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皮肤干燥发痒怎么办?“不少人,特别是中老年人,一到冬天,皮肤就痒,其实,每天按揉腿上的四个‘止痒穴’就能缓解瘙痒症状。”这是医院针灸科医师向大家推荐的方法。
中医认为,冬季瘙痒多因血虚生风导致,与肝、脾、肾功能不足有关。
脾经——血海穴
血海穴是足少阴脾经上的穴位,有“血之海”的意思,位于大腿内侧,髌骨内上缘上两寸。具有调节血液循环、祛风的作用。
脾经——三阴交
三阴交是足少阴脾经上的穴位,它就像一个聚会点,肾、肝、脾都必须经过这里才能行走。位于内踝尖上约四指宽的位置,具有活血通络的作用。
肾经——太溪穴
太溪穴是肾经上的穴位,位于足内侧,内踝后方与脚跟骨筋腱之间的凹陷处。具有补水的作用,水多了,自然克风木。
如果觉得太溪穴位置不好找,可以用涌泉穴来替代,它也属于肾经上穴位,位于足底脚心。需要注意的是,按揉涌泉穴的时候,必须在出现了发热、酸胀感后,再按揉3~5分钟,才会有效果。
肝经——行间穴
行间穴是肝经上的穴位,位于足背侧,第一、二趾间,趾蹼缘的后方赤白肉际处。具有平肝祛风、止痒的作用。
四个“止痒穴”,这个冬天,不妨每次按揉3~5分钟,每天3~5次。
此外,冬季还可以多吃有养血作用的黑芝麻,有润燥作用的梨、荸荠、胡萝卜、藕,这些食物对缓解冬季瘙痒都有一定的作用。
水管堵了水流会变小,同理血管堵了,血流也会不通畅。万病之源源于血,百病之由由于气。经络通则百病消。春天在五行中属木,主疏泄,所以一定要抓住春天这个疏通的好时节!
气郁的人善叹气、胸闷、烦躁、抑郁,咽部有异物感,女性还可能出现乳房胀痛的表现。
膻中穴 缓解心悸、焦躁
位于在前正中线上,两乳头连线的中点,对情绪郁闷、心悸、焦躁等有缓解作用。
血瘀的人皮肤易生斑、淤青,牙龈易出血,舌头紫暗,胸胁刺痛,皮肤干燥。
合谷穴 稳血压,增强免疫力
在手背,第1、2掌骨间,第二掌骨桡侧的中点处。或以一只手拇指的指横纹,放在另一只手对应的虎口处,拇指指肚下压处,即是合谷穴。
1、合谷配颊车、迎香,有通经活络止痛作用,主治牙痛,面痛,面瘫。有疏风解表,宣肺利窍作用,主治感冒,头痛,发热,鼻塞。
2、合谷配太冲,称四关穴,有镇静安神,平肝熄风作用,主治癫狂,头痛,眩晕,高血压。
3、合谷配风池、大椎,有清热凉血,截疟作用,主治皮肤瘙痒,荨麻疹,疔疮,疟疾。
4、合谷配三阴交,有调经活血催产作用,主治月经不调,痛经,经闭,滞产。
湿气重的人,容易长痤疮,身上出湿疹,四肢沉重、乏力感,精神不振。
足三里 促进代谢,调理肠胃
在小腿前外侧,犊鼻下3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中指)。主治胃痛,呕吐,腹胀,泄泻,便秘,下肢痹痛。
体内有热毒,皮肤容易出现红肿热痛,身上容易长痈疖疔疮,全身关节肌肉酸痛。
曲池穴 疏风清热,防掉发
屈肘,在肘横纹外侧端,尺泽与肱骨外上髁连线中点。
有疏风清热的作用,主治咽喉肿痛,目赤痛,高血压。
寒邪过重,导致体内阴气过旺,就会伤及阳气,这种人怕冷、特别是手脚冰凉,面色发白,容易拉肚子等。
内关穴 调节自律神经、解除疲劳
在前臂掌侧,手掌面关节横纹的中央,腕横纹上2寸,往上约三指宽,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的凹陷中。
可帮助入眠,解除疲劳,改善胸痛、心悸、盗汗,舒缓腹胀感,治疗头晕目眩。
【张文馨中医师】 天热皮肤痒不停!中医:滋阴养血5食物+2穴位止痒 夏天到了,闷热的天气流了满身汗,加上时常下雨湿气重,汗出不畅,身体开始长红疹、抓痒甚至长小水疱,皮肤灼热难耐,让心情更加烦躁!多按止痒穴位可以帮助减缓搔痒程度! 以中医的观点来看,皮肤搔痒分成实证和虚证,和「风邪」相关,中医认为风邪会致痒,《医宗金鉴·痈疽辨痒歌》中明确提出:「痒属风」,《外科大成》提出:「风盛则痒」。 实证 搔痒多因外来风邪引起,如「风热」、「风湿」此类型的皮肤痒常发生在 春夏 季节或夏秋交替季节, 风为百病之长 ,各种病邪易随风,风又常兼杂寒、湿、热邪而侵袭人体,产生各种疾病。 风性开泄,风邪在中医观点属于阳邪, 易搏于肌表,故搔痒生在头面部,甚至延及全身。 风性善行数变 ,使气血不和则发生皮疹、搔痒,一旦在于体表,或往来穿行于脉络之间,或蠢蠢欲动在皮肤腠理,所以会一下这里痒,一下又那里痒,痒无定处。 虚证 搔痒多属「血虚生风」,此类型的皮肤痒常发生在 秋冬 季节,血具有濡养滋润全身脏腑组织的作用,如果血液亏虚不能濡养全身则会出现全身的病变,表现在皮肤为皮肤干燥搔痒。 看完以上叙述不难发现原来夏季皮肤痒也和体质有关!以下针对夏季皮肤痒常见的体质探讨: 常见的夏季皮肤搔痒体质 (一)风热型皮肤搔痒 特征: 好发于春夏季,通常为突然发生。 症状: 皮肤搔痒呈现全身性分布,红色丘疹、风团块或部分融合成大片,遇热搔痒加重,得冷则减缓,自觉皮肤灼热感。 风甚者,四处走窜,全身剧痒:热甚者,皮疹鲜红,肿胀痛痒。伴随发热、微汗或汗出不畅、口渴、舌苔薄黄、脉滑数。 →常见于急性荨麻疹、急性湿疹、异位性皮肤炎、泛发性神经性皮炎、单纯疱疹、药物疹的荨麻疹样型。 治则:疏风清热,解表止痒 处方:荆防汤合银翘散、消风散加减,或选用荆芥、防风、僵蚕、金银花、连翘、蝉蜕、牛蒡子、牡丹皮、生地、薄荷、黄芩等药材。 (二)血热型皮肤搔痒 特征: 好发于 夏 季,多发生于 青壮年人,血热皮肤搔痒多因心情烦躁,或过食辛辣烤炸之物 导致血热风生。青壮年血气方刚者多患之,因为夏季阳气正旺,外热与内热相合,导致皮肤搔痒更严重。 症状: 皮肤搔痒,摸起来灼热,搔破呈条状血痕或渗血水,或出现紫斑,夏重冬轻或遇热尤甚,遇冷则症状缓解,也可能受情绪波动影响。 伴随口干舌燥喜冷饮、心烦易怒、大便干燥、小便黄、脉象弦数或滑数,舌红或舌尖红,苔薄黄。 →常见于药物疹的固定性红斑型、过敏性紫癜(类过敏性紫斑)、寻常型银屑病的进行期 治则:清热凉血,消风止痒 处方:加味逍遥散合止痒熄风汤、地芍凉血汤加减,或选用牡丹皮、栀子、生地、赤芍、玄参、丹参,蝉蜕、白蒺藜、白藓皮、连翘、麦冬、生甘草等药材。 (三)风湿型皮肤搔痒 特征: 好发于湿气重的长夏季节,或夏秋交替之际,多见于青壮年。 多因过食肥甘厚味与辛辣烤炸,常吃冰冷食品,使体内蕴藏湿气,再复感风邪,则风湿相搏为患,风盛则痒,故搔抓不止:湿盛则起水疱。 症状: 皮肤搔痒,搔抓后起水疱、丘疹,渗出液多使皮肤变为糜烂。伴随四肢困倦,容易胀气,食欲不振,大便稀软或黏滞不畅,女生白带多,经前易水肿,舌质淡红,苔白腻或黄腻,脉弦滑。 →常见于慢性顽固搔痒性皮肤病,如慢性湿疹、汗疱疹、神经性皮炎。 治则:健脾利湿,疏风止痒 处方:荆防败毒散、祛风胜湿汤加减,或选用荆芥、防风、羌活、薏苡仁、陈皮、茯苓、金银花、威灵仙、苦参、白藓皮、土茯苓、黄柏、生甘草等药材。 皮肤痒最应该「拒绝」的食物! 1.忌食高油脂及烧烤油炸、辛辣 *** 性食物,少喝咖啡、含酒精饮料以及带壳海鲜。 2.少吃 发物 (尤其是皮肤湿疹、荨麻疹或严重的痘痘粉刺): 凤梨、芒果、竹笋、虾蟹、酒、鹅肉、羊肉、猪头皮、胡椒 到底什么是「发物」呀? 「发物」一词在民间流传已久,老祖宗认为多食发物会诱发新病或令旧疾复发。 其实发物也属于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食品,适量食用,对大部分的人来说并不会产生副作用,但过量食用,对一些特殊体质或有皮肤疾病的人来说,可能诱发不适,如加重荨麻疹或湿疹…。 从现代医学角度,发物多含有异物蛋白质,被人体摄入后较易被免疫系统攻击;或含组织胺诱发过敏反应,使皮肤病加重。 每个人的「发物」不尽相同,甚至有些异位性皮肤炎患者会对鸡蛋过敏,这类的人可经由抽血检查有免疫球蛋白(IgE)确定对蛋过敏,才须避开奶蛋类制品,所以体质较特殊的朋友们应当注意自己在日常饮食中容易对哪些食物过敏,尽量避开。 多吃「滋阴养血」食物及药材,帮助皮肤筑一道防护罩! 1.蔬菜类:菠菜、红凤菜、韭菜、黑木耳、胡萝卜、番茄、马铃薯、香菇、茄子 2.水果:樱桃、葡萄、苹果、番茄,如草莓、蓝莓、覆盆子、桑椹、桑椹、黑醋栗、蔓越莓…。 3.动物性蛋白质、胶质黏液及铁质:海参、鸡蛋、牛肉、牛筋、猪脚筋、鸡爪、猪肝、乌骨鸡、鱼肉鱼皮、海蜇皮、蛤蜊、蚵仔(若胆固醇偏高者不宜过量食用!) 4.藻类:海带、紫菜含有丰富的碘、铁及维生素B12,是养血润肌的重要营养素。 5.油脂类:黑芝麻、核桃(一天坚果类约吃15g,不宜过多,否则热量过高肥胖上门!) 哪些中药材具有「滋阴养血」的效果? 阿胶、熟地、当归、黑芝麻、何首乌、枸杞子、桑椹子、山药、山茱萸、百合、女贞子、丹参、红枣 皮肤痒的日常保健 1.避免过度清洗身体 过度清洗,反而会使皮肤更干燥而恶化,洗澡水不要太热,少用肥皂或有香料的沐浴清洁用品,多用清水清洗身体,沐浴乳用在局部重点部位,其余带过即可,免得将皮表上的保护性油脂全部洗掉,而诱发搔痒。 2.适当的使用保湿乳液 维持皮肤的保护屏障,减少角质层的水份及皮脂散失,平时可选用温和的保湿乳液擦身体,要选择不含香料、防腐剂、抑菌剂的产品,以免 *** 皮肤导致皮肤痒加重。 3.选用透气、吸汗、宽松的衣物 宜穿着柔软吸汗的棉质衣物。如果流汗后后最好马上更换衣物。避免粗糙、太紧或羊毛、兔毛材质的衣物,容易摩擦或 *** 皮肤导致恶化, 4.避免大量流汗 因为汗水郁积在皮肤上易 *** 发痒,导致皮肤炎恶化,尤其在夏天或运动完容易发生,所以大量流汗后,最好赶快用清水冲洗掉,或是以湿毛巾擦拭,再换上干爽的衣物。 5.避免搔抓过度感染 尽量不要用指甲搔痒,因为抓破皮后易引起细菌感染甚至化脓,建议您可用手轻拍止痒,或者用冷毛巾湿敷减轻痒感;若天气闷热引起则可开空调以降低燥热感。 6.放松心情,避免烦怒引起搔痒加重 *** 方式&时机: 以大拇指深层按压,一次按压5秒,一个穴位各按20下,早晚至少各一次 血海穴 【位置】采坐姿找穴,屈膝90度,膝盖骨内侧边缘上方三指幅并拢宽度按压凹陷处。 【位置】屈肘时,手肘横纹端骨边凹陷处。 澄观中医诊所副院长、中医妇科医学会专科医师。著作:《变身超吸睛自然系美女》、《你没有理由瘦不下来──女中医才知道的瘦身方》等。 美丽馨情 张文馨医师的汉方美人书、 张文馨医师粉丝团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