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季,阳气闭藏,是经络养生的好时机。经络通才能血气旺盛,那么秋季经络养生应该怎么做?大家平时不妨多按摩以下这些穴位来达到养生保健的效果,让你秋季少生病,做法也很简单,不妨试试!
秋季是经络养生的好时机
祖国医学认为,经络是健康的灵魂、生命之根本,是调理气血、脏腑的“总开关”,是启动身体自愈潜能的“遥控器”。几千年的《内经》即指出:“经脉可以决生死,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因此,保持经络畅通是“保鲜”、“保健”的主要手段。
据了解,人体经络实际上包括点、线、面三个部分。所谓点,除了360多个经穴之外,还有很多奇穴,另有阿是穴(天应穴、不定穴)等,正所谓“人身寸寸皆是穴”;至于线,有十二正经、奇经八脉、十五络脉等各种纵横交错和深浅密布的循行径路;而面,从肢体的皮肉筋骨到脏腑组织,都有一定的分布和特殊的联系。
古代养生学家认为,秋季天高风动,地气清肃,宜经络养生,它可以有效地防治疾病,亮肤养颜。祖国医学认为,在秋冬季,人体气血趋向于里,阳气闭藏,不似春夏季气血走表、阳气易于发泄。故在秋冬季,是调补阴阳气血、畅通经络的大好时机,往往事半功倍。
秋季经络养生,3个穴位健脾益胃
人们在秋天很容易出现一系列干燥症状,如口鼻、唇舌、皮肤干燥,毛发枯槁,舌红无苔或少苔等,这都是因津液不足。津液的生成源于摄入的食物,脾胃之气健旺,化生的津液就充盛;脾胃之气虚衰,则会导致津液不足。按摩中脘、足三里和太白这3个穴位,可以健脾益胃,有助于津液生成。
1、中脘穴
位于腹中线上、脐上4寸,即胸骨下端与肚脐连线中点,是胃的经气汇集之处,任何原因引起的脾胃虚弱、运化失调,均可取中脘为主进行治疗。
操作方法:用掌根按揉中,每日一次,每次100-300次,可健脾和胃、消食和中。
2、足三里穴
足三里是胃腑疾病和人体强壮要穴,位于小腿的外侧,膝盖骨斜下方。
操作方法:每日按揉50-100次,以有酸胀感为宜,有健脾和胃、补中益气的作用。
3、太白穴
太白穴是调理脾功能的主要穴位,治疗范围较广,对脾虚有关的病证,均有一定治疗作用。该穴位于第一跖趾关节后缘、赤白肉交界处。
操作方法:每日按揉100-300次,以有酸胀感为宜,有健脾益胃的功效。
秋季经络养生,3个穴位除燥降火
入秋以后,早晚温差大,天干气燥,人们很容易上火。上火的病因有很多,有的是因为肺热,有的是胃热。原因不同,那就要区别对待了。有三个穴位,每天经常按摩,可以起到除燥下火的作用。
1、内庭穴
内庭穴是足阳明胃经的荥穴。荥穴可以说是热症、上火的克星。如果你有口臭、便秘、咽喉肿痛、牙痛、腹胀、吐酸水等不适时,可以多按内庭穴。内庭穴是在第二足趾和第三足趾之间的缝隙交叉处。
操作方法:每天早晚用大拇指点揉100次即可。
2、合谷穴
合谷穴最好找了,我们平常说的虎口就是。合谷穴属手阳明大肠经,并且中医讲“肺与大肠相表里”。如果你有牙疼、耳鸣、眼睛红肿、鼻出血、头痛、咽喉肿痛、便秘、发热、口干,或者脸上的青春痘一个接一个不停地往外冒,就可以按合谷穴来消消火。
操作方法:由于这个穴位按摩起来也比较方便,因此没有固定的次数,有空的时候按一按就可以了。
3、太冲穴
太冲穴位于大足趾和第二个足趾之间的缝隙向上1.5厘米的凹陷处。由于它属于足厥阴肝经,因此对肝火旺盛带来的上火症状效果非常好。如果把手放在太冲穴上,稍用力就会感觉非常痛,说明肝火比较旺盛,那更要多按摩这个穴位。
操作方法:在按摩太冲穴前,先用热水泡脚约10分钟,然后用大拇指从下向上推揉3分钟即可。
秋季经络养生,3个穴位清肝明目
1、大敦穴
大敦穴位于大脚趾内侧的趾甲缝旁边。“敦”是厚的意思,“大敦”就是特别厚。大敦穴又是一个井穴,“井”是源头的意思。在脚拇趾趾甲边际最靠第二趾之外有“大敦”穴。大敦穴取穴时,可采用正坐或仰卧的姿势,大敦穴位于大拇趾(靠第二趾一侧)甲根边缘约二毫米处。“大敦穴”可以按摩,也可以艾炙,能达到清肝明目之功效,可使您头脑清晰,神清气爽。
操作方法:按摩大敦穴一般采用指压法。指压时强压7~8秒钟,才慢慢呼气,秋冬季起床容易赖床的女性朋友不妨在暖暖的被窝里重复按上几次。
2、肝俞穴
肝俞穴位于背部,第9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是肝的背俞穴,是肝的元气在身体背部汇聚而成的“水潭”,肝俞是养肝不可缺少的养生要穴。肝俞与太冲搭配,在中医里属于“俞原配穴”法,能够补肝阴,养肝柔肝。
操作方法:它的取法是俯卧位,在第九胸椎棘突下,筋缩(督脉)旁开1.5寸处取穴。
3、太溪穴
太溪穴位于足内侧,内踝后方与脚跟骨筋腱之间的凹陷处。也就是说在脚的内踝与跟腱之间的凹陷处。双测对称,也就是两个。这个养生要穴是肾的原穴,是储存肾脏元气的仓库。肝属木,肾属水,树木需要水的浇灌才能健康成长,所以养肝必须要滋阴。用太溪调动肾脏的功能,能够更好地“滋水涵木”。
操作方法:当然在肾经的流注时间,即下午17~19点时按摩的效果更好,按揉时可用对侧手的拇指按揉,也可以使用按摩棒或光滑的木棒按揉;按揉的力度,除了要有酸胀的感觉之外,还要有麻麻的感觉。
秋季经络养生,3个穴位缓解秋燥感冒
秋燥感冒是感受触冒风邪,并与当令之燥气结合所致的外感疾病,其临床表现主要为鼻咽口唇干燥、鼻塞、流涕、喷嚏、干咳少痰、头痛、恶寒、发热、全身不适等。此种感冒治法以祛风解表宣肺为主,按摩风池、列缺、迎香这三个穴位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不适。
1、风池穴
风池穴为少阳、阳维之会,阳维主一身之表,因受风邪所致的疾病,皆为本穴主治范畴。风池穴位于后颈部头骨下,两条大筋外缘凹陷中,约与耳垂齐平。
操作方法:用力旋转按揉,以有酸胀感为宜。每日1~2次,每次100下,有祛风解表之功。
2、列缺穴
列缺为肺经络穴,肺主皮毛,外邪侵袭,首先犯肺。按摩列缺穴可治疗干咳少痰、头痛、恶寒、发热等症,有宣肺止咳平喘、利肺化痰之功。列缺穴位于桡骨茎突上方,腕横纹上1.5寸,可两手虎口相交,一手食指压在另一手的桡骨茎突上,食指尖端到达的凹陷处即为列缺。
操作方法:一手拇指按于另一手的列缺穴,轻轻摩擦,以发热为度。每日2~3次。
3、迎香穴
肺与大肠相表里,肺开窍于鼻,迎香穴为手阳明大肠经之腧穴,位于鼻旁,根据本穴位置及与其他经的关系,有宣利鼻窍之功。可治疗鼻咽干燥、鼻塞、流涕、喷嚏等症状。本穴在鼻翼外缘中点旁、鼻唇沟中。
操作方法:屈拇指,用拇指的指间关节按压穴位,以有酸胀感为宜,鼻酸流泪,效果更佳。每日2~3次。
经常按摩以下五个部位,更是可以延年益寿。
按摩部位一:腋窝
从中医来说,腋窝处的顶点上有个穴位叫极泉穴,经常按摩可以宽胸宁神、调和气血。从现代医学上讲,腋窝处的淋巴组织非常丰富,经常按摩可以促进血液循环、提高免疫力。
按摩方法如下:双臂交叉于胸前,双手按对侧腋窝,用手指适度地按摩捏拿,每次按捏约3分钟;然后,左手上举,用右手手掌拍打左腋下,再上举右手,用左手手掌拍打右腋下,每次拍打30—50次,反复操作5遍。
按摩部位二:腘窝
腘窝是膝后区的菱形凹槽,里面的血管和神经非常丰富,经常拍打有行气活血、缓解痉挛的功效。腘窝处一个很重要的穴位叫委中穴,经常按摩,对常见的坐骨神经痛、小腿疲劳、脖子酸痛、臀部疼痛等疼痛性疾病都有治疗作用。
按摩方法如下:取坐位或俯卧位,自己或请家人用两手虚掌着力,连续拍打两侧腘窝。
按摩部位三:肚脐
肚脐是人体中唯一可以用手触摸,用眼睛可以看到的穴位,名为神阙。它内联十二经脉,因而历来被医家视为治病要穴。经常拍打肚脐可起到安神宁心、舒肝利胆、调和气血、通利三焦的作用。
方法为:取坐位或仰卧位,用左右手虚掌着力,以前臂发力,连续不断地轻微拍打肚脐100次。或用热敷、按揉等方法刺激肚脐也可。
按摩部位四:腰骶窝
腰骶窝,俗称“腰眼”,是人体腰骶部的一个凹陷。腰骶部承受着整个上身的重量,因此随着年龄的增长,很容易会因腰骶部的劳损而出现腰疼等症状。
常按摩腰骶窝有疏松筋骨、消除疲劳的效果。坐位上身略前俯,用左右手虚掌着力,连续拍打腰骶部5—10次。患有严重心血管疾病或骨质疏松的老人,不建议使用拍打法。
按摩部位五:肘窝
肘窝是肘关节前方的一个三角形的凹陷,它是经络非常密集的地方,经常按揉可起到行气活血、散淤祛毒的作用。
取坐位或仰卧位,一侧上肢伸直,肘窝向上,用另外一只手虚掌着力,两侧交替拍打各100次。如果是家人帮助拍打,可两侧同时进行。
脚上的穴位有很多,简单给大家举一个例子,比如说太溪穴。这个穴位位于我们脚后跟后方与跟腱之间的凹陷处,用手摸一摸,你会发现这个穴位的存在,其主要的作用就是补肾强肾。
头痛的时候,可以按摩哪个穴位?
涌泉穴,这个穴位属于足少阴肾经,它可以起到清热的功效,也可以用来治疗头疼。如果你非常头疼,也总是隔血咽喉肿痛昏厥,又或者是中暑,总是感觉心头发热,那么你可以在网上找到这个穴位并且加以按摩,或许会缓解你的症状。
浑身疼痛想要舒筋活骨,应该按揉哪个穴位?
这个时候解溪穴就派上了用场,这个地方位于足阳明胃经,大家可以在网上搜索一下这个穴位的位置,其主要的目的就是可以起到舒筋活络的效果,它也可以清胃化痰。按摩这个穴位可以用来治疗眩晕头痛目赤或者是腹胀等病症,大家可以试一下。
如果经常上火,可以按摩哪个穴位?
这个时候推荐你按摩内庭穴,这个穴位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它可以起到清降胃火的功效。有很多时候医生们也会用这个穴位来治疗牙齿痛口歪或者是胃病吐酸等一些病状!
当然大家在刚开始接触这些穴位的时候,肯定没有办法掌握精髓,也没有办法在第一时间按住这些穴位,所以不要着急慢慢来。当然如果你的身体出现了很严重的问题,需要针灸治疗,也希望大家不要自行动手,一定要到正规的医院去进行针灸。人体中有很多穴位,每一个穴位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关键时刻按摩这些穴位绝对可以救我们一命,想要让这些穴位为我所用,就需要大家不断的去积累了!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