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以“肓”命名的穴,涉及到2条经脉的四个穴:
膀胱经:膏肓、肓门、胞肓肾经:肓俞但符合命名规则的只有肓门和肓俞,实际上是一体两面的穴,前者位于后背,后者位于腹部,其相对的位置,虽不是简单的投影关系,但位置相差并不多。肓俞在腹中部,当神阙(任脉)旁开0.5寸。肓门位于第一腰椎棘突下,悬枢(督脉)旁开3寸处。
除膏肓穴外,其余三穴的“肓”字意思均为“心下隔膜”,而膏肓穴的“肓”则是“心脏与膈膜之间也”,看来在定义的描述上还是略有差异的。
肓俞穴肓俞穴,属足少阴肾经。肓俞是冲脉、足少阴肾经的交会穴。肓即肓膜,俞即输注,肾经之气由此输注肓膜,故名肓俞。
肓俞穴 人体穴位图肓,指肓膜。穴在脐旁,当大腹与少腹之间,内应有膜,故名肓俞。
肓,指肓膜。俞,同腧,意指腧穴。《医经精义》说:“肓俞,肓膜之要会在此也,入于肾,上络心,循喉咙,挟舌本。”本穴平脐,与足太阳之肓门前后相应。内循三焦油膜,互为传导。其所治症,多与足太阳之膏肓、胞肓等穴意同。盖本穴通于诸肓之膜,而为之俞也,因名肓俞。
肓俞。肓,心下膈膜也,此指穴内物质为膏脂之类。俞,输也。该穴名意指胞宫中的膏脂之物由此外输体表。本穴物质为来自胞宫中的膏脂之物,膏脂之物由本穴的地部孔隙外输体表,故而得名。
肓俞穴,理气止痛,润肠通便。肓俞穴有调肠理气、温中利尿的作用。肓俞穴系足少阴肾经与冲脉之会穴,有宽胸理气之功,主治腹痛,泄泻,便秘。
作用功效:理气和胃,降逆止痛,通经活络。
主治病症:胃痉挛、疝气、肠炎、痢疾、习惯性便秘、呃逆、眼球充血、角膜炎、黄疸等。
按摩手法:用拇指指腹点按此穴,约3–5分钟,直到感觉酸胀为止,左右手交替进行。
特效按摩:用拇指指腹从上向下推摩肓俞穴,每次3~5分钟,可治腹痛、便秘、腹泻、月经不调、疝气等疾病。
足少阴肾经经穴:肓俞穴https://dejiankang.net/5683.html胞肓穴胞肓穴,属足太阳膀胱经。胞指膀胱,肓即肓膜,此穴与膀胱俞平列,故名胞肓。
胞,脬也,指膀胱。盲,指维系膀胱之脂膜。穴在膀胱俞穴两旁,应膀胱,主治膀胱疾患,故名胞盲。
胞,同包。《说文》:“胞,儿生裹也。”段注:“胞,谓胞衣。”又膀胱亦谓之胞。张介宾谓:“胞者,子宫是也。此男女藏精之所,皆得称为子宫。”又云:“膀胱之脬也。”《黄帝内经素问·痹论》:“胞痹者,少腹膀胱按之内痛。”肠外脂膜之肓,古人亦称为膜原。《黄帝内经素问·举痛论》:“肠胃之间,膜原之下。”故胞肓,亦即胞与胞外之脂膜。
“胞肓穴”,“胞”,包裹胎儿的膜质囊也。“肓”,心下膈膜也。胞肓名意指胞宫中的膏脂之物由此外输膀胱经。本穴物质为来自胞宫中的膏脂之物,它与心下膈膜中外输的膏脂之物同性,故名“胞肓穴”。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膏脂。
胞肓穴,通肠腑、调二阴、利腰膝
胞肓穴有疏调下焦之功,主治癃闭下重,不得下便。针之有利膀胱、通小便之效,治腰脊痛、大小便闭、阴肿、小腹坚等症。
胞肓穴与膀胱、二肠、子宫、精室俱有关连,可治相关之症。
作用功效:通利二便、补肾强腰。
主治病症:泌尿生殖系统疾病:膀胱炎;消化系统疾病:坐骨神经痛、腰脊强痛等。
按摩手法:以双手拇指指关节,对准穴位,逐渐用力下压,按而揉之,手法要均匀、柔和,渗透,以局部有酸痛感为佳。再用擦法,即来回摩擦穴位,使局部有热感向内部深透,以皮肤潮红为度。如此反复操作3~5分钟,每日或隔日1次。
特效按摩:用中指揉按胞肓穴1~3分钟,可改善腰膝寒冷。
腰脊强痛时可从上向下刮拭胞肓穴。
足太阳膀胱经经穴:胞肓穴https://dejiankang.net/6493.html膏肓穴膏肓穴,属足太阳膀胱经。膏即膏脂,肓指肓膜,在此指心下膈上的膏脂肓膜,因近于心包故被看作心包的组成部分,此穴与厥阴俞并列,故名膏肓俞。
心下为膏,心下膈上曰肓。穴在应肺之魄户与应心之神堂之间,为膏脂、盲膜之气所转输之处。又喻疾隐深难知为“病入膏肓”,是穴主治之,故名膏肓俞。
膏,心下之部,生于脾;肓,心下膈上部,生于肾。膏盲指心下膈上之脂膜,内与心膈间脂膜相应,邪正之气可由此出入转输。肉之肥者为膏,心下亦为膏,膜脂为肓,膈上亦为肓。病入膏盲,指其为邪气深藏之所。此穴无所不主,又指为助长正气之门。与肓俞、胞肓、肓门,以及膈俞、膈关诸穴,可以互参。膏盲喻指病位深隐,本穴有通宣理肺、益气补虚之功。穴在第4胸椎棘突下两旁,与厥阴俞平,穴近心膈,故名膏肓。
膏,膏脂、油脂也。肓,心脏与膈膜之间也。膏肓名意指膜中的脂类物质由此外输膀胱经。穴外输膀胱经的气血物质为心脏与膈膜之间的膏脂(此膏肓由五谷精微所化),故名膏肓。
膏肓,补虚益损,调理肺气
膏肓位于魄户和神堂之间,魄户为肺俞之旁,下为膏肓,神堂为心俞之旁,故也可说膏肓位于心肺之间,膏生于脾,肓生于肾,故膏肓与肺、心、脾、肾关系密切。肾益先天,脾补后天,肺主气、心主血,心藏神,故可治疗肺脏病、虚劳羸瘦、神志病等。
膏肓上有肺之魄户,下有心之神堂,本穴居二者之间,即医缓所谓肓之上,膏之下也,治症颇多,以虚损、梦遗、上气、咳逆、痰火、健忘为主。
作用功效:养阴润肺,益气健脾。
主治病症:肺结核、支气管炎、哮喘、胸膜炎、乳腺炎、神经衰弱、胃出血、梦遗失精、健忘、呕吐、久病体弱,多用于各种慢性虚损性疾病。
按摩手法:按摩膏肓穴时一面缓缓的吐气,一面揉膏肓穴6秒钟,反复重复10次,就可以治肩膀僵硬、酸痛等,每次3–5分钟。
足太阳膀胱经经穴:膏肓穴https://dejiankang.net/6473.html肓门穴肓门穴,属足太阳膀胱经。肓即盲膜,门即门户,三焦卫气“熏于肓膜”,此穴与三焦俞平,故名肓门。
肓,指肓膜。穴在三焦俞两旁,三焦为阳气之父,因阳气熏于肓膜,穴为三焦之气出入之门户,故以为名。
肓,《黄帝内经素问·腹中论》载“其气溢于大肠而著于肓,肓之原在脐下。”此处指腹部之肓膜。门,指其有如诸肓门户之意。《黄帝内经灵枢·九针十二原》:“肓之原出于脖腴”,《难经·六十六难》:“五脏原者,三焦之所行。”《黄帝内经素问·痹论》:“熏于肓膜。”张隐庵曰:“络小肠之脂膜谓之肓。”本穴上有膏盲,下有胞肓,前有肓俞,与三焦俞平,在十三椎旁,是三焦之气出入之处,三焦为阳气之父。本穴由脊背透连脐腹,与膀胱经之肓俞相应,犹上下前后诸肓穴之门户,即全身脂膜之总纲也,意谓本穴连通广泛也。《黄帝内经素问》:“肓之原,根于背上,生于肝系。”意本穴内应肓原,犹肓原外达之门也。穴当其处,因名肓门。
“肓门穴”,“肓”,心下膈膜也,指穴内调节的物质对象为膏肓穴外传的膏脂之物也。“门”,出入的门户也。盲门名意指天部气血中夹带的膏脂物质在此冷降。本穴与膏肓穴相对应,膏肓穴为膏脂之物的输出之处,而本穴则为膏脂之物的回落之处,故名“肓门穴”。
肓门穴,理气和胃,清热消肿
肓门穴有理下焦、调气机的作用。
肓门穴有通调肠胃、化滞消痞之功,如心下痛、大便坚、妇人乳肿等症均可取之。
作用功效:清胃调肠,利湿通淋,调理冲任。
主治病症:胃痉挛、胃炎、溃疡病、习惯性便秘、乳腺炎等。
按摩手法:以双手拇指指关节,对准穴位,逐渐用力下压,按而揉之,手法要均匀、柔和,渗透,以局部有酸痛感为佳。再用擦法,即来回摩擦穴位,使局部有热感向内部深透,以皮肤潮红为度。如此反复操作3~5分钟,每日或隔日1次。
特效按摩:腹痛、便秘,可用中指指腹揉按肓门穴,每次3~5分钟。经常揉按肓门穴可预防消化不良。
足太阳膀胱经经穴:肓门穴https://dejiankang.net/6489.html
《备急千金要方》记载“膏肓俞无所不治”,亦为人体四大强壮要穴之一,临床疗效及保健作用突出。
膏肓一词最早见于《左传·成公十年》:“疾不可为也。在肓之上,膏之下,攻之不可,达之不及,药不至焉,不可为也。”膏肓有多种含义,可指疾病状态、人体部位及膏肓穴。 古人把心尖脂肪叫“膏”,心脏与膈膜之间叫“肓”。膏肓,指心之下、膈之上的部位。“病入膏肓”一词亦来源于此。
膏肓的三层含义
1、指解剖部位,高也陶等医家认为膏肓相当于十二指肠壶腹部。
2、指膏肓俞穴,本文重点讨论内容。
3、形容疾病发展阶段,如病入膏肓、膏肓之疾等,作形容词使用。
膏肓穴 Gāo huāng(BL43)
位置: 位于背部,当第4胸椎 棘突 下,旁开3寸。
归经:足太阳膀胱经
功效: 补益虚损 散寒通经 振奋阳气
局部解剖:在肩胛骨脊柱缘,有斜方肌、菱形肌,深层为髂肋肌;布有第4、第5肋间动、静脉背侧支及颈横动脉降支;布有第4、第5胸神经后支。
膏肓应用广泛, 《备急千金要方》:“膏肓俞无所不治,主羸瘦虚损,梦中失精,上气咳逆,狂惑忘误。”并指出“若能用心方便求得灸之,无疾不愈矣。”孙思邈认为膏肓穴无所不治,如能准确找到膏肓穴,以灸法治疗,可治百病。
主治
1、肺系病症
肺痨久咳、肺痿、哮病等,“腧穴所在,主治所在”,膏肓穴为足太阳膀胱经穴,位于第四胸椎棘突下,位置内应肺部,故膏肓穴可治疗肺系相关病症。
肺与膀胱相通,肺病宜清利膀胱水,后用分利清浊;膀胱病宜清肺气为主,兼用吐法。
2、肾系病症
遗精、不育等。
肾失封藏、精关不固。精藏于肾,而主于心,肾与膀胱相表里,膀胱经别入心,故膏肓可调肾固精治疗遗精病症。
3、脑系病症
狂病等
膏肓穴为膀胱经腧穴,膀胱经络脑“其直者,从巅入络脑”,且与督脉相通,“督脉之别,名曰长强。挟膂上项,散头上,下当肩胛左右,别走太阳,入贯膂”,督脉主神志病,故膏肓穴可醒神开窍治疗狂病。
4、脾胃系病症
呃逆等
膏肓所在位置心之下、膈之上,腧穴主治“邻近”作用,且胃的背俞穴位于膀胱经上,故膏肓穴可理气和胃、降逆止呃治疗呃逆。
5、躯体痹、痿、瘤类病症
膏肓穴可治疗脊背痛;痿症病变部位在筋脉肌肉,但根柢在五脏虚损,膏肓为膀胱经腧穴,膀胱经与五脏六腑联系密切,膏肓穴可调节脏腑功能,治疗痿症。
6、健忘
膀胱与肾相表里,膀胱经别入心,脾脏背俞穴位于膀胱经上,灸膏肓穴可补益心脾肾,治疗健忘之症。
使用参考:在古代膏肓穴的取穴方法就达 13 种,取穴方法众多, 均强调取穴时要使两肩胛骨分开 ,这点可在临床中参考应用。
可针可灸。其深部具有重要脏器,若是未能掌握好针刺深度,易致损伤性气胸。灸膏肓俞穴对无病者可强身健骨,体弱者可助体康复。
艾灸膏肓俞穴具有补益肺气、止咳平喘之功,适宜于各种慢性咳喘,尤偏于寒者效果较佳。
现代应用研究
现代 常作为扶正祛邪、补益气血的穴位,用于多种虚损性疾病的治疗。可配伍用于治疗骨蒸盗汗、吐血咳痰、哮喘等疾病,也是艾灸常用的强壮穴。
赵丽娜等选取膏肓配伍中脘、足三里、梁丘、肝俞等穴,用穴位埋线疗法治疗 40 例超重或肥胖体质的乳腺增生患者,有效率 97.5%。
张智龙等在常规糖尿病治疗的基础上,用调理脾胃针法治疗糖尿病肾病患者,取针刺膏肓配伍曲池、支沟、合谷、血海等穴,发现对糖尿病患者的症状及体征有明显的改善作用,可改善肾功能、延缓肾损害;
对反复呼吸道感染的患者,为提高免疫力,对患者施以膏肓灸法,临床疗效颇佳,柏晋梅等
采用三伏天穴位贴敷治疗 42 例支气管哮喘患者,取双侧肺俞、肾俞、膏肓、定喘穴,有效率 97.62%。
《医学入门》记载“肺与膀胱相通”,肺与膀胱经气相通,肺司卫气主皮毛,足太阳膀胱经气能助肺通行卫气于体表,加之膀胱经与五脏六腑联系密切,隔姜灸可温中散寒解表,在膏肓穴上行隔姜灸可膏肓穴解表散寒、调节气血、温中补虚,恢复正气,提高抗病能力。
医学科普,仅供参考!(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感谢阅读,欢迎交流,喜欢我的文章请点赞、收藏、转发。
每周更新内容主要为成人针灸推拿及儿童推拿为主!感谢您的关注!
三伏贴是人们在盛夏酷暑之时常用的保健养生理疗方法,是趁着一年之中阳气最重的三伏天将药物贴敷到人体特定穴位以治病防病的一种中医外治方法。专业中医师指出,贴三伏贴认准穴位最关键,针对不同的病症,贴敷的穴位也不同,一般建议还是要在专业医师的指导下进行,不过我们还是可以一起来稍微了解一下。
肺俞穴肺俞穴位于人体的背部,当第三胸椎棘突下,左右旁开二指宽处。属膀胱经。能宣肺理气,平喘止咳。此穴主治疾病为:肺经及呼吸道疾病,如肺炎、支气管炎等。适用于咳嗽气喘、感冒、外感风寒、盗汗、背痛等病症。
天突穴天突穴位于颈部,前正中线上,两锁骨中间,胸骨上窝中央。此穴位为人体任脉上的主要穴道之一。主要治疗打嗝、咳嗽、呕吐、神经性呕吐、咽喉炎、扁桃体炎、喉咙的疾病。
膻中穴膻中穴位于前正中线上,两乳头连线的中点。膻中穴的主治病症为:胸部疼痛、腹部疼痛、心悸、呼吸困难、咳嗽、过胖、过瘦、呃逆、乳腺炎、缺乳症、咳喘病等。宽胸理气,宣肺降逆,宁心除烦。适用于情志不舒、胸部胀闷。心悸气短、失眠多梦、气喘、呃逆等病症。
大椎穴大椎穴位于第7颈椎棘突下凹陷中。取穴时正坐低头,该穴位于人体的颈部下端,第七颈椎棘突下凹陷处。若突起骨不太明显,让患者活动颈部,不动的骨节为第一胸椎,约与肩平齐。能疏风解表,清热通阳,健脑强脊。适用于头颈强痛、骨蒸潮热、神疲乏力、腰脊拘急、感冒、落枕、颈椎病、气喘、热病等病症,有防病强壮作用。此穴适用于咳嗽、五劳虚损、中暑等,可益气壮阳。
膏肓穴每当形容一个人病无可治时,人们常会用到一个词:“病入膏肓”。但可能大多数人都不知道,膏肓其实是中医一对重要的穴位。膏肓穴位于人体的背部,第四胸椎棘突下,左右四指宽处,肩胛骨内侧,一压即疼。
常用于治疗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乳腺炎、各种慢性虚损性疾病等。常灸此穴有强身保健、预防疾病的作用。配肺俞主治久咳;配肩井主治肩背痛;配百劳主治虚劳。咳嗽,气喘,肺痨,健忘,遗精,完谷不化。
了解更多星座百科、八字姻缘、八字事业、婚姻运势、财神灵签、情感合盘、看另一半、八字测算、姓名速配、一生运势、复合机会,您可以在底部点击在线咨询(仅供娱乐):http://www.adxqd.com/xz/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aokedao3713@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
邮箱:daokedao371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