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药浴>穴位养生

三种中医常用退热法(古代人发烧怎么办)

时间: 2023-01-26 21:52:37

三种中医常用退热法

为了便于大家理解,在讲具体内容之前,我们先来观察一种生活现象,如果我把一个高热的病人比作一壶正在烧开的水,“退热”就是要使这壶水冷却下来,你想有几种方法?

我想至少有3种:首先,要把炉火关掉,以减少产热,这叫“釜底抽薪”;其次,应把壶盖打开,或将开水搅拌,以增加散热,所谓“扬汤止沸”;再次,可往开水中兑入冷水,甚至冰块,所谓“热者寒之”。其实,这三种方法在中医的退热治疗中都十分常用。下面就来具体讲讲这三种退热方法的应用。

1.釜底抽薪法

相当于中医“通腑泄热法”,即用苦寒通便的药物来达到退热的目的。主要适用于高热而有便秘的病人。如病人出现高热汗出,大便不通,腹胀、腹痛拒按,甚至胡言乱语,舌苔黄糙起刺,脉滑有力时。此犹如锅下柴多火旺,抽去柴薪则火熄热退。故常用大黄、芒硝等药,或将其配入清热方剂中,以通利大便,泻下热结,使邪热从下而去,可达到去火退热之功;再者,通便去火,又能保护阴液,犹如防止火太旺而将水烧干,限制体温上升,这也有利于退热。

2.扬汤止沸法

相当于中医“疏散退热法”,即用药性辛散的药物来达到退热的目的。它主要包括两个内容,一是发汗退热法,适用于表证发热的病人,常见发热与恶寒怕冷同时并见,无汗或有汗不畅,这是由于体表受外邪困遏引起的发热,因受邪性质的不同和病人体质的差异,又可分为风寒表证和风热表证两大类。前者恶寒明显,一般无汗,且兼有头痛,肢体酸痛,鼻塞流清涕,口不渴,咽喉不痛,脉浮紧等;后者发热明显,一般有汗,且兼有头痛,口渴,咽喉肿痛,脉浮数等。发汗退热法宜根据寒热之异来选取不同的药物,如风寒表证常用辛温发汗药,如麻黄、桂枝、羌活等;风热表证常用辛凉发汗药,如柴胡、升麻、薄荷等。通过发汗散邪,使邪热外达,发热随之减轻,从而达到退热之效,符合中医经典著作《黄帝内经》所说的“体若燔炭,汗也而散”的治则,发汗法对无汗高热者尤其有效。二是升散退热法,适用于内有郁热的病人,因邪热内郁于里,常表现为发热,胸膈烦热,口干唇裂,面色红赤,口舌生疮,舌红苔黄,脉数等,可于清热方剂中酌加薄荷、升麻等以加强疏散清热之功,此符合《黄帝内经》所说的“火郁发之”的治则。但应注意的是,发汗退热法虽十分常用,且有很好的退热作用,但过汗能损伤津液,故对体虚病人应当慎用。

3.热者寒之法

也是中医最常用的退热法之一,即用药性寒凉(甘寒或苦寒)的药物来达到退热的目的。主要适用于发热而不恶寒的病人。如见高热不退,汗出较多,口渴喜喝冷饮,脉象洪大而数时,为热盛津伤证,此时不能用发汗退热法,宜用甘寒退热法,如石膏、生地、麦冬等;如见高热烦躁,口燥咽干,便秘尿热,舌红苔黄,脉数有力,为热毒炽盛证,当用苦寒清热法,如黄连、黄芩、黄柏、栀子等。由于本类药物性多寒凉,易伤脾胃,故应注意适可而止。

最后,值得指出的是,上述三法皆宜于实热证,不宜于虚热证;在临床上可以单独应用,如能根据具体情况结合应用则退热效果会更好。另外,病人高热大汗时,中医并不主张用冰袋等冷敷法,以免影响出汗,反不利于退热。

古代人发烧怎么办

问题一:古代的人怎么治发烧的 ~? 1.釜底抽薪法
相当于中医“通腑泄热法”,即用苦寒通便的药物来达到退热的目的。主要适用于高热而有便秘的病人。如病人出现高热汗出,大便不通,腹胀、腹痛拒按,甚至胡言乱语,舌苔黄糙起刺,脉滑有力时。此犹如锅下柴多火旺,抽去柴薪则火熄热退。故常用大黄、芒硝等药,或将其配入清热方剂中,以通利大便,泻下热结,使邪热从下而去,可达到去火退热之功;再者,通便去火,又能保护阴液,犹如防止火太旺而将水烧干,限制体温上升,这也有利于退热。
2.扬汤止沸法
相当于中医“疏散退热法”,即用药性辛散的药物来达到退热的目的。它主要包括两个内容,一是发汗退热法,适用于表证发热的病人,常见发热与恶寒怕冷同时并见,无汗或有汗不畅,这是由于体表受外邪困遏引起的发热,因受邪性质的不同和病人体质的差异,又可分为风寒表证和风热表证两大类。前者恶寒明显,一般无汗,且兼有头痛,肢体酸痛,鼻塞流清涕,口不渴,咽喉不痛,脉浮紧等;后者发热明显,一般有汗,且兼有头痛,口渴,咽喉肿痛,脉浮数等。发汗退热法宜根据寒热之异来选取不同的药物,如风寒表证常用辛温发汗药,如麻黄、桂枝、羌活等;风热表证常用辛凉发汗药,如柴胡、升麻、薄荷等。通过发汗散邪,使邪热外达,发热随之减轻,从而达到退热之效,符合中医经典著作《黄帝内经》所说的“体若燔炭,汗也而散”的治则,发汗法对无汗高热者尤其有效。二是升散退热法,适用于内有郁热的病人,因邪热内郁于里,常表现为发热,胸膈烦热,口干唇裂,面色红赤,口舌生疮,舌红苔黄,脉数等,可于清热方剂中酌加薄荷、升麻等以加强疏散清热之功,此符合《黄帝内经》所说的“火郁发之”的治则。但应注意的是,发汗退热法虽十分常用,且有很好的退热作用,但过汗能损伤津液,故对体虚病人应当慎用。
3.热者寒之法
也是中医最常用的退热法之一,即用药性寒凉(甘寒或苦寒)的药物来达到退热的目的。主要适用于发热而不恶寒的病人。如见高热不退,汗出较多,口渴喜喝冷饮,脉象洪大而数时,为热盛津伤证,此时不能用发汗退热法,宜用甘寒退热法,如石膏、生地、麦冬等;如见高热烦躁,口燥咽干,便秘尿热,舌红苔黄,脉数有力,为热毒炽盛证,当用苦寒清热法,如黄连、黄芩、黄柏、栀子等。由于本类药物性多寒凉,易伤脾胃,故应注意适可而止。
最后,值得指出的是,上述三法皆宜于实热证,不宜于虚热证;在临床上可以单独应用,如能根据具体情况结合应用则退热效果会更好。另外,病人高热大汗时,中医并不主张用冰袋等冷敷法,以免影响出汗,反不利于退热。
银翘解毒片(豆豉、银花、连翘、荆芥、薄荷脑、甘草、桔梗、板蓝根、竹叶)药物组成与感冒片近似,适应证同感冒片,可每日服2-3次,每次4片。1.板蓝根冲剂:主要用于清热解毒、凉血,治疗扁桃腺炎、流行性腮腺炎及预防和治疗小儿麻疹。成人每次口服10克,日服4次;儿童每次5克,日服4次。
2.六神丸:可清热解毒,消肿止痛,抗病毒。用于治疗咽喉疼痛、感冒发热、疮、肿毒,成人每次服8一10粒,儿童1岁一次1粒,4-8岁一次5粒,9-15岁一次6粒,孕妇忌用。
3.银翘解毒片:主要用于治疗风热感冒、重型发热、轻度怕冷、头晕头痛、鼻塞咽痛、全身无力、口渴思饮。成人每次服4-6片,日服2次,小儿1-2岁每次1片,3-9岁每次2片,9-15岁每次4片。
4.通直理肺片(丸):主要用于治疗风寒感冒、轻度发热、怕冷、头痛、无汗、全身酸痛、流鼻涕、咳嗽、咳痰。成人每次丸剂服2丸,日服2次,片剂服6片,日服3次。
5.紫雪散:主要用于治疗小儿发烧,对一惊一乍、烦躁不安、昏......>>

问题二:中国古代发烧会不会死人 会的,和现在的区别是很大的,在古代一个小感冒都能死人,...
发烧或者感冒 有分很多种 有些现在一样会死人古代大概是肺炎 之类
发热原因,分为外感、内伤两类。外感发热,因感受六淫之邪及疫疠之气所致;内伤发热,多由饮食劳倦或七情变化,导致阴阳失调,气血虚衰所致。外感发热多实,见于感冒、伤寒、温病、瘟疫等病证;内伤多虚,有阴虚发热、阳虚发热、血虚发热、气虚发热、虚劳发热、阳浮发热、失血发热等。发热类型,有壮热、微热、恶热、发热恶寒、往来寒热、潮热、五心烦热、暴热等。以发热时间分,有平旦热、昼热、日晡发热、夜热等。以发热部位分,有肌热、腠理热、肩上热、背热、肘热、尺肤热、手心热、手背热、足热、四肢热等。又有瘀积发热、食积发热、饮酒发热、瘀血发热、病后遗热等。
发热是指致热原直接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体温中枢功能紊乱或各种原因引起的产热过多、散热减少,导致体温升高超过正常范围的情形。
正常人体温一般为36~37℃,成年人清晨安静状态下的口腔体温在36.3~37.2℃; *** 内体温36.5~37.7℃;腋窝体温36~37℃。
按体温状况,发热分为:低热:37.4~38℃;中等度热:38.1~39℃:高热:39.1~41℃;超高热:41℃以上。

问题三:古代人发烧用毛巾怎么降温 现代人也有用沾过冷水拧干了的毛巾降温。
可冷敷额头,冷擦腋窝、上肢驱干、手心、脚心。
这叫物理降温,适用儿童及不能吃药者。

问题四:古代人热了怎么办? 五石散
所谓“五石散”,是一种中药散剂。
它的主要成分是石钟乳、紫石英、白石英、石硫磺、赤石脂,此外还有一些辅料。
这种散剂据说是张仲景发明的,张仲景发明这个药方,是给伤寒病人吃的,因为这个散剂性子燥热,
对伤寒病人有一些补益。
石钟乳:
功效:温肺气,壮元阳,下乳汁。主治:治虚劳喘咳,阳痿,腰脚冷痹,乳汁不通等。
白石英:
功效:温肺肾,安心神,利小便。主治:治肺寒咳喘,阳痿,惊悸善忘,小便不利等。
石硫磺:
功效:壮阳,杀虫。主治:内服治阳痿,虚寒泻痢,大便冷秘。
赤石脂
功效:涩肠,收敛止血,收湿敛疮,生肌。主治:治遗精,久泻,便血,脱肛,崩漏,带下,溃疡不敛等。
紫石英:
功效:镇心,安神,降逆气,暖子宫。主治:治虚劳惊悸,咳逆上气,妇女血海虚寒,不孕。
据说这种药吃到肚子里以后,要仔细调理,非常麻烦。首先,服散后一定不能静卧,而要走路。所以魏晋名士最喜欢散步,称之为“行散”,其实这并不是他们格外喜爱锻炼身体,而是因为偷懒躺下就性命不保的缘故。除了走路,饮食着装上也要格外注意。服散之后全身发烧,之后变冷,症状颇象轻度的疟疾。但他们发冷时倘若吃热东西穿厚衣物,那就非死不可了。一定要穿穿薄衣,吃冷东西,以凉水浇注身体。所以五石散又名“寒食散”。按照书上的说法,就是““寒衣、寒饮、寒食、寒卧,极寒益善”。冻出肺炎来,那是你散发的好。
但是有一样例外,就是喝酒。一定要喝热酒,而且酒还要好要醇。五石散对酒非常挑剔,不要说甲醇兑的酒,就是一般的劣酒,它也会有激烈反映。而且还服散之后还不能不吃东西,一定要大量进食,“ 食不厌多”。
总之,吃散之后,一定要散步,大量吃冷东西,喝热酒,穿薄衣服,洗凉水澡。
五石散是魏晋时期流行的一种毒品。基本成分为石钟乳,石硫黄,白石英,紫石英,赤石脂。 “服五石散,非唯治病,亦觉神明开朗”。从《世说新语》的这段描述上看,五石散真真算作中原出产的一种毒品了。
五石散本来是一种治疗伤寒的药,是东汉著名的内科大夫 张仲景先生研制,对治疗伤寒确实有一定的效用。但到了魏晋时期,五石散一下子就成为了士大夫津津乐道的时尚消费。这当然要提到玄学的鼻祖――何晏何平叔。
何晏是魏晋时期的思想家、文学家,主张无为无名。他的主要功绩是在老庄思想的基础上开创了玄学理论,他的名气多半来源于可以和“掷果盈车”媲美的“敷粉何郎”的典故和《论语集解》,还有就是“五石散”。五石散的真正兴起来自于何晏的推崇,他在张仲景先生的药方上加以改进,完成了药品到毒品的最终转换。而所谓宽袖长袍,飘飘欲仙的名士们,也是因为多半服用了毒品才使自己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创作灵感。五石散服下后不禁容易上瘾,还会使人感到燥热急痴。魏晋名士多轻裘缓带,多半因为五石散的药效发作后身体燥热;不仅如此,长期服用还会导致精神恍惚,不能控制,急躁之处难以想象,发狂痴呆,及至看见苍蝇也要拔剑追赶;所以这魏晋人多脾气暴躁想来和全民动员服药也不无关系。
五石散的疗效非常明显,服用轻则十分痛苦,重则丧命。但是创始人何晏的名气和地位,加上价格不菲,使得名士争相效仿,乐此不疲,当作了一种代表身份的证件。吟诗清谈都要服散饮酒,诗句中间加上行散二字或许正是表达一种高贵,五石散已经由一种毒品变成了那个年代妖魔化的符号,它就是在那个弥漫着腥味的岁月中得以麻醉自我,放纵自我的寄托。名士们在朝不保夕的年代里,始终以一种高洁雅致的梦想支撑自己。他们宁愿服药身亡,也不希望自己在斗争的中心沉没。
五石散换来的是一时的快乐和繁华。它的推崇者,玄学创始人、代言人,也是魏武帝的女婿何晏,亦没有逃脱名士横死的命运。......>>

问题五:古代的人发高烧了,都是怎么办? 20分 没有钱的 挺过去的
有钱的话,人参补着,中草药喝着.妻妾照料着...

宝宝退烧偏方 哪些靠谱哪些没用

【导读】:网上流传一些孩子退烧的民间偏方,什么生姜退烧、陈皮退烧、灯芯草退烧等,有些偏方比退烧药还管用而有些则没效果?这些偏方到底有没有科学依据靠不靠谱呢?不妨听医生是怎么呢解释的。

宝宝经常生病,网友“多啦A梦猫”在网上搜了一些神奇的退烧偏方,她给宝宝尝试后感觉效果很好,分享到网上,也受到不少家长的肯定。这些偏方是否靠谱呢?昨天,我们邀请到重庆市中医院儿科医生郑珊,请她为大家解析点评这些偏方。

偏方一 生姜退烧

此方仅对风寒感冒有效果

偏方内容:生姜1-2片,香菜去叶子留茎和根3-4根,白萝卜2-3片。冰糖加水煮15分钟给宝宝喝,宝宝会出汗退热。

医生结论:基本靠谱。

医生解析:这是一组解表发热的食疗方子。生姜具有解表发热的作用;白萝卜偏寒,具有清热的功效;这三味食物加起来确实在发热、发汗方面有一定功效。她提醒,这个食疗偏方只针对风寒感冒,风热感冒的宝宝喝后病情会加重。这个偏方仅仅是食疗,家长不要抱太大希望。特别是小孩高烧时(体温38.5℃以上),一定要带孩子到医院接受治疗。此外,发热惊厥的患儿切莫通过食疗给孩子解热。

偏方二 陈皮退烧

此方只能缓解孩子胃口不好

偏方内容:蚕砂、竹茹和陈皮各10克,加冷水煮,水开后再煮三分钟。把一碗药水分成几次喂给宝宝,每4小时喝一次,烧退为止。

医生结论:不靠谱。

医生解析:看了这个退烧的偏方,郑珊直摇头。她说,陈皮具有健脾、止咳化痰的作用;竹茹和蚕砂则具有化溼的功效。这个偏方主要的功效就是健脾化溼的作用。主要针对孩子精神不好、胃口不好、肚子胀等。

 偏方三 中药退烧

爱流汗的孩子别用此偏方

偏方内容:柴胡4g、生石膏10g、桔梗3g、地骨皮5g、甘草3g、兰根6g、葛根6g、玄参5g、连翘6g、桑皮6g、赤芍5g、苏叶3g,按中药程序煎熬好给宝宝喝。

 医生结论:靠谱。

医生解析:这个偏方具有解表发汗的作用,只适用于风寒感冒的患儿。在遇到风寒感冒的患儿,郑珊最喜欢开的四味药(柴胡、生石膏、葛根、苏叶)也在这个偏方中。她提醒,这个偏方不适用于风热感冒、风热风寒交杂感冒,此外体质虚、爱流汗的患儿最好别用。

偏方四 灯芯草退烧

可治疗夜啼,不能退烧

偏方内容:在药店里买些灯芯草,用打火机把灯芯草烧乾,放到杯子里,加些温水给宝贝吃。

医生结论:不靠谱。

医生解析:郑珊说,她经常开灯芯草加蚕蜕煮水,主要用于治疗小儿夜啼、睡眠不好,但对退烧没作用。

偏方五 水果退烧

只能补充水分和维生素

偏方内容:柠檬2个、橙子2个(橘子不行)、葡萄(或红提)25颗。橙子和柠檬去表皮,白色的皮要留下,切成小丁榨汁,不要加水也不要加热,不要加糖,一天喝个两三次。感冒初期、低烧吃这个效果很好,配合一点中成药,基本就好了。

 医生结论:不靠谱。

医生解析:发烧的孩子要吃水果,主要是可以提供水分和维生素,利用水果退烧的方法没有听说过。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aokedao3713@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猜你喜欢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

邮箱:daokedao3713@qq.com

备案号:鲁ICP备2022001955号-4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