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门穴又名长平穴、胁髎穴、季胁穴、脾募穴、肘髎穴、肘尖穴、后章门穴、季肋穴。
1、章门:章,大木材也。门,出入的门户也。该穴名意指肝经的强劲风气在此风停气息。本穴物质为急脉穴传来的强劲风气,至本穴后,此强劲风气风停气息,风气如同由此进入门户一般,故名。后章门名意与章门同,后是与脾经冲门穴的别称前章门相对而言的。
2、长平:长,长远也。平,平坦也。长平名意指随肝经强劲风气扬散的脾土尘埃在此降落使腰侧腹部肌肉变为平坦之状。
3、胁髎:胁,指穴在胁部。髎,孔隙之意。胁髎名意指随肝经风气扬散的脾土微粒由胁肋部位降落腰腹下部。
4、季胁:季胁,小胁之意,此指本穴所在的部位,无它意。
5、肘髎、肘尖穴:古有用肘尖点墨寻穴之法,肘髎穴、肘尖之名即来自该法。
6、脾募:募,募集也。本穴为天部的脾土尘埃归降之处,故为脾经募穴。
7、脏会:脏,指五脏的各种气血物质也。会,会合也。本穴物质为天部的弱小风气,此弱小风气中包含有五脏特性的五种气血物质,有属肾的水、属脾的土,还有其它脏腑传来的各种精微,为五脏气血的混合之物,故为脏会。
8、足厥阴少阳之会。本穴物质不光为急脉穴传来的强劲风气,还有胆经辄筋穴冷降而至的水湿之气,故为足厥阴少阳之会。
穴位含义:肝经的强劲风气在此风停气息。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天部的和缓之气。运行规律:散热冷降后归于地部。
附注:脾经募穴,八会穴之脏会,足厥阴少阳之会。
章门穴位于人体的侧腹部,当第11肋游离端的下方。
功能作用:降浊固土。
主治疾病:腹胀腹痛,肠鸣,泄泻,呕吐,神疲肢倦,胸胁痛,黄疸,痞块,小儿疳积,腰脊痛。
穴位配伍:
章门配足三里,治荨麻疹、组织胺过敏症。章门配天枢、脾俞、中脘、足三里,治肝脾不和之腹胀、痞块、胁痛、泄泻、消瘦。章门配肾俞、肝俞、水道、京门、阴陵泉、三阴交、阳谷、气海,治肝硬化腹水、肾炎。章门配梁门、足三里,治腹胀。章门配内关、阴陵泉,治胸胁痛。章门配足三里、太白,治呕吐(《腧穴学》)。章门配足三里、梁门,健脾和胃,治腹胀。章门配内关、阳陵泉,疏肝理气,治胸胁痛。章门配足三里、太白,健脾和胃止呕,治呕吐。临床运用:经多年临床研究发现:章门穴主要用于治疗脾之虚症和肝之实症效果较好。
艾灸法:艾灶灸5~9壮,艾条灸10~20分钟。
按摩法:
章门穴为什么能起到健脾的作用?
因为腹压对人体内脏的功能是非常重要的,胃肠道的蠕动,腺体的分泌都依赖于腹压的调节,才能让他具备生理性的节律。节律一变,机体的代谢机能、能力就会发生变化,所以腹压太高或太低,都会影响消化吸收和代谢机能。
脾就是指这种调节腹压的能力,也就是通过腹壁收缩张力的变化来调节腹压的作用。人体上面有肋骨、胸骨、肋弓,下面有髂骨、骨盆。骨盆的稳定性非常强,是固定不动的,肋弓也几乎不动,只有游离肋,十一、十二肋端的位置,是一个弹动的软骨头,所以肌肉附着在此,其位置又可以有所移动。在这个位置的深部内侧,肋骨的内缘,又是横膈的附着区。所以此位置是调节腹压,以及横膈上下升降运动的核心位置。
章门穴可以帮助人们有效的养护肝脏,这一点我们不妨用章门穴的名字来分析,章者大材也,门者出入之门户,而章门穴意指肝经中强劲的风气在此停息,而按摩章门穴就可以有效的帮助肝脏梳理这种气息,对于养护肝脏来说,按摩章门穴是一种很好的手段!
而肝脏有着疏泄功能,但是肝脏本身十分的脆弱,在生活中很多的事情都会导致肝脏的疏泄功能遭受影响,甚至是损害肝脏的疏泄功能,如生气会让肝火旺盛,急躁同样会让肝火瘀滞,但是在这时按摩章门穴却可以有效的帮助人体疏通肝脏瘀滞的气息!帮助人养护好肝脏!
此外在按摩章门穴还可以有效的疏通气血,帮助人体减少肝脏、肝经中气血瘀滞这样的情况,而肝血是身体中十分重要的物质,我们在生活中之所以提倡早睡,也是为了养护肝血,人体中肝血充盈,身体自然就会健康起来,因此在生活中章门穴对于养肝这件事,可以说是最好的穴位!
按摩手法:
按压法:拇指放在章门穴上,吸气,用指端缓缓按压腧穴,按压10秒后吐气,吐气时放手,吸气时再按压腧穴,反复吸、吐,并配合手的动作收放。斜推法:用手掌大鱼际贴在同侧章门穴,双手同时斜向内下往肚脐处推20下左右。按揉法:用双手手指指端按住章门穴做环状按揉,每次2分钟。
章门穴属足厥阴肝经,为脾之募穴,八会穴之脏会。章门穴的主治疾病为:腹痛,腹胀,肠鸣,腹泻,呕吐等胃肠病证;胁痛,黄疸,痞块(肝脾肿大)等肝脾病证。
人体章门穴位于侧腹部,在第11肋游离端的下际。
穴位速取:侧卧举臂,从腋前线的肋弓软骨缘下向前触摸第十一肋骨游离端,在其下缘处即是。
章门穴的指压小窍门:敲打章门穴可以增加胆汁分泌,用手按压这个穴位有疏肝健脾,调气活血的功效。
章门穴归属足厥阴肝经,有治腹痛,腹胀,肠鸣,泄泻,呕吐,神疲肢倦等作用。章门穴有降浊固土之作用功效,肝经的强劲风气在此风停气息。经常按摩章门穴对治疗腹痛,腹胀,肠鸣,泄泻,呕吐,神疲肢倦,胸胁痛,黄疸,痞块,小儿疳积,腰脊痛等有良好疗效。
其中血海是养血补血的“明星”。属于脾经,中医认为脾统血,该穴位是血所汇集之处,统治各种与血相关的病症,没病的时候养血补血效果自不待言。
女人要记住十大补血穴位
一、血海穴
俗话说补血找血海,补气找气海。血海穴(属足太阴脾经之穴)是脾经所生之血聚集之处,有化血为气,运化脾血之功能。还有引血归经,治疗血症之功效,刺破血海穴,可祛除人体内的淤血,并促生新血。
拍打或按摩血海穴,对妇女痛经和经血过多或过少有效,配合按摩三阴交穴、太溪穴效果更佳。痛经伴有呕吐,按摩此穴同时按足三里穴可立刻缓解症状。
【按摩方法】每天上午9-11点拍打(每次10秒,连续3-5次)或按摩(轻揉每侧3分钟)血海穴,晚上21-23点再 艾灸 此穴,对妇女 月经不调 、痛经及因气血瘀滞引起的肥胖、关节痛等症有效。
二、天枢穴
常按天枢穴(足阳明胃经之穴),可使胃经和大肠经保持活络,促进胃经内气血循环,帮助气血由胃经输向大肠经。
胃经气血充盈,则消化功能增强,就给生血系统提供足够的精微物质,为补血提供最基础的动力;大肠经气血充盈,则可保证循、环排泄机能正常,即止泻又通便,保持肠道清洁,使人免受“毒素”的困扰。
双手拇指下压(力度适中)左右两边此 养生 穴位,由外向内打圈按摩,每天100-200下,又补血又排毒。
三、三阴交穴
三阴交穴(属足太阴脾经之穴)是肝、脾、肾交汇的穴位,脾统血、肝藏血、肾生血,因此,三阴交有调和气血、补肾养肝的功用。
每天上午11点,按揉左右小腿内侧的此 养生 穴位各20分钟,可排体内湿气、浊气、毒素,对 湿疹 、 荨麻疹 、皮炎等有疗效。
常按三阴交穴,补血、活血,保持血压稳定,特别对血压偏低的人补血效果显著。
四、足三里穴
刺激足三里穴(足阳明胃经之穴),补益气血,培补元气,滋养脑髓。是保证肝血充足的首选。
对气血亏虚引起的头晕、 耳鸣 、 神经衰弱 及胃动力不足的人、胃气虚的人、因用眼过度或 失眠 熬夜而伤肝的人经常拍、按摩、艾灸此穴有很好的改善作用。
按摩或艾灸足三里,温中散寒、健运脾阳、补中益气、宜通气机、导气下行、强壮全身。胃酸过多、空腹烧心的人不宜灸足三里,可选阳陵泉穴有良效。
五、关元穴
足三里、关元、气海是人体三大强壮要穴。古有“针必取三里,灸必加关元。”之说。关元穴是(任脉之穴,也是小肠的募穴)人体元阴和元阳的交汇处,是“男子藏精,女子蓄血”之处,统治足三阴经及小肠、任脉 疾病 。
按摩关元穴,提高脾胃生化气血的功能。每一轮轻轻按压8次,每次8轮,补血、消除小楠肚。
六、隐白穴
隐白穴(属足太阴脾经之穴)统血、止血。
鼻子出血、月经量多可按摩或灸此穴。
“太阴根于隐白,名曰阴中之阴。”按摩此穴可刺激脾经,促进气血源源不断的生化,是女性补血的大穴。
七、髀关穴
髀关穴(足阳明胃经之穴)是胃经中脾土微粒沉降之处,是小腹之阴与股前之阳交汇之处,是调节下肢胃经之总穴。
此穴用法:寒则补而灸之,热则泻而用针。
多按此穴,健脾除湿,固化脾土。理气和胃,治疗胃痛。另外多按此 养生 穴位,对风湿、关节炎、臀部和大腿肥胖者减肥有良效。
八、下关穴
下关穴(属足太阴脾经之穴)是胆经和胃经交会穴。
功效:通经利窍、舒经活血、促进新陈代谢。按摩此穴对肾虚缺血或胃火导致的牙痛有良效;同时改善肾血虚状况;促进阴阳平衡,祛除胃火。
肾虚缺血导致的牙痛:隐隐作痛、时痛时不痛、日久不愈,伴有牙龈萎缩、牙浮齿动、腰膝酸软。(按摩时配合颊车穴、肾腧。)
胃火导致的牙痛:牙痛剧烈、牙龈红肿、腮部肿起、口渴口臭、咀嚼困难。(按摩时配合颊车穴、支沟、胃腧。)
九、章门穴
章门穴(足厥阴肝经)是足厥阴、带脉会合之处。
功能:疏肝健脾;调节五脏气血,使五脏之间相互协调。
脾脏不好的人按摩此穴有疼痛感。艾灸章门及期门、足三里、内关,可协调五脏、调节肝脏和胃部的气血。
十、期门穴
期门穴(足厥阴肝经)是足太阴、厥阴、阴维诸经之会处。
功效:呵护肝脏,避免肝血虚,常按此穴,对肝血不足有良效。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