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气候寒冷,寒气凝滞收引,容易导致人体气血运行不畅。很多市民因此旧病复发或病情加重。中风、脑出血、心肌梗死等发病几率明显增高,死亡率也出现明显上升趋势。所以,在冬季养生保健方面,大家一定要注意防寒保暖。
在冬季,人体的阳气收敛,气血趋向体内,水湿不容易从体表外泄。经过肾脏、膀胱后,更多的水分下注膀胱成为尿液,这就加重了肾脏的负担,容易导致肾炎、遗尿、尿失禁、水肿等疾病。冬季养生护肾是重要环节。肾是人体生命的原动力,只有肾气旺,机体才能适应严冬的变化。保证肾气旺的关键就是防止严寒的侵袭。
另外,人体其他部位的防寒保暖也不能忽视。如果头部受到寒冷的刺激,血管会收缩,头部肌肉也会随之紧张,容易引起头痛、感冒、胃肠不适等症状。寒冷刺激还可以通过背部的穴位影响局部肌肉或传入内脏,危害健康。背部受凉还可能通过颈椎、腰椎影响上下肢肌肉及关节、内脏,促发各种不适。一旦脚部受寒,就可能引起上呼吸道黏膜内的毛细血管收缩,造成抵抗力下降。
刺激足少阴肾经有补肾作用在人体的十二经脉中,有一条“足少阴肾经”,适当刺激经脉上的相关穴位,可以起到补肾的作用。
涌泉穴(位于足前部凹陷处第2、3趾趾缝纹头端与足跟连线的前三分之一处)是足少阴肾经的起点,每天用热水泡完脚后,用左手的大拇指点按右脚心上的涌泉穴100次,然后换用右手的大拇指点按左脚的涌泉穴100次。也可按摩腰眼,双手握拳,手臂往后用两拇指的关节突出部位,自然按摩腰眼(第四腰椎旁约2寸的凹陷处),向内做环形旋转按摩,持续按摩10分钟,早、中、晚各一次。
脚上三大信号 脚上的穴位是所有身体部位中最多的, 脚的健康能够反映出身体的好坏。
1.脚底颜色
中医上有一个名词, 五色辨病, 分别为青赤黄白黑。 脚底颜色的不同能够预示身体的健康状况。
如果颜色发青, 可能身体里面有较重的寒气。 如果颜色是黄色, 可能有肝胆疾病。 如果脚底发白, 可能有贫血的症状。 如果发紫或发黑, 可能血液回圈较差。 而长寿的人, 脚底颜色应该是红润的。 如果将手按在脚底, 能够在3秒钟以内恢复红润颜色, 那就证明你的身体健康状况非常好。
2.脚心温度
经常听家里的老人说, 百病从脚起, 这是很有道理的。 脚上的穴位非常集中, 如果保暖不当, 人体的免疫下降, 容易引起全身的不适。
所以健康长寿的人, 脚心温度一定是温热适中, 与手掌温度相同的, 不会过热, 也不会过凉。 脚心温度如果过热, 内火可能虚盛。
3.趾甲颜色有研究表明, 一般健康长寿的人的脚趾甲, 会呈现出健康的粉红色, 脚指甲上也会有弯弯的白月牙。
如果脚趾甲的颜色变成了苍白色, 没有血色, 也没有月牙, 那就要考虑是否贫血, 这时要多吃富含维生素的水果, 提高自身的免疫力。
当我们人体处于一个较为严寒的情况下, 人体便会有发寒的觉得, 此刻就需要到一个温暖的地区才行。 而在日常生活之中, 无论是严寒的气温还是较为酷热的气温下, 一些人一直会觉得到足部有发冷的觉得, 无论怎样健身运动或是穿多厚的靴子也没有用。
对脚部进行 *** 不仅能够活血舒筋还能够增强脚部的抗寒力。
这是人们日常最常见的保健方法之一, 一般用双手按捏脚底, *** 脚底的穴位, 促进脚部的血液回圈。 1、 *** 涌泉穴
老人及一部分女士在冬季经常会出现手脚冰冷的病症,它是因为手、脚血液循环系统欠佳引发。 曾小妹冬季入睡最怕脚凉,他说:「脚冰冷,一整夜都是睡不着觉」。
这时,何不用手里侧(小鱼际)磨擦涌泉穴,能够令脚温暖起来。 该穴坐落于脚底前三分之一与后三分之二交汇处。 此外,假如常常敲打足三里,能够根据经脉调整,使手指头和脚指头的血液循环系统获得改进,从而使手和脚越来越温暖起来。
2、推拿阳池穴
阳池穴这一姓名就代表着囤聚太阳光的发热量。
是操纵全身血液循环系统及雄性荷尔蒙的关键穴道。 要是 *** 性这一穴道,便可快速通畅血液循环系统,温暖和人体。 *** 性阳池穴,要渐渐地开展,时间更长,幅度要缓。 最好双手齐用,先以一只手的中拇指轻按另一手的阳池穴,再换回去用另一只手的中拇指轻按这只手里的阳池穴。
这类姿态能够当然地应用能量由中拇指传入阳池穴,还不需要他人说明。 手脚发冷的女士,一般要是坚持不懈 *** 性阳池穴,便并不为冬季的到来而犯愁。
3、推拿太溪穴
太溪穴,可以拥有 不错的功效。 在足里侧,内踝尖与跟健间的凹处。 采用座位,两脚当然往上分离,或取盘腿坐位。 随后用双大拇指点按或按揉太溪穴,以觉得酸疼为适合,可以温肾补阳,针对阳虚造成的畏冷、四肢冰凉有不错的功效。
除了 *** 以外还可以泡脚。 在民间有这样的说法「睡前泡脚, 赛吃补药」, 而泡脚也是很多人养生的方法。
适当的泡脚除了能养生, 还能够增强人体脚部抗寒力。 睡前泡脚既能缓解人体疲劳, 又能改善脚部皮肤和组织营养状况。 要注意的是, 泡脚的温度最好保持在40℃左右, 泡15-20分钟即可, 泡完脚完后不要立刻躺床睡觉, 应休息几分钟再躺床睡觉。
意守涌泉的好处:
常止心足下,即能治病。根据佛经中的说法,根据病因把疾病分为四大不调:一是劳累过度、二是饮食不节、三坐禅不得法、四是鬼魔所侵。人脑和五脏都在下半身,一般人平常气血多随思虑而上行,易使下身气血虚亏错乱,生种种病,若意守足,气血随意念下行,可令五脏安和,阴阳平衡,尤以治恍惚懊闷一类病疗效最佳。
如古时有一老翁,寿高九十有余。人问其故?答曰:“吾别无他术,即每于寝间,以水濯足,故致此耳。”若单洗足,可以治病。止心于足,最为良治,屡有深益,吾侪宜常用焉。
意注足心,试行二十一天,必大见功效,气色气力必定转变。小行二十一天,长行一百天,从此每天行一二次。在初醒时做,可以保证延年益寿。
守足心,可治一切身病。
此术简单易行,平时或按或摩,或搓或捏,或泡或熨,兼意注足心,则水火相济,必有小获。
转帖如下:
今天在土拳师师兄的指点下,认真地意守涌泉练功。跟平时静坐一样,只是意守脚底的涌泉,可能是习惯成自然吧,十多年来都是意守丹田,现意守涌泉有点不习惯。
随着功境的进入,意守着涌泉,功感反应开始显现,并且越来越强烈。先是小腿热涨,经络不断地跳动,不久整个脚部象注满热水一样温热非常。
静静地守着涌泉,忽然间脚掌感觉不见了、消失了。动了一下舌尖,感觉不见了的脚部突然有股强烈的气从外侧向上冲,顿时会阴火热火热的,随后这股火热的真气沿后腰上行,后腰命门如沐热水一样烫得舒服。督脉发热,上沿至玉枕部位,火热着跳动着,这时津液甘甜、稠密,内视身体,发现两臂膀的肌肉也在跳动着,细心体会着下腹的感受,原来久违的带脉有着反应,随着一阵的跳动后,带脉也现出来了。
由于这是意守涌泉练功的,自已特别留意对比:功后走路时,脚掌有轻微的疼痛感,津液稠甘,腹腰部轻松(可能是带脉的打通),回顾练功过程功感反应,正如土拳师师兄所说的一样,从涌泉上冲的气劲强烈。
日常中有意无意地守着足心,足部温暖舒服。
这几天来,练习意守足心功法,在办公室,行走间等有意无意地守着足心涌泉穴,想象自已象仙人一样足下有一团祥云.
脚掌,小腿有微微的温暖感,这种温暖感发自脚的深处,好舒服的,连脚气也没有了.这温暖感时不时上透到命门,令命门也温暖舒服.
这种功法简单有效,同修们可以分享一下我的心得也跟着练习吧.
意守涌泉,可以交通心肾,调和阴阳,并通过此穴排除体内的病气、杂气、死气。涌泉穴是人体的一个很重要的穴位,在人体中有七个作用很大的穴位,分别是:膻中穴、手掌两个劳宫穴、脚底的两个涌泉穴、头顶的百会穴、会阴部位的会阴穴,这几个穴位都可以作为一个中心,起到转接能量的作用。百会穴、会阴穴、膻中穴,对应天地人,也分别称之为天心、地心、人心。
百会穴是人体向外界发送自身信息和接受宇宙信息与能量的重要穴位;会阴穴也叫地心(归墟),是体内一切能量与信息的归所;膻中穴是一个开关,是人体的气血运行的总枢纽,也是各种能量转化的关口;两个脚心与手心,则是排除邪气、病气的主要通道,也是接受天地灵气的一个重要通道。
意守涌泉,引起下行,双足温暖,妙不可言。配合三线放松法将病气从头到脚,从涌泉穴排出体外。涌泉也可以纠偏,采气发放外气。
涌泉、会阴、静功属于阴,丹田、命门、天目、百会、动功属于阳。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