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巨虚穴出自《灵枢·本输》。下巨虚穴归属足阳明胃经。
下巨虚穴:“下”,下部也。“巨”,范围巨大也。“虚”,虚少。本穴物质为胃经上部足三里穴及下部胃经诸穴汇聚而成,为天之上部的水湿云气。由于气血物质位于天之上部,天之下部的气血物质相对虚少,故名。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天之上部的气态物。运行规律:气态物质循胃经上行。
取穴方法:正坐屈膝位,在犊鼻下9寸,条口穴下约1横指,距胫骨前嵴约1横指处。当犊鼻穴与解溪穴的连线上取穴。
功能作用:为胃经提供阳热之气。
巨虚有调理肠胃、清湿热、通经络、安神志、化积滞的作用。
主治:小腹痛、肠鸣腹痛、泄泻、痢疾、大便脓血、泄利脓血、细菌性痢疾、急慢性肠炎、胃中热、胃脘痛、纳呆、小便不利、小便黄、消谷善饥、胸胁痛、腰脊痛引睾丸、下肢痿痹、下肢瘫痪、足不履地、寒湿脚气、胫肿、下肢水肿、足痿不收、乳痈、涎出、喉痹、中风偏瘫、暴惊狂言等。
学位配伍:
配天枢穴、气海穴治腹痛;配上廉穴、下廉穴治小便黄;配幽门穴、太白穴治泄痢脓血;配曲池穴、太白穴治泻痢脓血;配天枢穴、委中穴治急性肠炎;配下廉穴、丘墟穴治狂言非常;配阳陵泉穴、解溪穴治下肢麻木;配中脘穴、关元穴治消化不良的水泻。临床运用:现代常用于治疗细菌性痢疾、急慢性肠炎、下肢瘫痪等。
下巨虚穴属于足阳明胃经,但它同时又是小肠的下合穴。《灵枢• 邪气藏府病形》记载“合治内腑”,这一特点就决定了下巨虚穴在治疗小肠疾病方面的独特作用。人体所吸收的养分,一半以上是由小肠完成的。其重要性可想而知,所以如果小肠功能失调,就会出现腹胀、腹痛、腹泻、便溏等表现,而下巨虚作为小肠的下合穴,具有通络活血,调和肠胃的作用,对于各种小肠引起的疾患,具有非常好的效果。
1、按揉法:用拇指指腹,用力按住下巨虚穴,然后以穴位为中心,由内向外进行旋转按揉,两侧各按揉约5分钟,每日两次;
2、艾灸法:可采用温和灸的方法,每次艾灸10-15分钟。
这个版本由用户 ababab修订于 2012年5月3日 星期四 13:56:28 (GMT+08:00)
请注意,这个版本是个废弃的修订版, 访问现行版本请点这里 目录 1 概述 下巨虚,经穴名。《灵枢·本输》名巨虚下廉。《素问·气府论》名下廉。《千金要方》名下巨虚。别名下林、足下廉。属足阳明胃经,小肠之下合穴。在小腿前外侧,当犊鼻下9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中指)。或于足三里下6寸取穴(《针灸甲乙经》);另说“在上廉上二寸”(《外台秘要》);“在丰隆上三寸”(《循经考穴编》)。布有腓浅神经分支、腓深神经;及胫前动脉、静脉。主治少腹疼痛,泄泻,痢疾,胸胁痛,小便不利,脚气,乳痛,下肢痿痹,足痿不收等。直刺11.5寸。艾炷灸37壮;或艾条灸515分钟。
2 标准定位 下巨虚在小腿前外侧,当犊鼻下9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中指)。
3 取法 正坐屈膝位,在犊鼻下9寸,条口下约1横指,距胫骨前嵴约1横指处。当犊鼻与解溪穴的连线上取穴。
4 穴位解剖 下巨虚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胫骨前肌(腱)、(踇)长伸肌、小腿骨间膜。有胫前动、静脉。分布著腓浅神经分支及腓深神经。皮肤由腓肠外侧皮神经和隐神经双重分布。针由皮肤、皮下组织在趾长伸肌的内侧进入胫骨前肌(腱)及其深面的(踇)长伸肌。两肌之间有胫骨前动、静脉及伴行的腓深神经。(参看上巨虚穴)
5 特异性 小肠之下合穴。
6 功用 调肠胃,通经络,安神志。
7 主治病症 1.消化系统疾病:急慢性肠炎,急慢性肝炎,胰腺炎;
2.精神神经系统疾病:癫痫,精神病,肋间神经痛;
3.运动系统疾病:下肢瘫痪,下肢麻痹痉挛。
8 刺灸法 刺法:直刺0.5~0.9寸,局部酸胀,向下扩散至足背。
灸法:艾炷灸或温针灸5~9壮,艾条灸10~20分钟。
9 配伍 下巨虚配幽门、太白,有清利湿热的作用,主治泄痢脓血。
下巨虚配阳陵泉、解溪,有活血通络的作用,主治下肢麻木。
10 文献摘要 《灵枢》:小肠病者,小腹痛,腰脊控睾而痛,时窘之后,当耳前热,若寒甚,若独肩上热甚,及小指次指之间热,此其候也,手太阳病也,取之巨虚下廉。
《千金方》:脚气初得,脚弱;腰脚不遂,不能跪起;小便难黄。
五输穴:厉兑、内庭、陷谷、解溪、足三里。
其他:
①上巨虚-胃经下合穴
②下巨虚-大肠经下合穴
③冲阳-胃经原穴
④丰隆-胃经化痰要穴
⑤梁丘-胃经郗穴、止胃痛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