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药浴>穴位养生

足太阳膀胱经经穴会阳穴

时间: 2023-02-15 13:50:37

足太阳膀胱经经穴会阳穴

穴位解析释义

会阳穴别名利机穴。

1、会阳。会,会合、交会也。阳,阳气也。该穴名意指膀胱经经气由此会合督脉阳气。本穴物质为下髎穴传来的地部剩余经水,其量也小,至本穴后吸热气化为天部之气,此气与督脉外传的阳气会合后循膀胱经散热下行,穴内气血的变化特点是天部的阳气相会,故名。

会阳穴,属足太阳膀胱经。会指交会,阳为阴之对,此穴属阳脉(足太阳),又与阳脉之海的督脉相交,故称会阳。

会,指会合。本穴为足太阳经与督脉两条阳经交会穴,并与会阴穴相对应,故名会阳。

会,有会合之义。阳,阴阳之阳,此处阳指阳经,阳气。前会阴,后会阳。本穴在后阴尾骨尖下端两旁,为左右足太阳经与督脉交会之所,故名“会阳”,有壮腰补益、清热利湿作用。会阳穴为下焦阴阳之气交会之处。下焦既为阴气之所聚,亦为阳气之所生。穴与会阴相邻,自有交通结合与互通之义。

会阳穴,腰骶阳气的会聚地

会,会合、交会也。阳,阳气也。

会阳,名意指膀胱经经气由此会合督脉阳气。本穴物质为下髎穴传来的地部剩余经水,其量也小,至本穴后吸热气化为天部之气,此气与督脉外传的阳气会合后循膀胱经散热下行,穴内气血的变化特点是天部的阳气相会,故名会阳。

会阳穴,它与哪条经脉会合呢?督脉。虽然名义上是与督脉旁开0.5寸,但几乎是重叠的。督脉是督人之一身阳气之大阳脉,而膀胱经则是人体最大的阳经,故有太阳经之说,太阳即大阳,而会阳穴,在此与督脉会合,故名。但需要指出的是,它与著名的大椎、百会这种交会穴不同,它不属于交会穴,也就是说它不是两条经脉的交会点,只是无限接近罢了。

说到会阳穴,我们就不能不提会阴穴。会阴穴是在任脉上,是阴液的交会穴;而会阳穴虽然它无限接近于督脉,但却不在其上,但它的功效却与会阴穴相当,只是一阴一阳相互补益罢了。

2、利机。利,便利也。机,机关也,巧妙也。利机名意指本穴向臀部输送阳气。本穴物质为膀胱经与督脉的阳气会合而成,阳热之气不光循膀胱经而传输,亦向穴外的臀部传输,臀部受此阳热之气后方能灵活自如,如同方便的活动机关一般,故名利机。

穴位含义:膀胱经经气由此会合督脉阳气。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阳气。运行规律:由本穴循膀胱经传于上下二部及传于臀之各部。

取穴

取穴方法:会阳穴位于人体的骶部,尾骨端旁开0.5寸。

功能主治

功能作用:散发水湿,补阳益气。

会阳穴清热利湿,益肾固带

会阳穴有理下焦、调二阴的作用。会阳穴有壮腰补益、清热利湿作用。

会阳穴为下焦阴阳之气交会之处。下焦既为阴气之所聚,亦为阳气之所生。会阳穴与会阴相邻,自有交通结合与互通之义。

点刺会阳穴,可治小儿泻痢。会阳穴补诸阳之虚,故可治阴湿之证。会阳穴能愈肠澼、下血及久痔诸病。会阳穴位置近于肛门,临床中常以治疗痔疾为主。

主治疾病:泄泻,便血,痔疮,阳痿,带下。

穴位配伍:

会阳配承山,治痔疾。会阳配百会、合谷、承山,治中气下陷之脱肛。会阳配长强、次髎、中极、承山,治湿热蕴结之痔疮、便血。会阳配曲池、血海、蠡沟,治湿热下注之阴部瘙痒。会阳配肾俞、关元、八髎、足三里,治肾虚阳萎。会阳配肾俞、命门、天枢、足三里,治肾阳虚泄泻。会阳配天枢、合谷、上巨虚,治湿热痢疾。会阳配肾俞、带脉、关元,治肾虚带下。会阳配曲池、血海,祛风除湿,活血止痒,治阴部皮炎,瘙痒。会阳配百会、长强,升阳固脱,治脱肛,痔疮。会阳配合谷、承山,治痔疾。会阳配百会、气海,治直肠脱垂。会阳配漏谷,治腹中冷痛。会阳配天枢,治泄泻。会阳配肾俞、命门、长强,治痔疮。会阳配复溜、太冲,治便血。会阳配复溜、束骨,治肠澼。临床运用:坐骨神经痛、阳萎、急性肠炎、慢性肠炎、痔疮、阴部神经炎、经期腰痛、白带过多。

养生保健

经常按摩刺激会阳合,可以治疗坐骨神经痛、胃肠虚寒症,缓解泄泻,远离便血、痔疾。

按摩手法:

第一步:用双手食指和中指指腹点揉会阳穴,按压时有酸胀感,每次左右穴位各1~3分钟。第二步:吸气时,两手掌从会阳穴沿膀胱经向上搓至肾俞穴,呼气时,两手掌向下搓,一上一下为一次,少则八次多则三十二次。第三步:用两手心对准肾俞穴,做三次压放呼吸动作。

特效按摩:双手向后,手掌心朝向背部,用中指指腹揉按会阳穴,有酸痛感为佳,每次左右各揉按1~3分钟,可治腹泻、痢疾、痔疮、便血等症。

足太阳膀胱经上的穴位

足太阳膀胱经共67穴,其中49个穴位分布在头面部、项背部和腰背部,18个穴位分布在下肢后面的正中线上和足的外侧部。 左右共134穴。

穴位名及定位如下:

睛明 在面部,目内眦角上方凹陷处。

攒竹 在面部,当眉头陷中,眶上切迹处。

眉冲 在头部,当攒竹直上入发际0.5寸,神庭与曲差连线之间。

曲差 在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0.5寸,旁开1.5寸,即神庭与头维连线的内1/3与中1/3交点上。

五处 在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1寸,旁开1.5寸。

承光 在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2.5寸旁开1.5寸。

通天 在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4寸,旁开1.5寸。

络却 在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5.5寸,旁开1.5寸。

玉枕 在后头部,当后发际正中直上2.5寸,旁开1.3寸,平枕外粗隆上缘的凹陷处。

天柱 在项部,大筋(斜方肌)之外缘后发际中,约当后发际正中旁开1.3寸。

大杼 在背部,当第一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风门 在背部,当第二胸推棘突下,旁开1.5寸。

肺俞 在背部,当第三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厥阴俞 在背部,当第四胸椎棘突下,旁开 1.5寸。

心俞 在背部,当第五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督俞 在背部,当第六胸椎棘突下,旁开 1.5寸。

膈俞 在背部,第七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肝俞 在背部,当第九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胆俞 在背部,当第十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脾俞 在背部,当第十一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胃俞 在背部,当第十二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三焦俞 在腰部,当第一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肾俞 在腰部,当第二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气海俞 在腰部,当第三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大肠俞 在腰部,当第四腰椎棘突下,旁开 1.5寸。

关元俞 在腰部,当第五腰椎棘突下,旁开 1.5寸。

小肠俞 在骶部,当骶正中嵴旁开1.5寸,平第一骶后孔。

膀胱俞 在骶部,当骶正中嵴旁1.5寸,平第二骶后孔。

中膂俞 在骶部,当骶正中嵴旁1.5寸,平第三骶后孔。

白环俞 在骶部,当骶正中嵴旁1.5寸,平第四骶后孔。

上髎 在骶部,当髂后上嵴与后正中线之间,适对第一骶后孔处。

次髎 在骶部,当髂后上棘内下方,适第二骶后孔处。

中髎 当次髎内下方,适对第三骶后孔处。

下髎 在骶部,当中髎内下方,适对第四骶后孔处。

会阳 在骶部,尾骨端旁开0.5寸。

承扶 在大腿后面,臀下横纹的中点。

殷门 在大腿后面,当承扶与委中的连线上,承扶下6寸。

浮郄 在腘横纹外侧端,委阳上1寸,股二头肌腱的内侧。

委阳 在腘横纹外侧端,当股二头肌腱的内侧。

委中 在腘横纹中点,当股二头肌腱与半腱肌腱的中间。

附分 在背部,当第二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

魄户 在背部,当第三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

膏肓 在背部,当第四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

神堂 在背部,当第五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

意嘻 在第六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

膈关 在背部,当第七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

魂门 在背部,当第九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

阳纲 在背部,当第十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

意舍 在背部,当第十一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

胃仓 在背部,当第十二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

肓门 在腰部,当第一腰椎棘突下,旁开3寸。

志室 在腰部,当第二腰椎棘突下,旁开3寸。

胞肓 在臀部,平第二骶后孔,骶正中嵴旁开3寸。

秩边 在臀部,平第四骶后孔,骶正中嵴旁开3寸。

合阳 在小腿后面,当委中与承山的连线上,委中下2寸。

承筋 在小腿后面,当委中与承山的连线上,腓肠肌肌腹中央,委中下5寸。

承山 在小腿后面正中,委中与昆仑之间,当伸直小腿或足跟上提时,腓肠肌肌腹下出现尖角凹陷处。

飞扬 在小腿后面,当外踝后,昆仑穴直上7寸。

跗阳 在小腿后面,外踝后,昆仑穴直上3寸。

昆仑 在足部外踝后方,当外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处。

仆参 在足外侧部,外踝后下方,昆仑直下,跟骨外侧,赤白肉际处。

申脉 在足外侧部,外踝直下方凹陷处。

金门 在足外侧,当外踝前缘直下,骰骨下缘处。

京骨 在足外侧,第五跖骨粗隆下方,赤白肉际处。

束骨 在足外侧,足小趾本节(第五跖趾关节)的后方,赤白肉际处。

通谷 在足外侧,足小趾本节(第五跖趾关节)的前方,赤白肉际处。

至阴 在足小趾末节外侧,距趾甲角0.1寸(指寸)。

足太阳膀胱经——头面部

  足太阳膀胱经简称膀胱经,是十二正经之一,是通往头、背、腰,臀、下肢、足等各部分,几乎已贯通全身的一条非常长的经脉。  膀胱经一侧有67个穴位,其中有9个穴位分布在头面部,22个穴位分布在项背部,18个穴位分布在腰背部,18个穴位分布在下肢后面的正中线上和足的外侧部。

首穴睛明,末穴至阴。所属穴有:睛明穴、攒竹穴、眉冲穴、曲差穴、五处穴、承光穴、通天穴、络却穴、玉枕穴、天柱穴、大杼穴、风门穴、肺俞穴、厥阴俞穴、心俞穴、督俞穴、膈俞穴、肝俞穴、胆俞穴、脾俞穴、胃俞穴、三焦俞穴、肾俞穴、气海俞穴、大肠俞穴、关元俞穴、小肠俞穴、膀胱俞穴、中膂俞穴、白环俞穴、上髎穴、次髎穴、中髎穴、下髎穴、会阳穴、承扶穴、殷门穴、浮郄穴、委阳穴、委中穴、附分穴、魄户穴、膏肓穴、神堂穴、膈关穴、魂门穴、阳纲穴、意舍穴、胃仓穴、肓门穴、志室穴、胞肓穴、秩边穴、合阳穴、承筋穴、承山穴、飞扬穴、跗阳穴、昆仑穴、仆参穴、金门穴、京骨穴、束骨穴、至阴穴。共67穴,左右合134穴。

头面部9个穴的位置和作用如下:

1、睛明穴:
位置:在面部,目内眦角稍上方凹陷处。
主治:目赤肿痛,流泪,视物不明,目眩,近视,夜盲,色盲。

2、攒竹穴:
位置:在面部,当眉头陷中,眶上切迹处。
主治:头痛,口眼歪斜,目视不明,目赤肿痛,流泪,眼睑(目闰)动,眉棱骨痛,眼睑下垂。

3、眉冲穴:
位置:在头部,当攒竹直上入发际0.5寸,神庭与曲差连线之间。
主治:头痛,眩晕,鼻塞,癫痫。

4、曲差穴:
位置:在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0.5寸,旁开1.5寸,即神庭与头维连线的内1/3与中1/3交点。
主治:头痛,鼻塞,鼽衄,目视不明。

5、五处穴:
位置:在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1寸,旁开1.5寸。
主治:头痛,目眩,癫痫。

6、承光穴:
位置:在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2.5寸,旁开1.5寸。
主治:头痛,目眩,鼻塞,热病。

7、通天穴:
位置:在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4寸,旁开1.5寸。
主治:头痛,眩晕,鼻塞,鼻衄,鼻渊。

8、络却穴:
位置:在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5.5寸,旁开1.5寸。
主治:头晕,目视不明,耳鸣。

9、玉枕穴:
位置:在后头部,当后发际正中直上2.5寸,旁开1.3寸平枕外隆凸上缘的凹陷处。
主治:头项痛,目痛,鼻塞。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aokedao3713@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猜你喜欢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

邮箱:daokedao3713@qq.com

备案号:鲁ICP备2022001955号-4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