功能, *** 敲打可以滋养五脏,促进体内代谢,是自古医家养生保健之第一要穴。
腰背击委中-明目活脑降血压
委中穴在膝膕之正中央,具有清热活血之功,能引气下行。陈赞文指出, *** 敲打委中穴,促使膀胱经的经气路径由头部向后项背腰臀流走,能活络头部、脊椎两边的组织及通往五脏六腑的腧穴,对眼睛、大脑、腰背筋骨及各器官的强化效果佳,能有效调控血压。
神定敲风市-失眠就敲这个点
风市穴是足少阳胆经的穴道,在大腿外侧中线上,膝上五寸的地方。陈赞文表示,风市穴的位置,大概就是两手自然下垂时,中指尖所到之处。 *** 敲打风市穴,能袪风、镇静、安神、定志,可改善眩晕、焦虑、烦躁、失眠、自律神经失调等症状。
头项震后溪-腰酸背痛先敲手
后溪穴是在小指第五掌指本节外侧下,陈赞文解释,最容易的方式就是握拳,掌横纹尽头即是后溪穴。后溪穴为八脉交会穴之一,能通达督脉振奋阳气,有疏经益气的功效,也可泻心火、宁心神、清利头目,故能醒脑,令人耳聪目明,可增强头部、颈、项、肩、背、腰部及四肢筋骨的功能及减缓疼痛,缓解疲劳。
强身寻合谷-防感冒防三高
合谷穴在虎口之最高点上,能交通肺经,通利大肠经脉,具有疏风解表,并提升免疫,调节机能,预防感冒、咳嗽、鼻塞等症,改善上呼吸道过敏反应,其通经活络、行气止痛的效果好,可用于防治中风、高血压、改善全身的气血循环,增进中风后遗症的修复,减轻身体各部的疼痛。
心胸按内关-避免心悸、消化不良
内关穴是手厥阴心包经之穴道,在腕横纹上二寸两筋之间是八脉交会穴的要穴。陈赞文指出,内关穴能通达胃心胸,具有活络血脉、行气消胀的功效,可防治食积、消化不良、打膈、恶心欲呕、头晕、晕车、胸闷、心悸、心绞痛、心脏衰弱、失眠、心神不宁、中风等症。
台北市中医公会理事长黄建荣表示,这6个穴道是长辈们平时可以自己敲打的,无论是聊天、看电视时,都可以同时进行。一个位置敲打10下以上就有效果,6个穴道每天累积敲打的时间若是可以达到30分钟,效果更是可观。
台北市中医师公会也跟在地单位合作,推出了首个以中医养生为主题的社区关怀据点,就座落于大稻埕附近的玉泉里里民活动中心,未来会持续有中医养生教学课程,可供台北市的长者们参与。
足三里是敲打还是按压
足三里是敲打还是按压,足三里是足阳明胃经的主要穴位之一,主要是用来治疗肠胃方面的疾病,他主要是位于小腿外侧,深层有胫前动静脉的分支或者属支。以下分享足三里是敲打还是按压?
足三里是敲打还是按压1都可以。
足三里是足阳明胃经的一个保健穴位,平常可以通过刺激足三里来达到调节脾胃脏腑功能的作用,一般敲打或者是按压都能起到刺激作用,能够发挥健脾养胃、祛湿、保健强身的作用。所以建议自己怎么方便怎么来,有些人喜欢用小木锤来锤,而有些人喜欢用指腹按压,都是可以的。
敲打足三里的方法:
1、手握空拳,腕关节伸直,前臂用力,以拳背击打足三里位置;
2、手握空拳,用拳面或小鱼际侧轻轻击打足三里位置。
按压足三里的方法:
大拇指按压在足三里位置,其余四指捏住小腿肌肉或者小腿骨,大拇指用力大圈按摩。
足三里是敲打还是按压2足三里穴属于足阳明胃经,位于下肢外膝眼下三寸,胫骨外一横指的位置。足三里属于人体的一个保健要穴,经常按摩足三里可以治疗胃肠疾病,下肢疼痛性疾病及一些慢性疾病的调理。
足三里可以敲打,可以按揉,也可以针刺艾灸,敲打时用力应适中,但是对局部有溃疡,破损,疱疹等疾病及其他严重的器质性疾病,比如患有血小板减少性疾病以及严重的骨质疏松者等应谨慎使用敲打法。
足三里的准确位置
足三里的准确位置主要指的是在外膝眼下四横指,位于胫骨边缘的位置。在寻找足三里穴位的时候,可以用左腿右手或者右腿左手,食指第二关节沿胫骨上移突出斜骨头阻挡为止。
准确快速找足三里穴位的方法
小腿里面的骨头叫做胫骨,外面的骨头叫做腓骨,在小腿前面可以摸到一点棱角,像菜刀刀背一样的骨头叫做胫骨,然后用大拇指的指肚从下往上推,感觉推不动的时候就是足三里。从下往上摸,触摸小腿的外侧,右膝盖的膝盖骨下面就可以摸到凸块,再往下斜一点,有另一个凸块,然后两个凸骨头线相连为底边向下做一个正三角形,正三角形的顶点就是足三里穴。
足三里穴位的作用
足三里作为足阳明胃经上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穴位,按摩足三里可以起到很好的健脾和胃,还具有补气养血的功效,可以用来治疗肠胃疾病,包括用来治疗气血亏虚等各种疾病,按摩足三里穴还可以起到很好的保健效果。在平时,足三里穴还能够用来治疗呕吐,消化不良,腹痛,便秘,咳嗽,气喘,失眠,头晕等疾病。
足三里穴位按摩的注意事项
虽然适量的按摩足三里穴对身体有好处,但是不要长时间的按摩,每次按摩的时间最好是在30分钟左右。足三里穴按摩可以起到很好的舒筋活络的功效,可以打开足三里穴的毛孔,所以说在按摩足三里穴的时候最好不要受风。如果出现小腿外伤之后也是不能够按摩足三里穴的。
足三里穴作为人体的一个重要部位,适量的按摩足三里穴对身体健康是非常有帮助的,而且在平时如果出现胃痛,呕吐,咳嗽,气喘,失眠等疾病之后,都是可以按摩足三里穴来得到缓解。
足三里是敲打还是按压3 一、脸色发黄,按揉行间穴
“黄脸婆”,相信所有女人都害怕听到这个称呼吧。可是生活中,虽然只有二十几岁,看起来却像四十岁一样面容憔悴,暗淡发黄。
脸色发黄一般跟气血不足、脾胃虚弱有关。而不管是气血还是脾胃,都与肝脏有着密切的关系。肝主藏血,如果肝血不足的话,血液可能流不到脸部,从而引起脸色的变化。肝血不足或肝火过旺还会影响到脾胃的正常功能,使气血化生不足,同样会影响到脸。
有的时候你会发现,脸色发黄的人往往是那些工作压力大、心情郁闷的人,而中医认为肝气郁结又是造成心情不畅的重要原因。肝气郁结会使气血瘀滞,脸色也会发黄。
有些性格比较内向的女性,遇到事情总是闷在心里,不会倾诉出来,一段时间之后就会感到胸闷、不想吃东西、肚子胀,甚至经常打嗝、叹气,脸色也慢慢变得暗沉发黄,有的人甚至还会长出色斑。这种斑中医叫做“肝斑”,因为长出斑的原因在于肝气郁结。
肝经的路线从足至头,行经面部,肝经不通,会造成血液运行不畅,脸色也会慢慢变黄,最终变成“黄脸婆”。那么,脸色发黄要怎么调理呢?其实,有一个穴位能够帮助我们解除这个烦恼,那就是行间穴。
行间穴是肝经上的一个穴位,位于足背侧,在拇趾和第二趾之间的位置,是刺激肝经的穴位,能帮助打通肝经。按摩行间穴对于疏肝理气,调畅气机很有帮助,比较适合肝郁气滞或肝火旺的人。脸色发黄的女性经常按摩这个穴位,有助于改善皮肤状况。对于肝病患者来说,按摩行间穴虽然不能根治肝病,却能疏通肝经,调畅气血,改善肝功能,对于缓解病情具有很好的作用。
按摩的时候,用大拇指点按在行间穴的位置,轻轻按揉3 分钟左右,稍微用力,以感觉压痛为度。如果是懒得用手按,也可以光脚,用一只脚的拇趾去踩另一只脚的行间穴位置,这样时不时踩一下,也能够起到疏肝理气的作用。
经常抽烟喝酒或者患有肝病的人可以点燃艾柱来刺激行间穴,每天把点燃的艾柱挂在行间穴上方,停留10 分钟左右,每天热灸1 次。这种方法对酒精肝、脂肪肝、肝硬化有很好的辅助治疗作用。
二、肝火旺,想发怒,赶紧按按太冲穴
在人体足厥阴肝经上,太冲穴为重要穴位之一,是肝经的原穴。人生气之时,肝也会受到影响,太冲这个肝经的原穴便会显现出一些信号,表现为有温度或色泽发生变化、压痛感,对外界更为敏感,甚至其软组织的张力发生异常。气走肝经,而原穴太冲往往调控着该经的总体气血,起到控制情绪的作用。
太冲穴位于足背侧,大拇趾和第二趾之间两根骨头相交的地方。因为它是肝经的原穴,所以能反应肝经以及肝的一些状况。像一般的成年人在按压太冲穴时都会疼痛,这是因为现在的人面对较大的工作压力、生活压力,大都有情志郁结的问题。情志郁结则使肝血肝气不是那么顺畅,从而在太冲穴上表现为疼痛的症状。
疼痛程度与情志郁结的程度相关。如果特别疼,大多表现为情志不畅。遇到这种情况,一来可以通过按压太冲穴后达到调畅自己情志的目的;二来也为自己敲响了警钟,需要调整心态和心情,因为整个机体已经因为不良情绪而出现瘀堵了。
太冲穴在大拇趾和第二趾之间的缝循着脚面往上两根骨头相交处,必须深按才能触及,刚开始按摩略微有些疼,说明肝火已经很旺。
从个人保健角度来说,按压太冲穴也要讲究方法。如果按压太冲穴时有压痛感,那就说明肝脏肯定有问题;但有时麻木、气血不通等也可能导致没有压痛感,所以没有疼痛感也可以经常按摩,以达到保健肝脏的效果。
按揉太冲穴前,可以采用正坐或仰卧的姿势,先做几次深呼吸,扩扩胸,然后再坐下来用拇指肚沿拇趾、次趾夹缝向上移压,压至能感觉到动脉应手即压至太冲穴。缓缓用力,按住1 分钟后再缓缓收力放开,如此反复指压太冲穴3 ~ 5 次即可。
按摩时的用力应以适度微痛为宜,循序渐进。按摩位置可以在太冲穴附近,有时也可能在肝经的其他有结节、压痛感的部位,比如说蠡沟穴。但不可用力过大,否则会导致皮下瘀血。按压后可以喝少量的水,以助代谢。此外,还可以通过针刺疗法来缓解肝火过旺的症状。
三、经常按揉足三里,疏肝理气效果好
自古以来,足三里穴就被医家认为是养生大穴,为强壮及保健的要穴。足三里穴之所以名为“三里”,是因为它有“ 理上、理中、理下” 的作用。当肚腹部位有不适时, 不同的部位按揉足三里穴的方法不同。如果是胃部不适, 可按住足三里穴向上方使劲,这就是所谓的“理上”;如果腹部正中不适,则要往内按,这是“理中”;如果小腹不适则要向下使劲,就是“理下”。
虽然足三里穴是胃经的“合穴”,但常按对肝脏也有好处。因为脾胃是气血化生之源,脾胃调理好,肝血才能够充足,肝气才能够顺畅。所以,经常按揉足三里穴不仅能补益脾胃,还能消除疲劳、恢复活力,对肝脏的养护也是有一定的效果。
肝是个很特别的器官,肝气郁结,气血不畅通,“不通则痛”。肝气不顺畅的时候,不仅肝本身会功能失调,其他脏腑也会受到影响。因为中医认为,肝为五脏之贼,欺强凌弱。很多人心里有气的时候,可能会感觉肚子胀胀的、鼓鼓的,什么东西都吃不下,这其实就是肝对脾胃的影响。而六腑更是以通为用,肝的疏泄功能失调时,气血运行受阻,六腑就会传化失常。因此调理好肝气,对于强身健体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而肝气疏泄太过,同样也会出毛病。《红楼梦》中,除了一个多愁善感的林妹妹外,还有一个大胆泼辣的王熙凤。黛玉之死看似是肺病,其实源于肝。如果说黛玉是肝气郁结,那么王熙凤就是另一个极端了。稍稍留心就会发现,虽然她争强好胜,眼里容不下一粒沙子,但是在复杂的大家族中要处理好各方面的关系,难免会生些闷气;
再加上操劳太过,保养不慎,就会使肝气受伤,疏泄失常。在第七十四回中,王熙凤抄检了大观园之后,身体出血不止,就是肝气疏泄太过、气不摄血造成的。那么,如何才能把肝气调理好呢?好的办法就是按摩穴位。
坐在凳子上,腿弯曲,大腿与小腿成90 度。用手摸膝盖外侧,有一处凹陷的地方就是膝眼,五指并拢,手指伸直,食指第二关节放在膝眼的地方,并使手指与小腿成垂直方向平贴在腿上,小指第二关节下就是足三里穴。
按摩的时候,用两只手的拇指指端同时按压住两腿的足三里穴,首先按住几秒迅速离开,然后再按住,指端位置不动,缓缓用力,再迅速松开。松开时,手指不离皮肤,这样连续而均匀地用力按压5 分钟。每次按压的时候要使足三里穴有针刺一样的酸胀、发热的感觉才行。
也可以用大拇指或中指揉两腿的足三里穴。手指按住穴位,向同一个方向转动,然后再朝反方向转动,各转36 圈。需要注意的是不能转太快,否则会摩擦到表面的皮肤。同时配合均匀呼吸,收到的效果将更明显。
四、三阴交穴,养肝护肝的大穴
三阴交穴,顾名思义,就是足部的三条阴经交会的穴位,是人体一个比较特殊的穴位。说它特殊是因为人体的阴经和阳经本来是各自循行的,平行分布于人体的手足部位,但三条阴经即脾经、肝经、肾经却在脚踝处有了一个交叉点,也就是三阴交穴。所以三阴交穴对于肝、肾、脾三条经脉的`气血调节,具有突出的作用。
脾统血液,肝藏血行气,而肾藏精,虽然三阴交穴是脾经上的穴位,但因其与其他两条经脉的特殊关系,所以按揉三阴交穴不但能够健脾胃,还可活肝血、益肾精。
三阴交穴位于腿部内踝尖直上3 寸的位置,取穴时,取坐姿,屈膝使大小腿形成直角,在内踝尖上约4 指宽的位置,按压有一骨头为胫骨,在胫骨后缘靠近骨边凹陷处就是该穴。
对于三阴交穴,不同时间的按摩,调理的经脉不同,起到的作用也各异。在每天中午11 点,脾经当令,按揉三阴交穴20 分钟左右,能够健脾祛湿、益胃养血,改善皮肤过敏的状况;每天11 ~ 13点,心经当令,按揉三阴交穴20 分钟,能够调理血压,保持血压稳定;每天17 ~ 19 点,肾经当令,按揉三阴交穴15 分钟左右,能够保养子宫和卵巢
让女人容颜美丽,还能够改善性冷淡的情况;而在每天21 ~ 23点三焦经当令时,按揉三阴交穴15 分钟,能够畅通三焦,改善月经不调,祛斑养颜。
按摩时盘腿端坐,用一只手的四个手指抓握住足外踝,大拇指屈曲垂直按在三阴交穴上,拇指有节奏地左旋15 次,再右旋15 次,另一侧手法相同,以感觉有酸麻胀感为宜。
三阴交穴是个比较敏感的穴位,一般用手按摩能够很快感觉到。当身体有气血不通的情况时,按揉三阴交穴往往会感觉到疼痛,这时一定不要放弃,按揉的力度可小一点,时间稍稍延长,这样坚持一段时间,就一定能够打通经络,活跃气血。
五、后溪穴,肝气不正、颈椎不好的人可以试试
因为工作或学习的时候,长期保持同一个姿势--伏案,人的上半身向前倾,颈椎紧张压迫住督脉。
督脉总督一身的精、气、神,调节阳经气血,督脉不通,导致全身阳气运行不顺畅。
为了防治颈椎病提前来临,可以经常按一按后溪穴。后溪穴虽然只是小肠经上的一个穴位,但它可以直接通到督脉上去,属于奇经八脉交汇穴里面很重要的一个穴位。督脉主一身阳气,阳气旺,则全身旺。按摩后溪穴可疏通督脉,能泻心火、壮阳气、调颈椎、利眼目、正脊柱。
那么后溪穴怎么找呢?把手握成拳竖放于桌面,与桌面接触部位就是。长期伏案工作或者学习的朋友们,尤其是白领们,每工作1 小时,可以把双手的后溪穴抵在桌子或椅子边沿上。用腕关节带动双手,轻松地来回滚动5分钟左右,就可以达到刺激后溪穴的目的。
在滚动的时候,如果感觉有轻微的酸痛感,说明你找对穴位了。这个动作不需要有意识地去做,每天只用抽出三五分钟的时间来,随手动一下,既可以调整长期伏案或在电脑前学习和工作所造成的全身酸痛,经常练习还可有效防治颈椎病、腰椎病,还可以减少电脑辐射。
六、经常敲打肝经,治疗老寒腿
中医上讲,人体有12 条主要经络,其中从腿上经过的就占有6 条,它们是:肝经、肾经、脾经、胃经、胆经、膀胱经。而随着年龄的增长,与这些经络相对应的脏腑渐渐衰老,功能也慢慢退化了。于是,各种毛病首先从经络上表现出来。“老寒腿”就是这些脏腑功能衰退的外在表现。
中医上认为“老寒腿”其实是体内阴阳失调、脏腑不能相互滋生所导致的肿胀疼痛。具体来说,就是损伤劳损或外感风寒湿邪,合而为病入络,流注关节阻遏气血,风邪水湿乘虚而入,侵犯淤于筋脉使其经络闭塞。闭者不通,不通则疼,疼久者必痛,痛久必结,结久者必肿,肿久者必热。
预防“老寒腿”不能依赖药物,因为药物只能减轻或消除症状,并不能根本解决问题。而且,药物还可能给肝脏带来伤害。肝脏受损,疏泄失常,血流不畅,又会加重病情。因此,要想从根本上治疗“老寒腿”就需要通经走络、开窍透骨、活血化瘀、祛风散寒等。既要通过加强局部血液循环,在发病时能镇痛、消肿、消炎,又要着眼于长久健康,在平时多加注意疗养。
足厥阴肝经
肝经对应胆经行,循环分泌掌控中;肤色发青腰疼痛,眼圈发黑有痛经;眼球发干眼屎多,肝火旺盛有罪行。
肝经一般不太容易找准确,不妨采用以下这个简便易行的方法,就是先做个劈叉动作,用手指去摸大腿根,肝经就在大腿的内侧,也就是内裤线的位置,与胆经的路线正好相反。
敲打肝经的方法十分简单,也不会耽误很长时间。睡觉前就可以做一做。双腿弯曲展开,双手相叠按在左腿的大腿根部,用力慢慢向前推,直到膝盖,像这样反复推揉几十遍,不仅能防治“老寒腿”,还能够疏通肝经、缓解肝气郁结的症状。用手掌拍打或者手握拳中空捶打都可以疏通肝经。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