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天气炎热,容易让人出现上火症状,加上湿度也很大,因此疾病也就多了起来,由于身体的湿邪和热毒无法排除身体内火侵犯人们的健康,牙痛、眼屎多、鼻子痛、肠胃不适、便秘、心情烦躁也就成了很常见的情况。缓解此类症状单靠药物治疗往往使人更加烦躁,因此应该利用食疗或者是按摩的方法进行缓解。那么按摩哪些穴位对于疾病具有治疗功效呢?下面一起来了解一下,对我们的生活和身体健康能有很大的帮助。
燥热心烦点按“少冲穴”
少冲穴,属手少阴心经。在小指内侧(桡侧)指甲角外约一分处。老年人在暑期常常感觉心中烦热,或夜寐不安、口渴思饮、口舌生疮、尿黄等症的出现。中医认为,这是伏天的伏火炎热外蒸,心火上炎所致。这时可通过点按少冲穴去火点缓解。用大拇指用力按压此处,要有酸麻胀的感觉,并持续1分钟,两手交替进,每日2次,有行气活血、清热醒神的作用。
睡不着点按“劳宫、涌泉穴”
中医认为,“不寐”的发病机制是阳不入阴,许多老年人在三伏天上火,致使阳热内盛,虽入夜而不能入于阴中,而造成夜寐不安。如此下去,会使血压上升,还会诱发心绞痛、心肌梗塞、中风等的出现。
这时可点按手心的劳宫穴去火点,属手厥阴心包经,在中指和无名指之间,掌心内第一道横纹的凹陷中,有理气活血,宁心安神,清热散邪的作用;脚心的涌泉穴,属足少阴肾经,位于足心前凹陷中,有清热醒,交济心肾作用,可用于虚火上炎,实火炽盛有釜底抽薪的功效。坐稳排除杂念,左小腿置于右大腿上,左手轻握左脚踝,用右手掌心拍打左脚心100次(用力稍大,拍出响声),然后换左手掌拍打右脚掌心。每日3次。
眼屎多点按“关冲穴”
关冲穴,属手少阳三焦经。老年人在炎热的三伏天,睡醒后眼角有眼屎出现,有时眼屎把眼皮粘住,这是火热之邪侵袭上焦或是体内热毒上冲所致。有可能出现血压增高,甚者出现结膜炎等。点按位置在无名指指甲旁靠近小指一侧去火点,关冲穴有泻热开窍、清利头目的功效。力度以能感到明显酸麻胀为宜,并坚持30秒至1分钟,然后再按压另一只手的关冲穴,每日2~3次。
胃火牙痛点按“内庭穴”
内庭穴,属足阳明胃经。中医认为,胃火炽盛,症见烦渴多饮,或渴欲冷饮,口臭嘈杂,牙龈肿痛,大便秘结导等症。内庭穴可清胃泄火,其作用堪比“清胃黄连丸”。此穴在足背二趾三趾的趾缝纹头后凹陷中。每天早晚用大拇指指尖掐、压、力度以能感到酸麻胀为度,1~2分钟,然后再按压另一只脚,如此反复2~3次。
鼻子冒火点按“鱼际穴”
鱼际穴,属手太阴肺经。中医认为,肺开窍于鼻,鼻子冒火咽干,正是肺热的表现,甚至还会出现咳嗽或气喘、痰黄粘稠、胸痛或咳吐脓血、气味腥臭等病症。手掌的大拇指根部肌肉明显突起,形状似鱼际是去火点,可清热利咽,调理肺气的作用。经常点按对搓,至发热,意想热气沿手臂进入胸腔,连续搓3分钟,每日2~3次。
烂嘴角点按“厉兑穴”
厉兑穴,属足太阴脾经,在第二脚趾趾甲旁,靠近第三脚趾侧。在炎热的伏天常出现脘腹胀满、厌油腻、恶心呕吐、尿少面赤、身痒发热、口干苦、嘴角发红发痒、脱皮糜烂等现象,更有甚者会出现裂痕,张口有时出血。中医认为,老年人脾胃运化功能衰弱,水谷聚而化火所致。7~9点是胃部消化吸收能力最旺盛的时辰,可用小木棍点压此穴,每次点压100次,两脚交替进行2~3次,每日2次。有清热利湿、通调肠胃的作用。
尿黄涩痛点按“至阴穴”
至阴穴,属足太阳膀胱经。在小趾外侧,趾甲角外约一分处。炎热的三伏天,湿热过盛可引起小便黄臊臭、尿频、尿急、尿涩痛,严重时还会引起尿潴留,患有前列腺增生或绝经的老年人尤其需要注意。缓解尿黄涩痛的症状时,可点按去火点至阴穴,可在15~17点,此时是膀胱经最旺盛的时辰,用大拇指按压此处,并坚持1~2分钟,然后再换另一只脚,每日2次。有清热散风、通利下焦的作用,对尿黄涩痛等症有很好的排泄效果。
便秘痔疮点按“隐白穴”
隐白穴,属足太阴脾经。在足大趾内侧趾甲角外约一分处。中老年人在炎热的三伏天,极易引起便秘造,造成痔疮出血、疼痛等症状。有些人上了年紀气血亏虚,脾胃虚弱,不宜使用泻下的药物,影响脾胃运化功能。
此时点按足太阴脾经,隐白穴去火点,可促进胃肠蠕动,改善便秘和痔疮疼痛症状。每次2~3分钟,感到酸麻胀,每日2次。最好选择在9~11时,此时为脾经最旺盛的时辰,按摩效果最好,按摩完后再换另一只脚。完毕再喝杯蜂蜜水有助于润肠通便。
清热解暑为治法。指用具有清热、解暑作用的方药治疗暑热证的治法。外感暑热,临床表现头痛、身热、有汗、烦渴、小便黄赤、苔薄而黄、脉浮数等。常用药如鲜荷叶、扁豆花、青蒿、香薷、金银花、连翘、芦根、黄连等,代表方如黄连香薷饮、新加香薷饮等。针灸常选用合谷、大椎、内庭、足三里、内关等穴,针用泻法。严重者,可加曲泽点刺出血。
详见百科词条:清热解暑 [ 最后修订于2016/3/8 17:26:46 共157字 ] 以下结果自动匹配而成,不排除出现与主题不相关的内容,请自行区分。
1 太冲穴
位置:足背侧、第一、二跖骨结合部之间凹陷处。
适用于:肝火旺的症状,如易怒、目赤肿痛、咽痛咽干、鼻热干燥、头痛等症状。
做法:先用温水泡脚15分钟左右,然后按摩太冲穴3~5分钟。
2 内庭穴
位置:足背第2、3跖骨结合部前方凹陷处。
适用于:具有清胃热功效,主治:牙痛,口臭,咽喉肿痛,鼻干发涩,扁桃体炎,便秘、吐酸等病证。
做法:每天早晚用大拇指按揉100次即可。
3 合谷穴
位置:手背虎口处,于第一掌骨与第二掌骨间陷中。
适用于:清热解表、镇静止痛等功效,主治牙痛、牙龈肿痛、青春痘、耳鸣、鼻发热出血,手腕及臂部疼痛、感冒发热等症。孕妇慎用。
做法:有空即可按压,按压要朝向小手指的方向按,而不是垂直手背的方向,这样才能发挥到穴道的疗效。
4 鱼际穴
位置:拇指(第一掌指关节)后凹陷处,约当第一掌骨中点桡侧,赤白肉际处。
适用于:清热利咽,调理肺气的作用,主治咽喉肿痛,咳嗽,齿龈出血,扁桃体炎,鼻出血,发热等。
做法:用双手拇指指腹按压鱼际穴并做环状运动,每次3分钟,每日2次。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aokedao3713@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
邮箱:daokedao371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