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药浴>穴位养生

足太阴脾经经穴周荣穴(笔记:足太阴脾经穴位讲解(二))

时间: 2023-02-15 14:25:29

足太阴脾经经穴周荣穴

穴位解析释义

周荣穴又名周营穴、周管穴。

周荣。周,遍布、环绕之意。荣,通“营”,这里是一个通假字,指营养,草类开花或谷类结穗的茂盛状态。该穴名意指脾经的地部水湿大量蒸发化为天部之气。本穴虽属脾经穴位,但脾经气血因胸乡穴的流散而无物传至本穴。本穴物质的来源是本穴上部区域散流至此的地部水液,至本穴后,因受心室外传之热的作用,地部水湿大量气化上行天部,气化之气如遍地开花之状,脾土也还其原本的燥热之性,故名。

周营、周管名意与周荣同,营为营寨,管为管辖区域,皆指穴内的气化之气遍及穴周的整个区域。

周荣穴意义:脾土水湿在此大量蒸发气化。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天部之气。运行规律:由本穴地部脾土中气化后上行天部。

取穴

周荣穴位于人体的胸外侧部,当第2肋间隙,距前正中线6寸,按压有酸胀感。

周荣穴 人体穴位图快速取穴:仰卧位,在胸部,从前正中线旁开2个4横指,再向上2肋间(第2肋间隙)。

功能主治

功能作用:生发脾气。

主治疾病:咳嗽,气逆,胸胁胀满。

人体穴位配伍:

周荣穴配膻中穴,治胸肋胀痛、胸膜炎;周荣穴配大包穴,治肋间神经痛。周荣穴配肺俞穴、膏肓穴、膻中穴、尺泽穴,治咳逆哮喘。周荣穴配库房穴、中府穴、尺泽穴,治咳逆上气穴、呼吸多唾穴、浊沫脓血。周荣穴配华盖穴、紫宫穴、中庭穴、神藏穴、灵墟穴、胃俞穴,治胸肋胀满。周荣穴配行间穴、乳根穴、曲池穴、膻中穴,治肋间神经痛。周荣穴配大肠俞穴,治食不下。临床运用:现常用于治疗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肋间神经痛等。

养生保健

艾灸法:用艾条温和灸5~20分钟,每日一次,可以改善咳嗽、胸胁胀痛。

按摩法:

用大拇指按揉周荣穴3~5分钟,每天坚持,能够治疗胸胁胀痛。

周荣穴,输送周身营养物质的穴位。

何为周荣穴呢?

此穴属脾经,脾主肌肉,又兼统血散精之职。足太阴之气,在胸部连及肝胆心包各经,又与心胃肺肾各经挨近,援引诸经,助脾统血,渐成细流,由此散布滋养全身,因而名之。

周荣穴可以治疗什么病症呢?

周荣有宽胸理脾之功。其所治症,为胸胁满、不得俛仰、咳嗽、食不下等症之因于滞郁者,俾使得以舒扩而行驶周遍。

周荣穴内部有肺,因此,治疗肺部病症,咳嗽,支气管炎等。

按摩手法:

1、中间三指并拢,以指腹揉按周荣穴1~3分钟,每天早晚各1次。可缓解咳嗽或者胸胁胀满。长期坚持对呼吸系统有很好的保养作用。

2、用大拇指按揉周荣穴3~5分钟,每天坚持,能够治疗胸胁胀痛。

笔记:足太阴脾经穴位讲解(二)

4.商丘穴

位置:脚后跟到踝裸处与胫骨交接的缝里面。

针法:直针进。

脾经的经穴,属性是金(阴经井荣俞经合对应木火土金水),土生金,故是子穴。

子穴治实证,泻之。有助孕的效果。

5.三阴交穴(大穴)

位置:踝裸上三寸处骨头的后面。

是三条阴经(足少阴肾经、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交会处。

用于诊断。不管是淤血、肿瘤,三阴交都会有压痛点。

治症:痛经,灸三阴交(远取穴)。腹部的问题,男女都可用。几乎所有的妇科病都可用。水肿、脚积水、小便不利,可用三阴交消导。

是妇科大穴,妇女平常可多灸。

6.漏谷穴

位置:从三阴交穴再上三寸(内踝裸上六寸)。

禁灸。

脾经的络穴,足太阴脾经与足阳明胃经相连的地方。

治水要深针,大概一寸半。针的深浅视病人需要(即病的深浅)而定。

7.血海

位置:用手按住犊鼻,手掌正好把膝盖骨盖住,盖住后,大拇指指尖到处就是血海穴。

治疗痛经、滴漏不止或月经不来。

8. 奇穴:百虫窝

位置:血海穴往下从侧面看一寸处即是。

可用于诊断,如果按到会痛,就是虫(疣虫、蛔虫)在里面。

用于治疗,按压痛就针此穴,痛立止,虫病好。

9.箕门穴与冲门穴

(1)箕门穴

位置:从血海直上五寸处。

少用,按近取穴定义,对阴部的病有帮助。

(2)冲门穴

位置:从曲骨外开四寸处。

扎此穴不便,可用脾经的子穴或母穴,或者采用对称治疗,用云门穴。

女人生完小孩胎盘下不来,也可用此穴。

10.府舍穴至腹哀穴(都很少用)

(1)府舍穴

位置:从曲骨上一寸在外开四寸即是。

(知道穴道经络走向即可。任脉在中间外开四寸是脾经,外开二寸是胃经。)

(2)腹结穴

位置:肚脐下二寸(石门),再外开四寸即是。

(3)大横穴

位置:神阙(肚脐)外开四寸处。

大部分是治疗肠胃方面,如泻利、拉肚子,都可以在这附近取穴。

(4)腹哀穴

位置:建里穴外开四寸。

治症也是腹部肠胃问题,大便不顺、胃不消化。

健康术语-脾经穴位

脾经穴位,即足太阴脾经穴位,共21个,分别为隐白、大都、太白、公孙、商丘、三阴交、漏谷、地机、阴陵泉、血海、箕门、冲门、府舍、腹结、大横、腹哀、食窦、天溪、胸乡、周荣、大包。其中11穴分布在下肢内侧面,10穴分布在侧胸腹部。

脾经穴位主治病证

1、隐白:位于足大趾内侧,甲根脚旁0.1寸,伸足仰趾取之。一般斜刺0.1~0.2寸。针后局部疼痛。也可用三棱针点刺出血。艾炷灸5~7壮;艾卷灸10~15分钟。本穴是临床常用的穴位,主治血证和脾胃、神志以及本经脉所过部位的疾患,如衄血、吐血、下血、崩漏、呃逆、呕吐、腹胀、纳呆、腹痛、暴泄、肿满、癫狂、惊风等。

2、大都:位于足大趾内侧缘,第一跖趾关节前缘,当赤白肉际处。正坐或仰卧取之。一般直刺0.1~0.2寸。针后局部疼痛或痠胀。艾炷灸3~5壮;艾卷灸5~10分钟。主治脾胃及本经脉所过部位的疾患,如呃逆、呕吐、脘腹胀痛、霍乱泻利、四肢浮肿、肌肤不仁、热病无汗、手足厥冷、气滞腰痛等。

3、太白:位于足内侧,第一跖骨小头后缘,当赤白肉际处。正坐或仰卧取之。一般直刺0.5~1寸。针后局部痠胀。艾炷灸3~5壮;艾卷灸5~10分钟。本穴是临床常用的穴位,主治脾胃及本经脉所过部位的疾患,如呕吐、呃逆、腹胀、腹痛、饥不欲食、肠鸣泄泻、便秘、水肿、骨节痠痛、胸胁胀满等。

4、公孙:位于足内侧,第一趾骨基底部前下方凹陷处,正当赤白肉际。正坐或仰卧取之。一般直刺0.5~1寸。针后局部痠胀。艾炷灸3~5壮;艾卷灸5~10分钟。本穴是临床常用的穴位,主治脾胃、肝肾及经脉所过部位的疾患,如呕吐、呃逆、反胃、噎膈、腹痛、胃脘痛、食不化、肠鸣、痢疾、黄疸、水肿、眩晕、胎衣不下、癫痫、疟疾、胁痛、疝气等。

5、商丘:位于足内踝前下方,当胫骨前肌腱内凹陷处。正坐或仰卧取之。一般直刺0.5~0.8寸。针后局部痠胀或向踝关节扩散。艾炷灸3~5壮;艾卷灸5~10分钟。主治脾胃及本经脉所过部位的疾患,如呕吐、吞酸、胃痛、腹胀、黄疸、食饮不化、肠鸣泄泻、痢疾、体重节痛、嗜卧、舌本强痛、梦魇、癫痫、疟疾等。

6、三阴交:位于内踝尖直上3寸,当胫骨内侧面后缘处。正坐或仰卧取之。一般直刺1~1.5寸,针后局部痠胀或向足底和膝部扩散。艾炷灸5~7壮;艾卷灸10~15分钟。本穴是临床常用的穴位,主治脾胃、肝肾及本经脉所过部位的疾患,如呃逆、呕吐、纳呆、脾胃虚弱、完谷不化、心腹胀满、腹痛肠鸣、痢疾、泄泻、黄疸、水肿、月经不调、经闭、带下、症瘕、血崩、血晕、死胎、恶露不止、阴茎痛、小便不利、遗精白浊、七疝、癫痫、不眠、瘾疹等。

7、漏谷:位于足内踝尖直上6寸,当胫骨内侧面后缘处。正坐或仰卧取之。一般直刺0.5~1寸。针后局部痠胀。艾炷灸3~5壮;艾卷灸5~10分钟。主治脾胃、肝肾、小腹及本经脉所过部位的疾患,如脘腹胀满、肠鸣切痛、食欲不振、小便不利、遗精、疝气、少腹疼痛、下肢湿痹、足胫肿痛。

8、地机:位于内膝眼下5寸,胫骨内侧面后缘,亦即胫骨内侧踝下缘直下3寸处。正坐或仰卧取之。一般直刺1~1.5寸。针后局部痠胀。艾炷灸3~5壮;艾卷灸5~10分钟。本穴是临床常用的穴位,主治脾胃、肝肾、少腹及本经脉所过部位的疾患,如食欲不振、腹胀腹痛、水肿、大便溏泄、月经不调、痛经、白带过多、遗精、疝气、小便不利、痔疮等。

9、阴陵泉:位于膝下内侧,胫骨内侧踝下缘凹陷处。正坐或仰卧取之。一般直刺1~1.3寸。针后局部痠胀,并可向下扩散。艾炷灸3~5壮;艾卷灸5~10分钟。本穴是临床常用的穴位,主治脾胃、肝肾、少腹及本经脉所过部位的疾患,如腹痛、腹胀、食欲不振、水肿、黄疸、霍乱吐泻、小便不利或失禁、遗尿、月经不调、痛经、遗精、阳痿、膝痛、脚气等。

10、血海:位于髌底内侧端上2寸。屈膝时,当股骨内上缘股内侧肌隆起处。正坐屈膝取之。一般直刺0.5~1寸。针后局部痠胀。艾炷灸3~5寸;艾卷灸5~10分钟。本穴是临床常用的穴位,主治肝肾、皮肤及本经脉所过部位的病患,如月经不调、崩漏带下、经闭、痛经、产后血晕、阴部瘙痒、浑身疥癞、两腿疮疡、丹毒、气逆腹胀、淋病等。

11、箕门:位于髌骨内侧端上8寸,亦即血海穴直上6寸处。仰卧取之。一般直刺0.5~1寸。针后局部痠胀。艾炷灸3~5壮;艾卷灸5~10分钟。主治肝肾及本经脉所过部位的疾患,如小便淋沥、遗溺、癃闭、遗精、阳痿、小腹肿痛、阴部湿痒、两股生疮等。

12、冲门:位于腹下部,平耻骨联合上缘,前正中线旁开3.5寸。仰卧取之。一般直刺0.5~1寸,避开动脉。针后局部痠胀。艾炷灸3~5壮;艾卷灸5~10分钟。主治肝肾、前阴及下腹部等疾患,主治月经不调、崩漏带下、难产、癃闭、疝气、癃闭、疝气、少腹疼痛、霍乱、泄痢、腹部痞块等。

13、府舍:位于耻骨联合上缘中点处的曲骨穴旁开4寸,再向上0.7寸处。仰卧取之。一般直刺0.5~1寸。针后局部痠胀。艾炷灸3~5壮;艾卷灸5~10分钟。主治脾胃及下腹部等疾患,如腹痛、积聚、霍乱、疝气、髀中急痛、厥逆等。

14、腹结:位于脐中神阙穴旁开4寸,再直下1.3寸处。仰卧取之。一般直刺0.5~1寸。针后局部痠胀或向周围扩散。艾炷灸3~5壮;艾卷灸5~10分钟。主治脾胃及局部等疾患,如绕脐疼痛、腹寒泄痢、便秘、疝痛等。

15、大横:位于腹中部,脐中神厥穴旁开4寸。仰卧取之。一般直刺0.5~1寸。针后局部痠胀或向周围扩散。艾炷灸3~5壮;艾卷灸5~10分钟。本穴是临床常用的穴位,主治脾胃及局部等疾患,如腹胀、腹痛、泄泻、便秘、四肢无力、惊悸怔忡等。

16、腹哀:位于腹上部,在脐中直上3寸的建里穴旁开4寸处。仰卧取之。一般直刺0.5~1寸。针后局部痠胀或向周围扩散。艾炷灸3~5壮;艾卷灸5~10分钟。主治脾胃、肠腑等疾患,如腹中疼痛、饮食不振、大便脓血、泄利无度、便秘等。

17、食窦:位于胸下部,在胸骨中线旁开6寸的第五肋间隙中。仰卧取之。一般斜刺0.3~0.5寸。针后局部重胀。艾炷灸3~5壮;艾卷灸5~10分钟。主治脾胃及胸胁部等疾患,如翻胃、噎膈、腹胀水肿、黄疸、脾泄下注、胸满气喘、胁痛不止等。

18、天溪:位于胸部,在胸骨中线旁开6寸的第四肋间隙中。仰卧取之。一般斜刺0.3~0.5寸。针后局部重胀。艾炷灸3~5壮;艾卷灸5~10分钟。主治胸肺部等疾患,如胸中满痛、咳逆上气、乳肿痈渍、呃逆、喉鸣有声。

19、胸乡:位于胸部,在胸骨中线旁开6寸的第三肋间隙中。一般斜刺0.3~0.5寸。针后局部重胀。艾炷灸3~5壮;艾卷灸5~10分钟。主治胸肺部等疾患,胸胁胀满、胸痛引背、呃逆、吞咽困难。

20、周荣:位于胸上部,在胸骨中线旁开6寸的第二肋间隙中。仰卧取之。一般斜刺0.3~0.5寸。针后局部重胀。艾炷灸3~5壮;艾卷灸5~10分钟。主治胸肺部等疾患,如胸痛引背、咳逆上气、咳唾脓血、饮食不下、呃逆等。

21、大包:位于侧胸部的腋中线上,当第六肋间隙中。侧卧或正坐举臂取之。一般斜刺0.3~0.5寸。针后局部重胀。艾炷灸3~5壮;艾卷灸5~10分钟。主治胸肺部等疾患,如胁痛、气喘、全身疼痛、四肢无力等。

1、顾学箕.《中国医学百科全书·针灸学》: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年12月

2、曹洪欣,刘保延.《中国中医药学术语集成·治则治法与针灸学》:中国古籍出版社,2006年3月

猜你喜欢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鲁ICP备2022001955号-4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