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五会穴别名地五穴。
地,地部也。五,五脏六腑也。会,交会也。该穴名意指天、地二部的寒湿水气在此交会。本穴所处为足背外侧陷者中,胆经上部经脉足临泣穴传来的气血又为天部的寒湿风气及地部的寒冷水湿,穴外天部的飘散阳气至此后因本穴气血的寒冷收引而化雨冷降穴内,穴外地部的溢流水液也汇入本穴,本穴如同五脏六腑的气血汇合而成,且气血为地部经水,故名。
地五会穴,属足少阳胆经。
中医认为,人体上为天下为地,所以地五会这个“地”显然和其所处的位置有关;而“五”,指的是五脏六腑,也就是说参与五脏六腑运行的气血最后都要汇聚到脚上;“会”当然是交会了。
注意:经言本穴“不可灸,灸之令人瘦,不出三年死”者,乃本穴功用即是沉降各经脉气血中的阴浊,今若灸之则阴浊不降,穴内物质灸则热胀,胀而生风,阴浊之物随风气乱行于人体各部,为气乱,故不可灸。
穴位含义:天、地二部的寒湿水气在此交会。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地部经水。运行规律:循胆经下传侠溪穴。
取穴方法:地五会穴位于人体的足背外侧,当足4趾本节(第4趾关节)的后方,第4、5趾骨之间,小趾伸肌腱的内侧缘。
功能作用:收降水液。
主治疾病:头痛,目赤痛,耳鸣耳聋,胸满胁痛,腋肿乳痈,跗肿。
穴位配伍:
地五会配光明,治眼痒眼痛。地五会配期门、行间、内关、肩井、足临泣,治气郁乳痈。地五会配太阳、风池、悬颅、太冲、颔厌,治头痛。地五会配翳风、听会、太冲、丘墟、中渚,治耳鸣、耳聋。地五会配阳辅、申脉、委阳等,治腋肿。地五会配耳门、足三里,治耳鸣、腰痛。地五会配睛明、瞳子髎、风池,祛风明目止痛,治目赤痛。地五会配乳根、膻中、足三里,清热泻火解毒,治乳痈。临床运用:现今常用于治疗耳鸣、乳腺炎、腰疼、足背肿痛、肺结核、吐血等。
艾灸疗法:经言本穴“不可灸,灸之令人瘦,不出三年死”者,乃本穴功用即是沉降各经脉气血中的阴浊,今若灸之则阴浊不降,穴内物质灸则热胀,胀而生风,阴浊之物随风气乱行于人体各部,为气乱,故不可灸。
泻火大穴的地五会穴
我们在解读丘墟穴时,曾经提到了它是胆经的原穴,和肝经的原穴太冲一样,都是一个泻火的大穴。只不过太冲主要泻的是怒气,而丘墟则是怒气和闷气都可泻,但偏重闷气,因此当生气时,这两个穴都可以刺激,哪个痛就多刺激哪个。
那地五会泻的是什么火呢?它是怒火和窝火通吃。因为其所处的位置,几乎到了人体的最远端最边缘了,又在趾骨的骨缝里,因此受地心引力的影响,五脏六腑的气血,都会循行到那里,但到了那里也就是很微弱了。就像河道一样,凡是支流支叉,几乎都是垃圾堆积的地方,而人体也如是,几乎所有人按这个穴都会很疼很疼,原因就在于此处的垃圾很多。并且对于中老年人来说,小脚趾的指甲相对于其他四趾也更差一些,原因就在于垃圾过多,新鲜的气血供应不足所致。
按摩手法:用大拇指用力往下按,按下去后马上放松。当大拇指按下去的时候,穴位周围乃至整个腿部的胆经上都会有强烈的酸胀感,但随着手指的放松,酸胀感会马上消退。等酸胀感消退后,再按上面的方法按,如此重复10~20次。双脚上的地五会穴都要按。
1、合穴分别为:手太阴肺经-尺泽,手阳明大肠经-曲池,足阳明胃经-足三里,足太阴脾经-阴陵泉,手少阴心经-少海,手太阳小肠经-小海穴,足太阳膀胱经-委中,足少阴肾经-阴谷,手厥阴心包经-曲泽,手少阳三焦经-天井,足少阳胆经-阳陵泉,足厥阴肝经-曲泉。
2、原穴:胆经——丘墟;肝经——太冲;小肠经——腕谷;心经——神门;胃经——冲阳;脾经——太白;大肠经——合谷;肺经——太渊;膀胱经——京骨;肾经——太溪;三焦经——阳池;心包络同属丁——大陵。
3、墓穴:心包--中冲、三焦--关冲、心--少冲、小肠--少泽、脾--隐白、胃--厉兑、肝--大敦、胆--(足)窍阴、肾--涌泉、膀胱--至阴。
4、络穴:列缺、偏厉、丰隆、公孙、通里、支正、飞扬、大钟、内关、外关等。
5、会穴:脏、腑、气、血、筋、脉、骨、髓的精气分别所会聚之处的八个腧穴。
扩展资料:
穴位的来源:
中国早在两千多年以前,我们祖先就已经知道人体皮肤上有着许多特殊的感觉点。公元前五至一世纪写下的著名医典《黄帝内经》就已指出,“气穴所发,各有处名“,并记载了160个穴位名称。晋代皇甫谧编纂了我国现存针灸专科的开山名作《针灸甲乙经》,对人体340个穴位的名称、别名、位置和主治一一论述。
迨至宋代,王惟一重新厘定穴位,订正讹谬,撰著《铜人腧穴针灸图位》,并且首创研铸专供针灸教学与考试用的两座针灸铜人,其造型之逼真,端刻之精确,令人叹服。可见,很早以前,我国古代医学家就知道依据腧穴治病,并在长期实践过程中形成了腧穴学的完整理论体系。 1882年,布里克斯发现人体表面存在温点和冷点而被誉为躯体感觉生理学的先驱。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合穴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原穴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募穴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穴位
人体周身有108个要穴。其中36个穴是致命穴,亦称“死穴”生死搏斗当中作为“杀手”使用歌诀有:
“百会倒在地、
尾闾不还乡、
章门被击中,
十人九人亡,
太阳和哑门、
必然见阎王、
断脊无接骨,
膝下急身亡。”
一。头颈部位要穴
1。 百会穴
位置:头顶正中线与两耳尖连线的交点处
经属:督脉,为手足三阳、督脉之会,被击中脑晕倒地不省人事
2 神庭穴
位置:头前部入发际五寸处
经属:督脉,为督脉与足太阳膀胱经之汇。被击中后头晕脑涨。
3。 太阳穴
位置:在眉梢与外眼角之间一寸处
经属:寄穴,被点中后头昏、眼黑耳鸣
4。 耳门穴
位置:在耳屏上切迹前、张口呈现凹陷
经属:手少阳三焦经,被点中后,耳鸣头晕倒地。
5。 睛明穴
位置:眼内眦角上方0.1寸处
经属:足太阳膀胱经。为足太阳、足阳明、阳跷、阴跷五脉之会。被点中后头昏眼花倒地
6。 人中穴
位置:人中沟偏上
经属:督脉。为手、足阳明,督脉之会。被点中后头昏眼花。
7。 哑门穴
位置:顶部后正中线上,第一与第二颈椎棘突之间接凹陷处
经属:督脉。系督脉与阳维脉之会穴,被点中后,冲击延髓中枢,失哑、头晕、倒地不省人事。
8。 风池穴
位置:耳后后脑勺与脖子交接处,哑门穴与耳朵中间12处
经属:足少阳胆经系手足少阳阴维之会。被点中后冲击延髓中枢,昏迷不醒。
9。 人迎穴
位置:喉结旁开1.5寸。
经属:足阳明胃经,被点中后气滞血淤、头晕。
【字数限制,剩下的可自行百度】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aokedao3713@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
邮箱:daokedao371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