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溪穴意义:脾经之气在此吸热上行。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天部之气。运行规律:循脾经上行胸部。
主治疾病:胸胁疼痛,咳嗽,乳痛,乳汁少。
人体穴位配伍:
天溪穴配内关穴、膈俞穴、肺俞穴、膻中穴,治胸中满痛,咳喘。天溪穴配中府穴,治呕逆上气。天溪穴配云门穴、中府穴、胸乡穴、周荣穴,,治胸长神经痛。天溪穴配膻中穴,治胸肋疼痛。天溪穴配侠溪穴、肩井穴、尺泽穴,治乳肿痈溃。临床运用:现常用于治疗肺炎、支气管炎、哮喘、乳腺炎、乳汁分泌不足、肋间神经痛等。
按摩法:
丰胸按摩法
天溪穴是进行丰胸按摩最重要的穴位。按压刺激天溪穴,能令乳腺发达,胸部变得更丰盈。
“本穴物质为食窦穴传来的水湿之气,在行至本穴的过程中不断吸热,吸热后循脾经进一步上走胸之上部”,如何解读“不断吸热”,给大家看一下图就明白了:
心脏的位置刚好是人体乳房的位置下,并且是右上左下斜置的。心脏是人体的动力源,相当于汽车的发动机,因而其周围密布各种管道,温度也明显高于其他部位,天溪就位于心脏的周围,“不断吸热”这个概念想必各位应该很好的理解了。
天溪穴可以丰美胸部。女人都希望自己的乳房丰满坚挺,但事实上是做不到的。没有罩罩的支撑,再美的胸都会下垂的,这是地球引力的作用,并且越大的胸,越容易下垂。满大街都是丰胸广告,尤其是点穴丰胸,更是因为无副作用,说到这里,不得不给渴望“大罩杯”的女士泼一瓢凉水。
女性乳房的大小,主要是由遗传因素决定的,中国人的胸,普遍不如欧美人。即使同为中国人,母亲的胸也决定了女儿的胸,因此,遗传因素几乎占了50%以上;还有一点,是女孩子在第二性征发育时,是否有良好的营养供应和运动刺激,这点错过了,想挽回也难;最后,才有经络穴位刺激对丰胸的影响,这点的其作用最多占2成。或者正因为如此,某些女性最终还是选择了假体丰胸,毕竟,这种效果立竿见影。
也许植入的假体对乳房本身的副作用不明显,甚至不影响哺乳,但对人体的健康还是有很多潜在的隐患,毕竟是异物,影响气血的运行。新闻也报道过,有的假体,因受到撞击变形、移位的很多。之所以说这么多,是想给各位爱美的女性打个预防针,就是:刺激经络穴位对丰胸的效果是比较缓慢的,但绝对无副作用,这点是非常重要的养生知识点。
其实所有乳房周围的穴位,都对胸部丰美有一定的效果。原理是,经络的疏通,便于气血充盈和汇聚到乳房上,以此达到丰美的目的。
胃气主降,脾气主升。吃完的食物通过脾胃的消化变成的精微物质再最终变现成气血,一切都有赖于脾的运化。
天溪穴,刚好位于乳头之外侧,都在第4肋间上,它的气血物质,来自于食窦穴的水湿之气。“溪”就是路、沟,这条路和沟指的就是第四肋间。如果将此沟疏通好了,气血就可以顺着这条沟继续上行,以达胸乡穴。与其说它是为了丰胸而生,不如说是为了减少胸腺增生而生更确切,毕竟,它离腋下淋巴结很近,而淋巴是人体重要的下水道。“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如果能使这“溪”水长流,对乳腺的健康还是有帮助的。
从这个意义上说,乳房周围的经络通畅了,气血充盈了,乳房自然就变大了,就是这个道理。
这正是歌谣所说:“迷人双峰不常有,是女皆想得两球,婀娜多姿身材显,天溪旁边穴位留!”
丰美按摩方法:按压刺激天溪穴,能令乳腺发达,胸部变得更丰盈。
天溪穴是进行丰美按摩最重要的穴位。正如古籍中《针灸大成》:胸中满痛,贲膺,妇人乳肿痈溃。胸中满痛乳肿不难理解,天溪穴对乳腺疾病有功效。普法贲膺(bì yīng),贲,美的意思,膺,胸的意思,贲膺就是美胸的意思。
打开双手,托着乳房,拇指刚好按在天溪穴上,从外往内按揉做环状运动,左右两侧同时缓缓地轻轻地按压。每天有空就可以进行按压。睡前,沐浴前后按压效果较好。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出处 5 穴名解 6 所属部位 7 天溪穴的定位 8 取法 9 穴位解剖 9.1 层次解剖 9.2 穴区神经、血管 10 天溪穴的功效与作用 11 主治病症 12 刺灸法 12.1 刺法 12.2 灸法 13 配伍 14 特效 *** 15 文献摘要 16 参考资料 附: 1 古籍中的天溪 1 拼音 tiān xī
2 英文参考 Tiānxī SP18 [中国针灸学词典]
tiānxī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SP18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3 概述
穴位 天溪 汉语拼音 Tianxi 罗马拼音 Tienhsi 美国英译名 Celestial Stream 各
国
代
号 中国 SP18 日本 18 法
国 莫兰特氏 RP18 富耶氏 德国 MP18 英国 Sp18 美国 Sp18
天溪为经穴名(Tiānxī SP18)[1]。出《针灸甲乙经》。属足太阴脾经[1]。天即天空,此指人体上部,溪即沟溪,穴居胁间,如沟溪,故名天溪[1]。主治胸痛,胸中满痛,胸胁胀痛,胸膜炎,咳嗽,咳逆上气,咳嗽,气喘,哮喘,呃逆,喉鸣有声,支气管炎,肺炎,肋间神经痛,乳痈,乳汁少,乳肿痈溃,乳汁分泌不足,乳腺炎,少乳,乳少等。
4 出处 《针灸甲乙经》:天溪,在胸乡下一寸六分陷者中。
5 穴名解 天即天空,此指人体上部,溪即沟溪,穴居胁间,如沟溪,故名天溪[1]。
天,巅也,有至高在上之义。溪,山间流水曰溪。胸腔为人身轻清之界,其象比天。本穴平于 *** 外侧陷处,主治妇人乳少、乳痈诸疾,乳汁涌出,犹如天然的溪流,因名天溪。[2]
6 所属部位 胸[3]
7 天溪穴的定位 标准定位:天溪在胸侧部,当第4肋间隙,距前正中线6寸[4][5]。
天溪位于胸部第四肋间隙中,距胸正中线6寸处;或于 *** 旁开2寸取穴[6]。
天溪在胸部,第4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6寸,仰卧取穴[1]。
天溪穴在足太阴脾经中的位置
天溪穴的位置
天溪穴的位置(足太阴脾经)
天溪穴的位置(肌肉)
天溪穴的位置(骨骼、内脏)
8 取法 仰卧位,在食窦上一肋,任脉旁开6寸,平第四肋间隙中取穴。
天溪在胸部,第4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6寸,仰卧取穴[1]。
仰卧位,乳中旁开2寸,当第4肋间隙处取穴。横平内侧的乳中、神封、膻中,四穴略呈一弧形分布,其弧度与第4肋间隙弧度相应。[7]
快速取穴:仰卧, *** 旁开3横指处, *** 所在肋间隙即是天溪穴[8]。
9 穴位解剖 天溪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胸大肌、前锯肌、第四肋间结构、胸内筋膜。有胸外侧动、静脉分支,胸腹壁动、静脉,第四肋间动、静脉。分布著第四肋间神经外侧皮支。皮肤由第3、4、5肋间神经的外侧支重叠分布。皮下筋膜内除皮神经外,还有胸腹壁浅静脉。在胸大肌和前锯肌之间有胸外侧动、静脉及胸长神经。第四肋间结构包括肋间内、外肌及其之间的肋间动脉、静脉和肋间神经。在肋角处,肋间动脉进入上二肌之间,并分为上、下支。上支行于肋间静脉和肋间神经之间,三者上为静脉,中为动脉,下为神经并行于肋沟内,下支则行于下位肋骨的上缘。肋间隙的深面为胸内筋膜,与胸膜腔和肺相对应,因此行针不宜太深。
皮肤→皮下组织→胸大肌→前锯肌[5]。
布有第四肋间神经外侧皮支,并有胸外侧动、静脉分支,胸腹壁动、静脉及第四肋间动、静脉通过[6]。
10 天溪穴的功效与作用 天溪有宽胸理气,止咳通乳的作用。
天溪有宽胸通乳的作用[1]。
天溪治胸中满痛、咳逆上气、喉中作声、妇人乳肿、痈疖诸实证,多用泻法,取意犹溪水顺流而出也[2]。
天溪配以足少阳之足临泣治乳少多效,取天地气交而降雨露之意也,有疏肝理气之功[2]。
11 主治病症 天溪穴主治胸痛,胸中满痛,胸胁胀痛,胸膜炎,咳嗽,咳逆上气,咳嗽,气喘,哮喘,呃逆,喉鸣有声,支气管炎,肺炎,肋间神经痛,乳痈,乳汁少,乳肿痈溃,乳汁分泌不足,乳腺炎,少乳,乳少等。
天溪穴主治胸痛、咳嗽、乳痈、乳汁少[5]。
天溪主治胸肺部等疾患:如胸中满痛、咳逆上气、乳肿痈溃、呃逆、喉鸣有声等[1]。
现代又多用天溪治疗支气管炎、肺炎、肋间神经痛、乳汁分泌不足、乳腺炎等[1]。
天溪主治咳嗽气逆,胸胁满痛,少乳,乳痈,呃逆等[6]。
天溪穴主治咳嗽,气喘,胸胁胀痛;乳痈,乳少[7]。
呼吸系统疾病:肺炎,支气管炎,哮喘,胸膜炎;
其它:乳汁分泌不足,肋间神经痛。
12 刺灸法
斜刺0.3~0.5寸(不宜深刺)[6]。
斜刺或向外平刺0.5~0.8寸[5],局部有酸胀感[7]。
注意:内有肺脏,切勿深刺,以防气胸[5]。
艾炷灸3~5壮;艾条灸5~10分钟[6]。
13 配伍 天溪配内关、膻中,治胸中满痛[7]。
天溪配侠溪、肩井、尺泽,治乳肿痈溃[7]。
14 特效 *** 将中间三指并拢,以指腹揉按天溪穴,每次1~3分钟,可治 *** 发育不良或产后母乳不畅等症[8]。
15 文献摘要 《备急千金要方》:天溪、侠溪主乳肿痈溃。
《外台秘要》:天溪灸五壮,主胸中满痛,乳肿,贲膺,咳逆上气,喉鸣有声。
脾经穴位,即足太阴脾经穴位,共21个,分别为隐白、大都、太白、公孙、商丘、三阴交、漏谷、地机、阴陵泉、血海、箕门、冲门、府舍、腹结、大横、腹哀、食窦、天溪、胸乡、周荣、大包。其中11穴分布在下肢内侧面,10穴分布在侧胸腹部。
脾经穴位主治病证
1、隐白:位于足大趾内侧,甲根脚旁0.1寸,伸足仰趾取之。一般斜刺0.1~0.2寸。针后局部疼痛。也可用三棱针点刺出血。艾炷灸5~7壮;艾卷灸10~15分钟。本穴是临床常用的穴位,主治血证和脾胃、神志以及本经脉所过部位的疾患,如衄血、吐血、下血、崩漏、呃逆、呕吐、腹胀、纳呆、腹痛、暴泄、肿满、癫狂、惊风等。
2、大都:位于足大趾内侧缘,第一跖趾关节前缘,当赤白肉际处。正坐或仰卧取之。一般直刺0.1~0.2寸。针后局部疼痛或痠胀。艾炷灸3~5壮;艾卷灸5~10分钟。主治脾胃及本经脉所过部位的疾患,如呃逆、呕吐、脘腹胀痛、霍乱泻利、四肢浮肿、肌肤不仁、热病无汗、手足厥冷、气滞腰痛等。
3、太白:位于足内侧,第一跖骨小头后缘,当赤白肉际处。正坐或仰卧取之。一般直刺0.5~1寸。针后局部痠胀。艾炷灸3~5壮;艾卷灸5~10分钟。本穴是临床常用的穴位,主治脾胃及本经脉所过部位的疾患,如呕吐、呃逆、腹胀、腹痛、饥不欲食、肠鸣泄泻、便秘、水肿、骨节痠痛、胸胁胀满等。
4、公孙:位于足内侧,第一趾骨基底部前下方凹陷处,正当赤白肉际。正坐或仰卧取之。一般直刺0.5~1寸。针后局部痠胀。艾炷灸3~5壮;艾卷灸5~10分钟。本穴是临床常用的穴位,主治脾胃、肝肾及经脉所过部位的疾患,如呕吐、呃逆、反胃、噎膈、腹痛、胃脘痛、食不化、肠鸣、痢疾、黄疸、水肿、眩晕、胎衣不下、癫痫、疟疾、胁痛、疝气等。
5、商丘:位于足内踝前下方,当胫骨前肌腱内凹陷处。正坐或仰卧取之。一般直刺0.5~0.8寸。针后局部痠胀或向踝关节扩散。艾炷灸3~5壮;艾卷灸5~10分钟。主治脾胃及本经脉所过部位的疾患,如呕吐、吞酸、胃痛、腹胀、黄疸、食饮不化、肠鸣泄泻、痢疾、体重节痛、嗜卧、舌本强痛、梦魇、癫痫、疟疾等。
6、三阴交:位于内踝尖直上3寸,当胫骨内侧面后缘处。正坐或仰卧取之。一般直刺1~1.5寸,针后局部痠胀或向足底和膝部扩散。艾炷灸5~7壮;艾卷灸10~15分钟。本穴是临床常用的穴位,主治脾胃、肝肾及本经脉所过部位的疾患,如呃逆、呕吐、纳呆、脾胃虚弱、完谷不化、心腹胀满、腹痛肠鸣、痢疾、泄泻、黄疸、水肿、月经不调、经闭、带下、症瘕、血崩、血晕、死胎、恶露不止、阴茎痛、小便不利、遗精白浊、七疝、癫痫、不眠、瘾疹等。
7、漏谷:位于足内踝尖直上6寸,当胫骨内侧面后缘处。正坐或仰卧取之。一般直刺0.5~1寸。针后局部痠胀。艾炷灸3~5壮;艾卷灸5~10分钟。主治脾胃、肝肾、小腹及本经脉所过部位的疾患,如脘腹胀满、肠鸣切痛、食欲不振、小便不利、遗精、疝气、少腹疼痛、下肢湿痹、足胫肿痛。
8、地机:位于内膝眼下5寸,胫骨内侧面后缘,亦即胫骨内侧踝下缘直下3寸处。正坐或仰卧取之。一般直刺1~1.5寸。针后局部痠胀。艾炷灸3~5壮;艾卷灸5~10分钟。本穴是临床常用的穴位,主治脾胃、肝肾、少腹及本经脉所过部位的疾患,如食欲不振、腹胀腹痛、水肿、大便溏泄、月经不调、痛经、白带过多、遗精、疝气、小便不利、痔疮等。
9、阴陵泉:位于膝下内侧,胫骨内侧踝下缘凹陷处。正坐或仰卧取之。一般直刺1~1.3寸。针后局部痠胀,并可向下扩散。艾炷灸3~5壮;艾卷灸5~10分钟。本穴是临床常用的穴位,主治脾胃、肝肾、少腹及本经脉所过部位的疾患,如腹痛、腹胀、食欲不振、水肿、黄疸、霍乱吐泻、小便不利或失禁、遗尿、月经不调、痛经、遗精、阳痿、膝痛、脚气等。
10、血海:位于髌底内侧端上2寸。屈膝时,当股骨内上缘股内侧肌隆起处。正坐屈膝取之。一般直刺0.5~1寸。针后局部痠胀。艾炷灸3~5寸;艾卷灸5~10分钟。本穴是临床常用的穴位,主治肝肾、皮肤及本经脉所过部位的病患,如月经不调、崩漏带下、经闭、痛经、产后血晕、阴部瘙痒、浑身疥癞、两腿疮疡、丹毒、气逆腹胀、淋病等。
11、箕门:位于髌骨内侧端上8寸,亦即血海穴直上6寸处。仰卧取之。一般直刺0.5~1寸。针后局部痠胀。艾炷灸3~5壮;艾卷灸5~10分钟。主治肝肾及本经脉所过部位的疾患,如小便淋沥、遗溺、癃闭、遗精、阳痿、小腹肿痛、阴部湿痒、两股生疮等。
12、冲门:位于腹下部,平耻骨联合上缘,前正中线旁开3.5寸。仰卧取之。一般直刺0.5~1寸,避开动脉。针后局部痠胀。艾炷灸3~5壮;艾卷灸5~10分钟。主治肝肾、前阴及下腹部等疾患,主治月经不调、崩漏带下、难产、癃闭、疝气、癃闭、疝气、少腹疼痛、霍乱、泄痢、腹部痞块等。
13、府舍:位于耻骨联合上缘中点处的曲骨穴旁开4寸,再向上0.7寸处。仰卧取之。一般直刺0.5~1寸。针后局部痠胀。艾炷灸3~5壮;艾卷灸5~10分钟。主治脾胃及下腹部等疾患,如腹痛、积聚、霍乱、疝气、髀中急痛、厥逆等。
14、腹结:位于脐中神阙穴旁开4寸,再直下1.3寸处。仰卧取之。一般直刺0.5~1寸。针后局部痠胀或向周围扩散。艾炷灸3~5壮;艾卷灸5~10分钟。主治脾胃及局部等疾患,如绕脐疼痛、腹寒泄痢、便秘、疝痛等。
15、大横:位于腹中部,脐中神厥穴旁开4寸。仰卧取之。一般直刺0.5~1寸。针后局部痠胀或向周围扩散。艾炷灸3~5壮;艾卷灸5~10分钟。本穴是临床常用的穴位,主治脾胃及局部等疾患,如腹胀、腹痛、泄泻、便秘、四肢无力、惊悸怔忡等。
16、腹哀:位于腹上部,在脐中直上3寸的建里穴旁开4寸处。仰卧取之。一般直刺0.5~1寸。针后局部痠胀或向周围扩散。艾炷灸3~5壮;艾卷灸5~10分钟。主治脾胃、肠腑等疾患,如腹中疼痛、饮食不振、大便脓血、泄利无度、便秘等。
17、食窦:位于胸下部,在胸骨中线旁开6寸的第五肋间隙中。仰卧取之。一般斜刺0.3~0.5寸。针后局部重胀。艾炷灸3~5壮;艾卷灸5~10分钟。主治脾胃及胸胁部等疾患,如翻胃、噎膈、腹胀水肿、黄疸、脾泄下注、胸满气喘、胁痛不止等。
18、天溪:位于胸部,在胸骨中线旁开6寸的第四肋间隙中。仰卧取之。一般斜刺0.3~0.5寸。针后局部重胀。艾炷灸3~5壮;艾卷灸5~10分钟。主治胸肺部等疾患,如胸中满痛、咳逆上气、乳肿痈渍、呃逆、喉鸣有声。
19、胸乡:位于胸部,在胸骨中线旁开6寸的第三肋间隙中。一般斜刺0.3~0.5寸。针后局部重胀。艾炷灸3~5壮;艾卷灸5~10分钟。主治胸肺部等疾患,胸胁胀满、胸痛引背、呃逆、吞咽困难。
20、周荣:位于胸上部,在胸骨中线旁开6寸的第二肋间隙中。仰卧取之。一般斜刺0.3~0.5寸。针后局部重胀。艾炷灸3~5壮;艾卷灸5~10分钟。主治胸肺部等疾患,如胸痛引背、咳逆上气、咳唾脓血、饮食不下、呃逆等。
21、大包:位于侧胸部的腋中线上,当第六肋间隙中。侧卧或正坐举臂取之。一般斜刺0.3~0.5寸。针后局部重胀。艾炷灸3~5壮;艾卷灸5~10分钟。主治胸肺部等疾患,如胁痛、气喘、全身疼痛、四肢无力等。
1、顾学箕.《中国医学百科全书·针灸学》: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年12月
2、曹洪欣,刘保延.《中国中医药学术语集成·治则治法与针灸学》:中国古籍出版社,2006年3月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aokedao3713@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
邮箱:daokedao3713@qq.com