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脘穴别名:上纪穴,胃脘穴,大仓穴,太仓穴,胃管穴,三管穴,中管穴,中碗穴。
1、中脘。中:指本穴相对于上脘穴、下脘穴二穴而为中也。脘:空腔也。该穴名意指任脉的地部经水由此向下而行。本穴物质为任脉上部经脉的下行经水,至本穴后,经水继续向下而行,如流入任脉下部的巨大空腔,故名。
2、上纪。上,上部也。纪,纲纪之意。上纪名意指本穴对胸腹体表的气血有抓总提纲的作用。本穴物质为胸腹上部下行而至的地部经水,在本穴为先聚集后下行,本穴如有对胸腹体表气血抓总提纲的作用,故名上纪。
3、胃脘。胃,胃腑也。脘,空腔也。胃脘名意指本穴气血直接作用于胃腑。本穴气血为地部经水,性温,与胃经气血同性,可直接调控胃腑气血的阴阳虚实,故名胃脘。
4、大仓。大,与小相对,大也。仓,仓库也。大仓名意指本穴为地部经水汇聚的大仓库。理同中脘名解。
5、三管。三,指手太阳、手少阳、足阳明三经也。管,孔也。三管名意指手太阳手少阳足阳明三经的冷降之水皆由本穴聚集下流。
6、手太阳手少阳足阳明任脉之会。本穴物质为地部经水,它不光来自于任脉上部经脉的冷降之水,还有手太阳手少阳足阳明三经的冷降水液,故为手太阳手少阳足阳明任脉之会。
附注:胃经募穴,八会穴之腑会,手太阳、少阳、足阳明、任脉之会。
穴位含义:任脉的地部经水由此向下而行。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地部经水。运行规律:循任脉下行。
取穴方法:中脘穴位于人体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4寸,具体找法如下:胸骨下端和肚脐连接线中点即为此穴。
功能作用:聚集及传导地部水液。
主治疾病:消化系统疾病,此外对一般胃病、目眩、耳鸣、青春痘、膨胀、肠鸣、泄利、便秘、便血、胁下坚痛、虚劳吐血、哮喘、头痛、失眠、惊悸、怔忡、脏躁、癫狂、痫证、尸厥、惊风、产后血晕、精力不济、神经衰弱也很有效。
穴位配伍:中脘配百会、足三里、神门,治失眠、脏躁。中脘配膻中、天突、丰隆,治哮喘。中脘配梁丘、下巨虚,治急性胃肠炎。中脘配肝俞、太冲、三阴交、公孙,治疗胃十二指肠球部溃疡。中脘配气海、足三里、内关、百会,治胃下垂。中脘配阳池、胞门、子户(针灸并用),治腰痛、痛经、月经不调(子宫不正)。中脘配天枢,和胃降逆,化湿去秽,治霍乱吐泻。中脘配天枢、内关、气海治急性肠梗阻。中脘配天枢、足三里治痢疾。中脘配天枢、足三里、内庭,治霍乱吐泻。中脘配气海,益气摄血,主治便血,呕血,脘腹胀痛。中脘配足三里,调和胃气,升提脾气,去湿化浊,治胃痛,泄泻,黄疸,四肢无力。中脘配足三里,治腹满。中脘配胃俞,属俞募配穴法,调中和胃,宽中利气,治胃脘胀满,食欲不振,呕吐呃逆。中脘配内关,治呕吐。中脘配内关、梁丘,治胃痛。中脘配脾俞、天枢、三焦俞、大肠俞、足三里、三阴交,治久痢。中脘配大陵、劳宫、足三里、然谷、太溪,治黄疸。
临床运用:现今常用于治疗胃炎、胃痉挛、胃溃疡、胃下垂、食物中毒、癫痫、精神病、神经衰弱等。
艾灸疗法:用艾条温和灸中脘穴5~10分钟,一天一次,可以治疗头痛、失眠、惊风。拔罐疗法:用气罐留罐中脘穴10~15分钟,隔天一次,可缓解治疗头痛、黄疸、便秘等。刮痧疗法:用角刮法刮拭中脘穴,以出痧为度,隔天一次,可以缓解治疗腹胀、呕吐等。
穴位贴:治疗胆绞痛,用解痉止痛膏贴中脘穴。取白芷10g,花椒15g,研成细末,韭菜、葱白各20个和苦楝子50g捣烂如泥,用白醋50ml将上药调成糊状,贴于中脘穴,24小时换贴1次,连贴2~4次。
中脘穴,在胃体中部,属任脉,任脉、手太阳与少阳、足阳明之会。胃之募穴。八会穴之腑会。位于前正中线,肚脐上4寸。
中脘穴治疗疾病广泛。由于胃与多条经脉关系密切,如手太阳经“抵胃,属小肠”;手太阴经“还循胃口”;足太阴经“属脾,络胃……复从胃别,上膈,注心中”,其络脉“入络肠胃”;足阳明经“下膈,属胃,络脾”;足厥阴经“挟胃,属肝,络胆”。
根据“经脉所过,主治所及”的原则,取本穴可治与胃有关的经脉病,也就是说,多条经脉异常所引起的胃病均可取本穴治疗。
又因中脘穴为胃的募穴,是胃运行的灵魂枢纽。胃主受纳、腐熟水谷,为五脏六腑之海,饮食入胃,五脏六腑皆禀气于胃,若胃腑功能失常,气血生化之源不足,脏腑经脉失养,可导致很多疾病的发生,因此治胃是治疗很多疾病之本。
中脘穴是一个交汇穴,是不同的经脉交汇在一起的穴位,这些经脉是任脉、足阳明胃经、手太阳小肠经,这些经脉都交汇在人体中脘穴的位置上,足阳明胃经这条经脉走在我们人体的胸部,在中脘穴的两侧有几个胃经的穴位,上面不容穴,承满穴,往下梁门穴,关门穴。这四个穴位代表我们吃饭应该吃多少。我们吃东西吃梁门的位置是正好。这几个穴位的位置也恰恰和中脘穴相邻,又交汇在这里。所以中脘穴治疗消化系统的病症,特别是胃的病症特别有意义和作用。
综上所述,本穴是治疗消化系统疾病的必用穴,任何原因引起的脾胃虚弱、运化失司,均可取中脘为主进行治疗,同时,本穴也是治疗多种疾病的常用穴。经常揉按此穴,不仅可治疗胃下垂及十二指肠溃疡等胃及消化系统疾病,还可有效缓解胃痛等不适症状。
按摩手法:
点揉法:伸出双手的食指、中指四根手指,四指并拢,点到中脘穴上,用力向下点,力度以自己能够承受为准,坚持10秒钟,松开,然后再点,再松开,直到症状减轻。掌揉法:用手掌掌心或掌根,放在中脘穴上,按揉。中医讲顺时针为补、逆时针为泄,一般是指肚脐周围,此处不必考虑顺逆补泄。
温馨提示:治疗胃部疾病。对于实症,比如由生气或情绪影响的胃疼、胃胀、打嗝、嗝逆等,像针刺般的胃疼,灼热般胃疼,可以用点揉法。对于虚症,比如胃部隐隐作痛,用掌揉法。
上脘主治:胃痛,呕吐,吞酸,呃逆,腹胀,泄泻,黄疸,癫狂。
按摩上脘穴位的手法:将食指和中指并拢,按照顺时针方向按揉上脘穴3分钟,就可以达到刺激穴位的目的。在为自己准备早餐时,就可以随手按压此穴位。按压上脘穴,对人们因吃得太快,吃得太饱,或者其他原因而导致的反胃、胃胀、呕吐、打嗝等都有很好的疗效。
按摩上脘穴位的功效:和胃健脾、降逆利水。
人体穴位配伍:配丰隆穴治纳呆,配天枢穴、中脘穴治嗳气吞酸、腹胀、肠鸣、泄泻。
中脘主治:胃脘痛,腹胀,呕吐,呃逆,翻胃,吞酸,纳呆,食不化,疳积,膨胀,黄疸,肠鸣,泄利,便秘,便血,胁下坚痛,虚劳吐血,哮喘,头痛,失眠,惊悸,怔忡,脏躁,癫狂,痫证,尸厥,惊风,产后血晕。
中脘穴的按摩方法:两手相对,如果另一只手不方便,用一只手也可以,但是一根手指头的力量很弱,不容易点揉到这个穴位,所以至少要用两个手指头,对于胀气,胃痛,可以点击它,点击它会出现酸痛,随后会出现打嗝,用力要大,坚持一般3-5分钟。按摩中脘穴益先顺时针后逆时针按摩,以拇指螺纹面施力。
按摩中脘穴位的功效:疏肝养胃、消食导滞、和胃健脾、降逆利水,且去眼袋、美容养颜、延缓衰老。
特别提醒:中脘穴孕妇禁止按摩。
下脘
主治:脘痛,腹胀,呕吐,呃逆,食谷不化,肠鸣,泄泻,痞块,虚肿。
按摩下脘穴的手法:将食指和中指并拢,按照顺时针的方向按揉下脘穴3分钟,就可以达到刺激穴位的目的。
按摩下脘穴的功效:下脘穴掌管食物由被初次咀嚼到真正消化的中转过程。如果下脘穴位出了毛病,很容易让体内毒素逐渐增多,造成小腹、臀部或者大腿处的脂肪堆积,就会显得多余粗重。但是只要每天刺激按揉下脘穴,就可以让食物彻底消化,塑造迷人身材。
人体穴位配伍:配天枢穴、气海穴、关元穴、足三里穴(针灸并用)治急性菌痢。
扩展资料: 中脘穴:人体穴位,属七经八脉之任脉。此穴的主治疾病为:消化系统疾病,如腹胀、腹泻、腹痛、腹鸣、吞酸、呕吐、便秘、黄疸等,此外对一般胃病、食欲不振、目眩、耳鸣、青春痘、精力不济、神经衰弱也很有效。此穴位为人体任脉上的主要穴道之一,本站有关此穴的治病疗法有:治疗恶心、治疗烧心、嗳气、治疗慢性肝炎、治疗慢性胃炎、胃痛,辅助消化等。
中脘穴还有美容的作用,而且还能让你的脸色看起来很红润,改善面色。人的面色,女人,包括男性,看他身体是不是很健康就看他脸色是不是很红润,一定是红和润,是说这个红分布的很均匀。在《黄帝内经》里第一篇叫《上古天真论》,这里对男性和女性的生理周期进行了描述,女性以7年为基数,男性以8年为基数,其中有一句话很关键:女子四七筋骨坚,身体盛壮,这是女性最好的时间,也是生育最佳的年龄。
到了五七35岁的时候,阳明脉衰于上,面妈焦、发始堕,脸色开始发黄(黄脸婆),这时脸色开始发生变化,这是衰老最早的表现,就是从脾胃脉(阳明脉)开始衰老。加以女性的保养延缓衰老,中脘穴就可以保护我们人体阳明脉非常重要的一个穴位。
参考资料中脘穴(人体穴位)-百度百科
取穴方法
取穴时,可采用仰卧的姿势,该穴位于人体的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具体找法如下:胸骨下端和肚脐连接线中点即为此穴。(位于人体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4寸)
中脘穴属奇经八脉之任脉。此穴的主治疾病为:消化系统疾病,如腹胀、腹泻、腹痛、腹鸣、吞酸、呕吐、便秘、黄疸等,此外对一般胃病、食欲不振、目眩、耳鸣、青春痘、精力不济、神经衰弱也很有效。
此穴位为人体任脉上的主要穴道之一,本站有关此穴的治病疗法有:治疗恶心、治疗烧心、嗳气、治疗慢性肝炎、治疗慢性胃炎、胃痛,辅助消化等。
扩展资料:
名解
(1)中脘。中,指本穴相对于上脘穴、下脘穴二穴而为中也。脘,空腔也。该穴名意指任有脉的地部经水由此向下而行。本穴物质为任脉上部经脉的下行经水,至本穴后,经水继续向下而行,如流入任脉下部的巨大空腔,故名。中管、中碗名意与中脘同,碗通脘。
(2)上纪。上,上部也。纪,纲纪之意。上纪名意指本穴对胸腹体表的气血有抓总提纲的作用。本穴物质为胸腹上部下行而至的地部经水,在本穴为先聚集后下行,本穴如有对胸腹体表气血抓总提纲的作用,故名上纪。
(3)胃脘。胃,胃腑也。脘,空腔也。胃脘名意指本穴气血直接作用于胃腑。本穴气血为地部经水,性温,与胃经气血同性,可直接调控胃腑气血的阴阳虚实,故名胃脘。胃管名意与胃脘同,管通脘。
(4)大仓。大,与小相对,大也。仓,仓库也。大仓名意指本穴为地部经水汇聚的大仓库。理同中脘名解。太仓名意与大仓同。
(5)三管。三,指手太阳小肠经、手少阳三焦经、足阳明胃经三经也。管,孔也。三管名意指手太阳手少阳足阳明三经的冷降之水皆由本穴聚集下流。
(6)手太阳手少阳足阳明任脉之会。本穴物质为地部经水,它不光来自于任脉上部经脉的冷降之水,还有手太阳手少阳足阳明三经的冷降水液,故为手太阳手少阳足阳明任脉之会。
参考资料:中脘穴(人体穴位)_百度百科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