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突穴别名:水门穴、水天穴、天门穴。
1、水突。水,指穴内的物质为地部水液。突,突破也。该穴名意指胃经的地部经水受心火上炎之热大量气化。本穴物质为人迎穴传来的地部经水,位处颈部,受心火上炎之热经水大量气化,如同釜中之水受热时的翻滚上突之状,故名。
2、水门。水,指穴内物质为水。门,出入之处,开阖的机关也。水门名意指本穴为经水出入的门户。本穴物质为人迎穴传来的地部经水,因本穴位处颈部,是心火上炎于头面的路径之处,而本穴循经传输的地部经水多少则与上炎的心火有关,火强则水弱,火弱则水强,本穴成了胃经经水出与不出的门户,故名水门。
3、水天。水,指穴内物质为地部经水。天,指穴内物质为天部经气。水天名意指本穴物质既有天部之气又有地部之水。本穴物质为人迎穴传来的地部经水,受心火上炎之热,经水部分气化上行于天,故名水天。
4、天门。名意与水门近同,水门名意强调胃经向下传输的地部经水,天门名意强调胃经向上传输的天部经气。
水突穴意义:胃经经水在此大量气化上行天部。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地部经水及由经水气化的天部之气。运行规律:地部经水循胃经下行气舍穴,气化之气则上行头面天部。
取穴方法:水突穴位于人体的颈部,胸锁乳突肌的前缘,当人迎穴与气舍穴连线的中点。
快速取穴:找到人迎(正坐,头微侧,从喉结往外侧量约2横指,可感胸锁乳突肌前缘颈部动脉搏动即是)、气舍(先找到人迎,直下,锁骨上缘处即是),两者连线中点即是。
功能作用:冷却循颈项上炎的火热之气并为天部提供水湿阳气。
主治疾病:咽喉肿痛,咳嗽,气喘。
穴位配伍:
水突配风池、风门、廉泉、合谷、鱼际、肩井,治失音嘶哑。水突配风门、百会、气户,治百日咳。水突配膻中、巨阙、关元,治发作性横膈膜痉挛。水突配人迎、廉泉、天鼎、扶突、间使、合谷,治声嘶。水突配气舍、天突,利咽消肿,治咽喉肿痛、气喘。水突配风门、百会、气户,治咳嗽。水突配膻中、巨阙、关元,降气解痉,治发作性横膈膜痉挛。临床运用:现代常用于治疗扁桃体炎、甲状腺肿、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等。
艾灸法:艾条灸5-10分钟。
按摩法:水突穴有通利降逆、清肺利咽、理气化痰之功,其所治症,多属气分,故治咳逆、上气、咽肿等症。
足阳明经脉循喉咙,络脉“合诸经之气,下络喉嗌”,水突穴位于颈前喉结旁,故常用于治疗瘿瘤、瘰疬、咳喘等。
按摩手法:用拇指指腹轻轻按揉水突穴100次,以有酸胀感为佳,可利咽润喉开音。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水门的别名 5 出处 6 穴名解 7 所属部位 8 水突穴的定位 9 取法 10 穴位解剖 11 穴区神经、血管 12 水突穴的功效与作用 13 主治病症 14 刺灸法 14.1 刺法 14.2 灸法 15 配伍 16 文献摘要 17 研究进展 18 参考资料 附: 1 古籍中的水门 1 拼音 shuǐ mén
2 英文参考 Shǔitū ST10 [中国针灸学词典]
3 概述 水门为经穴别名[1][2]。出《针灸甲乙经》。即水突穴[1][2]。
穴位 水突 汉语拼音 Shuitu 罗马拼音 Shuitu 美国英译名 Rushing Water 各
国
代
号 中国 ST10 日本 10 法
国 莫兰特氏 E10 富耶氏 E10 德国 M10 英国 S10 美国 St10
水突为经穴名(Shǔitū ST10)[3]。出《针灸甲乙经》。别名水门、水天。属足阳明胃经[3]。水即水液,突指冲撞,穴在喉结外下方,当咽下饭浆时,可引起局部组织向上冲撞,故名水突[3]。主治咳嗽,咳逆上气,气喘,喘息不得卧,哮喘,咽喉肿痛,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百日咳,扁桃体炎,喉头炎,声带疾病,咽炎,扁桃腺炎,甲状腺肿大,呃逆,瘰疬,瘿瘤等。
4 水门的别名 水门(《针灸甲乙经》),水天[4]。
5 出处 《针灸甲乙经》:水突,一名水门,在颈大筋前,直人迎下,气舍上。
6 穴名解 水即水液,突指冲撞,穴在喉结外下方,当咽下饭浆时,可引起局部组织向上冲撞,故名水突[3]。
7 所属部位 颈[5]
8 水突穴的定位 标准定位:水突在颈部,胸锁乳突肌的前缘,当人迎与气舍连线的中点[6][7]。
水突位于颈侧部,人迎穴与气舍穴连线的中点处;或于胸锁乳突肌前缘,平甲状软骨下缘处取穴[8]。
水突位于颈部,横平环状软骨,胸锁乳突肌前缘。正坐仰靠取之[3]。
水突穴在足阳明胃经中的位置
水突穴的位置
水突穴的位置(足阳明胃经)
水突穴的位置(骨骼、血管)
水突穴的位置(肌肉)
9 取法 正坐仰靠,在人迎与气舍之中间,胸锁乳突肌前缘取穴。
水突位于颈部,横平环状软骨,胸锁乳突肌前缘。正坐仰靠取之[3]。
正坐仰靠位,人迎直下,胸锁乳突肌前缘,在人迎与气舍两穴连线之中点处取穴[9]。
10 穴位解剖 水突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和颈阔肌、胸骨舌骨肌、胸骨甲状肌、甲状腺侧叶(下端)。有颈总动脉。分布著颈皮神经,深层为交感神经发出的心上神经及交感干。皮肤由颈丛的皮神经之一,颈横神经分布。皮下组织内除颈丛的皮支外,还有颈阔肌、颈前静脉、颈静脉弓。针经深筋膜浅层入颈丛肌支支配的胸骨舌骨肌和胸骨甲状肌,再进甲状腺实质。腺体下端的后方,有甲状旁腺,并与颈动脉鞘相邻。
层次解剖:皮肤→皮下组织和颈阔肌→颈固有筋膜浅层及胸锁乳突肌→颈固有筋膜深层及肩胛舌骨肌、胸骨甲状肌[3]。
皮肤→皮下组织→颈阔肌→胸锁乳突肌前缘→肩胛舌骨肌[7]。
11 穴区神经、血管 浅层有颈横神经、面神经颈支和颈前静脉分布;深层有副神经、颈神经前支和甲状颈干分布,再深层有颈交感干[7]。
布有颈皮神经,深层为交感神经发出的心上神经及交感干,并有颈总动脉通过布有颈皮神经,深层为交感神经发出的心上神经及交感干,并有颈总动脉通过[8]。
12 水突穴的功效与作用 水突有清热利咽,降逆平喘的作用。
水突有宽胸利气、消肿散结等作用[3]。
本穴有通利降逆、清肺利咽、理气化痰之功,其所治症,多属气分,故治咳逆、上气、咽肿等症[4]。
足阳明经脉循喉咙,络脉“合诸经之气,下络喉嗌”,水突穴位于颈前喉结旁,故常用于治疗瘿瘤、瘰疬、咳喘等[9]。
13 主治病症 水突穴主治咳嗽,咳逆上气,气喘,喘息不得卧,哮喘,咽喉肿痛,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百日咳,扁桃体炎,喉头炎,声带疾病,咽炎,扁桃腺炎,甲状腺肿大,呃逆,瘰疬,瘿瘤等。
水突穴主治咳逆上气、喘息不得卧,咽喉肿痛、呃逆、瘰疬、瘿瘤[7]。
水突主治咽喉肿痛,气喘,咳嗽;以及甲状腺肿等[8]。
水突主要用于治疗胸肺、颈项等疾患:如咽喉肿痛、咳逆上气,以及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百日咳、扁桃体炎、甲状腺肿等[3]。
水突穴主治瘿瘤,瘰疬;咽喉肿痛;咳嗽,气喘[9]。
呼吸系统疾病:支气管炎,哮喘,百日咳,喉头炎,声带疾病,咽炎,扁桃腺炎;
其它:甲状腺肿大。
14 刺灸法
直刺0.3~0.4寸,局部酸胀,不宜深刺,以免伤及颈总动脉和颈外动脉分支。
治瘿瘤向内下斜刺1~1.5寸,局部有酸胀沉重感[9]。
向内下斜刺1.0~1.5寸,针体呈45度角刺入甲状腺腺体,局部酸胀沉重,以治甲状腺肿大。
注意:避开动脉[3],不宜深刺,以免伤及颈总动脉和颈外动脉分支 。
灸3壮,或温灸5~10分钟[3]。
艾炷灸3~5壮,艾条灸5~10分钟。
15 配伍 水突配气舍、天突,有利咽消肿的作用,治咽喉肿痛、气喘[9]。
水突配风门、百会、气户,治咳嗽[9]。
水突配膻中、巨阙、关元,有降气解痉的作用,主治发作性横膈膜痉挛。
16 文献摘要 《针灸甲乙经》:咳逆上气,咽喉痈肿,呼吸短气,喘息不通,水突主之。
《备急千金要方》:主喉咽肿。
《针灸大成》:主咳逆上气,咽喉壅肿,呼吸短气,喘息不得卧。
17 研究进展 对甲状腺机能有促进和抑制作用[3]。
足阳明胃经是有关于消化系统非常重要的穴位。是从头部开始,经脖子、胸、腹、下肢以至足尖厉兑穴,非常长的经脉,主要的穴位有四十五个。消化系统有障碍时,会出现疲劳、身体倦怠、缺乏元气等症状。皮肤没有光泽,显黑、黄。嘴唇容易破裂,有纵形皱纹,唇边容易溃烂。发声无力,发音模糊。精神不振,迟疑不决,闷闷不乐,经常苦恼,因此更加重消化系统的负担。有喜吃甜食的倾向。此外,对清淡的食物有偏好,不爱吃油腻的食物。若要长久保持同一姿势,则会坐立难安,无法镇定下来。因为胃经的异常,经常被原因不明的头痛所苦恼。出现前头部和眼睛的疼痛、鼻塞、喉咙痛、腹胀等症状。脚部觉得虚弱、麻痹。出现以上所述的症状,请刺激位于胃经上的穴位,症状就会有显著的改善。
胃经的准确位置
足阳明胃经:从鼻旁开始(会迎香穴),交会鼻根中,旁边会足太阳经(会睛明穴),向下沿鼻外侧(承泣穴、四白穴),进入上齿槽中(巨髎穴),回出来夹口旁(地仓穴)环绕口唇(会人中穴),向下交会于颏唇沟(会承浆穴);退回来沿下颌出面动脉部(大迎穴),再沿下颌角(颊车穴),上耳前(下关穴),经颧弓上(会上关穴、悬厘穴、颔厌穴),沿发际(头维穴),至额颅中部(会神庭穴)。
人体足阳明胃经图
它的支脉:从大迎前向下,经颈动脉部(人迎穴),沿喉咙(水突穴、气舍穴,一说会大椎穴),进入缺盆穴(锁骨上窝部),通过膈肌,属于胃(会上脘穴、中脘穴),络于脾。
外行的主干:从锁骨上窝(缺盆)向下,经乳中(气户、库房、屋翳、膺窗、乳中、乳根),向下夹脐两旁(不容、承满、梁门、关门、太乙、滑肉门、天枢、外陵、大巨、水道、归来),进入气街(腹股沟动脉部气冲穴)。
它的支脉:从胃口向下,沿腹里,至腹股沟动脉部与前者会合。——由此下行经髋关节前(髀关),到股四头肌隆起处(伏兔、阴市、梁丘),下向膝髌中(犊鼻),沿胫骨外侧(足三里、上巨虚、条口、下巨虚、,下行足背(解溪、冲阳),进入中趾内侧趾缝(陷谷、内庭),出次趾末端(厉兑)。
它的支脉:从膝下三寸处(足三里)分出(丰隆),向下进入中趾外侧趾缝,出中趾末端。
另一支脉:从足背部(冲阳)分出,进大趾趾缝,出大趾末端,接足太阴脾经。
本经一侧45穴(左右两侧共90穴、,其中15穴分布于下肢的前外侧面,30穴在腹、胸部与头面部。首穴承泣,末穴厉兑。主治肠胃等消化系统、神经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某些病症和咽喉、头面、口、牙、鼻等器官病症,以及本经脉所经过部位之病症。
足阳明胃经穴位:承泣穴、四白穴、巨髎穴、地仓穴、大迎穴、颊车穴、下关穴、头维穴、人迎穴、水突穴、气舍穴、缺盆穴、气户穴、库房穴、屋翳穴、膺窗穴、乳中穴、乳根穴、不容穴、承满穴、梁门穴、关门穴、太乙穴、滑肉门穴、天枢穴、外陵穴、大巨穴、水道穴、归来穴、气冲穴、髀关穴、伏兔穴、阴市穴、梁丘穴、犊鼻穴、足三里穴、上巨虚穴、条口穴、下巨虚穴、丰隆穴、解溪穴、冲阳穴、陷谷穴、内庭穴、厉兑穴。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aokedao3713@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
邮箱:daokedao371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