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药浴>穴位养生

让你受益一生的8个养生急救穴

时间: 2023-01-26 21:54:45

让你受益一生的8个养生急救穴

生活中一些不需要上医院的小病小痛,或是一些临时急救,通过轻轻按压一些穴位便可达到效果,所以,有必要了解并记住以下这些简单的穴位知识。

1、治休克掐压人中穴

刺激人中穴有升高血压、兴奋呼吸中枢的作用。当中风、中暑、中毒、过敏时突然出现昏迷、呼吸停止、血压下降、休克等情况时,用拇指尖掐压患者人中穴可起到急救作用。

人中穴位于人体鼻唇沟的中点,是一个重要的急救穴位。主治癫狂痫,中风昏迷,小儿惊风,面肿,腰背强痛等症。

我们常说“掐人中”,这句话在人晕倒的时候用的最多。当然掐人中只是一种简便的应急急救措施,还应及时与医院联系,进一步抢救,以免延误病情。

2、止鼻血捏脚后跟

鼻子出血时,马上用拇指和食指捏脚后跟(踝关节及足跟骨之间的凹陷处),左鼻出血捏右脚跟,右鼻出血捏左脚跟,约3分钟可止鼻血。

3、止咳嗽指压少商穴

少商穴在大拇指外侧,距指甲角—分处。咳嗽不止时,可用拇指和食指紧压少商穴,至有酸痛感为度,可止咳嗽。

除了按摩,少商穴有一个刺激方法,就是刺血疗法。少商是井穴,在这里放血可以减轻咽喉的疼痛。这是因为肺怕热,喜清凉。少商放血就相当于将肺经过热的气血引出去,还肺一个清凉的天地。刺血的时候,先用酒精将针和皮肤都消毒,然后捏起一点点少商处的皮肤,用针快速在皮肤上刺两下,同时挤三到五滴血,然后迅速用棉棒轻轻按住,以便于止血。

少商穴最擅长治疗的一个病症是咳嗽。秋天时,很多人会时不时地咳嗽几声,严重的甚至咳出血来,咳得头痛。这时候大拇指上的少商穴是止咳嗽的特效穴。

4、治便秘点压天枢穴

便秘患者大便时以左手中指点压左侧天枢穴(位于肚脐左侧2寸),感觉有明显酸胀感即按住不动,坚持1分钟左右,有便感,然后屏气,以增加腹内压,稍后即可排便。

天枢穴以治疗肠胃疾病为主。主治疾病为:便秘、腹胀、腹泻、脐周围痛、腹水、肠麻痹、消化不良、恶心想吐等症。

天枢是大肠之募穴,是阳明脉气所发,主疏调肠腑、理气行滞、消食,是腹部要穴。大量实验和临床验证,针剌或艾灸天枢穴对于改善肠腑功能,消除或减轻肠道功能失常而导致的各种证候,具有显著的功效。

5、止头痛按压太阳穴

头痛发作时,患者自己可用双手食指分别按压头部双侧太阳穴(在眉梢与外眼角中间向后一寸凹陷处),按压至胀痛,并按顺时针方向旋转约1分钟,头痛可减轻。

太阳穴是人头部的重要穴位,当人们长时间连续用脑后,太阳穴往往会出现重压或胀痛的感觉,这就是大脑疲劳的信号。这时按摩太阳穴可以给大脑以良性刺激,能够解除疲劳、振奋精神、止痛醒脑,并且能继续保持注意力的集中。

太阳穴在中医经络学上被称为“经外奇穴”,也是最早被各家武术拳谱列为要害部位的“死穴”之一。现代医学证明,打击太阳穴,可使人致死或造成脑震荡使人意识丧失。太阳穴的主治病症为:头痛、偏头痛、眼睛疲劳、牙痛等疾病。

6、降血压按压劳宫穴

高血压患者生气、暴怒、激动或劳累时,血压可急剧上升,此时按压劳宫穴(屈指握拳,中指与无名指尖之间所对的掌心中),可使血压逐渐恢复正常。

劳宫穴五行属火,具有清心火,安心神的作用。握拳,中指尖所指处即是劳宫穴。高血压患者因生气、暴怒或激动使血压急剧上升时,可按压劳宫穴,用大拇指从另一只手的劳宫穴开始按压,逐个按到每个指尖,左右手交替按压。按压时要保持心平气和、呼吸均匀。按压后突然升高的血压可得到缓解。

7、止呕吐指压内关穴

呕吐时,可用中指压内关(在掌面腕横纹上二寸,两筋之间)止呕。压时有酸胀感说明按准穴位,2分钟后恶心呕吐可缓解。

内关穴有疏导水湿、宁心安神、理气镇痛之功效。主治心痛、心悸、胸闷气急、呃逆、胃痛、失眠、孕吐、晕车、手臂疼痛、头痛、眼睛充血、恶心想吐、胸肋痛、上腹痛、心绞痛、月经痛、腹泻、精神异常等。8、止胃痛按揉足三里穴

胃痛时,可用双拇指按揉双腿足三里穴(外膝眼下三寸,胫骨外侧一横指处),待有酸痛麻胀感后3—5分钟,胃痛可明显减轻。

足三里是一个能防治多种疾病、强壮身心的大穴。传统中医认为,按摩足三里有调节机体免疫力、增强抗病能力、调理脾胃、补中益气、通经活络、疏风化湿、扶正祛邪的作用。

学医与孝慈 (学医心得之一)

我们的中医历来与孝慈是密不可分的,孝和慈是两个概念,孝是晚辈对长辈的礼敬、感恩、回报、奉养、帮助等良好伦理道德行为的总称;慈者,爱也;上爱下曰慈;慈者,父母之高行也。所以,慈是长辈对晚辈的爱护、养育和扶助等良好伦理道德行为的称谓。自古有言:“为人父母者,不知医谓不慈;为人子女者,不知医为不孝!”

通观中国传统文化古籍,有关孝慈的著作为数众多,孝慈的典故也不少,二十四孝的故事几乎家喻户晓。中医经典《黄帝内经》中的养生智慧,也包括了老幼保健的内容,后世医家也有不少专著,如金代张从正的《儒门事亲》,宋代陈直的《养老奉亲书》,明代龚廷贤的《寿世保元》,清代曹廷栋的《老老恒言》,宋代刘昉等编著的《幼幼新书》,明代鲁伯嗣的《婴童百问》,清代陈复正的《幼幼集成》等等。

为人子女者,为人父母者,换言之,就是我们每一个人,都要懂得一点医学常识,尤其是我们老祖宗传下来的中医知识,包括很多非药物治疗技术手段,如针、灸,热敷,冷敷,放血,按摩,推拿等等。掌握一定的医学知识和技法,往往会在非常情况下,救人救己于危难之时。比如在离医院较远的地方遇到突然昏迷的病人,十宣放血,人中,百会,涌泉刺血就可急救。

不要以为现在到处都是诊所、医院,有了病就去医院,用不着自己费心去学医。殊不知医院虽多,也有不在身边的时候。昏迷病人的急救,外伤者的止血,那是要争分夺秒的!有时往往送到医院,已错过了最佳救治时机!而我们所学的医术,是随身不离的,往往简单的几招就可以解燃眉之急。

本人大半生的经历,与医有关的见闻太多了,在此与读者分享几例,也许能对读者有所帮助和启发。

幼时听爷爷讲起过为老人治病的一段经历,那是晚清或民国初年的时期,我老家祖居陕南秦岭山区一个叫江山红岩寨的地方,那里山高路险,封建落后,交通闭塞,缺医少药(中药材不少,但无人会用),患病要到最近的大荆镇去看医生,往返一趟需大半天时间。

爷爷的爷爷病倒之后,把医生请到家里,诊断后开出药方,派人立即去大荆镇买药,等下午买药人回来,病又深入了,买的药不能用了,接着又连夜去镇上,笫二天买回的药又不能用了!医生扼腕长叹:“治晚了,治晚了!无能为力了……!”就这样只能准备后事……

当时幼小的我不懂医道,每听爷爷讲起此事,还想着是医生乏术无能哩。如今通过学习中医,才知道医生不是万能的,有的病,有的人的病,一旦错过治疗有利时机,再高明的医生也无力回天!病初在表的时候,就是《伤寒论》所说的太阳证,如果不能及时治疗,病邪就会入里,入里就是传变,有多种路径,进入阳明经,就是入腑,病邪会暂缓继续深入;如果进入少阳经,得不到及时救治,继而深入阴经,就是入脏,最后在厥阴经,就是肝脏,就难治好了。

医生治病,首先要防止传变,用方药去截病,叫治未病。古人有《用药如用兵论》,把治病比作打仗。比方说人体好比抗日根据地,病邪就是日本鬼子。日本鬼子入侵根据地,气势汹汹一路进攻,根据地的军民就要组织抵抗,就要在敌人将要经过而还未到达的地方打伏击,阻击或消灭敌人,而不是在后面赶敌人,岂不是让敌深入吗?治病也是一样,当病势凶猛进攻时,就要首先保护它可能要传变的脏器,阻止传变,争取治疗时机。所以治病宜早,晚则错过时机,一旦病情恶化,长驱直入,就无可救药!

再说小孩的病例,我本家有一堂姑,小我两三岁,是我二爷爷的小女儿,大概在四五岁时发高烧说胡话,我记得是在黄昏时候,我二奶奶用簸箕放在她头上,再用桃树枝条抽打,说是"驱除鬼邪”。第二天烧慢慢退掉了,好像也没有再去管她。后来时间长了,发现她成了聋子,这下大人们才慌了,到处求医,无济于事,落下个终身残疾,葬送了一生幸福!

更有甚者,我堂弟幼年早夭,确是惨痛教训——堂弟是我三叔的长子,我那可怜的三婶智力稍差,体质不佳,常年咳嗽。我高中毕业后,按照医书查方,自采中草药帮他治疗,竟见效果,曾一年未犯病。后来我当兵走了,第三年探亲回家时,发现堂弟没有了,三婶又疾病缠身,咳嗽连连,形容枯瘦。

仔细问起堂弟不在的原因:原来是幼小的堂弟在一个天气不好的下午,追着三婶到干活的地里哭闹,三婶不问青红皂白把他揍了一顿,拽回家时天也黑了,堂弟在半昏迷中睡了。后半夜三叔和三婶感觉孩子不对劲,想等天明抱他去看医生,但到天明就己经晚了……

以上仅是我记忆中五十年以前,秦岭山区老家最典型的几例。往近了说,十多年前岳父的病故,也是因为医治太晚的缘故。岳父得的是肺癌,发现时已到晚期,肺里已有积水,西医只会抽积水,开始两三天抽一次,后来每天抽,再后来医生不给抽了,让出院回家料理后事,回家后不到三天就走人了……

做为晚辈或长辈,他们并不是主观故意的不孝与不慈,但由于他们的无知,怠慢,疏乎,大意,客观上造成了不孝和不慈的后果。试想一个老人初病的时候就抓紧治疗,不止于一病就倒,一倒而不起吧。当小孩哭闹发烧时,肯定是病了,不能单纯以为小孩缠人,如不能及时就医,或许简单的几招如大椎穴放血即可退烧,冷敷也能降温,或者推拿揉按相关经络穴位如印堂,攒竹,坎宫,太阳,风池等也可起缓解作用。
在这里再举两个例子,我女儿小时候曾发烧过多次,不管是半夜三更,还是刮风下雨,我都立即抱她去看医生,不敢耽误。有一次早上起床,她妈妈为她穿衣服,发现她一条腿站不直,让她使劲站直,她说痛。她妈妈意识到可能是小儿麻痹初发症状,我们马上抱她到几十里外去看老中医。老中医说:“这娃运气好,发现及时,可以治好,不会落下后遗症。”老中医用他祖传的秘方膏药贴在腿窝里,果然没有后遗症。

还有我儿子大约不到一岁的时候,曾患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住在医院里,西医给用了强的松激素药等西药,没有效果,血小板继续减少,皮肤上的出血点有的连成了小片,医院给下了病危通知书,让转院治疗。无奈情况下,我们想起为女儿治病的老中医,就抱着儿子去找他。

老中医看后说:“这娃是血热,不要紧,能治好。”给出了个偏方,就是大蓟,小蓟,白茅根,各适量,放在一起熬水当茶喝。我们还到西安中医研究所找麻福伟教授看过,用过中药处方,急性期控制住后,就一直用偏方治疗,不到半年,血小板恢复正常。我们俩个孩子小时候的病患,由于发现及时,治疗重视,才没有落下后遗症。

这些都是我亲身经历的正反面例子,至于电台,报刊等媒体报道的例子就更多了。篇幅所限,不再枚举。许多人由于不够重视,没有自治自救观念,平时不注意学习医学方面的技能和鉴别知识,往往在遇到突发情况的时候,不知如何是好,脑子一片空白而束手无策,或麻痹大意,以至造成终生遗憾!

我参加特训班学习中医知识,一是为了自我保健,再就是尽自己微薄之力传播中医知识,让更多人参与学习和受益。为了普及中医急救知识,我在这里向读者朋友介绍几个急救方法,愿读者朋友们学会以备用。

一,针刺急救法:

1,针人中穴(不管那种昏迷病人),针要斜往上刺。人中穴位置在人上唇沟下端至鼻隔之间偏上三分之二处。没有针就用手指掐。

2,针人中穴还不醒,第二步就是“十宣”(十个手指尖)放血。为了抢时间,抓起一个手,五指一齐扎。若仍未醒,再扎十个脚指头放血。若还不醒,就再扎“涌泉穴”(把脚掌握起来会看到“人”字纹,纹头就是穴道),这是急救大穴。

3,以上操作完成,一般昏迷者都会醒来。若还有不醒者,接着就在“百会”放血。百会穴一般是放血用的,我们不下针。当病人整个脸都是呈现红色时,就是刚中风,就在百会放血。(百会穴位置:是从额头正中往上到顶,再由两耳尖直上两线相交的一点再往后半寸,会摸到小豆大一个凹坑,就是此穴)

放血时让病人仰躺头靠床沿往下垂。在百会放血后病人会感到一阵清凉,凉到嘴巴,就可以讲话,凉到手脚,手脚就可以活动了。碰到需要急救者,我们不要顾及太多,没有执照,只要能救活人,就是执照。遇到美女,不要害羞,该人工呼吸就呼吸,一切为了救死扶伤!(摘自倪海厦《针灸大成》笫x课学习笔记。)

二,治五绝死中药方:不论突然病死,或被压,溺水等暴死,但心头倘温者,速用半夏细末0.3克吹入鼻中,再用少许吹入耳内,一日犹可活。

三,治中风不醒人事:得病之日,便进此药,免成废人。用柏叶一握,葱白一握,连根细研如泥,无灰酒(即优质黄酒)一大盅,煎一二十沸,去渣温服。如不善饮酒者,分四五次服下。

四,解百毒方:粉甘草生用二两,绿豆半斤,水煎服。

五,治百虫入耳法:百虫入耳,不可惊动,不要用东西去掏;如在左耳,以手按紧闭住右耳口及两鼻孔,努气至左耳,虫即自出。右耳进虫,反之亦然。

(以上二、三、四、五方抄自清代年希尧编撰的《集验良方》)

六,治牙疼效验方:主方: 生石膏40克,荆芥5克,丹皮5克,防风5克,生地9克,青皮5克,甘草6克。——随症加减法:①上四正牙痛加黄连24克,麦冬20克;②下四正牙痛加知母5克,炒黄柏5克;③上两边牙痛加白芷3克,川芎3克,白术3克;④下两边牙痛加白芍3克,枳壳5克,大黄5克;⑤上左牙痛加羌活5克,龙胆草3克;⑥下左牙痛加柴胡5克,炒山栀5克;⑦下右牙痛加酒军(黄酒泡大黄)5克,炒枳壳5克;⑧上右牙痛加炒黄连5克,桔梗5克。(此为水煎内服药方,来源于网络QQ中医群。)

附方:外擦“一笑散”三方,立止牙痛。①火硝一钱,冰片一分,明雄黄一分,元明粉五分,共研细末,擦患处。②火硝一钱,朱砂三分,冰片一分,共研细末擦患处。③火硝、硼砂各一钱,冰片一分,共研细末擦患处。

以上各方,读者朋友在紧急情况下可以酌情选用。但愿天下人无病,有备无患亦坦然!

作者: YSL  言书乐 2018.04.20

冬季养生六个妙计

出点汗
老年人冬季养生要适当动筋骨,出点汗,这样才能强身体。锻炼身体要动静结合,跑步做操只宜微微似汗出为度,汗多泄气,有悖于冬季阳气伏藏之道。
2、护脚
冬季健脚即健身。老年人在冬季每天坚持用温热水洗脚,最好同时按摩和刺激双脚穴位。每天坚持步行半小时以上,活动双脚。早晚坚持搓揉脚心,以促进血液循环。
3、防疾病
冬季气候寒冷,容易诱使慢性病复发或加重,应注意防寒保暖,特别是预防大风降温天气对机体的不良刺激,备好急救药品。同时还应重视耐寒锻炼,提高御寒及抗病能力,预防呼吸道疾病发生。
4、调精神
冬天寒冷,易使人情绪低落。尤其年纪大的老年人,最好方法是根据自身健康状况选择一些诸如慢跑、跳舞、滑冰、打球等强度不等的体育活动,这些都是消除烦闷、调养精神的良药。
5、早睡早起
唐代着名医学家孙思邈说:“冬月不宜清早出夜深归,冒犯寒威。”早睡以养阳气,迟起以固阴精。因此,冬季养生要保证充足的睡眠,这样有利于阳气潜藏,阴津蓄积;立冬后的起居调养切记“养藏”。
6、多喝粥
冬季养生晨起服热粥,晚餐宜节食,以养胃气。特别是糯米红枣粥、八宝粥、小米粥等最适宜。还可常食安神养心的桂圆粥、益精养阴的芝麻粥、消食化痰的萝卜粥、养阴固精的胡桃粥、健脾养胃的茯苓粥、益气养阴的大枣粥、润肺生津的银耳粥、清火明目的菊花粥、和胃理肠的鲫鱼粥等

猜你喜欢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鲁ICP备2022001955号-4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