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生色斑的原因很多,比如日光照射、疾病、药物、化妆品、情绪因素等等。中医认为,大多数面斑产生的原因都是肝郁气滞,即由不良情绪等引发,很多长斑者还伴有某些妇科疾病,如卵巢囊肿、子宫肌瘤、乳腺增生、月经不调等,所以特别是女性长色斑时要警惕身体的疾病。产生色斑的地方往往血液循环不好,按摩可以疏通经络、行气活血,从而淡化色斑。如果配合针灸效果会更好。常按摩九个穴位可帮你有效祛斑,脸上不再长斑,一起来看看吧。
这9个穴位分别是,三阴交、阴陵泉、地机、膻中、关元、气海、肾俞、足三里和脾俞穴。
穴位定位:
三阴交:小腿内侧,当足内踝尖上10厘米,胫骨内侧缘后方。
阴陵泉:位于小腿内侧,膝下胫骨内侧凹陷中,与阳陵泉相对,或当胫骨内侧髁后下方凹陷处。
地机:阴陵泉穴下10厘米。
膻中:胸前第四肋间隙与前正中线之交点取穴。
关元: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10厘米。
气海:第3腰椎棘突下,旁开5厘米。
肾俞:在第二腰椎棘突旁开5厘米处。
足三里:外膝眼下10厘米,胫骨外侧约一横指处。
脾俞:背部,在第11胸椎棘突下,左右旁开两指宽处。
准备材料:粗盐1茶匙、鸡蛋清一只、蜜糖1茶匙。
制作方法:首先在蛋清中加入盐,打至起泡后再加入蜜糖搅匀,洁面后,先用热毛巾覆盖面部令毛孔扩张,再涂上自制面膜并轻轻按摩,避开眼与嘴部四周位置。等约3分钟后,用温水洗面,再用冷水洗一次,抹平并涂上保湿面霜。每星期一至两次,每次约3分钟,3个星期即见效。
注意事项:不要让蛋白液残留于皮肤上,宜用温水清洗至少3次,或用洁面棉清擦。敷面膜时特别是含蛋白成分,不宜说话或做任何表情,应放松肌肤。同时每次敷面不宜超过5分钟,每星期不多于3次。如果敷面中途感到皮肤痛痒或红肿,应立即停止并彻底洁面,涂上凡士林以镇静皮肤。
脸上的斑斑点点可以通过化妆品掩盖,但是卸妆后斑点还是在脸上出现,认为掩盖斑只是一时的办法,还需要掌握一项能够彻底去除斑的方法,中医按摩穴位祛斑就有效的去除斑,想要了解的赶紧过来看看吧。
中医祛斑养颜的基本穴位有关元、足三里、血海、三阴交、气海、膻中、地机、脾俞、肾俞、复溜、阴陵泉、风池、合谷等。中医有“阿是穴”的说法,也就是说哪里有病哪里就有穴位,色斑也是一样,长斑的地方是因为血液循环不好,所以刺激这些部位疏通经络、行气活血,有去除色斑、淡化色斑的功效。
足三里在外膝眼下3寸,胫骨外侧约一横指处。按摩此穴位有强身健体、抗击衰老、补中益气、通经活络、调理脾胃、祛斑美容的效果。三阴交在小腿内侧,当足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方的位置。按摩三阴交穴保养子宫和卵巢、祛斑祛皱。脾俞在背部,第11胸椎棘突下,左右旁开两指宽处。按摩此穴位有健脾和胃、利湿升清、美白去斑的功效。肾俞在第2腰椎棘突旁开1.5寸处。具有益肾助阳、强腰利水、去除色斑的功效。膻中在胸前第4肋间隙与前正中线之交点。按摩此穴对色斑有一定效果,还治心悸心烦、胸部疼痛等疾病。
阴陵泉位于小腿内侧,也就是膝下胫骨内侧凹陷中与阳陵泉相对的部位。常按此穴可以健脾理气、益肾调经、通经活络、淡化祛斑。关元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3寸。常按此穴可以淡化色斑、祛斑,对生理不顺、神经衰弱均有疗效。地机位于阴陵泉穴下3寸。可健脾渗湿、调经止带、去除色斑。气海在第3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有祛斑的功效。
中医祛斑怎么做?按摩穴位可以祛斑,说坚持按摩祛斑功效的穴位,不仅对皮肤有好处,还能够解决面部斑的问题,还对身体的调养有帮助,真是一举三得的有效、简单、快捷方法,让您随时随地都可以轻松解决斑的问题。
以下可以作为参考:
穴位按摩祛斑
祖国中医的魅力不仅停留在博大精深的中药疗法,同时按摩手法也是中医独有传神之处。随着美容界的发展,这种穴位按摩法也逐渐由治疗疾病转变到美容治疗上。让美丽由更多更深的角度来得到向往的容颜,其中穴位按摩祛斑就是一种常见的美容手法。
一:肾虚型雀斑按摩手法编辑
1、摊开手掌或准备小毛刷,沿着足少阴肾经,借用掌力或毛刷从上至下轻轻按摩该部5遍;
2、找准三阴穴(在脚的内踝上四指宽的位置),用指端按摩20次左右;
3、从上至下于脊背中线推摸5次,同时按摩命门穴处(在第二腰椎与第三腰椎棘突之间)、大椎,力度可稍大些;
二:内分泌型雀斑按摩手法编辑
1、 足太阳膀胱经是人体十二经脉之一是人体较重要的一项经络,可参看上述图解。从足根部外侧开始向上按摩,再从上至下按摩刺激5遍,在重点穴位,如三焦俞、脾俞、肾俞、心俞、肝俞停留数秒按摩之;
2、 再借用食指力度按压足小趾爪甲外束骨穴,按摩频率约1次/秒,按压10次即可;
3、 找准腰背部中线处督脉位置,推拿按摩的方式从上至下按摩5遍;
三:肝火型雀斑按摩手法编辑
1、 足厥阴肝经同样也是人体十二经脉之一,被简称为肝经。找准这部分经络,从上而下用较轻的力度按揉5遍以上;
2、 找准血海穴(双膝内侧)用双手拇指按摩40次左右;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aokedao3713@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
邮箱:daokedao371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